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质构造,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概念构造运动或地壳运动是指地壳的机械运动。它是由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岩石、地壳乃至岩石圈发生变形与变位的一种内动力地质作用。地壳无时不在运动,漫长的地质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运动的历史。在一般情况下,构造运动速度以缓慢渐变的方式进行,它所产生的变形或位移在短时间内不易察觉,经过长期积累的微量变化往往需要通过考古和大地测量方法才能发现。但在特殊情况下,构造运动可表现为快速突变,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形或位移,如火山爆发、由地震活动引起的山崩、地陷等,这时人们就能够直接感受到构造运动。构造运动速度尽管一般很慢,在不断地进行,但在地壳中经过长期运动可形成各类型和规模不同的地质构造
2、(褶皱、断裂等)。此外,构造运动不仅是引起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地震的主要原因,而且还控制着外动力地质作用,因此它,第二节 地质构造的概念构造变动主要表现为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构成地壳的岩石,具有巨大的厚度和体积,在长期持久的应力作用下,可产生变形。当岩石受力超过弹性极限时,便发生永久性变形,如页岩等塑性大的岩石受力后易于发生塑性变形,形成连续弯曲,称为褶皱;当岩石受力达到破裂强度时,则形成断裂变形,如砂岩等脆性大的岩石易于发生这种变形,它使岩石发生不连续现象。褶皱与断裂都是构造运动的产物,统称为地质构造。第三节 构造变动与非构造变动的概念未经变动的原始沉积岩层为水平或近水平状态,称为水平岩
3、层。自然界存在的水平岩层较少,大多数岩层曾经受了变动,不同时期发生的地壳运动对于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引起岩层变形或变位,称为构造变动。由与构造运动没有直接关系的作用所造成的岩石变形和变位称为非构造变动。如由重力作用引起的岩石变形就属于非构造变动。,第四节 岩层和地层的概念我们在野外或矿井内所见到的成层岩石,一般是由各个岩层所组成。所谓岩层:是指由两个界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岩层泛指各种特征,不限定任何一种岩石,它是一个普通名称,一般不构成单位,不建立专门名称,如果需要说明其情况,也仅仅是在其前面加一个形容词而已,如硬岩层、软岩层等。图7-1倾斜岩层的产状要素AB
4、CD为水平面,AB为走向线,BH为倾斜线,BC为倾向,CBH为倾角地层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和属性、并能与相邻地层分开的一层岩石。它与相邻地层之间有时以看得见的层面来分开,有时以岩性、古生物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物理性质、年代甚至其它肉眼看不见要经过仔细研究后才能划出其界线。地层单位有专用的名称命名,如沙河街组、东营组等。第五节 岩层的产状要素岩层产状是指岩层在地壳中的产出状况,包括它们的形态及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各地岩层的空间位置虽然不同,但主要有三种情况,即水平的、倾斜的和直立岩层。其中以倾斜岩层分布最广,而直立岩层则较为少见。为了研究地质构造,首先需要确定岩层的空间位置,岩层在空间所
5、处的位置取决于其层面的产状要素,即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这三个要素中的后二者又合称为倾斜(图7-1)。,图7-1倾斜岩层的产状要素ABCD为水平面,AB为走向线,BH为倾斜线,BC为倾向,CBH为倾角,走向:表示岩层在空间的水平延展方向。岩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称为走向。岩层的走向用走向线的方位角表示,同一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数值,二者相差180。倾向:表示岩层的倾斜方向。在岩层面上,垂直于走向线由上向下所引的直线,称为倾斜线。倾斜线投影到水平面后,其投影线所指的方向称为倾向。倾向一般用方位角表示,其数值与走向方位角相差90。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间
