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区东吴镇文化娱乐中心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5685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2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鄞州区东吴镇文化娱乐中心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鄞州区东吴镇文化娱乐中心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鄞州区东吴镇文化娱乐中心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鄞州区东吴镇文化娱乐中心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鄞州区东吴镇文化娱乐中心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论文系列开题报告建筑学鄞州区东吴镇文化活动中心设计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选题的背景本工程地块位于东吴镇东村,东面到文卫路,南面到规划路,西面到地块界线,北面到朝阳路。现状为空地,总用地面积13384。整个文化活动中心包括文化中心、影剧院、多功能室内球馆三大功能模块。体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和特征。理解在中国为何要建设新农村或建设新农村的意义,首先需要理解新农村建设战略性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与三种宏观背景密切相关。一是时代背景,二是中国现实背景,三是知识背景。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处在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不断延续和深入的大背景之中。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既是一种普遍

2、趋势,又是重要的时代特征。这样一种大的背景特征,其影响是普遍的、不可回避的。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时代潮流。现代化让我们生活在一种混合状态中既不能跟着大众文化的趋势走,又对我们的私人生活十分依恋。现代化既是一种持续过程,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农村发展是这一过程和趋势的必然要求,传统专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实质就是向现代化的转变。中国必须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与时具进,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三农”问题自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直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但是,现实情况则是,尽管为解决此问题而有较多惠农政策出台,而问题没有实质的改变。进入21世纪,政府提出新农村

3、建设战略,旨在以此作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从有关农村建设的学术或知识传统来看,知识分子倡导的乡村建设,恢复乡村教育。从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现实和知识背景分析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处在与时代发展不相和谐、不平等发展的状况之中。选题的意义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农民持续增收最有效的途径,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所谓现代农业,就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2、

4、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与时俱进地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努力培养与建设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农民。从目前农村的一些地方和农民来看,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有些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度不高,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不浓,文明意识、健康意识不强,一些传统陋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新风尚、建设乡风文明要求格格不入。必须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

5、思想道德水平,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进行。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农民不仅要富,农民还要有乐。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虽然我们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农村文化建设还是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些问题1、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从县、乡、村的文化设施来看,市区一级虽然都建了文化馆、图书馆,但标准都不高,事业经费也很少,乡镇文化站建设更令人担忧,大

6、多数文化站的活动场所,如电影院、礼堂等,有的年久失修,有的早就拆除。村文化大院一缺场所,二缺设备,三缺管理。农村文化设施,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这样一个现状,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是极不相适应的。2、文化人才匮乏不论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还是经营人才,都严重不足。乡村文艺人才更是缺乏,人员是进不来出不去。这些状况不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就难以顺利完成。3、文化产品严重不足据调查,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三是文学书籍,四是文化娱乐。从现有的文化产品来看,是严重的供给不足。4、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低目前广大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明显改善后

7、,对精神文化生活十分渴求。但从他们生活消费支出的安排来看,首先是盖房子、看病、保子女读书及日常的生活开支,基本没有剩余的钱。农民不是不需要文化而是没有钱去享受。在如何建设新农村问题上,或者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上,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和理解。首先,如果我们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旨在推进当代农村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那么,我们所要选择的路径就属于发展的路径,既能够引导农村不断向前发展的道路。此外,如果我们把新农村建设看做旨在解决一些具体的“三农”问题的政策,那么,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就是改造与建设道路,也就是通过建设性力量的进入,来改变农村现状,解决问题,也是属于发展的态度去对待农村建设。这两

8、种路径并非是对立的,而是两种典型路径,代表人们在实践中所追求的目标不同。总之要以发展的眼光应对这次活动中心设计。这次鄞州东吴镇文化活动中心的课题设计的反映的是当前中国小城镇公共文化建筑和公共空间的设计。小城镇的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和大城市的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有什么区别;他们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它们和城镇或者城市的关系是什么;它们自身的定位该如何确定等;同时小城镇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特点、规模和服务对象等都需要通过实际调研去挖掘。这和我们以往固有的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都存在着一些异同点。小城镇与小城镇公共建筑的联系在我国,小城镇的身份定位为“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基于这种承上启下的特点,小城镇是城乡资

