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5461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3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论文系列开题报告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防灾减灾是现代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自从有人类存在,就有了因各类事故造成的安全问题,防灾减灾是人类成长所付出的代价。近年来,由于人类社会工业化的提高和大气等地球物理环境的复杂多变,事故与灾害发生的规模与概率也随之增大。诸如近期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地损失。风景名胜区作为一种公共休闲娱乐的场所,与城市、乡镇等有相同之处,同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风景名胜区的人员数量是随机性的,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另外,人们在风景名胜区多数只是做短时间的休息,停留时间较短。风景

2、名胜区多在大自然中,与传统的城市等相比,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旅游业也开始飞速发展,所以各地都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一些旅游景区的开发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是步入了开发的误区。在旅游的规划是过分重视盈利而忽略了一些相关的灾害造成的风险。近年来风景区灾害的发生较为平凡,灾害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2005年“25”北京密云灯展群众挤踏伤亡事件,2005年2月15日发生的浙江海宁土庙两起特大火灾和去年发生的复旦大学学生被困黄山的事件。这都给风景名胜区的防灾减灾敲响了警钟。旅游景区开发作为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力求每一步都可以有创造

3、性的思想,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所以也可能忽略一些问题。从防灾减灾的角度讲,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将直接关系到今后一段时间内旅游景区能否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在当今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大潮下就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由于和城市乡镇相比,人们对风景名胜区的依赖较少,所以对于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的专题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对于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的设计夜多是借鉴城市的防灾减灾设计。目前关于防灾减灾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城市和乡镇的研究,考虑的与城市不同的特点,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应该考虑到自身的特殊情况,这方面的研究尚不足,所以也给本文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机会。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

4、主要问题对于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的设计研究包含丰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方向来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是从规划角度入手,具体研究的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参阅资料和实地考察,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全面掌握和了解风景名胜区目前防灾减灾的发展状况。第二部分,结合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分析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的重大意义,明确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的具体要求。第三部分,结合国内外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研究成果,基于风景名胜区的实际情况,全面评估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重视综合防灾减灾的多灾种、多手段和全过程,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地提出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的方法和措施。

5、其中,研究的重点为第三部分,如何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地提出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的方法和措施。与目前国际上广泛研究的城市系统相比,风景名胜区具有相同点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性。首先,地理位置的不同,风景名胜区多建于环境较为偏僻的山野。其次,风景名胜区与人们的关系不同,风景名胜区多是人们度假、休闲的场所。最后,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措施失效造成的损失不同。如何在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中创造性地提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防灾减灾方法和措施无疑是本文研究的那点之一。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考虑到论文选题的情况,在本文的论文论证中综合采用调查统计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在了解掌握和了解风景名胜区目前防灾减灾的发展状况

6、的工作中,本文参阅大量网络资源以及前人的研究和总结。经过仔细的推敲、统计和分析,对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在第二部分,结合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分析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的重大意义综合时采用实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基于现代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实际的例子加以分析。在第三部分,在创造性地提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防灾减灾方法和措施时综合采用实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参阅有关具体风景名胜区的设计规划,对比城市城市防灾空间规划布局原则,结合风景名胜区的自身特点,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年11月22日12月22日资料收集2010年12月22日2月22日开题报告201

7、1年2月22日4月22日完成论文2011年5月22日前完最终论文五、主要参考文献1KATRINASROGERSFXOLOGISECURITYANDMULTINATIONALCOQUNATIONSEB/0L2尹希成,生态安全一利新的安全观N科技日报,199802273蒋信福,入世对我国生态安全的挑战与战略对策J环境保护,20001023254张国强,贾建中,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陈百明,张风荣,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1,51972026焦双健,魏巍城市防灾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李风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M北

8、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刘海燕基于城市综合防灾的城市形态优化研究LD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59孙文吕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出版社200510宋振春当代中国旅游发展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禹功,胡利芳旅游景点营销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2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经典案例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13宋子千旅游景区项目策划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4汪敏,刘东燕滑坡灾害风险分析研究J工程勘察,200121615吴恒,欧孝夺,周东,曹净城市工程地质问题的经济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16REDUNLAPANDWMICHELSONEDS,2002,P1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防灾减