6、的夹角,称为真倾角。倾角的数值是唯一能够代表岩层倾斜程度的最大角度。沿着任何视倾斜线量得倾角都不是岩层真倾角,称为视倾角,或称伪倾角。对同一倾斜岩层可有无数视倾角,但它们均小于真倾角,所测量方向线越是接近倾斜线,则视倾角与真倾角的差值越小,反之则二者的差值增大。,第六节 水平岩层的基本特征岩层的产状分为原生产状和次生产状两种基本类型。原生产状指岩层形成以后,未经强烈的形变和位移,基本上保持了生成时的产出状态。当岩层形成后,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将发生变形,其原始产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岩层发生倾斜、弯曲、甚至断开,成为岩层的次生产状。水平岩层的顶面或底面各点具有基本相同的海拔高度,岩层层面基本上
7、是一个水平面,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事实上很难找到水平岩层,仅在地壳运动影响很弱的、呈大面积升降运动的地区或背斜、向斜的轴部,可以见到接近水平的岩层。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盆地某些地区的中生界地层、华北盆地某些地区的新生界地层,可以看作是接近水平的岩层。它在地表的出露形状及其特征是最简单的,仅决定与地形的特征。在岩层未发生倒转的前提下,具如下特征:图7-2 水平岩层的立体图和平面图地面水平时;b地面切割不深未达下面一层;c地面切割强烈,下部岩层出露地面一、.时代较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岩层之上。如果地面水平或切割不深,地面上仅出露最上部岩层,如切割加深,即切穿一个或数个岩层厚度时,在平面上才能见到较老岩层
8、的出露。切割越深,老岩层出露就越多,所以水平岩层地区岩层出露形状和地质图的复杂程度,决定于地形切割的深度和地形的复杂程度(见图7-2)。,图7-2 水平岩层的立体图和平面图a地面水平时;b地面切割不深未达下面一层;c地面切割强烈,下部岩层出露地面,二、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岩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在地质图上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即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具有大体一致的弯曲形状。新岩层出露于山脊或山峰上,老岩层出露于山谷或洼地中,由低处向高处,岩层时代由老到新。最新岩层在山顶上,呈不规则环圈,向下围绕它的依次是较老岩层的不规则环圈和呈V字形弯曲的更老岩层,其V字形转折尖端指向河谷的上游。山谷中老岩层分布在
9、中间,山脊上新岩层分布在中间(图7-3),在没有地形等高线的地质图上,可据此确定山谷和山脊。,第七节倾斜岩层和直立岩层的基本特征倾斜岩层即岩层的顶面或底面各点具有不同的海拔高度,岩层面与水平面具有一定的角度(0-90)。直立岩层 是倾斜岩层的一种即岩层面与水平面的角度为90,表现为岩层中露头宽度与岩层真实厚度相等。倾斜岩层的产状一般用走向、倾向和倾角来表示,只要这三个要素确定了,岩层在空间的位置也就确定了(见图7-4 ),倾斜岩层露头宽度只与地形坡度有关。一、走向:表示岩层在空间的水平延展方向。岩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走向线(图7-4中的AOA/)。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称为走向。岩层的走
10、向用走向线的方位角表示,同一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数值,二者相差1800。二、倾向:表示岩层的倾斜方向。在岩层面上,垂直于走向线由上向下所引的直线,称为倾斜线(图4-4中的OB)。倾斜线投影到水平面后,其投影线所指的方向称为倾向。倾向一般用方位角表示,其数值与走向方位角相差90。图7- 5 真倾角和假倾角关系PP/走向线;AB真倾斜线DB真倾向-真倾角AC,AE-假倾斜线;DC,DE假倾向线;-假倾角;真假倾向的夹角(CDB)图7-3 水平岩层的出露分布特征a立体图: b地形地质图图7-4 岩层的产状要素AOA/-走向线;OB倾斜线;OC倾斜线的水平投影,箭头指倾向;岩层的倾角三、倾角:倾斜线与其在
