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毕业论文:《史记》“礼乐”与《汉书》“礼乐”比较研究.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7998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毕业论文:《史记》“礼乐”与《汉书》“礼乐”比较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史记》“礼乐”与《汉书》“礼乐”比较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史记》“礼乐”与《汉书》“礼乐”比较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史记》“礼乐”与《汉书》“礼乐”比较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史记》“礼乐”与《汉书》“礼乐”比较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史记“礼乐”与汉书“礼乐”比较研究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历史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摘要】“礼乐”思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礼乐”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史记与汉书的“礼乐”思想 中,让我们对与“礼乐”思想有一个历史变化的动态认识。 也能从这动态的认识中了解到史记汉书“礼乐”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礼乐” 礼 乐 “Historical Records“, “Ritual“ and “Han“, “Ritual“ Comparative Study Abstract:“Ritual“ thought is the import

2、ant thinking of ancient China. “Rituals“ can be said to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Han“ and “ritual“ thinking, let us with the “music“ thought there is a dynamic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change. Also know from this dynamic learned “Historical Records“, “Han“, “ritua

3、l“ though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Key words: Ritual Ceremony Music “礼乐”是儒家一直提张的重要思想。当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的时候,“礼乐”思想也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史记和汉书是中国闻名的二十四史是两个重要开头。史记是在西汉前期完成的,汉书是在东汉前期完成的。史记是在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思想主流的时期完成的。汉书是在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之后是东汉完成的。它们都对“礼乐”的思想进行的各自的阐述。其中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它们相同的地方说明的儒家思想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间的不变的那些东西。而

4、它们不相同的地方说明着儒家思想也随着时间在改变着。 中国自唐代之后,官方修史逐渐成为编纂正史的主流方式,至明清而臻于顶峰。 而在这之前都是私人个自的写的史书。也就是说史记与汉书有着作者本身很强的气息。甚至于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活下去的动力就是为了完成史记,可见他的史记中包含着浓重的个人色彩。 所以在了解史记的“礼乐” 思想和汉书的“礼乐”思想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两本书的作者。 一、作者详情 司马迁(前 145,或前 135前 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 10 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

5、0 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 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 108 年(元封三年),司 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 104 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 “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 99 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他按照 汗朝法令的规定出钱赎罪,受了 “腐刑 ”。公元前 96 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

6、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 55 岁那年最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的史识,成就了史记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 130 篇, 52 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 “实录、信史 ”,被鲁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列为前 “四史 ”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 “双璧 ”。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 “史界两司马 ”,与司马 相 如合称 “文章西汉两司马 ”。 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诵读诗赋,十三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 47

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 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 89 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年六十一岁。此时所著书,八 “表 ”及 “天文志 ”均未完成。 虽然班固本人没有完成全部的

8、汉书,但是未完成的只是一小部 分。从他的生平来看他和司马迁是很不一样的,他的一生不像司马迁一样的曲折,是平坦的得志的一生。这也和他的汉书中的了“礼乐”思想有很大的联系的。同样他也是个伟大的史学家。 二、史记的“礼乐”思想 首先来说说史记之中的礼书第一。史记正义里面说,“此书是褚先生取荀卿礼论兼之。”也就是说这并不是司马迁的原著。为什么司马迁不自己写出来自己对于儒家“礼”思想的观点和认识呢?个人认为他本人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是为了完成自己本身的一个信念。而在引用其他的人 的观点。(当然刚才有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认为礼书是司马迁的原著。还有人也认为司马迁是一半

9、引用一半的是自己的思想,我个人觉得我这里想说说的是礼书的内容,并不想去证明它到底是证明来的,当然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引用其他观点是可以肯定的。 史记考证:“臣按照,自礼由人起至儒墨之分,出于荀子礼论,自治辩之极至刑措而不用,出于荀子议兵,自天地者生之本也至末,又出礼论。” 这样看来礼书很多都是假借别人的东西的,为什么呢?个人认为还是要去从假借的那些内容里面去看。 所 以先来看看假借的第一部分“礼由人起”至“儒墨之分”的内容。这一部分主要说明的是,“礼”这个特殊的东西是这么来的。“礼”怎么来的?第一句话就叫“礼由人起”,简单的四个字就说出了“礼”是怎么来的。“礼”是由人来的。这样又不得不问人又是