9、灾规划设计研究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理论研究涉及面较广,但关系密切的城市规划理论则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保护、特色地域研究,以及空间结构与形态理论等方面。尽管这些理论都具有各自完善的研究范围,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以及内在的关系上,彼此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通的。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作为方在规划的一个方向,在国内外都有着较为广泛的研究。早在1995年末举行的“全国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战略与对策研讨会”上建设部副部长李振东强调“在城市发展中,有一个极其重大的间题必须及早统盘考虑,这就是城市防灾和减灾。近年来,国内外的文献研究综述如下国外研究下现状国外学者对灾害的研究开展较早,研究方法目前也比较成熟,在单个

10、灾种的研究中,定量方法的引入,特别是随着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3S技术广泛应用于该领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同时,灾害研究也呈现出各国政府和科技界越来越重视,国际协作日趋密切,单个灾种研究与灾害防治紧密结合等趋势。但是,在区域范围内,多灾种的综合研究及防灾减灾研究并不多见。国外有科研机构和大学从事防灾减灾方面的救助及研究。有杂志如JOURNALOFARCHITECTURALEDUCATIONDISASTER、开设课程如“生命与灾害设计”LIFEHAZARDDESIGN和“环境与建筑规范”ENVIRONMENTALANDBUILDINGREGULATORY等。滕五晓、加藤孝明等,2003日本灾害对

11、策体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指出日本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即防灾都市建设规划一般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制定,结合本地区的灾害特征而制定的适合本区域的,是地域防灾规划在城市空间建设方面的具体落实。我国城市灾害风险应对现状及对策研究国内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许多研究也考虑了多灾种,体现了灾害全过程的特点,强调了多手段的应用,但是这些成果仅限于城市规划体系外的城市建设方面的防灾资源整合,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规划。但对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的认识层面有所欠缺,缺少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理论支撑。陈志宗在学位论文城市防灾减灾设施选址模型与战略决策方

12、法研究中系统地研究城市防灾减灾设施的选址决策问题,提出一个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战略决策方法,并对相应的决策模型进行研究,包括在现有设施的情况下的选址模型和AHP/ANP评价模型。赵子维在论文浅析GIS在小城镇防灾减灾规划中的应用指出小城镇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其防灾减灾能力不可忽视,针对小城镇防灾减灾的特点和规划编制要求,对如何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用地评估、规划选址、空间布局等方面支持小城镇防灾减灾规划提出了见解。曾坚、左长安在CBD空间规划设计中的防灾减灾策略探析中,基于综合防灾理念,分析CBD主要灾害及其特征,以及规划设计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高层建筑综合体“自防自救”策略、平灾结合的复合空间

13、设计、公众参与的防灾减灾规划体系与应急管理、信息网络平台与生命线系统的优化等防灾减灾对策,以提高CBD安个容量和防灾减灾能力的观点。宋春艳在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中提出必须对旅游景区规划和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和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能够走上一条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道路。冯义在峨眉山景区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中介绍了峨眉山景区地质灾布的特征,时灾害进行了评估,针时性地提出了防治措施,对今后景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其有学习参考价位。刘俭在城市灾害中城市防灾减灾的思考中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城市灾害中城市防灾减灾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了城

14、市灾害的类型,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内容论文首先详细分析了城市灾害的类型,对城市能遭受的灾害进行了详尽的剖析。金磊在城市综合减灾评价方法及防灾文化建设中提出了城市综合减灾的概念、理论及方法,尤其强化了防灾文化建设、灾害系统评价模型、规划设计实施细则等关键问题。王树丰,张茂省等在基于滑坡风险管理的宝塔山景区景点价值核算中依托国际上较通用的滑坡风险计算公式,以点评价为核心,对宝塔山景区各景点从价值指数、保护级别系数、专款指数、品牌系数、当地依托旅行社数目、时代系数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承灾体价值核算,尝试探索量化风险管理计算公式中的ET承灾体价值,不仅为宝塔山景区的防灾减灾提供参考,而且为关于风景区景点

