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对ST板块的重点分析【毕业设计】.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4557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2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对ST板块的重点分析【毕业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对ST板块的重点分析【毕业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对ST板块的重点分析【毕业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对ST板块的重点分析【毕业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对ST板块的重点分析【毕业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论文(20_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对ST板块的重点分析所在学院专业班级会计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目录1引言311盈余管理的背景及ST制度32盈余管理行为分析321盈余管理的动机3211契约动机4212资本市场动机4213监管动机422盈余管理的手段4221资产减值5222资产重组5223关联交易6224来自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收入63研究设计631问题提出632涉及的修正现金流量模型633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734样本的每股收益9341T1年为非ST,T年为ST9342T1年为ST,T年为非ST104统计检验及结果分析1041T1年为非ST,T年为ST的样本回归11

2、411T1年模型回归结果11412T年模型回归结果11413两年系数检验结果比较1142T1年为ST,T年为非ST的样本回归12421T1年模型回归结果12422T年模型回归结果13423两年系数检验结果比较1343盈余管理动向分析145总结和建议1451研究结论1452相关建议15521完善会计准则15522完善ST制度15523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16524投资者增强自身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16525上市公司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16附录1表31样本分布情况、表32第一类样本、表33第二类样本、表34第一类样本的每股收益统计、表35第二类样本的每股收益统计17附录2第一类样本回归结果表41、表42

3、、表43、表4419附录3第二类样本回归结果表45、表46、表47、表4820参考文献212摘要ST上市公司作为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群体,在盈余管理上有其特殊的需求,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资产减值、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等方面,分析ST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状,探究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本文选取2001年到2009年在上海和深圳证交所进行交易的ST上市公司进行研究。运用修正的现金流量琼斯模型来衡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选定T1年为ST而T为非ST或T1为非ST而T年为ST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其两年间盈余管理行为的变化,发现前一种情况,盈余管理的动向趋于对“营业收入变动额应收账款变动额

4、”和“固定资产总额”进行不同程度管理,后者则在趋向于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进行不同程度管理。关键词上市公司;ST板块;盈余管理;实证研究ABSTRACTSTLISTEDCOMPANIESASTHESPECIALGROUPSINLISTEDCOMPANIES,HAVESPECIALDEMANDINEARNINGSMANGEMENTINVIEWOFTHIS,THISARTICLEMAINLYFROMTHEIMPAIRMENTOFASSETS,ASSETSREORGANIZATION,ASSOCIATEDTRADE,ETC,ANALYZESSTLISTEDCOMPANIESEARNINGSMANAGEM

5、ENTATPRESENTSITUATION,ANDEXPLORESTHEMOTIVATIONSANDMEANSOFSTLISTEDCOMPANIESINEARNINGSMANAGEMENTTHISPAPERINTENDSTOSELECTSTLISTEDCOMPANIESFROM2001YEARTO2009YEARINSHANGHAIANDSHENZHENSTOCKEXCHANGEFORRESEARCHUSINGMODIFIEDCASHFLOWJOENSMODELMEASURESTHEDEGREEOFEARNINGSMANAGEMENTOFLISTEDCOMPANIES,SELECTINGTHE

6、STCOMPANIESWHICHARENTSTINTHEPREVIOUSYEARANDSTINTHOSEYEARSORWHICHARESTINTHEPREVIOUSYEARANDNOTSTINTHOSEYEARSASRESEARCHSAMPLESTHERESEARCHOFSTLISTEDCOMPANIESEARNINGSMANGEMENTWILLPUTFORWARDBEHAVIORALCHANGESBETWEENTHETWOYEARS,THENFINDSOUTEXISTINGPROBLEMSANDGIVESSTLISTEDSYSTEMSOMESUGGESTIONSFORFURTHERIMPRO