11、水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称为真倾角(见图7-5)。倾角的,图7-4 岩层的产状要素AOA/-走向线;OB倾斜线;OC倾斜线的水平投影,箭头指倾向;岩层的倾角,图7- 5 真倾角和假倾角关系PP/走向线;AB真倾斜线DB真倾向-真倾角AC,AE-假倾斜线;DC,DE假倾向线;-假倾角;真假倾向的夹角(CDB),图7-3 水平岩层的出露分布特征,数值是唯一能够代表岩层倾斜程度的最大角度。沿着任何视倾斜线量得倾角都不是岩层真倾角,称为视倾角,或称伪倾角。对同一倾斜岩层可有无数视倾角,但它们均小于真倾角,它随着剖面的方位而变化。剖面方向越接近岩层走向假倾角越小,当与走向一致时倾角等于零;剖面方向越接
12、近岩层倾向假倾角越大,当与岩层倾向一致时假倾角最大,等于真倾角。,第八节 褶皱和褶曲的概念图7- 6 背斜及向斜剖面图 (a)正常褶皱(b)扇状褶皱一、褶皱和褶曲的概念岩层经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改变了原始的沉积状态,不仅使岩层发生了倾斜,而且多数发生弯曲,岩层似波状的连续弯曲,称为褶皱。它是岩层产生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存在的地质构造形态之一。褶皱中岩层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它是褶皱的基本单位。地壳中的褶皱形态多样,弯曲的紧密程度不一,有的开阔,有的十分紧密,不论其弯曲情况如何,只要岩层发生连续弯曲均为褶皱。二、褶皱的基本类型褶皱的形态虽然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类型只有两种:即背斜和向斜。它们
13、相互连结,相邻相间的排列(图4-6) (一) 背斜 其形态为向上拱起的褶曲,组成背斜两侧岩层一般呈背向倾斜,故称背斜。拱形的背斜经过风化、剥蚀作用后,出露地面的不同时代的岩层,其中心部分是老岩层,两侧依次对称出现新岩层。(二) 向斜 其形态为向下弯的槽形褶曲,组成向斜两则岩层一般呈相向倾斜,故称向斜。向斜遭受风化、剥蚀作用后,出露地面的不同时代的岩层,其分布与背斜相反,中心部分是新岩层,两侧依次对称出现老岩层。,图7- 6 背斜及向斜剖面图 (a)正常褶皱(b)扇状褶皱,褶曲要素图7- 7 褶皱要素示意图褶皱的组成部分和确定褶皱形态的几何要素称为褶皱要素。应用褶皱要素可描述褶皱的特征及其在空间
14、的几何形态。每个褶皱都具有以下要素(图7-7)一、核部 指褶皱中心部分的岩层。背斜的中心由最老岩层组成,而向斜的中心由最新岩层组成。二、翼部 是核部两侧对称存在的倾斜面岩层。背斜面两翼依次存在新岩层,而向斜两翼则依次存在老岩层。三、转折端 是褶皱的一翼转到另一翼过渡的弯曲部分。在横剖面上,褶皱转折端的形态多为一段圆滑的弧形曲线(圆滑褶皱),也可是一段较平的直线(箱状褶皱)或是一个转折点(类棱褶皱)。四、轴面 是平分褶皱两翼岩层的假想对称面,它只具有几何意义。轴面的产状因褶皱两翼岩层的产状而异,它在空间可是直立的、倾斜面的或水平的;轴面也是连接褶皱各岩层枢纽所构成的假想面,因褶皱形态不同,轴面可
15、为平面或曲面。五、枢纽 是轴面与岩层面的交线,也是褶皱岩层的同一层面上各个最大弯曲点的联线。枢纽在空间可为水平的、倾斜面的或直立的,其中以倾斜的最常见。当枢纽倾斜面时,则称枢纽倾伏。枢纽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倾伏角,所以枢纽不仅能表示褶皱的延长方向,还可表示出它的起伏情况。图7- 8 褶皱横剖面图形态分类六、轴线 是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轴线可简称轴。如轴面是平面,则轴线为直线;如轴面是曲面,则轴线为曲线。无论它是直线或曲线,其轴线总是水平的。轴线的方向代表褶皱的延伸方向。,图7- 7 褶皱要素示意图,第十节 褶曲的分类及组合一、褶皱的形状分类地壳中的褶皱种类很多,其形态各异为了描述和区分不同的褶皱,
16、必须将各种褶曲以褶皱要素的特征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分类。 (一) 根据轴面的产状分类在垂直于岩层走向及褶皱轴的横剖面上,按照轴面的空间位置,结合两翼岩层产状特征,将褶皱分为以下四种(图7-8),图7- 8 褶皱横剖面图形态分类,a、直立褶皱 轴面直立,两翼岩层倾角接近相等而成对称状态,又称对称褶皱。b、斜歪褶皱 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或相向,倾角不等而成不对称状态,又称不对称褶皱。c、倒转褶皱 岩层变形加剧,使轴面更加倾斜,其倾角较小,褶皱一翼岩层层序正常,另一翼发生层序倒转,使两翼岩层及轴面均向同一方向倾斜,故又称同斜面褶皱。d、平卧褶皱 岩层变形进一步加剧,使轴面近于水平,褶皱一翼岩层层