15、滑坡风险管理的进一步量化做出铺垫。徐波在学位论文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中从宏观的层面对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进行了理论探讨。围绕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研究背景、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基本理念及框架、城市空间层次上的防灾减灾规划、城市防灾减灾风险管理、易损性评价、应急管理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另外在文献924中也有此课题大量的研究,再次不加以赘述。参考文献1陈志宗,城市防灾减灾设施选址模型与战略决策方法研究D,2赵子维,浅析GIS在小城镇防灾减灾规划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94,1561623曾坚,左长安CBD空间规划设计中的防灾减灾策略探析J2008,1221461515宋春艳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

16、发展趋势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1321376冯义峨眉山景区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J科技创新导报20081165717刘俭城市灾害中城市防灾减灾的思考J科技咨询,20092312178王树丰,张茂省等基于滑坡风险管理的宝塔山景区景点价值核算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62029徐波文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D200710宋振春当代中国旅游发展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禹功,胡利芳旅游景点营销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2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经典案例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13宋子千旅游景区项目策划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4汪敏,刘东燕滑坡灾害风险分析研究J工程勘察,2001216

17、15吴恒,欧孝夺,周东,曹净城市工程地质问题的经济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16KATRINASROGERSFXOLOGISECURITYANDMULTINATIONALCOQUNATIONSEB/0L17尹希成,生态安全一利新的安全观N科技日报,1998022718蒋信福,入世对我国生态安全的挑战与战略对策J环境保护,200010232519张国强,贾建中,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0陈百明,张风荣,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1,519720221焦双健,魏巍城市防灾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2李风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M

18、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3刘海燕基于城市综合防灾的城市形态优化研究LD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524孙文吕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出版社200525REDUNLAPANDWMICHELSONEDS,2002,P11本科毕业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THEPLANNINGABOUTCHINASSCENICSPOTPROTECTIONANDDISASTERPREVENTION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I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摘要防灾减灾规划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地防灾减灾规划和设计可以显著地降低灾难给人们带来的生命、财产和安全损失。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人

19、类社会工业化的提高和大气等地球物理环境的复杂多变,事故与灾害发生的规模与概率也随之增大。诸如近期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地损失。风景名胜区由于自身所固有的一些特性如珍稀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和社会服务性,与城市和乡镇的防灾减灾规划设计有一定的相似点,同时由存在不同点。由于此类研究的缺乏和研究本身的必要性,本文旨在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中创造性地提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风景区防灾减灾保护区划分方法和措施。关键词灾害;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THEPLANNINGABOUTCHINASSCENICSPOTPROTECTIONANDDISASTERPRE

20、VENTIONABSTRACTINREALLIFE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ISSIGNIFICANT,EFFECTIVELYPLANNINGANDDESIGNOF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CANSIGNIFICANTLYREDUCETHEDISASTERGAVERISETOLIFE,PROPERTYANDSAFETYLOSSESESPECIALLYINRECENTYEARS,DUETOINCREASEDINDUSTRIALIZATIONOFHUMANSOCIETYANDTHECOMPLEXATMOSPHERICANDOT

21、HERGEOPHYSICALCONDITIONS,ACCIDENTSANDDISASTERSINTHESIZEANDPROBABILITYOFOCCURRENCEINCREASESSUCHASTHERECENTWENCHUANEARTHQUAKE,ZHOUQUMUDROCKFLOWS,WHICHTHREATTHESECURITYOFLIFEANDPROPERTYLOSSESGREATLYBECAUSEOFITSSCENICSPOTSINHERENTFEATURESSUCHASRARITY,UNIQUENESS,NONRENEWABLEANDSOCIALSERVICESTHEREFORE,CIT

22、IESANDTOWNSWITH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PLANNINGANDDESIGNHASSOMESIMILARITIES,ANDALSOBYTHEEXISTENCEOFDIFFERENTPOINTSBECAUSETHELACKOFSUCHRESEARCHANDTHENEEDFORTHERESEARCHITSELF,THISARTICLESEEKSTOSCENICSPOTSINTHEPLANNINGANDDESIGNCREATIVELYPUTFORWARDTHEBROADAPPLICABILITYOFMETHODSANDMEASURESFORDISAS