7、VEMENTFORTHEFORMERCASE,THETRENDOFEARNINGSMANAGEMENTCHANGESTENDSTOMANAGE“OPERATINGINCOMECHANGEACCOUNTSRECEIVABLECHANGE“AND“TOTALFIXEDASSETS“FORDIFFERENTDEGREEMANAGEMENT,THELATTERFORBUSINESSACTIVITIESTENDSTOMANAGEDIFFERENTEXTENTCASHFLOWMANAGEMENTKEYWORDSLISTEDCOMPANY;STPLATE;EARNINGSMANAGEMENT;THEEMPI

8、RICALRESEARCH31引言自从1998年实行上市公司异常状况特殊处理(SPECIALTREATMENT)以来,ST上市公司便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ST上市公司面临退市的风险,为了保住稀有的壳资源,ST上市公司自然会使出浑身解数,避免身陷囹圄。而盈余管理也顺其自然成了不少ST上市公司避免退市,摘掉帽子的不二法门。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ST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状况,如从资产减值、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等方面,并提出了相当多的建设性观点和建议。当然,不少人更多的是利用实证研究,运用适当的财务指标,选择合适的模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为自己的立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11盈余管理的背景及ST制度上市公

9、司披露的会计信息一直是证券市场各方参与者与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其中的盈余信息又处于核心地位。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会计准则制定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因此,盈余管理问题备受瞩目,是目前国内外经济学和会计学界广泛研究的课题之一。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留有的空间进行盈余管理,会影响盈余信息的有用性、客观性、可靠性,不能公允表达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998年我国证券交易所实施ST制度以来,ST上市公司就成为了证券市场独特的一份子。所谓ST上市公司(LISTEDCOMPANYUNDERSPECIALTREATMENT)是指我国证券市场中由于出现财务状况或者其

10、他异常状况而被证交所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被ST的原因主要有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审计结果的净利润为负值,或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若上市公司第三个会计年度仍然亏损,证监会就会暂停其股票上市。在面临退市的压力下,ST有很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低劣的盈余质量不仅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破坏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将盈余管理和ST上市公司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ST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抑制利润操纵行为,减少功能锁定障碍对提高市场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消极影响,有助于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完善我国ST制度。2盈余管理行为分析盈余

11、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企业向相关利益者传递的最重要会计信息。现实世界中,衡量公司盈余的指标主要由经营利润、税后利润、税前利润等。而上市公司的年度会计盈余又派生出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相关指标,这些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政策上来讲,会计盈余信息被各国立法和行政机构广泛使用,对上市公司从招股上市到摘牌退市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和监管。这包括上市资格的认定、上市发行价格的确定、配股条件、股票交易的特别处理、暂停上市和摘牌退市等。从市场上来讲,广大投资者投资决策前,需要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进行风险分析、做出投资决策。现代财务理论所建立的各种公司价值评估模型,也是建立在会计盈余信

12、息的基础上的。正因为会计盈余信息与市场监管和公司价值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使得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更加复杂。21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以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在会计准则、制度、法4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交易的规划等手段调节控制企业的盈余,以使会计报表数据达到期望的效果。宁亚平(2005)指出盈余管理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增值性。会计盈余信息与市场监管和公司价值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决定了盈余管理的愈演愈烈。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无外乎是各种各样的利益驱动。其合法的外衣助长了ST上市公司选择盈余管理避免退市。也就是说ST上市公司是避免

13、账面发生亏损而影响到自身的利益进行盈余管理。211契约动机由于董事会作为股东利益代表不直接监督经营者的活动,而是通过与经营者签订了基于经营成果的报酬契约,以此约束经营者行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这里的经营成果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一旦达不到契约要求的标准,就会影响到经营者的薪酬。而现代会计中,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指标主要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税前利润、税后利润,这些利润指标的计算有一定弹性,从而为内部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而刘睿智(2009)得出以下结论操纵性应计利润对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存在显著影响;高管操纵盈余的动机随着年薪与报告利润相关性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了管理者可能从利己的角度出