17、序正常,另一翼层序倒转。,(二)、根据枢纽的产状分类图7-9 水平褶皱(A)和倾伏褶皱(B)在平行于褶皱轴的纵剖面上,按照枢纽的空间位置,将褶皱分为以下三种(图7-9):1、水平褶皱 褶皱的枢纽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在平面图上表现为两翼岩层沿走向相互平行延伸。2、倾伏褶皱 褶皱的枢纽是倾斜的,在平面图上表现为两翼的走向不平行,在背斜枢纽倾伏向下的方向、或向斜枢纽抬起的方向,两翼岩层界线逐渐汇合成一曲线或近似于折线,在平面上成为转折端。3、倾竖褶皱 褶皱的枢纽是直立或近于直立的,两翼岩层也呈直立状态,在平面图上所见的就是褶皱的横剖面形态。,图7-9 水平褶皱(A)和倾伏褶皱(B),(三)、根据平面
18、上的形态分类根据褶皱岩层在地面上出露所呈现的不同形态,将褶皱分为以下几种:1、线形褶皱 褶皱的枢纽沿一定方向延伸较长,褶皱长度远大于褶皱宽度,一般其长度超过宽度的10倍以上,性线形褶皱它是在垂直于枢纽方向的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区域内由同一时期、同一方式构造运动所产生的一系列近于相互平行的线形褶皱群,称为褶皱带。2、长圆形褶皱 褶皱的枢纽两端延伸不长即倾伏,新老地层界线在平面上为圆形,其长轴与短轴之比在10:1到3:1之间。如为背斜称短轴背斜;如为向斜称短轴向斜,简称短向斜。3、浑圆形褶皱 褶皱的枢纽很短,长轴与短轴的长度相差不多,新老地层界线在平面上近于圆形,其长轴与短轴之比在3:
19、1到1:1之间。从而呈现短轴褶皱或近圆形褶皱,如穹窿和构造盆地。穹窿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近圆形背斜,岩层自中心向周围倾斜,中心部分是老岩层,周围分布的是新岩层,可构成良好的储油构造;构造盆地简称盆地,盆地的一些特征则恰好相反,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向斜。总之,背斜与向斜属于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又根据横剖面、纵剖面和平面上三个方向来反映褶皱产状特征,并进行形态分类,所以,正确地确定褶皱构造的轴面、枢纽和两翼岩层的产状特征,是分析褶皱变形和描述褶皱的基础。同一褶皱可以在三度空间分属于不同形态类型,将各方面的特征加以综合,即能反映褶皱形态。如某一褶皱,在横剖面上是斜歪褶皱它在纵部面上其枢纽倾伏,在
20、平面上又属长圆形褶皱,通过这三方面特征的分析,就可识别出该褶皱在空间的整体形态。,二、褶皱的组合类型在构造运动较为强烈的地区,褶皱构造可成群出现,在横剖面与平面上出现不同形态的组合类型,它们分别显示出区域性的褶皱构造特征。(一) 横剖面上褶皱组合类型1、复背斜和复向斜 在一个区域内,由于受到垂直于枢纽方向的水平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褶皱带,在区域性横剖面上可显示出形态复杂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图7-10)。复背斜是指在一个大型背斜的两翼上,发育有许多次一级褶皱,其轴向大致平行。复向斜是指在一个大型向斜的两翼上,发育有许多次一级褶皱,其轴向大致平行。这些次级褶皱使大型褶皱形态复杂化。复背斜上次级褶皱的
21、轴面常为向上撒开,向下收敛;而复向斜上次级褶皱的轴面往往是向上收敛,向下撒开。2、同斜褶皱和等斜褶皱 在一定范围内,岩层遭受强烈水平挤压而形成紧密褶皱。在横剖面上如由一系列的倒转褶皱所组成,两翼岩层和褶皱轴面均向同一方向倾斜,二者倾,角不等,称为同斜褶皱;等斜褶皱是由一系列倒转褶皱所组成,其两翼岩层和褶曲轴面的产状不仅倾向相同,而且倾角近于相等。图7-11 隔挡式(A)和隔槽式(B)褶皱(平面图)3、隔挡式和隔式褶皱 是由一系列背斜和向斜所组成,其轴线方向大致平行,但由于相邻褶皱的紧密和开阔程度不同,而在横剖面上呈现隔挡式和隔槽式褶皱(图7-11)。由一系列紧密背斜和平缓开阔的向斜面组合成隔挡
