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运用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解读电影布鲁克斯先生主角形象摘 要:布鲁斯.A.埃文斯在 2007 年成功的导演了电影布鲁克斯先生 ,这一作品可以说是有关精神分析电影中的经典之作。影片中布鲁克斯先生的形象极具分裂性。布鲁克斯先生是一个学识渊博,涵养极佳的人,他能将社会上的、家庭内的一切事务都做得顺风顺水,成功的企业家,有责任心的慈善家,爱妻子爱女儿的模范男人一个优秀男人所有该做的事,他全都做好了。然而他却可以心平气和,好不眨眼的完成他的杀人行动。很多男人受不了家庭生活的平和,或者找情人或者赌博或者云游他乡。人和动物一样有着嗜血的本能,只是在人身血液中有不同浓度的渗透。多数人愿意沉默如老屋灰尘,别人扑
2、打也无声无息。少数人热血冲撞,能量过剩。文明时代道德法律根深蒂固,社会约定俗成、个人自觉自愿,围堵了这方面才能的展示,以及这方面压抑的释放。布鲁克斯正是在杀人中寻求他如天赋般的“邪恶” 。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布鲁克斯先生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探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 、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本我是人格?Y 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2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是个
3、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
4、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 ;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 ;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 。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二、 布鲁克斯先生中布鲁克斯的人格理论分析 (一) “超我”意识 3在弗洛伊德看来,超我是基于道德原则对自我进行管制的人格最高层次。超我是人格结构之中处于管制地位的一个部分,它是从自我之中产生并且在自
5、我之中运作,是由于个体在社会生活之中生活接受来自社会的道德规范的影响而形成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指自我的理想,即要求自身的行为完全符合自身的理想标准,另一个方面是良知或者良心,即要求自己的行为免于犯错。对上述两个内容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对自我冲动的审查完成的。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角度来看,支配超我的原则是道德原则。 布鲁克斯是一个在外人看来极度超我的人,好丈夫好父亲,工作上认真,对待他人友善,心底极其善良,是一个热心帮助他人的慈善家,他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让他成为好男人的模范。 (二) “自我” “本我”意识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通过对病例的收集和研究,构建起
6、来的。他认为,人格由本我(id) 、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本我是指人人格结构之中最为原始的部分,这一部分的人格从人一出生就开始存在,构成人格之中的本我这一层次的主要成分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比如饥渴和性的需求。在本我的需求产生的时候,人类个体一般都需要立即得到满足,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来看,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比如,在婴儿感到饥饿的时候,需要母亲立即喂奶,否则会一直哭闹,他不会去考虑母亲是否有现实的困难。这个层次是快乐主义支配下的寻欢作乐,逃避所有的痛苦,其任何目的都是自私自利的,也是一种无意识的人格。在布鲁克斯先生中导演一4直在强调布鲁克斯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
7、布鲁克斯对于文明、道德的考量,以及在犯罪后有罪恶感、担忧,不知羞耻的心态都全方位的展现出来。他是一个矛盾的整体,因为我们在布鲁克斯身上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 同样是以人格分裂为题材的影片,马丁?斯塞克斯的禁闭岛是将泰迪(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双重人生的分裂性格放置在影片结局来揭示,并且不到最后时刻不将一直渲染的悬念疑点的答案抖落出来;布鲁克斯先生则是用相反的叙事及表现手法,在影片开初就将布鲁克斯(凯文?科斯特纳)的精神分裂症告白于天下:他就是个具备完美双重人格的成功魅力人士,体内还隐藏着一个叫马歇尔(威廉?赫特)的怪胎。可能每个人体内都住着一个邪恶的自己,并且会时常相互对话,这情景不亚