23、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KEYWORDSDISASTERSCENICSPOTS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PLANNINGANDDESIGN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I目录1引言311选题背景312风景名胜区概念与含义3121风景名胜区概念的界定3122风景名胜区的类型4123风景名胜区的特征和作用4124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意义52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现状和初期评估621风景区防灾减灾的内涵6211灾害的含义与危害6212风景区防灾减灾与一般防灾减灾的共同点6213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的特殊性722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概况7221风景名

24、胜区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的发展现状7222当前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的社会概况723风景名胜区初期评估方式8231建立风景名胜区普适性敏感指标体系8232风景名胜区初期评估103建立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分区体系简易模型1031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分区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10311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分区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10312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11313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1232建立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13321评估指标因子的选择13322建立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风景名胜区资源环境评价)体系14323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评估(风景名胜区景观价值)体系的建立233

25、3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评估体系的简单运用32331指标权重32332综合评价指数3334建立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评价体系简易模型33341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价体系简易模型的建立33342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评价体系简易模型的建立34343风景名胜区灾害综合风险评价体系简易模型的建立354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分区与保护3641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分区36411现行规范中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内容36412法律保护规划分区的基础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评估36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II42风景名胜区灾害的防治37421风景名胜区灾害防治特殊性37422风景名胜区灾害防治原则3743建立风景名胜区内部防灾体

26、系38431建立灾害的预警系统38432落实灾害的预防工作38433建立抗灾救援系统3944风景名胜区灾害防治技术性措施395实例研究以白塔山风景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为例4051白塔山风景名胜区概况4052建立白塔山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分级分布模型40521建立白塔山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定因素集40522建立白塔山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定评价集41523建立白塔山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定权重集41524建立白塔山生态风险单因素模糊评价体系表41525综合模糊评价42526建立白塔山风景区生态风险分级分布图4353建立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分级分布模型45531建立风景区保护必要性性评定因素集45532建

27、立评价集46533建立白塔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评定权重集46534建立白塔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单因素模糊评价体系表46535综合模糊评价48536建立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分级分布图4954白塔山风景名胜区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50541白塔山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分区保护规划50542白塔山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分级保护规划526结论53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57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31引言11选题背景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国家自然和人文历史的凝聚,是实现人类与自然相融的方式,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因此拥有多如繁星的风景名胜区。同时我国也

28、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在全球气候日趋多变背景下,灾害频率愈加频繁且灾害损失愈加严重,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灾害已经成为威胁我国风景名胜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针对灾害特性,建立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评价规划体系,改善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方法,使风景名胜防灾减灾工作真正做到行之有效,对于保护和可持续开发风景名胜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针对风景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且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认识;目前对于防灾减灾内容所使用的方法多具有一定技术门槛,远远超出了本科生普遍的知识结构体系。综上所述,结合现有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和城市防灾减灾成果的基础上,对风景名胜区中的评价与分区

29、标准做出适合本科生运用的模型。希望自己这些粗浅的认知能够为我国的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的构建提供一点参考。12风景名胜区概念与含义121风景名胜区概念的界定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1,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2。因此,风景名胜区不同于自然保护区或历史文物保护区的概念,而是将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融为一体。风景名胜区规划也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1。风

30、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贯穿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全过程,是风景名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4胜区规划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122风景名胜区的类型根据不同的专业着眼点和研究角度,风景名胜区有多种不同侧重点的分类方法。其中,较为常规的有(1)风景名胜区按行政关系以及风景区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等,可划分为两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2。(2)风景区按

31、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1。(3)按风景名胜区自身的特征形象、主体风景、标志性景观和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八大类山岳风景区、湖泊风景区、河川峡谷风景区、森林风景区、海滨风景区、石林瀑布风景区、历史古迹名胜区和革命纪念地3。本文为了研究方便,采用第三种分类方法。进一步根据八大类风景名胜区自然条件特点,结合个体的特点和共性,将风景名胜区整合为五大类山岳风景区、海滨风景区、水景(河川峡谷、湖泊、石林瀑布)风景区、生态型风景区(森林、草原)和名胜型风景区(历史古迹、革命圣地)。123风景名胜区的特征和作用