22、式褶皱;由开阔的背斜和相邻狭窄的向斜组成隔槽式褶皱。,图7-11 隔挡式(A)和隔槽式(B)褶皱(平面图),(二)平面上褶皱组合类型在平面地质图上按照褶皱轴线分布形态不同,主要有以下褶皱组合类型:如平行状褶皱、弧形褶皱、帚状褶皱、掌状褶皱、分枝状褶皱等,这几种类型均由一系列背斜和和斜所组成,分别由区域性均匀的水平运动、不均匀的水平运动和水平旋扭运动所造成。有些构造运动比较轻微的地区,褶皱并不强烈,其褶皱轴线也无方向性,所以褶皱轴线及其在平面上的组合就不一定具有上述规律。,第十一节 节理和断层和概念一、节理岩石中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破裂面称为节理。节理往往成群、成组出现,可将岩石切割成许多形态和大
23、小不同的岩块。由构造运动形成的节理叫做构造节理;不是由构造运动引起的,如在成岩过程中由于温度变化引起体积膨胀与收缩,或由于重力作用产生地面滑坡等原因而产生的节理叫做非构造节理。在这两类节理中,在岩石中出现最多的是构造节理,可具有一定分布规律。而非构造节理往往只出现在较小的局部范围内,其分布规律不明显。所以,通常所说的节理就是指导构造节理。二、.断层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沿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断层在地壳中分布广泛,它们的空间分布、规模大小、力学性质、形成时代及其现代活动性等均有所不同。尽管断层在这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断层往往是由节理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地壳中岩层和岩体经过一次或多次构
24、造运动的产物。,三、断层要素图任何断层均由断层面、断层两盘、断层线和断距等各部分所组成,这几方面能够表示断层的空间位置与运动性质,统称断层要素。可利用断层要素来描述断层的性质和规模(图7-12)。(一) 断层面 是指切割岩层或岩体,并使两侧岩块发生明显相对位移的破裂面。一般而言,规模小的断层,其断层面可为单一的滑动面。当断层规模较大或活动次数频繁时,就可由许多破裂面组成破裂带,这种地带称为断层破碎带或断裂带,宽度可为几米或几十米,甚至几百米。断层面可呈水平、倾斜或直立的,以倾斜的为最多。它们可为近似平面或是曲面,断层面的空间位置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表示。(二)、断层线 是指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25、也就是断层在地表上的出露线,它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断层线的形态是由断层面和地形决定的,如二者均不平整,则断层线就是形状不规则的曲线。,图7-12断层要素示意图上盘 2下盘 3断层面4断层线 5牵引褶皱 6断层檫痕,三)、断盘 是指断层面两侧发生明显相对位移的岩块。当断层面倾斜时,断盘有上盘与下盘之分,位于断层面之上的岩块叫上盘,在断层面以下的岩块叫下盘;如断层面直立时,则无上盘与下盘之分。断盘可按岩块所在位置来命名,如断层走向为东西方向,则断层北侧的岩块可称北盘,南侧的称为南盘。此外,还可按断层两盘相对移动方向,将相对上升的岩块叫上升盘,相对下降的岩块叫下降盘。(四)、断距 是指断盘沿断
26、层面相对移动的距离,常用断距来表示断层规模的大小。要用数值表示断距,需在断层两盘上找出对应点或对应层,根据对应标志才能,推算断距。,对应点是指在断层未发生前的一个点,两盘位移以后而成为两个点,这两个点就是对应点,这二点均在断层面上,两点间的距离为真断距,或称总滑距(图7-13)。对应层是断层两侧的岩层在发生位移之前属同一岩层,位移后在两盘上呈现两个岩层,这两个层位就是对应层。根据对应层推算的位移称为视断距。在实际工作中要想找到断层位移的对应点是比较困难的,真断距也就难以求得。所以,一般都是利用对应层来推算断层两盘的视断距,而且是在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上来进行推算的,所测的视断距可有以下几种,图7
27、-13 断距示意图A图ab为真断距B图fh为水平错开(水平断距)B图dj为斜断距 B图di为地层断距B图dg为铅直断距 A,B为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1 水平错开 又称水平断距,水平错开是在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如图7-13(B)图中fh所示。在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正断层)中,用水平错开来表示断层两盘对应层拉开的水平距离;在上盘相对上升的断层(逆断层)中,用水平错开来表示断层两盘对应层掩覆的水平距离。2 斜断距 斜断距是在断层两盘上,对应层的同一层面沿断层面相对移动的距离,如图7-13(B)图中dj所示,(a)走向正断层 (b)走向逆断层呈现岩层重复 呈现岩层缺失图7-14 走向断层,