10、什么了?这就是个人的理解了。当然个人的理解都会有相同的地方。所以接下来又说了“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 人是什么?从上面的话语来看,人就是有欲望的,而且为了欲望还会争斗的动物。这里的话就想说了,争斗固然不好,但这和“礼”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接下来就继续 的说到“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先王”是什么人?是儒家经常所说的圣贤吗?个人觉得这里的“先王”并不仅仅是一个圣贤,而是一个代称,既是古代的有能力的人,就像是周公旦之类的人物。为什么“先王”恶其乱?这个本来不用这么说的,但是还是要说明一下的。

11、这里有一个很不可思议的中国传统的东西。“乱”这个词隐含着太多的含义了。中国社会之古以来就有一个“一”的传统。也就是自古以来就有一个统一的社会,这也许是中国社会农业发达的原因吧。农业的定居型的生产方 式,但是这也好像说明不了全部问题。因为西方的封建时代不也是农业为支柱的吗?那他们为什么是分裂的呢?这里就此打住。总之中国有一个奇特的“一”的观念就好了。而且在“一”的情况下往往大家都是过得很好的,也就是生活还算富足。“乱”呢?那就不好了,那就的尸骨满地,怨声载道了。所以“先王恶其乱”制定了“礼”让大家不要争不要抢。这样的“礼”还真是不错啊。但是这样的去理解“礼”又有些不太对。为什么呢?因为,让大家不

12、要争不要抢,个人看来它仅仅是一种生产资料的分配方式了。让大家都能得到一定的生活资料而已。但“礼”并不只是这样的 。 这接下来的几部分主要是说“礼”更多的其他重要属性。从“治辩之极”至“刑措而不用”。在从“天地者生之本也”在到最后。这里我想一次的把它说完,不在像前面一样慢慢的分析了。总的来说吧,“礼”就在这个篇目中可以说是神乎其神的,因为它是“治辩之极,疆固之本,威行之道,功名之总也” 。说什么东西都逃不过它的,必须遵从它。作为一个现在的人看了,这似乎有些不太对啊。记忆里“礼”不就是封建礼教的东西吗?怎么会有那么伟大呢?到底这里面有没有道理呢?个人觉得这里的话是很有道理的。思想是产生在自己的时代

13、里的,我们现在的思想是 要求符合我们现在的情况。以此类推,古代是思想就要符合古代的情况了,在中国的古代两千年里,封建制度都是所谓的秦制。礼书在开头的前面也说了“大抵皆袭故”的这句话。事实说明一切。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中国社会在人数上,在繁荣程度上都是比其他国家和地区要厉害的。也就是说“礼”并不是不好。只是不在是现在的时代了。如果想要再度的沿用原封不动“礼”是不可能的(清末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就要适宜的改造在用了,至于怎么改也要看时代和人们怎么做了。 这就是关于礼书的一些想法。礼书 之下就是乐书。而礼书第一,却是乐书第二,虽然仅仅只是编排的不同,同时也说明

14、了,礼乐其中的一些关系了。先总的来看乐书,乐书一篇比礼书内容是要多很多的。这说明“乐”是要比“礼”要复杂的。为什么呢?那就要看乐书到底是说了些什么了。 乐书和礼书一样很多的东西都是引用其他地方的,并不是作者的原著。乐书总共分为四个部分。 前七个自然段 是作者的总论。从七自然段到四十九自然段 是详论,与礼记 乐记中的文字大体相同 。五十自然段到五十五自然 段是褚先生的评论误入正文者; 五十六自然 段 “太史 公曰 ”以后的文字是结尾,为司马迁的评论。 第二部分是此篇乐书的重点。我不想去考究那些什么乐书是这么的引用乐记或其他书的依据。我想说的是,在还没了解之前就去对别人说三道四,这是不礼貌的。所以

15、我想先来了解在最重要的第二部分到低是说明了什么是“乐”。 乐书的第二部分又可以划分为很多的部分。七自然段到九自然段是讲的是什么是“乐”。这三段都是用的“凡音者(七自然段是凡音之起),生人心者”。这不是和“礼”的由来一样吗?都是因为“人”才有的这个“礼乐”。但是这里的人和“礼”由来的“人”是不一样的。看看七 自然段的开头就知道了。“礼”是由人的欲望所来的,而“乐”却是由人的“心”来的。怎么了解这个“心”,想要全知道恐怕是不可能的。所以后面就只说了“心”的一个简单属性 “心之动”。“心”是会动的,这谁都知道。“心动”是为什么?回答是“物使之然也”。前面的话简单来说就是人们的内心感受到外界的变化,对

