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企业年金研究报告团体业务管理部二00二年十二月前 言企业年金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它源于西方的职业年金或雇主年金,是政府公共养老保障的重要补充。我国计划在“十五”期间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不同于社会保障,又区别于商业保险。它是企业及职工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涉及财政、金融、保障三方。本报告介绍了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和将要执行的管理运行办法,同时提出企业年金是一个多方参与,竞争激烈,利益共享的、有着很大发展潜力的市场,寿险公司介入企业年金市场,将面对多重挑战。我们建议,新华公司应该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团体业务管理部2002年1
2、2月目 录1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面临的问题(4)2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4)3 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潜在问题.(5)第二章 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和现状(12)1 中国企业年金发展历程和现状.(12)2 中国行业单位的企业年金发展概况.(17)第三章 国外企业年金的模式(28) 1 美国401(k)计划介绍(28)2 英国企业年金制度.(32)3 香港退休养老保障制度概况.(36)第四章 我国企业年金管理办法简介(41) 1 我国企业年金基本内容.(41)2 我国企业年金的运行与管理.(43) 第五章 企业年金的发展趋势和寿险公司的挑战(52)1 企业年金的发展趋势.(52)
3、2 企业年金带给寿险公司的挑战.(58)第六章 XX公司对企业年金的对策建议 .(66)附件:企业年金管理办法 (送审稿)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一章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面临问题1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2 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潜在问题1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建国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已走过50多年的风雨历程。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养老保险制度也经历了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19511957年的创建阶段、19581965年的调整与完善阶段、19661976年遭到严重破坏阶段和1976
4、至今的重建和改革阶段。我 们着重从第四阶段即中国养老保险的改革历程来探讨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80年代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也开始进行改革。至今,改革共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80年代1984-1991年,以 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为标志,它确定了我国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资金由“ 三方负担” 的原则和基金筹集实行“部分 积累” 的模式;第二 时期是1991-1995年,以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为标志,它进一步确立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目标和“社会统筹与个人 账户相结合” 的原则;第三时期是1995年以后至今,以国务院关
5、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为标志,使养老保险制度从分散化走上统一化的道路。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结构可以表述为:保障方式多层次,基金来源多渠道,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1. 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2.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来自企业和个人,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缴费,并按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分别管理。3. 养老金的计发分为社会性养老金(即按社会平均工资的20%)和个人账户累计额两部分,共同组成。目前养老保险制度的上述结构性特点,是政府政策制定者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宏观和微观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确定
6、是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低、企业负担重、人口老龄化及与原有制度衔接等因素综合考虑的情况下出台的。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口的进一步老龄化和这几年实际运行的经验总结,发现先行基本养老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 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潜在问题1、 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我国的养老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它与美国和新加坡的个人账户性质不同,中国的个人账户事实上是“不完全账户” 。目前为职工建立的个人账户只是一种计账手段,记录了养老保险缴费,和政府确定利率下的应得利息。这些账户实际上是并没有积累资金,是“ 名义”的或是空的账户,因为企业与在职职工向个人账户缴费
7、的大部分已经转用于支付现在退休职工的退休金了。这种转移支付是制度转换造成的。我国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实行个人缴费,企业也不为在职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个人表面上不缴纳养老保险费,职工的工资含量中也不包含养老保险这笔开支,实际上国家已经将这笔应属于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从工资中扣除,以税收或利润的形式形成财政资金,又通过投资形成了国有资产。同样, 单 位不为在职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这部分资金实际上也已扣除,以税收、利润形式上缴国家财政,然后再由国家财政返还一部分(企业以营业外收支列支)作为养老金发放给已经退休的职工。按照现行制度中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已经退休的人员和在此制度建立之
8、前参加工作的职工由于没有建立个人账户,没有自己的养老基金进行积累,从而形成了养老保险金的“缺口” 或“隐性债务” ,也可以说是国家对已经退休人员和实 行新制度前就业人员的一笔欠债。而且空账规模迅速扩大,个人账户实积累部分减少。这实际上是在用未来的基金风险减轻当前的基金压力;把现在失业的风险转移到今后养老的风险。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历年积累为682.85亿元,1998年底减少到587.41亿元,空账规模由1997年底的140多亿元上升到448.85亿元,到1999年底个人账户空账已超过1000亿元。以上情况使企业缴纳高比例养老保险费,同时造成企业的“双重