28、(a)倾向正断层 (b)倾向逆断层呈现岩层中断 呈现岩层中断图7-15 倾向断层,a)斜交正断层 (b)斜交逆断层呈现岩层中断 呈现岩层中断图7-16 斜交断层,第十二节 断层的类型及组合形态一、断层的分类断层的种类较多,为了确定断层性质和反映断层特征,需对各种断层进行分类,一般常采用以下几种分类方法:(一) 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分类根据断层两盘移动方式和方向不同,把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和枢纽断层。、正断层: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因上盘移动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故称正断层。、逆断层: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因上盘移动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故称逆断层。、平移断层:断
29、层两盘不发生上、下方向的运动,而是沿断层面作水平方向的相互移动,故称平移断层。、枢纽断层:断层两盘围绕断层面上的一个点相互扭动,两盘的纽距由小逐渐增大,故称枢纽断层。(二)、根据断层与岩层的产状关系分类根据断层面与两盘岩层的走向关系不同把断层分为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交断层和顺层断层。、走向断层:断层面走向与两盘上岩层走向基本平行。如果断层既是走向断层又属正断层,则称走向正断层;如果断层既是走向断层又为逆断层,则称走向逆断层,如图7-14所示。它们在平面或剖面上可呈现岩层重复(图7-14a)或缺失(图7-14b)。,、倾向断层:断层面走向与两盘上岩层走向大致垂直,这种断层有倾向正断层与倾向逆断
30、层之分。它们在平面或剖面上可呈现岩层中断现象(图7-15)。 图7-17褶皱轴与断层走向的关系(平面图)F1 纵断层F2横断层 F3斜断层、斜交断层:断层面走向与两盘上岩层走向斜交,这种断层有斜交正断层与斜交逆断层之分。它们在平面或剖面上可呈现岩层中断现象(图7-16)。、顺层断层:断层面与岩层层面大致平行,即断盘沿岩层层面或在岩层内顺层滑动的断层,属于顺层断层。(三)、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的关系分类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或区域构造线方向的关系不同,把断层分为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图7-17)。,图7-17褶皱轴与断层走向的关系(平面,、纵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或区域构造线的方向基本平行。、横
31、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或区域构造线的方向大致垂直。、斜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或区域构造线的方向斜交。,(a)阶梯状断层 (b)地垒和地堑图 7-18阶梯状断层、地垒和地堑二、断层的组合类型在一个地区,断层很少单独出现,常由多条断层组合在一起,而成为不同形态。按照它们在剖面上的排列形式,常见的断层组合类型有以下几种:图7-19 断层造成地层重复、缺失现象F为断层;17数字代表地层由老到新的顺序(一)、阶梯状断层 由若干条产状大致平行排列的正断层,在剖面上各断层面向同一方向倾斜,上盘的岩层依次下降,而形成的断层组合,因其形似台阶,故称阶梯状断层(图7-18)。(二)、地堑和地垒 由于断层成对出现而形