14、发,选择盈余管理。同时,资金是上市公司的血液,公司往往拥有大量的债务契约。杨智、贺勇(2006)通过对ST、ST上市公司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揭示了债务负担过重是制约此类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巨额的债务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且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还会面临破产清算的危险。企业违约会付出严重的代价,管理当局必然十分重视财务报告的盈余信息,当发现会计报表显示违约条款时,便对盈余数据进行处理。可以说,企业内部契约中的报酬计划与债务契约直接催生了盈余管理。212资本市场动机根据JENSEN2005提出的价值高估代理理论,即上市公司价值被高估,管理者可能有两种行为出现一是真实绩效报告低于市场

15、预期的盈余,二是人为夸大公司的报告盈余,以暂时满足市场的预期。追求企业管理当局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无疑也成为了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HAIL和LEUZ(2006)认为市场压力和机构因素迫使管理层报告反映公司经济状况的会计盈余。ANNEBEYER(2009)分析了资本市场价格、管理预测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经理会关注他们在盈余预测的错误程度并作出利于资本市场价格的盈余管理。企业管理者经常可获得一些独有的内部信息,而这些内部信息往往相当复杂并具有专业性。当公司管理人员认为公司未经管理前的盈余信息难以准确评价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容易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误导。于是就出现了第一种行为

16、,管理者会主动采取盈余管理行为,调整盈余(主要是应计利润额),以此向投资者传递有用的价值信号,稳定股价。当然也有可能公司的真实经营业绩确实较差,一旦出现不好的盈余数据,投资者认清公司状况会失去信心,为了暂时满足市场要求,管理者会出现第二种行为。因此,管理人员管理盈余的行为,有可能提高会计盈余的信息,使盈余信息更能反映公司的经济价值,也有可能为了暂时的利益。当然过度的盈余管理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对公司的发展具有现实和潜在的风险,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的利益。213监管动机我国资本市场的暂停上市制度规定“公司最近3年连续亏损”;退市规定为,“公司最近3年连续亏损,并于规定时间内未消除。”

17、由此可以想象,已经连续亏损两年的上市公司面临很大的压力。由于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被证券交易所依法实施ST的公司。当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后,公司不仅会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股票投资价值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同时公司还将面临被暂停上市以至终止5上市的风险因此,对公司本身及其管理层而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有强烈的摆脱特别处理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短期内是无法实现公司主营业务业绩突破性进展的,唯有“临时抱佛脚”的方法了。因此,大批面临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进行了突击性盈余管理。这些公司得以盈利的方式基本是通过盈余管理,没有一家公司是由于经营业绩好转实现的。即上市公司很显著是为迎合监管从事了盈余管理的行为

18、。22盈余管理的手段盈余管理的动机决定了盈余管理的手段。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何种盈余管理手段取决于其面临的各种因素,当不同动机交织在一起时,也可能选择多种盈余管理的手段。当然,管理当局自然选择的是最有利于自身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221资产减值新准则限定了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不得在以后期间转回。在这新旧政策交替期间,不少学者针对这种变化对盈余管理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学者研究了这个问题。如王跃堂、周雪、张莉(2005)就曾质疑长期资产减值的主观性,尤其是追溯调整方面,并没有体现公允价值的优良特性,反而充当了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赵春光(2006)通过反面思考,即从允许转回对盈余管理带来的影

19、响进行实证研究解读了这一政策。结果论证了减值前亏损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避亏,从而支持了不转回政策符合我国国情的观点。张有达,李霞(2009)则进一步指出,新政策并未明确指出针对存货、短期投资等项目的资产减值是否可以冲回,这也为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契机。邓红艳(2009)针对这一点,考虑到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少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多计提短期投资等减值准备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进而设定了相关假设,实证研究了新准则实施前后长短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量变化情况,发现盈余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新准则前以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为主,准则后则转为加大短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李刚(2008)特地选择了1