9、金、人才、技术流通的中转站,在我国城乡总体协调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城镇与农村最本质的差别,就在于小城镇容纳了更多的人类社会行为,如商业交易、生活服务、文化交流等公共活动。因此,小城镇公共交往的空间载体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的营建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小城镇公共建筑不同于惯于理解的大中城市中的公共建筑,它有其内在特点,其营建方式不能简单套用大中城市建设的经验,必须结合农村的一些特殊问题加以分析,寻求解决方案。(1)小城镇公共建筑特点。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小城镇公共建筑同大中城市相比,涉及到了更多的农村问小城镇公共建筑特点小城题。小城镇公共建筑既包含乡村中带有公共服务特征的建筑如代销店、文

10、化站等,也具有不少城市公共建筑的特征。在我国,农村的核心问题就是“三农”问题,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2小城镇公共建筑规模、服务对象。同为公共建筑,在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中却有显著的差异。大城市经济实力雄厚,经济辐射能力强,各种工业、服务业、商业门类齐全。在小城镇,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经济辐射范围很窄,其公共建筑的活动主体主要以当地人为主,其活动内容都是围绕当地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展开的,呈现出综合化而非专业化的特点。在功能分区上,小城镇的各部分差异也不那么明显,很少会出现像大城市一样的集中的商业区、住宅区的情况。小城镇公建不仅服务于本镇区居民,还服务于所辖镇域的村民和其他小城镇民居

11、;小城镇公建的选址、规模、服务区域,不仅受到区域内自然地理条件、资源分布条件、区域交通条件等硬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与布局等软环境的影响。公共空间通常是指公众使用的人工营建的外部空间环境。公共建筑的外部就是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常常依靠公共建筑围合而成,两者之间通常维持着一种共生现象,共同构成整体人居环境。研究小城镇公共建筑,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相关公共空间的研究。尽管公共空间的形态林林总总,似乎杂乱无章,但根据建筑类型学的理论来分析,可归纳成两种基本“原型”街巷、广场绿地。在城镇空间结构中,这二者分别体现为“线”和“面”状的空间形态,而公共建筑可被视为“点”的空间形态。形态上的

12、图底关系。建筑是围合街道和广场的物质实体,而公共空间是被围合的虚体。如果我们把建筑作为认知主体,而周边的公共空间环境则成为背景,其典型实例为传统聚落中的塔;如果把公共空间作为认知主体、则周边的建筑成为了衬托的背景,这种典型实例为广场和商业街。按照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城镇聚落中的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构成了一个图底关系,即作为认知的主体与背景可以实现互换,两者间并无绝对的主次要之分。良好的城镇整体环境更需要协调统一的公共空间来实现。小城镇公共空间承担了促进农民市民化、提高公共意识的职能,是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和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公共空间由于它的人情化、人性化尺度和综合的公共活动功能,它是居民人际

13、交往、邻里融合的场所,这种“尺度”的含义还包括由住宅进入的便捷距离。因此,传统村镇中的桥头、井台、路口、村头、水岸等,在小城镇公共空间的营造上不仅不应当消失,还应当结合现代化发展予以弘扬。东吴镇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辖镇,地处宁波市东郊,距甬城20公里,自东吴出发约20分钟可到达鄞州中心区。西南与东钱湖风景区相邻,北与北仑铁路、沿海大通道“同三线”相通,鄞州大道、宝瞻公路穿镇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全镇区域面积80平方公里。镇内有驰名中外的东南佛国天童寺,融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天童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三溪浦水库,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鄞州区第一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围绕建设“实力型经济、生态型环境、

14、稳定型社会”的新东吴的总体目标,该镇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土地资源)东吴镇是个典型的半山区乡镇,山水资源丰富。全镇有耕地13万亩,山林72万亩,通过万亩山林封山育林、建立种子种亩基地、改造林相、治理溪滩等,加快了该镇营建生态型城镇的步伐。人文历史)东吴镇的历史离不开天童。天童,位于宁波市之东,太白山脉,是鄞州区东面与镇海区交界。东面天童山岭与镇海区塔峙乡的杨岙、盘岙村为邻,东南面至占岐大岭,和东坑岭为界;还有呜角楼山岗、峡石岭和黄沙岭为界,南面至六厂山、穆公岭为界,西面三溪浦水库堤坝和小白岭为界,与东吴、小白相连,北靠太白山脉为界。旅游资源)东吴,山清水秀,素称藏龙卧虎之地,驰名中外的东南佛