32、由于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色主要体现为(1)时空跨度大。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风景名胜区星布全国各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性大、文化传统延续性强的风景名胜区体系。时间跨度数千年,从秦汉皇陵到明清园林;地域纵横几千里,从黑龙江的镜泊湖到海南的三亚热带海滨。这反应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延续性和持久性,是许多国家难以比肩的。(2)风景名胜区内景观内容多以山景、水景为主体。统计表明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儒释道交融,山水城相错,悠久的人文历史与自然山水相辅相成,使山水增了灵气,文化添了神韵,形成了独

33、具特色的山水文化。风景名胜区中山岳风景区与水景风景区众多,也是我国风景区防灾减灾工作的侧重点。3丁文魁等风景名胜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25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5(3)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我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和兼容并蓄的精神始终贯穿于整个民族发展史,风景名胜区是这一观念的极好反映。风景名胜区的作用主要包括(1)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显示其保育功能;(2)开展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显示其教育与科研功能;(3)发展旅游事业,丰富文化生活,显示其游憩与启智功能;(4)通过合理开发,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示其生产与民政功能4。此外,风景名胜区通常还具有

34、带入体验、文物保护和宗教寓意等功能。124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意义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意义通常是指人们保护风景名胜区的价值和原因。首先,保护风景名胜区是维护生态稳定、保护生态物种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风景名胜区对生态的影响是综合的多方面的,包括对大气、水源、土壤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是稳定生态平衡,优化资源,防护江河大地免受自然灾害的前提和条件。同时风景区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境域,是天然的基因库。其次,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有利于经济发展。风景名胜区景观和风景资源具有稀有性、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不仅地域特色产物、民间艺术品和风景名胜区具有紧密联系,社会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也需要风景名胜区发挥窗口和平台的作用。

35、第三,保护风景名胜区是是文化传承的要求、是传统习俗延续的保障,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文内涵是风景名胜区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从一定程度上讲几乎是风景名胜区的全部价值。风景名胜区可以为人们提供与大自然亲近的舞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文化熏陶。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能够实现个体在历史中的自我定位、获得归属感,激发炎黄子孙的爱国感情和民族凝聚力。第四,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能为科研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条件。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是风景名胜区各种功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风景名胜区记录了历史变迁的过程,是研究地质变化、物种更替等自然科学的实验室;更可提供用于生产或科研领域的多种遗传基因的科研资源。第五,保护风景

36、名胜区是我国树立国际形象的标签。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展示国家软实力和民族自信力的平台,是加强我国国际交流的通道。落实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是塑造国际负责任大国的必要条件。4张光升风景名胜区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618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6提出建立和保护风景名胜区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由个体利益思维方式向集体利益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人类文明史的一次重大进步。因此,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势在必行,而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2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现状和初期评估21风景区防灾减灾的内涵211灾害的含义与危害自然学家马宗晋认为灾害是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二者兼有的原因所引发的

37、对人类生命、财产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造成破坏损失的现象或过程5。所以灾害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城市灾害相比,风景区灾害中人为因素可控制性更强,因此加强对自然因素的控制和预防在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中占主导地位。风景区灾害的危害主要包括对风景资源本身以及风景区生态平衡造成破坏;给人类财富造成巨大的不可逆的损失;损害灾害发生地人民的利益。212风景区防灾减灾与一般防灾减灾的共同点风景区防灾减灾的含义同防灾减灾一样,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都是指减少、阻碍或防止灾害的产生,即减少甚至防止一切人为灾害和最大限度得减少可免自然灾害的产生。第二,防灾减灾目的在于减轻甚至避免灾害损失。在防

38、止可避免灾害的前提下,减轻或者防止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灾害所带来的损失。第三,同时加强减少甚至防止不利于防灾减灾建设和实施的思想或举动,减少灾害引起因素的存在几率。5马宗晋灾害学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48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7213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的特殊性防灾减灾对于风景名胜区而言,不仅涵盖普通防灾减灾的目的确保目标地区安全、防止或者延缓灾害的发生,更要求在灾害防治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景区内景观和景观资源的破坏。可以说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自然或人文景观受到破坏6。因为风景名胜区之所以成为风景名胜区,根本原因就是其所具有的景观品质特性,这是风景名胜区的“