20、9992003年间的30家ST上市公司组成专门样本,并将相关样本依据假设,划分为四个时间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T上市公司综合运用各种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其中以存货减值准备居多。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模式表现为被ST前,少提减值准备;不得不披露时,则利用较高的资产减值巨额冲销;亏损不可避免,被ST时盈余管理行为加剧;为免摘牌,进行资产减值转回调整利润。鄢波、杜勇(2010)则以ST东方通信为具体案例,利用财务报告数据,分析了新资产减值政策的实施,对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遏制效果。数据选取的是从2005年到2007连续三年的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数和计提数及其对利润的影响。同样得出了存

21、货跌价准备转回成为新准则后主要转回对象。当然无可否认,新准则的实施对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确实起到了一定积极效果。222资产重组东伟(2008)就ST公司的中国式重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十个重组有九个失败。余应敏、王楠(2009)也提出了ST公司屡战屡败背后潜藏的暗流。ST公司通过过分包装,粉饰报表,年末突击重组,并非战略上的考虑,而是为了通过盈余管理达到暂时的盈利目的。陈云霏(2009)指出新准则明确了债务重组计作当期营业外收入后,对债务负担沉重的上市公司增加了利润,不排除利用这一手段进行操控利润的可能。吕长江、赵宇恒(2007)选取1999年到2001年78家戴帽公司进行实证分析,说明了重

22、组活动对ST生存起到重大影响,而深入的重组则起到了改善盈利业绩,脱掉帽子,恢复正常的显著效果。6223关联交易不少上市公司与母公司有供产销及其他服务关系,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特殊的关系,为关联交易营造了土壤。关联方之间往往有多种交易价格,为盈余管理营造了土壤。季春(2008)就提到了ST上市公司通过为了避免退市、破产,保住壳资源运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孙志国(2006)选取2004年沪深上市公司A股披露重大关联交易并出示无保留意见为样本,对净资产收益率总体分布及关联交易分组进行分析,不仅得出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还得出ST关联交易更为明显的结论。于菊、黄万才2006则选取了20

23、01到2002年深市A股为样本研究了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主要成分,其中ST公司当年大多进行的是盈余利润输出。熊黎、田野(2010)选定非线性回归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效性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关联方交易成为ST上市公司最常用的有效盈余管理手段。224来自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收入地方政府为上市公司直接提供财政补贴支持屡见不鲜。我国上市公司名额有限,为了保住稀有的“壳资源”,考虑到本地经济的发展,地方税收,地方政府从本地经济利益出发会给予上市公司很多的优惠。当上市公司面临摘牌时,往往通过减免税赋、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减免利息、给予资产价值方面的优惠以及给予各种行政支持。来自地方政府

24、的财政补贴收入,缓解了上市公司的压力,但却不能从根本上帮助这些公司走出财务困境。3研究设计通过以上盈余管理行为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围绕着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从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方面出发,这两个方面具体的角度上是有差别的。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多的是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盈余管理的手段上主要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即选取ST上市公司为样本,提出问题,继而进行合理假设,建立新的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后检验假设的正确性。31问题提出众所周知,如果企业业绩下滑,特别是出现亏损,与投资者的期望相背,投资者将失去信心,导致股民抛售公司股票,股价将下降,公司人员薪酬下降。这些后续效应极度困扰ST上市公司

25、。对于面临ST的上市公司或者已经被ST的上市公司来说,心态和一般的上市公司是很不一样的。不管是由于连续两年亏损被ST处理的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就会暂停上市,还是别的财务原因被ST处理的上市公司,非常有必要研究T1年为非ST,T年为ST的上市公司及T1年为ST,T年为非ST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即我们提出的问题是这些公司T1年和T年间盈余管理行为有什么变化吗本文拟对选取的样本进行每股收益统计分析和运用修正的现金流量模型进行研究。32涉及的修正现金流量模型在权责发生制下,企业的会计盈余,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部分。为了量化,在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关键是运用相关模型,在会计盈余(主要是