15、国天童寺,融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天童森林公园和太白湖度假村。民俗风情)清初,江南民间“迎神赛会”活动天童人民为纪念杜孝子而兴起庙会,既是传扬杜孝子的高尚风格又作为农村的文化娱乐。另外在设计镇文化活动中心的时候要结合农村传统文化特色。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全球化的国际建筑风格的巨大影响,中国绝大多数城市逐渐变得千篇一律,失去个性。它们简单、平庸、缺乏创意而“美国化”,同时又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性、地方特色。这种情况下,具有鲜明中国特征与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风建筑,不仅能增强城市个性,增加城市吸引力,还能增加中国当代文化的魅力。建筑地域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建筑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的

16、自然条件;运用当地的地方材料、能源和建筑技术;包括当地建筑形式的文化,具有较鲜明的当地地域建筑特征及经济性。三、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村镇活动中心的整体设计村镇活动中心的建筑序列和整体规划需考虑东吴镇村民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水平的角度出发,让他们能感知活动中心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中,并喜欢在活动中心里活动,真正的使活动中心能融于城镇当中并提高村民的精神生活质量。2、活动中心单体的设计村镇当中的人口比例以老人小孩为主,在进行设计时需更多的考虑老人和小孩的人体尺度和他们自身所需要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方式。单体设计的造型、色彩、材质都需贴近农村生活,活动中心也融于农村建筑当中;

17、层高不可过高以免造成对农村传统建筑文化的破坏。单体之间的应具有联系,使活动中心形成一种整体感,达到农村这种低密度的空间序列。3、室外公共环境的设计农村的活动不仅在室内空间,室外空间环境更吸引村民一起寒暄聊天。一颗树下,一条小溪流边上,一条小巷里等都可自发形成交流空间。因此农村活动中心的室外空间设计不可参照城市当中的室外空间设计,必须以小尺度的空间来呼应原有农村小室外空间以及村民的心理需求。像单体建筑围合的小庭院,一条小巷,弄堂等都是很宜人的室外空间。像一些广场大空间,可采用一些设计手法来降低它的尺度感和空旷感。4、村镇活动中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村镇的活动中心不仅服务于本村镇的居民,对周边的村镇也

18、具有一定的影响。一个好的农村活动中心可以真正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精神生活,对农村的建筑文化和新农村建设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5、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农村的建筑文化较为传统,还需通过调研对场地周边环境进行剖析,对于农村地域文化的差异要进行分析,使设计能够把握好村镇的文脉,融于农村环境当中。继承传统文化和争取建筑文化创新是追求的目标,但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不能停留于形式的模仿,而是要认识研究形式所拥有的设计思想和艺术精神,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并以现代的设计手法来取得当代建筑创新。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1、对有关研究的课题做一个前期的调研分析11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村镇文化建筑的发

19、展背景和历程;进一步了解国内外村镇文化建筑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了解。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思路。12实地调研对宁波各个有针对性的村镇进行选择性的调研分析,听取农村居民对现状的意见以及他们所需求的活动,从中发现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及初步提出解决的基本思路;对鄞州东吴镇文化活动中心设计的地块进行实地的调研,了解地块的现状和周边环境因素,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拓展自己的方案构思。2、重视案例的研究与分析。从国内外找一些关于村镇文化活动中心的案例,找出其优点和缺点,并发现其中的问题,对自己本次的设计可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3、对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进行研究并做进一步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农村的

20、室外活动空间进一步调研,对当地村民的传统习俗和喜好尺度感和安逸感有一定了解,对本次设计的室外活动空间研究具有很大的作用。4、先整体后局部的研究方法。通过全局的考虑整体设计,再对局部进行改造深化,将整个农村活动中心划分为小体量融于农村建筑环境中,单体之间的联系呼应又使活动中心具有整体感,使农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活动中心相互融合,提高对建筑与区域环境的整体认识和把握文脉设计的能力。5、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的理论工作与实际项目的实施措施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得出一份具有一定认识和提高的方案成果。四、计划进度201012202011120基地现场调研,资料收集201112120