8、于很多卡通动画中,角色左肩站着一个头顶光环的天使,右肩杵着一个拿钢叉的魔鬼,在进行着激烈的对话与思想斗争一样不可思议。根据查阅的一些专业医学解释来讲,多重人格是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而且是 “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当布鲁克斯先生与体内的另一个“我” 马歇尔对话时,影片霎时变得充满黑色喜剧的意味。前者的形象可以用完美来形容:英俊温情的丈夫、呵护女儿的好父亲、慈善家、商界的精英 CEO,他的影子马歇尔就要来承担一切罪恶的名词儿:嗜血暴虐、冷静残忍、更是警察都为之束手无策的“拇指纹杀手
9、” 。为何布鲁克斯先生要杀人呢?他给出了这样“合5理”的解释:“上瘾。 ”更痛苦的是,他并不享受杀人的快感,仅仅是因为象吸食鸦片一样无法自持的念头促使他成为连环杀手的始作俑者。这是强迫症的倾向。他无法抑制情不自禁伸向猎物的手。他每次杀人都显得优雅沉稳,有条不紊,对于自己的猎物显示出充分的耐心,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洞悉对手的盲点,静心守候着猎杀对象的最佳时机。看着布鲁克斯脸上因为岁月的洗礼留下刀刻般的纹路,我觉得这个时候的他是迷人而暗含着致命的性感的。 (沉醉在自己的恶趣味中) 。 三、布鲁克斯人格分析与弗洛伊德的梦境 布鲁克斯的双重性格可以给观众深刻的意念冲击,其实二者的个性特点没有太多相抵触的地
10、方,不象很多反映精神分裂症患者,诸如搏击俱乐部 、 天才雷普利 、 美国杀人狂等经典影片所呈现主人公截然相反的双重生活轨迹与两极分化相冲突的思维方式,布鲁克斯与马歇尔可以相处融洽,性格互补,马歇尔时不时的给予布鲁克斯一些意见和观点,布鲁克斯则要掌控着大局。二人在影像上相映成趣:导演不是运用漂亮娴熟的正反打镜头,就是让二位在画面构图上呈现主次之分、一前一后地辅助关系那样具有互动得微妙形式。让观众体会到谋杀的艺术是如何在一个优雅的绅士脑海中形成的,然后他又是如何得稳操?偎愕厝凳苹?的。并且是让两人分饰一角,去展现布鲁克斯先生内心的两个世界。凯文?科斯特纳可真得是颠覆了一往正义牛仔、浪漫保镖的形象,
11、去饰演这样一位很具挑战力的变态角色,而且事实证明,他是不二人选。布鲁克斯精明残忍桀骜的角色“魅力”被放大到极点,甚至使剧情6里面呈现弱化与强势并递的局面,好似故事内容都要为强大的人物气场去服务,角色的力量抢了戏分的光彩。导演布鲁斯?A?埃文斯与编剧雷纳尔多?吉迪恩齐齐在设置剧情中一起跟着人物“分裂”了。影片内容并不复杂,如果将剧情分为两条大的故事主线,那么一条自然是布鲁克斯与他的家庭生活为故事脉络,中间分为两条小的辅助线索:悲哀得继承布鲁克斯精神分裂遗传基因的女儿“简” ,与自己送上门儿的猎物:摄影师史密斯。女儿也是个“精分”杀人狂,这一家子可真够劲爆的。但剧中对于女儿犯案及因为分裂症导致的犯
12、罪倾向的后果处理得有些虎头蛇尾,开了个悬念十足的头,然后就没有交代结局怎样,使观众的期待和猜测落了空,仓促草草的一笔带过。摄影师那段剧情是很不错的,尤为凸显出布鲁克斯先生运筹帷幄与布布为营的棋子路线策略。一个毛头小伙子怎么可以在事先没有了解对手实力的情况下,就去冒死要挟魔鬼杀手呢?从这出戏里,观众也可看到布鲁克斯是如何玩弄猎物的,主角的形象被无限邪恶的美化,而且双重性格的表现方式也新意十足,以两角分饰一人、两人相互对话的另类视点去赋予观众一个新的体验观感与不同角度观察人性中潜伏的黑暗面,不然这部影片的看点无疑要被扣印象分的。观众完全是被布鲁克斯的双重人格的“魅力”所震慑,暂时脱离了对于剧情的需
13、要。但这种角色凌驾于剧情的剥离感不会持续太久,稍后故事就走向“分裂”的道路。 但结局又有力挽狂澜的气势。最后布鲁克斯先生的梦境可以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来简单分析一下:梦是愿望的体现。影片中有几处他对上帝虔诚祷告的画面,都是有种渴望赎罪的强烈意愿,但又摆脱不7了杀人成“瘾”的两相矛盾的心情。他渴望有人结束自己罪恶的生命,但要体面一些,不被外人说三道四,要维护自己在外界的完美形象,所以在梦里用自己女儿做凶手的化身是再合适不过了。但最后女儿的似乎还想“女承父业” ,可是女儿显然没有父亲这般老辣沉稳,被形容成为愚蠢粗俗。父亲还要收拾女儿的烂摊子,这无形当中又加重了布鲁克斯对于未来更加绝望的迷茫。影
14、片亦真亦幻的预言性结局马上将稍显低迷的剧情内容升格到一个使观众深思回味的高度,以梦境与现实这两个维度的空间相互关联,用痛苦的梦魇,来暗示现实的轮回。 四、结语 文章对布鲁克斯先生中的布鲁克斯采用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进行了分析,发现布鲁克斯身上自我和自我无意识以及超我与本我的人格特征。这并不是一部简单地杀人电影,这部影片的复杂则在于潜意识和意识的复杂交织和映射,以及潜意识的推演。 参考文献: 1Coetzee, J. M.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C. C. Penguin Book,1998.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自我与本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杨荣.“人是什么?”再论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贡献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01). 5彭敏,方江南.略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理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