39、起源”。22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概况221风景名胜区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的发展现状随着近几年国家对防灾减灾政策的重视和灾害次数日益频繁,我国防灾减灾科研事业迎来了世纪后的第一个高峰。但是与我国城市和乡镇的防灾减灾规划相比,我国的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的发展较为缓慢。当前风景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没有独立的标准和成果,只是作为城市的防灾减灾规划理念的延伸,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222当前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的社会概况当前我国关于风景名胜区灾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的研究条件不完善,其原因主要包括(1)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专业研究力度不足。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对自然灾害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

40、,但是大部分都是对某地区特定灾害防治和某地区减灾技术措施等特定对象进行研究,或者从宏观角度,笼统地对制度、建议以及政府政策进行研究等,而专门针对风景名胜区自然灾害防治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2)有关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的法律规范不够健全。我国对于风景名胜区管理和保护工作的依据目前仅有一部由国务院于2006年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而且该条例仅对风6谢怀建,沈平长江三峡地质灾害治理中的景观保护与建设方法探索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258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8景区的各项工作仅做从原则性角度进行规定,措施呈粗线条、模糊性,而对于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工作没有制定相应明确的实施细则,在现实

41、中难于实施操作。(3)灾种划分偏少。由于没有系统的灾害划分依据,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编制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时只能根据现有的单项法律,如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气象防灾减灾条例、消防法等法律进行自我掌控。由于对意外灾害没有制定相应的预防预案,缺少专业的防护能力和应对能力。(4)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中措施单一。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风景名胜区规划中有关防灾减灾规划的措施大多属于工程性措施,如防洪工程、防泥石流工程、抗震工程等,很少涉及灾害应急预案系统、灾后救援系统、防灾救灾人员队伍配置等非工程性手段。而且当前工程性措施也往往表现出僵硬与突兀,甚至会破环风景名胜区内环境的整体性和美感度,因此灾害防治

42、工程有时甚至成为了风景名胜区的破坏者。(5)缺少完善的风景名胜区评估体系。在规划制定之前,应该对风景名胜区进行包括承灾脆弱性评估、各种灾害风险评估、风景名胜区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在内的评估。规划评估是制定防灾减灾规划的基础和依据,因此要保证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做到科学有效,就必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风景名胜区防灾能力评估体系。23风景名胜区初期评估方式231建立风景名胜区普适性敏感指标体系灾害发生区域趋势与风景名胜区景观的存在价值相冲突是风景名胜区灾害发生的前提条件,因此对风景名胜区的环境监测是风景名胜区保护、监管工作的基础和重点,也是风景名胜区各项进行工作不可或缺的过程和获取全面信息的保障。

43、对各类风景名胜区监测重点内容的对比分析和总结之后,能够获得具有普适性的监测指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9标,进而可以推导出各类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以及景观敏感指标。结论如表31所示表31基于监测重点得出的普适性风景区生态环境景观评价指标风景区类型重点监测内容监测指标普通指标敏感指标山岳型风景区自然(环境)植被生物多样性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植被覆盖率、植物空间生长珍惜度、生物种群稳定性富营养化、气色味、水温、清浊度、毒性化合物等尘埃、浮尘、有毒气体等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建筑形态生物多样性动物形态植被植物形态地貌状况人文(景观)地貌状况植物形态动物形态建筑形态形态、稳定度植物种类构成、分布

44、、地形契合度数量、分布、种类建筑体量、建筑年代、环境意境与效果海滨型风景区自然(环境)海水水质物种多样性漂浮物、气色味、PH、溶解氧、微生物、水温、有毒化合物等种群稳定性物种多样性水域状况海水水质气候舒适度动物状况人文(景观)气候舒适度水域状况动物状况温度、湿度、紫外线辐射强度、风速等形态、分布、水量、美感珍惜度、分布水景(河川峡谷、湖泊、石林瀑布)风景区自然(环境)水质富营养化、气色味、水温、油类、清浊度、毒性化合物等水域状况建筑形态水质水域状况地貌状况动植物形态人文(景观)地貌状况动植物形态水域状况建筑形态地貌状况形态、分布、现象数量、分布、类型形态、分布、类型、数量、溪泉水、瀑布美感建筑