21、11220方案构思,建筑的一草设计20112212011310外出建筑实体调研及一草设计20113112011431方案的二草设计2011412011420方案二草的深入及三草设计20114212011510方案扩大初步设计并完成最终所有设计五、主要参考文献1单德启主编小城镇公共建筑与住区设计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王晓著新中国风建筑设计导则北京市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3李百浩,万艳华主编中国村镇建筑文化武汉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4(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5劲松著园院宅释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可能天津市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2、6王其钧,王谢燕编著文化建筑设计北京市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7聂凤英主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048(丹麦)扬盖尔(JANGEHL)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常怀生编著建筑环境心理学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0吴良镛关于建筑学未来的几点思考建筑学报,1997211罗哲文,王振复主编中国建筑文化大观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MARYAMCHARKHCHIANINTERACTIONSAMONGDIFFERENTDIMENSIONSOFARESPONSIVEPUBLICSPACECASESTUDYINIRA

23、NRTHEAPPLIEDREGIONALSCIENCECONFERENCEARSCIRAN2009141613HERMANHERTZBERGERLESSONSFORSTUDENTSINARCHITECTUREMROTTERDAM010PUBLISHERS20056467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建筑学鄞州区东吴镇文化活动中心设计国内村镇建设历史与现状村镇公共建筑及公共空间发展历程回顾就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而言,位于村镇中和位于城市中无本质区别,但也不是完全雷同,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规、服务人数上,还体现在空间营建模式上。正因为有这种别,才带来了城乡建设的差距,给我们以困惑;也正因为这种差别,才有可能形成独特

24、的田园村镇风貌,给我们以希望。1国内村镇建设历史与现状早在中华文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公共活动的需求就已现出来。通过大量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不少的祭坛和神庙的遗迹,这些都是早期公共建筑的萌芽。它们往往不同于普通的住宅布局,以轴线展开形成多重建筑空间组合、或是位于聚落中心,不仅展示了其基本的物质功用,更体现了先民对特殊精神生活的追求。小城镇是由当地居民自主建设的,再加之“山高皇帝远”,其城镇空间的构建更加“世俗化”。因此,古代村镇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的形态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容纳了动态的人类活动,充满了活力。7服务于居民的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通常是小城镇的灵魂,公共空间与公建大都以商业活动和宗教活动为主

25、要内容,大多数传统小城镇大都是一定地域经济、文化中心,茶楼、酒肆、商铺云集;同时还拥有商业街、戏台、庙会,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公共活动场所,其魅力往往经久不衰。古镇平面格局并非横平竖直,几条巷道汇集向中心四方街汇集,形成了活泼而又合理的空间布局。四方街的“标志性建筑”科贡坊坐落于四方街西侧,系纪念当年一尸人家“一门三举”而建,为古镇增添不少人文色彩;进入20世纪之后,中国的社会结构经历了剧烈的转型,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化社会转变。2但是,由于村镇地区相对大城市而占接纳现代经济制度较晚,小农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过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可避免地产

26、生一系列问题1面貌单一,缺乏特色。同大中城市相比较,小城镇与农村紧厚的自然景观资源,加上许多小镇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本应很容易形成一种有地域特色的田园城市风光。而现状并非如此,我国许多小城镇公共空间景观枯燥乏味,给人印象千城一面、缺乏个性。传统城镇公建和公共空间包涵着丰富的人文底蕴。今天,一些小城镇建设投资不断追加,公建装修得愈加富丽堂皇、广场面积越做越大,却因为建设者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忽略文化氛围的营造,最终难以给人们深刻印象。2设计缺乏科学性。一些小城镇中,公建设计和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质量不高,往往从当地环境现状决定自身策划定位,没有结合大区域环境的经济体制、自然资源、地理区位来综合考虑,这样

27、也就难以形成一个既与周边地区协调又保持其鲜明特征的小城镇空间形态。3小城镇集聚功能发挥不足。城镇与乡村的本质区别在于城镇可以给居民提供更多的交往空间,促进人们文化、经济方面的交流。这些小城镇未能充分发挥其城镇职能,管有着城镇规模的人口数量,实际上却类似于一个放大了的庄。4环境建设重视不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但有些小城镇轻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不注意利用地形、地貌、河川、水面,实破坏性的建设。我国许多小城镇坐落于山水丘陵地带,河道穿城过户、景色如画。但有的为了满足规划上的横平竖直,一推平了之,丧失了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取而代之的是排排单调的“现代化高楼”,造成永久的遗憾。3国外村