16、于外界的变化所做出的反应。然后再是“感于物而后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其干戚 旄 谓之乐也” 。也就是所内心对于外界事物的变化,在通过一定的乐器和舞蹈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乐”了。“乐” 也不这么简单就这一个东西。这只是“乐”的一个由来的简单阐述而已,还有很多的东西是接下来要讲的。人不同的情感会有不同的“乐”,也就是“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嚼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麤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 。不同的心情会带来不同的“乐”,同样的道理,不同的“乐”也会去影响人的心情,再而去影响人

17、的行为之类的。“乐”可以影响人的行为这个事是很普通的,特别是在现在高科技的支持下,人们想要什么样的音乐都可以能听到。想要高兴一回就去听轻快的 音乐,忧伤了想解脱一下就去听沉闷的悲伤音乐。但是古时候的中国人不像是现在这样的能随时随地的听到音乐的,那时候的音乐对于大多数人来而言可以说是奢侈的享受了,只有一些贵族公卿才能经常的听到音乐的。我个人认为也就因为这样,每当人们听到那动听无比的声音时,加上平时根本就没有听到过的话,这样就会情不自禁的跟谁着音乐的心情走了。所以才有“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 ”。“先王”就要 慎 感之了。又怕出什么乱子。 这样的看来“乐”这个东西还真是重

18、要的,和“礼”一样的,用不好就要“乱”的。第二部分的前三段是主 要讲的是什么是“乐”,但是很很多情况下也同时在讲“礼”,也就因此接下来的第二部分讲的都是“礼乐”了。因为“礼乐”这两个东西就像是硬币的两面一样,都缺不了的。从“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到“ 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这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是“礼”,什么是“乐”。“礼乐”这么伟大的东西其本省就是一体的,用不好听的话讲究是封建的儒家中心思想(现代想法)。好听的话就是能让天下永享太平,人民永远的过上幸福生活的最高保障(古代想法)。我们就看看“礼乐”到底能多伟大。 “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 相敬。乐胜则流

19、,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 “礼乐”真的是伟大啊,而且还是缺一不可的。“ 同则相亲 ”这样是好的,天下之下每个人对于别人都是亲人一样的感情,这固然是相当好的。但是“ 异则相敬 ”这样又什么好的?“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这句话不是把人们带入阶级社会吗?“贵贱”不就是阶级吗?这有什么好的?为什么要“贵贱”?不是人人都平等的吗?到这里就不得不把“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 ”到“ 如此 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这一段拿来看看了。这一段话原本是出于易传里的话。“天尊地卑

20、”这句话的含义之深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够说明白的,在或者说根本就是“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个人只是照本宣科的说说看的。“天”高高在上,不可触及,“地”在我们的脚下,稳稳地支持我们。这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而已。自然现象是什么?那就是不能违背的东西。生老病死,水向低处流等等。“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和“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高卑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 聚 ,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 ” 这里就可以连在一起说了,天地万物有本身个子的规律,也就是易经里所说的时位。但是易经里还有一个思想就是当时当位。而“礼”的制定就是所位的当时当位了。再简单一些的

21、解释也就是,天地有别何况人乎?所以并不是真正的人人平等,每个人都的不一样的,而且每个人不一样也是必要的,所以就要“ 异则相敬 ”也就是尊重他人而已。 第二部分总的来说,其实是在讨论“礼乐”这个东西。由此可见“礼乐”其本身是不能分开而讨论,或者了解,或实行的。这也就有为什么后来的汉书里的是以礼乐志为题目的一篇了,这下面还要说。这一段要想要说 的是“礼乐”的思想在这个地方我想应该是差不多的叙述完了的。所以我想来根据个人的理解来用自己的话来在叙述一边。儒家思想或者是什么法家思想的,在或者是墨家思想的都是称为入世的思想他们中国的另一派道家思想相对立的。入世的思想讲的是这个社会是怎么样的,怎么样才能让这