26、应计利润总额)中分离出操纵性应计利润和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即用应计利润总额减去识别出的未操纵部分,找出操纵性部分,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7盈余管理程度。尽管STEPHENRSTUBBEN(2010)指出收入模型比应计模型更具有可靠性,但应计模型理论更加成熟,应用更加广泛,本文使用修正的琼斯模型来计算盈余管理程度,并取其绝对值。公司的总应计利润等于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差额,即I,TI,TI,T(1)其中I,T、I,T和I,T分别是I公司第T年的总应计利润、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根据修正的现金流量琼斯模型,利用公式(2)估计非操纵应计利润模型中的参数1、2、3和4I,T(1/AI,T

27、1)1(1/AI,T1)2(REVI,TRECI,T)AI,T13(PPET/AT1)4(I,T/AT1)I,T()其中,I,T为随机误差项,非可操纵应计利润NDAI,T是第T年主营业务收入与第T1年主营业务收入之差、第T年应收账款净额与第T1年应收账款净额之差和固定资产的函数,其模型为NDAI,T(1/AI,T1)1(1/AI,T1)2(REVI,TRECI,T)AI,T13(PPEI,T/AT1)4(I,T/AT1)(3)其中NDAI,T、REVI,T、RECI,T和PPEI,T分别为I公司第T年的非可操纵应计利润、第T年主营业务收入与第T1年主营业务收入之差、第T年应收账款净额与第T1年

28、应收账款净额之差和固定资产原值;AI,T1是I公司第T1年终的资产总额。利用公式(2)估计的参数1、2、3和4代入(3)可得到非可操纵应计利润。用总应计利润减去非可操纵应计利润,可得到代表盈余管理程度的可操纵应计利润DAI,TDAI,TI,TNDAI,T上述变量都经过T1年终的总资产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公司规模差异造成的影响。33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1年到2009年底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选取为T1年为ST,T年为非ST和T1年为ST,T年为非ST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所以,我们研究的样本是当年为ST的公司或曾经是ST的公司。剔除非制造业且财务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符合2种情况的

29、上市公司总共有41家,其中23家为前一年为ST,当年为非ST的上市公司,18家为前一年为非ST,当年为ST的上市公司,ST为连续三年亏损上市公司,没有选取这些上市公司为样本。这样我们得到符合条件的41家样本。文中将T1年为非ST,T年为ST的样本称为第一类样本,将T1年为ST,T年为非ST的样本称为第二类样本。样本具体见表31、表32、表33。研究涉及样本连续3年的财务资料,本文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使用的软件是SPSS160。表31样本分布情况T1年为非ST,T年为STT1年为ST,T年为非ST合计沪市91322深市91019合计182341表32第一类样本第

30、一类样本股票代码股票名称沪市600715600817600847ST松辽ST宏盛ST渝万里8600385600083600421600617600678600076ST金泰ST博信ST国药ST联华ST金顶ST华光深市000018000035000779000656000603000555002002002075002145ST中冠ST科健ST派神ST东源ST威达ST太光ST琼花ST张铜ST钛白表33第二类样本第二类样本股票代码股票名称沪市600137600213600429600516600609600629600671600760600844600248600466600703600793S

31、T浪莎ST亚星ST三元ST方大ST金杯ST棱光ST天目ST东安ST丹化ST延长ST迪康ST三安ST宜纸深市000005000650000887000020000928000048000008000004000921ST世纪ST仁和ST中鼎ST深华发AST中钢ST康达尔ST宝利来ST国农ST科龙9000738ST宇航34样本的每股收益现实世界中,衡量公司盈余的指标主要由经营利润,税后利润,税前利润等,会计盈余又派生出每股收益。每股收益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反映了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很有必要分析两类样本每股收益的分布特点,通过每股收益了解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向,掌握公司的管理能