28、镇建设历史与现状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再到后来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不难观察出一个特征,西方城镇建设从很早开始,不仅关注住区一概念,而且强调居民交往的重要性。西方人非常关注城镇公空间建设,把城镇的公共集会场所看作是城镇“客厅”,关心、热爱它、并为之自豪。不论城镇规模有多小,它往往有一个会交往中心,旁边矗立一座统领全城的重要公建神庙、巴西卡、教堂、市政厅等,这几乎成了西方城镇建设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已深深地扎根于西方社会,构成思维定势,对后来西方国家城镇建设思路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城镇的公共空间似乎更加强调线性,如商业街,而广场这种类型的公共空间就不如西方古代城镇发达。20世纪之

29、后,欧美发达国家小城镇的建设呈现出一些新的动态,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的新城市主义思潮,较多地关注了住区内人的交往行为和小城镇公共环境的质量。这一理论对大城市常见的高密度建设模式提出了反思,在城镇空间形态方面尝试恢复传统村镇空间意向。为了解决大城市人际关系冷漠的诟病,新城市主义城镇强调核心公共空间步行化,将被汽车夺走的交往空间重新还给社区居民;在公共建筑设计上,大量运用传统建筑形式,满足人们怀旧的心理,力图恢复传统小镇舒适、恬静的生活。欧洲很多城镇有非常悠久的历史,遗留下大量的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政府非常重视对小城镇历史文脉的保护在许多欧洲国家如瑞土、德国、荷兰,每一座小城镇都有其鲜明

30、的特色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12建筑外部公共空间建筑外部公共空间是指由建筑物、构筑物、建筑小品、道路、绿化等所围合形成的封闭、半封闭或开敞形式的空间。在这些要素中,建筑物是形成空间效果的关键因素,一般位于主要位置,建筑小品、道路、绿化等则依附建筑物而布置,形成特定的空间格局。常用的建筑外部空间组合形式分为下列四种。1、对称式空间组合。通常是组成群体的各建筑相互之间功能联系不甚密切,建筑群体受功能制约较小,主要考虑如何结合地形而使建筑和外部空间保持协调。2、自由式空间组合。是指各个建筑相互之间功能联系比较密切,在空间处理上首先要保证功能合理,同时考虑地形、环境等因素。3、庭院式空间组合。是指将室

31、外环境引入建筑中的做法。庭院由数栋建筑围合成院落的空间组合形成。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叶越来越多借用这种庭院式空间,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4、综合式空间组合。这种形式即可形成严整的对称布局,也可自由灵活布置,形成丰富的空间,能适应多变的地形,较好的结合自然环境。外部空间的统一常用手法有1)对称2)放射环列3)重复构成4)风格统一外部空间的渗透主要是借助建筑物的走廊、门窗等以及树木、山石、水景等把空间分隔成若干部分,但保持这些空间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借景,空间之间相互渗透。6外部空间的序列组织。是根据空间的用途和功能要求来确定,与人流活动的规律密切。人们视点运动所形成的动态空

32、间和外部空间是和谐完美的,获得系统、完整、连续的画面。以公共空间的整体视角确定公共建筑的空间结构和布局。研究公建不能就建筑论建筑,应该将其置于整体环境中,分析两者的互动关系,以寻求解题思路。公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标志性,以便被人们识别使用,但是个性的张扬不能脱离整体的约束。为了使各建筑协调共处,通常是引入城市设计思想,将建筑、绿化、场地、设施等所有要素整合分析,以公共空间的整体视角来确定公共建筑的结构和布局。以城市设计思想来研究小城镇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就是从新视角来审视许多习以为常的问题,能拓宽思路、启迪思维。8城镇公共建筑公共建筑与城镇形象。按照城镇形象理沦分析,小城镇周边的农田和树林是城镇