32、成地堑和地垒。地堑是指两条走向大致平行的断层,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其中间的岩块为两个断层共同的下降盘;地垒是指两条走向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上升盘、两侧岩块相对下降的断层组合形式。组成地堑和地垒的断层一般是正断层,但也可以是逆断层(图7-19)。(三)、叠瓦状构造 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逆断层组成,其断层面倾向相同,它们的上盘依次向上推移,使老岩层逆冲覆盖在新岩层之上,组合成叠瓦状的断层群,故称为叠瓦状构造,又称复瓦状断层。叠瓦状构造经常出现在遭受强烈挤压作用的地区,并与列强的褶皱相伴生,各条逆断层的走向与褶皱枢纽大致平行。,(a)阶梯状断层 (b)地垒和地堑图
33、7-18阶梯状断层、地垒和地堑,图7-19 断层造成地层重复、缺失现象F为断层;17数字代表地层由老到新的顺序,三、断层的识别标志 (一)、地层标志 地层受到断层切割而产生错动,使地层的彼此关系或产状发生变化,从而出现地层的中断、重复和缺失现象,这些不正常现象是判断断层是否存在的标志。当正常的地层发生断层后,因地层错动,在平面或剖面上便会突然中断、错开,如沿着地层走向追索突然中断,使不同时代或上下不同层位的地层相接触。便可作为有断层存在的证据。当正常的倾斜地层受到走向断层切割后,因地层错动,在平面上便会出现地层不对称的重复或不正常的缺失现象。应当指出,这种不对称的重复与褶皱构造中地层的对称重复
34、截然不同,不正常的缺失与区域性不整合所造成的缺失也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倾斜地层在平面上重复或缺失也是判断断层存在的重要标志。根据正断层、逆断层的断层面与两沿上岩层面倾向相同、相反的不同情况,并结合考虑断层面与岩层面倾角的大小关系,走向断层可出现不同情况,在能够出现的各种情况中,平面上的重复和缺失现象具有一定规律,如图4-19所示。根据重复、缺失规律可推断断层的类型。(二)、断层面和断层带的标志 断层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断层两侧岩块相互滑动与摩擦,在断层面和断层带上往往可流下一些痕迹,如擦痕、镜面、断层泥和构造岩等,它们都是识别断层的直接标志。断层擦痕是在断层面的岩石上留下平行排列的滑动痕迹。有
35、时是相互平行排列的细密条纹,有时为一系列的擦脊和擦槽;摩擦镜面是指由于断层两盘相互摩擦,使断层面局部温度升高,一些岩粉融溶,在断层面上形成光滑的薄膜,光亮如镜;断层面附近破碎的粘土岩细小碎屑,遇水成为泥状,称为断层泥;由于两盘相对移动,断层面两侧的岩石产生形变、破碎、重结晶;甚至生成新矿物,使原来岩石的结构、构造或矿物成分发生变化,矿物可呈定向排列,这类岩石称为构造岩,如断层角砾岩、破碎岩和糜棱岩等。,(三)、断层的伴生构造在断层发生过程中,在主要断层的一侧或两侧可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裂,它们不仅可作为断层存在的依据,有时还可用来确定断层的力学性质和两盘相对移动方向。常见的伴生构造有牵引褶皱
36、、伴生节理和伴生小断层等,它们都是推断存在主要断层的明显标志。(四)、断层的地形标志现代地形往往与岩块经受构造运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有关,因此可以利用地形的某些特征,作为判断断层存在的间接标志。如较大的断层,常由于断层面直接出露地表而成为陡崖,称为断层崖。在断层崖形成之后,又遭受地面流水的侵蚀与切割,沿断层走向可形成许多三角形的陡崖,称为断层三角面。这种地形特征与断层的存在关系密切,它是判断断层的依据。又如山脊常顺着岩层走向延伸,在平面上山脊线的分布可呈连续的直线或弧形曲线,若山脊线突然发生转折,由原来的直线、弧形曲线变成斜交或直交的折线,这说明在山脊线转折处可能有斜交断层或倾向断层存在。此外,水系的突然直角拐弯,泉的线状排列,湖沼的长条状断层分布等,都可能是断层存在的间接标志。总之,识别断层有很多标志,它们都是推断断层是否存在的依据。但应指出,不是任何断层都具有上述全部标志,对于某一断层往往只能找到其中的一部分标志,少则一、二项,多者几项。通过实际观察及时发现的有关标志进行综合分析,就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在上述各种标志中,构造不连续及构造岩的出现等是断层存在的直接标志;地层标志要在掌握区域地层发育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应用。至于地形标志,一般只是分析断层可能存在的佐证,必须结合其他标志确定断层的存在。,不足之处 欢迎指正 十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