22、个社会变的更好,让这社会中的人们活得更加的幸福(或者改变现在的困境)之类的思想。也就是所入世的思想是为了自己和他人的,而道家一类的出世思想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升华之类的。“礼乐”当然是入世的思想,而且可以说是伟大入世思想。“礼”来让人相敬有别,“乐”来让人 同悲同喜。这样的思想在中国从古代一直持续到近代,一直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三、汉书的“礼乐”思想 汉书礼乐志全篇大概可以分为 6 个部分。从“ 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 ”到“ 遭秦灭学,遂以乱亡。 ”为第一部分。从“ 汉兴,拨乱反正 ”到“ 故君臣长幼交接之道浸以不章 ”为第二部分。从“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23、”到“ 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 ”美之甚也。 ”为第三部分。从“ 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 ”到“ 陵夷坏于王莽。 ”为第四部分。最后一段为第五部分。 现在在每一部分的分析。先是第 一部分。“ 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嫚入之矣;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六经的道理全部都讲的是一个道理,但是“礼乐”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因为忘掉“礼乐”的话就会“ 暴嫚入之矣 ”和“ 荒乱及之矣 ”。有此可见“礼乐”之为急也。在接下来的是“ 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

24、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 ”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人类秉承天性有 喜、怒、哀、乐 的情感,这些情感自身 又不能控制,所以圣人就根据天地的法则制定“礼乐”,从而“ 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 ”。接下来的的几段都是在说明“礼乐”的重要性的。这里就不用在叙述了。 第二部分从“ 汉兴,拨乱反正 ”到“ 故君臣长幼交接之道浸以不章 ”讲的主要是西汉时期,关于“礼”的政治建设过程,高祖时期的“ 乃草具其仪,天子说焉。而大臣绛、灌之属害之,故其议遂寝 ” 。“礼”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到汉武帝时期“ 上方征讨四夷,锐志武功,不暇留意礼文之事 ”。讲的是汉武帝志在“ 锐志武功 ”而“礼文之事”却是不暇。说

25、明“礼”思想还是没有建立起来。在到汉 宣帝时期“ 上不纳其言,吉以病去 ”。“礼”的思想还是没有建立起来。在到汉成帝时期“ 案行长安城南,营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谥 ”。“礼”思想还是没有建立起来。接下到东汉光武帝时期,“ 今学者不能昭见,但推士礼以及天子,说义又颇谬异,故君臣长幼交接之道浸以不章 ” 11 “礼”虽然得以建立,但事实上却是“礼”未立。前两部分都是主要说明的是“礼”的内容。 第三部分从“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到“ 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 ”美之甚也。 ”这里又一次说明“乐”思想的重要。并引用孔子的话说“乐”是“ 美之甚也 ” 第四 部分从“ 周道始缺,

26、怨刺之诗起。 ”到“ 陵夷坏于王莽 ”。讲的是从周代到东汉初年的“礼”思想的主要过程。记叙了从先王到作者当代的“乐”。从“ 黄帝作咸池 ”在到“ 周诗既备 ”。这时的“乐”可以说是“ 其威仪足以充目,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故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论其数而法立 ”。这时的“乐”在作者的心中地位可以说是无比崇高的。但是接接来的从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开始,到作者的当代,“乐”始终是没有回到回来的那一种状态之中。春秋战国时期的魏文侯的“ 寡人听古乐则欲寐,及闻郑、卫,余不知倦焉。 ”开始的“礼乐”丧失 一直到“ 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纪其铿鎗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12”

27、在到的“ 天子下大乐官,常存肄之,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庙皆非雅声 ” 13和“ 惟世俗奢泰文巧,而郑、卫之声兴。夫奢泰则下不孙而国贫 , 文巧则趋末背本者众,郑、卫之声兴则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朴家给,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岂不难哉! ” 14。这些说明“乐”的思想还是没有更好体现出来。这时的人们却喜欢上了郑卫的“淫声”了。 第五部分是最后一段,这里作者总结了“礼”与“乐”在现在的状况。说是“ 今幸有前圣遗制之威仪,诚可法象而补备之,经 纪可因缘而存著也 ”。虽然作者不敢直接说,但是还是能隐约的看到作者的意思。根据前面的叙述,作者是想说先王所制定的“礼乐”还是有根据可寻的,但是人们还是

28、不去探究它,不遵从它。这就有作者的最后的一句话了“ 此贾谊、仲舒、王吉、刘向之徒所为发愤而增叹也。 ” 15 四、史记“礼乐”与汉书“礼乐”的异同 史记的礼书和乐书就说到这里。接下来说的是汉书的礼乐志和史记礼书乐书的不同了。其实汉书的礼乐志与史记的礼书于乐书的思想并没有什么的不同的,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汉书的 礼乐志更注重于实际一些,记载很多很多关于乐曲乐名,还收集乐的过程。比如“ 郊祀歌十九章 ”、“ 惟泰元七 建始元年 ”或者“是 至成帝时,谒者常山王禹世受河间乐 ”之类的。 史记是作者是西汉初年的人,汉书的作者是东汉初年的人。这两个人的时代里隐含着很重要的信息。想要比较史记的礼书和乐书与