33、的边缘、广场和绿地是城镇的节点,公建往往成为小城镇的标志,是城镇最有活力的区域,与道路等构成要素共同共同形成了小城镇的城市形象,并赋子当地汁民一种场所感。英国城市规划家戈登卡伦提出了一种视觉连续理论,认人只能在运动中感知空间整体形象,并且脑海中呈现的形象以一系列连续的方式出现,而不是孤立的一幅幅画。因此小镇公共建筑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不是建筑单体的个性表现,而是整体的城镇形象。公共空间可以采用空间的统一、对比、先抑后扬等设计手法,来实现这一效果。公共建筑与城镇肌理。城镇肌理是建筑、街道、广场等空间相互组合的方式。它体现了实体建筑和室外环境、以及建筑与建筑之间的拓扑关系,同也体现了城镇新旧替换和

34、发展变化的过程。城镇肌理在人们的不同的历史阶段的营造观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传统城镇肌理人地关系、人际关系紧密,富于人情味;现代城镇肌理易于满足人类心理、生理卫生需求,两种空间模式各有长处。从立面肌理来看,传统城镇由于受到传统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其建筑的形态、规模较为相似,视觉形象协调统一,是较为细致的城镇肌理。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土地使用权的复杂性,不同的业主,大家都想标新立异,树立自己的“标志”,因而各建筑很难做到体量上的均衡一致,形成了一种粗纹理的城镇肌理。计者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借鉴传统的细密城镇肌理的营建上,如在商业街、广场周边的建筑进行立面小尺度划分,并注意体量的分解、色彩的

35、协调;在具有粗纹理城镇肌理的区域,加强城市设计整体观,注重整体感,强化主次之分。公共建筑与环境设计。环境设计是城市设计实践的方式之一,它直接影响了容易被人们感知的城市外在形象,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环境计具有形式、意象、意义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式层面最容易能够被的第一感官所感知,对人的影响最直接。环境中物体的造、色彩、质感的共同作用可引发观者的联想,并产生各种各的心理反应。1小城镇公共建筑设计中需重视处理好的若干关系。1)传统风貌和现代风尚;我国当前城镇建设的现状,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两个极端化的倾向。1在某些历史文化遗存比较丰富、传统建筑文化保护观念深入人心。(2在仅有少量历

36、史遗存或没有历史遗存的地区,人们缺乏尊重,协调、利用传统风貌的意识。小城镇的地域特征作为一张名片,可增加可识别性。从文化角度而言,小城镇文化公建设计风格的取向上应与地区建筑、乡土建筑的概念融合,在考虑现代性时兼顾一点传统要素,这是解决小城镇面貌单一、提升小城镇形象的有效途径。2)乡土田园特色和土地利用率。同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与农村紧密相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加上许多小镇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很容易形成一种有地域特色的田园城市风光。因此小城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贴近农村,贴近自然,拥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小城镇文化公建设计过程中,为了实现乡土田园特色,可提高绿化率,降低容积率和建筑密度,采用

37、亲近自然的规划设计模式,强调人地关系的有机平衡。小城镇公建设计过程中,应仔细分析当地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历史背景,努力挖掘小城镇特有的地域特征。设计人员应强化这一特色,将风景资源、古迹遗址、古树古木、当地特色植物、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纳入设计建设环节中,开发潜在的风景资源,弘扬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物遗迹,丰富园林绿化的内容。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小城镇公建的规划设计应强调尊重自然,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入与自然的交融。小城镇文化公共建筑的建设中,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时,应注意程度与方式,避免破坏性建设。在河流附近建设公建时,应体现水体征,沿着其堤岸建设线性滨水开放空间,决不能填埋的方式

38、带来永久的遗憾;在丘陵地带建设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特殊地形,将其作为公建的对景,纳入到城镇景观体系中来;或者加以简单处理,铺设小径,设置座椅,改造成小游园,使其成为景观体系的构成要素。5小城镇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具体设计手法。建筑的体量和尺度。为了突出小城镇的田园风貌和温馨氛围,建筑体量和尺度宜小不宜大,文化公共建筑这时可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法,通过功能分区将相对独立的各个部分置于不同的建筑体块中,削弱其体量感;同时,也可运用立面处理手法,将大块立面分段,凹进或凸出,通过细化尺度釆弱化建筑体量感。对于建筑空间尺度的把握,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提出了“十分之一”的理论,他认为建筑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室内尺度8