32、力。341T1年为非ST,T年为ST每股收益为正代表公司亏损,反之为盈利。其中第一类样本每股收益情况如表34。表34第一类样本的每股收益统计T1年比例T年比例亏损126667147778盈利6333442222合计1810018100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认为,T年被特殊处理(股票名称前有ST字样)的上市公司,肯定是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即意味着T1年该公司应该是亏损的,但我们关注公司每股收益,即通过表34,发现有不少公司T1年每股收益为正的,即从这个角度讲,属于盈利公司,但T年还是被ST了,不能通过连续两年的每股收益简单判断公司是否会被ST。但这是什么原因呢例如,股票代码为600715的ST松辽

33、,2003年为非ST,2004年为ST,其中2002年每股收益为0758元,2003年为0025,2004年为041,2003年每股收益并不是负的,但2004年还是被ST了。进一步分析该公司的财务报表,不难发现2003年该公司净利润为5,662,74011,属于盈利公司,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81,260,47076,属于大额亏损。该公司2003年表面上的盈利掩盖了实质上的亏损。其中补贴收入达到了100,000,00000元,营业外收入为52,65392,营业外支出则为13,129,44305。很明显,ST松辽就通过大额的补贴收入进行了盈余管理。股票代码为600817的ST宏盛,2006

34、年为非ST,2007年为ST,其中2006年和2007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46元和038元,不同于ST松辽的是,2007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依然是盈利的,但注册会计师对2006年的财务报告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导致了该公司被ST。姜国华、王汉生(2005)年就研究了连续两年亏损是否就该ST的问题,并且得出了“一个健康公司也会面临很大的概率被特殊处理”的结论,并且提出了不能仅仅因为连续亏损对这类公司进行限制。因此,对于T1年为非ST的上市公司来说,每股收益为正的,并不意味着公司的财务状况就是安全的,T年是否被ST,导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对于T1年确实进入到连续连年亏损的公司来说,T年被

35、ST了,就意味着如果T年继续亏损,公司就面临连续3年亏损的财务状况,根据有关政策,连续3年亏损会暂停上市。在18家样本中,属于T年盈利转亏损的有1家公司,有3家T年扭亏为盈,有9家虽然继续亏损,但T年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仅有410家财务状况继续恶化。由此看来,对于T年被ST的上市公司来说,这一年是否盈利,关系到公司下一年是否能脱掉ST帽子,甚至影响到公司是否能继续上市,是很重要的一年,而这些公司普遍出现了财务状况好转的情况。3家扭亏为盈的公司,每股收益都在(0,02)之间,属于微利上市公司。在9家继续亏损的公司中,T1年和T年的每股收益在01以下,没有发现处于(01,0)之间的微亏,都是比较重大

36、的亏损。微利上市公司与ST上市公司天堂与地狱仅有一线之隔。如果微利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退回去就会被ST,这反而说明了其盈余管理的强烈动机。卜华、张宇扬(2008)选取了2002到2005我国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每股收益密度函数后,得出我国制造亏损行业确实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秦志敏、朱东兴(2009)指出许多盈亏边缘上市公司现在正戴帽,或已经脱帽。盈亏边缘上市公司很可能利用各种手段逃过ST,这为ST制度提出了挑战。342T1年为ST,T年为非ST第二类样本每股收益情况如表35。表35第二类样本的每股收益统计T1年比例T年比例亏损002870盈利23100219130合计23100

37、23100观察表35统计数据,23家T1年被ST的上市公司,在T1年居然都盈利了,虽因样本数量有限得出的结论尚待完善,但这从某一侧面反映出ST上市公司的普遍心态,不想进入第3年连续亏损的话,会想方设法扭亏为盈。23家公司都于T1年盈利了,但却有21家的每股收益处在(0,05)之间,仅有2家超过了05。这些微利上市公司很可能进行了盈余管理。由于选取的样本就是T1年ST,T年为非ST,这很明显体现了T1年盈利的效果,这确实在T年帮助了ST上市公司脱帽。即便不是进入第3年亏损,对于T1年的ST上市公司来说,实现T1年盈利总归是件好事,这就有助于公司T年摘掉ST的帽子。股票代码为600609的ST金杯