45、体量、建筑年代、环境意境与效果形态、稳定度生态型(森林、草原)风景区自然(环境)植被植被覆盖率、病虫害、火灾发生率、物种稳定性植被动物形态植物形态人文(景观)植物形态动物形态构成、分布、群落、地形水域契合度构成、分布、群落、地形水域契合度名胜型(历史古迹、革命胜自然(环空气质量声环境质量成分、有毒气体、浮尘等噪声污染指数声环境质量植被空气质量指数建筑形态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10地)风景区境)清洁度包括地面清洁度和拥挤度清洁度人文(景观)建筑形态文物形态建筑体量、建筑年代、环境意境与效果碑石、摩崖石刻、壁画、塑像、古墓等保护状况注其余普适敏感指标易损脆弱度、容量利用度、自然灾害频率等。

46、232风景名胜区初期评估在初步了解风景名胜区基本信息情况下,结合风景名胜区受灾记录和表31得到的普适性指标,可以加强对风景名胜区内灾害类型和灾害分布的初步理解,从而迅速评判风景区内主要景观保护与灾害防治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空间结构和景观资源结构的认识,进而高效获取有效信息,提高对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的整体掌控能力。也是进行指标赋予权值和评分的一种途径。3建立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分区体系简易模型31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分区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311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分区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简易的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分区体系的基础是由两部分构成的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和保护迫切性评估

47、。由于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的根本任务是保护景观资源不受灾害的危害,因此可以将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评价和景观评价分别作为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和保护迫切性评估的测量标准。即风景区生态环境评价越低风景区灾害风险评价越高,风景区景观价值越高则保护迫切性越高。将两者评价分级分布图叠加,就会形成简易的风景名胜区保护分级分布图。风景名胜区保护分级分布图等级越高说明越需要加强该地区的保护强度,从而最终确定在风景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中的工作重心。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11312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建立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评估指标体系就是分别建立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和风景名胜区景观评价体系的指标体

48、系。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评估体系是一个将多因子进行综合处理的过程,这些因子便是评估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的指标,是风景名胜区的构成因素,因而指标之间即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还相互作用。该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评估体系要最大限度得适应各种风景名胜区进行防灾能力评估,就要围绕风景名胜区防灾能力建立一个思路清晰、全面、合理、可行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能够要能全面地包括影响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分区的因素,能够最大限度得适应于更多的评估对象。(2)科学性原则。单个指标应能准确地反映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确立的专项特点,单个指标的选取应满足评估对象之间具有可比性,并保证指标数

49、据的可采集性。(3)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内部单个指标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的,评估对象是由它们在一定规则下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性和特殊功能的有机整体。因此,将评估对象层层分解,最终可以得到单个指标;而单个指标根据一定层次关系整合之后,最终构建起一个可以相互补充的指标体系。(4)完整性原则。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充分地反映评估对象的特点和本质同时,应对指标进行全面的识别和严格的筛选,避免指标设置产生范围重复现象。(5)实用性原则。所谓的实用性是指评估方法和过程切实可行;评估指标便于搜集、调查和计算;评估指标易于表达,便于操作;评估结果符合客观事实。(6)动态性原则。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风景名胜区影响的复杂性、可变性和动态性,风景名胜区发展阶段的延续性和可变性,以及整体与部分的差异性的要求,指标体系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12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可变性和动态性,以期能够全面地反映出风景名胜区的发展阶段或过程。(7)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价是指通过经验的判断和观察的得到结论的过程,该评价具有多标准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定量评价则是采用赋值量化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程序的运算分析得出结论;其评价客观性较强,但适用范围不具有广泛性。(8)目标导向性原则。评估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计算结果,更应当具有阻碍和遏制对象恶意方向发展趋势的意识,同时具有促使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