39、10倍的尺度,按照该理论,任何物体都能使观察者感到舒适亲切的距离在室内是3M左右,高度为25M以下。在充满交际的人类社会中,不同的距离与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成正比的。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中定义了一系列的社会距离亲密距离045EM是一种表达温柔、舒适和激愤等强烈感情的距离;个人距离04513M是亲属、密友之间谈话的距离,社会距离13375M是与朋友、熟人、邻居、同事日常交谈的距离,公共距离大于375M是用于单向交流的集会、演讲等场合。根据这一理论,可以确定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设计的具体尺寸,需形成亲密气氛时用小尺寸,需避免干扰时用大尺寸。11建筑的色彩和质感。小城镇建筑的色彩应保持鲜明的地方特色与统一

40、和谐的效果,表现出简洁、大方、明快的特色。纵观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城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色彩上的整体和统一谐。这些城镇以一种颜色为主色调,主要来源于当地传统建材的颜色,如我国江南传统聚落的粉墙黛瓦、西北地区小城镇的棕黄色土墙。现在建筑设计往往轻视色彩选择的重要性,尤其在一些小城镇中,一些建筑色彩庸俗,整体效果杂乱,大量公共建筑使用白色瓷砖、灰色砂浆、艳丽的蓝绿色玻璃等建材,还有些采用不伦不类的白色“欧陆风”穹顶柱式。究其缘由有两点小城镇建设专业技术力量不足;村镇居民的审美观有待提高。对于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公共建筑可利用地方传统材料、运用地域化色彩。小城镇的公共建筑应尽量选用反映自然

41、特色的当地材料,在材料的质感选择上,应提倡粗糙质朴的特点,突出“田园气息”。建筑的符号和风格。在小城镇建筑风格的处理上,既要考虑当地气候、材料、经济水平,又要考虑当地文化特色与习俗。例如徽州传统出挑的檐廊、绍兴水乡的“翻轩长廊”,使行人免受恶劣气候的侵袭,并丰富丁建筑细部、活跃了街道空间;我国传统聚落以其独特建筑形体,色彩组合构成了鲜明的风格。我国小城镇的公共建筑可适当借鉴当地地域风格,营造古朴、温馨的氛围,提升公共空间的文化品位和小城镇的文化底蕴。建筑与地形和地貌。设计者应充分考虑景观、日照,绿化等因素,结合地形地貌灵活变换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基面标高,创造出立体化的小城镇空间体系,在进行场

42、地平整时,通常不可避免地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但在改造过程中应注意改造的力度与方式,避免破坏传统文本设施。在滨水绿化带的设计,我们可通过设置不同标高的滨水台地来实现人与自然的亲近。丘陵地带应尽可能利用特殊地形,将环境特征与文化公建及公共空间统一纳入设计中;应利用不同标高带来的建筑内特殊的竖向关系,采用错层、吊脚楼、跌落的设计手法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农村文化中心具有的地域性也是需要了解一些关于地域性文化的差异,如何去做设计,特别是如何去将农村的传统地域文化结合。5关于地域文化地域主义建筑的基本特征是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运用当地的地方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吸收包括当地建筑形式在内

43、的建筑文化成就;具有较明显的当地域建筑特征及经济性。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的基本特征是反对现代主义的国际化建筑就是方盒子,强调地区的不同性,强调多元文化,强调地区的地理、气候与材料。1)批判的地域主义被理解为是一种边缘性的建筑实践,它虽然对现代主义持批判的态度,但它拒绝抛弃现代建筑遗产中有关进步和解放的内容。2)批判的地域主义表明这是一种有意识有良知的建筑思想。它并不强调和炫耀那种不顾场址而设计的孤零零的建筑,而是强调场址对建筑的决定作用。3)批判的地域主义强调对建筑的建构要素的实现和使用,而不鼓励将环境简化为一系列无规则的布景和道具式的风景景象系列。4)批判的地域主义不可避免地要强调特定场址的要

44、素,这种要素包括从地形地貌到光线在结构要素中所起的作用。5)批判的地域主义不仅仅强调视觉,而且强调触觉。它反对当代信息媒介时代那种真实的经验被信息所取代的倾向。6)批判的地域主义虽然反对那种对地方和乡土建筑的煽情模仿,但它并不反对偶尔对地方和乡土要素进行解释,并将其作为一种选择和分离性的手法或片断注入建筑整体。10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进行批判的地域主义实践的建筑师已经成为建筑实践和理论领域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弗兰姆普顿在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中就已经讨论了阿尔托、博塔、西扎等欧洲建筑师,以及日本的安藤忠雄等从地方要素入手所进行的独特建筑实践。在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的“批判