38、和股票代码为600760的ST黑豹,虽然T年亏损了,但关键的T1年,即ST当年实现了主营业务正常运营,实现了盈利,T年摘牌了。对于T年刚刚摘牌的公司来说,T1年盈利缓解了公司T年的神经,即使T年亏损了,就不会出现由于连续两年亏损再次戴上帽子的情况。不过大部分公司在T年保持了盈利的势头,虽然大部分依然是05以下的微利,而根据卜华、张宇扬(2008)的研究结论,微利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盈余管理。4统计检验及结果分析在对两类样本的每股收益分析中,我们发现了ST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下面将对两类样本运用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检验过程中,运用了SPSS160统计软件,分别对T1年为非ST,T年为S

39、T的上市公司和T1年为ST,T年为非ST的上市公司前一年和当年的情况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首先检验整个模型是否通过F检验,再看变量系数中哪一个能通过T检验,通过则认为该部分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且该系数的符号表明了盈余管理的方向,即该系数取值为正表明了该部分公司采取了调增应计利润的行为;如果该系数取值为负,表明该部分公司采取了调减应计利润的行为。1141T1年为非ST,T年为ST的样本回归如果F检验值大于F临界值,表明变量间存在相关性。该模型回归检验中,自由度为N1、N2,其中N1为样本受约束条件个数1,N2为样本数样本受约束条件个数。F检验值F临界值,在相应统计水平下显著。同时,R2为拟合优度

40、,这个值反映了回归方程对总体线性相关关系的拟合程度,其值越大,说明拟合程度越高,反之,拟合程度越低。“总应计利润”是一个综合的会计科目,因此此科目与变量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例如主营业务收入的差额会引起应收账款等会计科目的增加,从而导致应计利润的总额增加,同时也会引起应付账款等会计科目的增加,从而导致应计利润的减少,两个方向的作用相互抵消,影响了对变量的解释能力。由于我们是检验上市公司对应计利润总额的操纵,所以可以接受拟合优度较低值。411T1年模型回归结果T1年模型的回归方程线性关系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列示于表41。表41第一类样本T1年模型回归检验结果参数样本数RR2调整后的R2FSIG结果186

41、744542722495099自由度为N14、N213,F检验值2495F临界值243,在01水平下显著。从模型总体的回归结果来看,因变量“应计利润额”与自变量“营业收入变动额应收账款变动额”、“固定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该模型拟合度虽然不是很高,但在01水平下显著。412T年模型回归结果T年模型的回归方程线性关系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列示于表42。表42第一类样本T年模型回归检验结果参数样本数RR2调整后的R2FSIG结果1895290787629129000自由度为N14、N213,F检验值29129F临界值907,在0001水平下显著。从模型总体的回归结果

42、来看,因变量“应计利润额”与自变量“营业收入变动额应收账款变动额”、“固定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拟合度为0907,模型拟合优度很高,回归方程对总体线性相关度良好。413两年系数检验结果比较T1年模型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列示于表43。表43第一类样本T1年模型系数检验结果12MODELUNSTANDARDIZEDCOEFFICIENTSSTANDARDIZEDCOEFFICIENTSTSIGBSTDERRORBETACOEFFICIENTS01905733374515301E81233E700000499720840306122783017316908

43、856419270784243301232807435T年模型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列示于表44。表44第二类样本T年模型系数检验结果MODELUNSTANDARDIZEDCOEFFICIENTSSTANDARDIZEDCOEFFICIENTSTSIGBSTDERRORBETACOEFFICIENTS1021310329300612496E87131E76643500004210217121721433177314327133712009068418312176095842416由表43可见,T1年解释变量“营业收入变动额应收账款变动额”和“固定资产总额”在模型中的作用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