29、汉书的礼乐志的不同就必须要去看看作者还有就是礼书和乐书与礼乐志来源的本身原著史记与汉书了。首先看作者,司马迁是生活在西汉初年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汉朝是繁荣是时候,经济有发展,军 事上有打败了匈奴,但是在文化上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这个时代里的其他思想是刚被打压的开始。但是司马迁在那个时代还是一个综合百家的学者。他到父亲 司马谈 写过 论六家要旨 也就能看出史记作者司马迁并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思想的人了。但是他也是一个认为儒家思想也是可取的人。也就因此他才写出礼书第一和乐书第二。在来看看写汉书的班固,他生活的年代是东汉的初年,也就是在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时代里,在这样的时代里

30、,他的主要细想当然是以儒家思想是一致的。这可以从他的书里面看出来的。班固的“ 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 ”也就是他所想的和司马迁是不一样的了。他写书的目的是为了述圣人之道。这就和司马迁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就不一样了。这些的作者思想自然会体现到他们的书上面了。 史记与汉书的“礼乐”思想的最他不同并不是在他们各自的含义上面,他们的含义其实的大同小异的。他们之间最大不同是在于著书时编排的顺序。也就是说史记的是礼书第一和乐书第二而汉书却是律历志第一和礼乐志第二了。什么是第一这显然是很重要的问题,史记认为礼书第一而汉书认为律历志第一 。为什么作为儒家思想的中心“礼乐”到了儒家思想成为

31、主流的时代的时候却不是第一了?却是什么“律历”第一了?这样我们就必须重新开始思考了。 这里简单讲一下律历志第一说的是什么?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些天文律历的知识。再进一步的话就是自然界那不变的运行规律了。这个东西在班固看来才是第一的。也就是说人世间的“礼乐”其实都是按照那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演变而来的。“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 聚 ,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 16这些的东西部正是“礼乐”所来的根据 。所以班固把律历志第一放在了第一。 一个原因就是和西汉时的董仲舒关的。他的“天人感应”、“天道”之类的思想这个时候已经深入人心了

32、。在西汉初所进行的一场学术革命当然会影响到在这之后的人们的思想,再何况是一个主流的思想呢? 汉书的礼乐志较史记的礼书、乐书总的来说是一个继承与发展。在继承方面他们都是相同的对与儒家中心思想的“礼乐”进行了阐述。说明了“礼”为何?“乐”为何?“礼乐”为何?但是由于各自的时代不同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点。就主导思想而言,史记的礼书、乐书并没有说明真 正的推崇,有一种介绍的感觉在里面,他写礼书、乐书只是为了说明有这些思想,他并没有说这就他所信奉的。所以每每会在开头和后面加上自己个人的评价和感想。但是汉书的礼乐志是不一样的,他说在“ 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 ”,他是一个儒家的学者,而司马迁是单纯的学者

33、,一个独立思想的学者。 “礼乐”思想博大精深,不是简短的几个字就能够诠释的。根据史记的礼书乐书和汉书的礼乐志可以明白一些其中的道理。首先从礼书乐书来看,“礼乐”它本身的圣人根据天地的自然规律所制定,是为了人们能过上天下大 同的生活。在大的方面“礼乐”可以离人伦,存人道。小的方面可以定君子。从汉书礼乐志礼可以看出,想要实行“礼乐”思想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古代的距离周朝很近的汉朝都没有能真真的实行“礼乐”。 总之,对与“礼乐”思想而言,司马迁是把他当成是一种伟大的思想的。但是并没有把它当成绝对的思想来看,还是可以接受其他有用思想的前提下来接受的。也就是他把礼书、乐书放在一二的位子上的原因。因为他并不

34、想完全的按照儒家思想的套路来。但是班固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儒家学者,他根本不会去想儒家思想之外的东西,所以就完全的按照儒家 的套路来了。 报任少卿书 史记集评,周振埔 重庆大学出版社 P86 史记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卷四 P1161 史记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卷四 P1164 史记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卷四 P1179 史记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卷四 P1179 史记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卷四 P1178 史记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卷四 P1194 汉书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卷四 P1027 汉书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卷四 P1030 11 汉书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卷四 P1035 12 汉书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卷四 P1034 13 汉书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卷四 P1070 14 汉书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卷四 P1073 15 汉书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卷四 P10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