45、性地域主义”一章中举出丹麦建筑师伍重,巴西的尼迈耶,苏黎世的E吉塞(ERNSTGISEL),米兰的格里高蒂(VITTORIOGREGOTTI),奥斯陆的费恩(SVERNEFEHN),威尼斯的斯卡帕(CARLOSCARPA)和雅典的康斯坦丁尼迪斯(ARISKONSTANTINIDIS)作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实践的建筑师。地域文化能够适当地调节大同文化的影响,文化相互影响和再解释的过程在葡萄牙建筑师西扎(ASIZA)那里表现的很突出,他使用阿尔瓦阿尔托(AALTO)在建筑形式上所采用的拼贴方法,同时使用意大利新理性主义者的类型学手法加以调节。西扎将其作品植根于其给定的地形地貌构

46、形上,植根于更为细致的当地文脉中。他对当地材料、手工艺制品,以及对当地那种微妙的具有特殊穿透性和过滤性的光线有着特殊的敏感。12进入90年代后,日本建筑师的创作变的大胆自信,表情也日渐丰富,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日本建筑师重视思想层面的传统的继承,很少强调形式上传统的继承。2结合西方思潮,熔融传统理念,产出本土建筑。在矶崎新的筑波中心上,我们会找到西方从古典时代到米开朗基罗等西方传统建筑师的建筑符号,直到现代建筑常用的各种建筑符号的存在,惟独表现日本传统和历史的建筑符号缺席。筑波中心的建筑元素几乎完全来自西方,但将其组合的方式却具有强烈的日本特点,这也恰恰说明了在建筑文化日益交流的信息时

47、代,建筑的民族性和可识别性在日益淡化,而唯一产生强烈民族特色的是组织建筑元素的方式。3保持传统文化的纯粹性。日本传统文化的观点是自然的观点,他们认为自然的形式是最好的。相对于中国的“用自然去装饰自己”的目标,日本则是用自己去完善自然,从这里不难看出日本所倡导的传统之路,实际上是在走一条有自己风格的创新之路。4因此这次设计农村文化活动中心也是对现代建筑的重新思考1)重新认识传统,正确地认识传统并成功地继承传统是关键。2走向纯粹创新,创新绝对不等于盲目地标新立异,而是基于功能的要求来实现的,从实际出发用新的设计理念结合不断发展的物质条件,创建符合人们当前城镇农村需要的文化建筑。城镇文化建筑不仅要符

48、合新城镇时代的要求,更要具有发展的前瞻性,将形式美和功能美相完美和谐统一的建筑才是真正有内涵有韵味的文化建筑。13参考文献1单德启主编小城镇公共建筑与住区设计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王晓著新中国风建筑设计导则北京市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3李百浩,万艳华主编中国村镇建筑文化武汉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4(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5劲松著园院宅释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可能天津市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6王其钧,王谢燕编著文化建筑设计北京市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7聂凤英主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

49、9048(丹麦)扬盖尔(JANGEHL)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常怀生编著建筑环境心理学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0吴良镛关于建筑学未来的几点思考建筑学报,1997211罗哲文,王振复主编中国建筑文化大观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MARYAMCHARKHCHIANINTERACTIONSAMONGDIFFERENTDIMENSIONSOFARESPONSIVEPUBLICSPACECASESTUDYINIRANRTHEAPPLIEDREGIONALSCIENCECONFERENCEARSCIRAN2009141613HERMANHERTZBERGERLESSONSFORSTUDENTSINARCHITECTUREMROTTERDAM010PUBLISHERS20056467本科毕业设计建筑学鄞州区东吴镇文化娱乐中心设计DESIGNOFCULTUREANDACTIVITYCENTERINDONGWUOFYINZHOU鄞州区东吴镇文化娱乐中心设计I鄞州区东吴镇文化娱乐中心设计摘要服务于居民的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通常是小城镇的灵魂,公共空间与公建大都以商业活动和宗教活动为主要内容,大多数传统小城镇大都是一定地域经济、文化中心,茶楼、酒肆、商铺云集;同时还拥有商业街、戏台、庙会,给人们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