44、证明了T1年非ST时,其中系数为0084,上市公司进行了“营业收入变动额应收账款变动额”正向的盈余管理,而“固定资产总额”的系数为0169,即对固定资产进行了负向的盈余管理。由表44可知,T年解释变量“固定资产总额”在模型中作用显著,系数为1432,即对固定资产进行了负向的盈余管理。根据“固定资产总额”的系数,T年的绝对值大于T1年的绝对值。42T1年为ST,T年为非ST的样本回归回归结果同样涉及F检验和R2为拟合优度。421T1年模型回归结果T1年模型的回归方程线性关系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列示于表45。表45第二类样本T1年模型回归结果参数样本数RR2调整后的R2FSIG结果2369448236

45、7418201413自由度为N14、N218,F检验值4182F临界值293,在005水平下显著。从模型总体的回归结果来看,因变量“应计利润额”与自变量“营业收入变动额应收账款变动额”、“固定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该模型拟合度不高,但通过了005水平的F检验。422T年模型回归结果T年模型的回归方程线性关系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列示于表46。表46第二类样本T年模型回归检验结果参数样本数RR2调整后的R2FSIG结果235983572142500079自由度为N14、N218,F检验值2500F临界值229,在01水平下显著。从模型总体的回归结果来看,因变量“应

46、计利润额”与自变量“营业收入变动额应收账款变动额”、“固定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模型拟合度较低,但通过了01水平下的F检验。423两年系数检验结果比较T1年模型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列示于表47。表47第二类样本T1年模型系数检验结果MODELUNSTANDARDIZEDCOEFFICIENTSSTANDARDIZEDCOEFFICIENTSTSIGBSTDERRORBETACOEFFICIENTS071036198206313839E65007E63393767453208807417801185251303102252261433169486024

47、86203472003T年模型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列示于表48。表48第二类样本T年模型系数回归结果MODELUNSTANDARDIZEDCOEFFICIENTSSTANDARDIZEDCOEFFICIENTSTSIGBSTDERRORBETA14COEFFICIENTS266128207905218123E68243E63173985337204811727440968731801962989919370415995465882928009由表47可见,T1年解释变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即I,T在模型中的作用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T1年非ST时,其中4系数为0860,上市公司

48、进行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负向的盈余管理。由表48可知,T年解释变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在模型中作用显著,系数为1599,即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进行了负向的盈余管理。根据两者系数绝对值的比较,T年的绝对值大于T1年的绝对值。43盈余管理动向分析由上述对比可知,T1年为非ST,T年为ST和T1年为ST,T年为非ST两组样本盈余管理动向有所不同,T1年和T年两年间也有差异。对于T1年为非ST,T年为ST的上市公司样本来说,T1年为非ST年,分析每股收益时就曾指出这一年是关键的一年,搞不好要戴帽。回归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趋向于选取对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固定资产进行盈余管理。即对“营业收入

49、变动额应收账款变动额”倾向于正向管理,对于预期T1年进入第二年亏损的公司来说,如果T1年亏损,无疑是危险的,这意味着公司T年将会被ST处理。某些上市公司基于资本市场盈利的压力,常常借助跨年度时点确认虚假收入,次年再以质量不合格等为由冲回。如果上市公司预期T1年会持续亏损,自然会增加对固定资产进行负向盈余管理,可以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模糊性,选择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法、折旧年度等。T年该类公司倾向于选择对固定资产进行负向盈余管理,且盈余管理程度比T1年高。由于ST上市公司往往主营业务不景气,很难在短期内依赖主营业务扭亏为盈,只有“临时抱佛脚”,在固定资产上动脑子。T1年为ST,T年非ST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无论是在T1年还是T年都倾向于应计水平负相关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倾向性未发生改变。公司的会计盈余即净利润包括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额两部分,因此从理论上将,公司盈余管理可通过操纵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条途径来实现。但由于经营现金流量一般与公司营销政策、收款政策密切相关,与会计选择关系不大或者无关。所以,经营现金流量的可操纵性不强,而应计利润项目相对弹性较大,公司盈余管理主要通过调剂应计利润额来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