9、支付” :一方面,企业按在职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其中一部分存入个人账户,为在职职工未来的养老进进行储蓄;另一方面,企业又要为已退休的职工支付养老金,替国家偿还职工的养老保险金欠债。这是制度中不合理之处,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2、 积累资金的保值和增值问题截止到2001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滚存余额为1054亿元,而1998年为612亿元。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基金结余余额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 费用外, 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 ”这种基金的管理方式,是从基金的安全性出发的,但没有顾及到基金的保值和增值问题
10、。 对于个人 账户的积累基金来说,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意义重大,因为这笔资金是为未来退休者预留的养老金,关系到他们的老年生活。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防止通货膨胀对基金的冲击。通货膨胀对养老金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造成已累计基金的养老保险基金的贬值;二是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加。因为通货膨胀带来人们生活费用增长,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年人要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就必须提高养老金待遇。要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又不增加资金来源的负担,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靠基金自身的运作来保值、增值。第二:养老基金调整机制的要求。社会保险待遇与工资水平或物价指数挂钩,是国际上通行的两项基本原则。即社会保险待遇随全
11、体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而相应增加,使退休者与在职职工一同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或随物价指数的变化而相应的调整,使其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不下降。这 既是保障的需要,又是公平的体现。其结果必然导致养老金支出的增加,解决的最好办法是尽可能使基金保值和增值。我国有关部门已认识到养老基金增值问题,在2002年5月9日的“第35届亚行年会中国日“研讨会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冯健身披露了全国社保基金运作模式的一些重要内容。基本确立了安全至上、以实现保值增值为目的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运作模式。同时他透露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国债、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
12、其中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低于50%,企业债、金融债不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高于40%。 风险小的投资由社保基金理事会直接运作 ,风险较高的投资则委托专业性投资管理机构进行投资运作。然而2002年4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参与申购和配售的股份中国石化(600028) , 这也是社保基金首次进入证券市场的尝试,不幸由于证券市场风云变化,使社保基金账面亏损将达2.4亿元。此事使有关部门对我国的养老基金增值问题十分谨慎。3、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将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自80年代以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将以3.2% 的速度增长;1990年,
13、中国老龄人口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0%,进入了老 龄化社会。到200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如表 1-1: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表1-1年份 年龄(岁) 人口数量(万) 占总人口比重(%)1995 65岁以上 8091 6.71997 60-6565以上8.95.582000 60-6565岁以上 89131072010 65岁以上 11136 8.22020 60岁以上65岁以上25000164741811.42030 65岁以上 22586 15.32040 60岁以上65岁以上34000293782520.12050 65岁以上 29240 20.6通过表
14、1-1 ,可以分析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龄化过程来得晚、发展的快。中国仅用10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50-100 年完成的人口老龄化过程。2)准老龄人口迅速增加。中国的一个特殊现象,我们的法定退休年龄比国际标准低,特别是女工,50岁退休,女职员和教师55岁退休,几十年一贯制,致使大批这样的准老龄人口迅速加入到老年退休群体中来,他们提早享受退休待遇,加重了养老保险基金的负担。截止到1999年,我国的养老金支出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养老金支出与工资总额的比例迅速提高,这样使养老保险基金的供需之间存在着十分尖锐的矛盾。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出现2名职工供养1名退休人
15、员的沉重的代际负担局面。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的发展速度快、老龄人口绝对量大及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特点,将产生两个负面的结果:其一是退休人员的迅速增加,退休费用急剧增加,给养老保险基金造成巨大的压力;其二是由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养老金的增长速度,而养老金的主要缴费承担者企业无力承担过高的缴费率,同样国家财政也不可能为社会保险提供过多资助。最终导致老年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障没有保证或保障程度下降,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三三三三三第 一 支 柱 第 二 支 柱 第 三 支 柱社 会 保 险基 本 保 障 企 业 年 金 个 人 储 蓄小结:中国现行养老保险的问题,解决的途径是多方位的,
16、经过多次研讨和论证后, 专家一致认为要真正解决问题,需要对养老保险的架构重新认识。世界银行在中国养老金体制改革报告中提出了向三个支柱转变的建议,即建立三种性质的养老金计划。如图所示。第一支柱是有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它通过按工资收入缴费或税收融资筹集基金,按现收现付的财政体制进行分配。这个基金不要求必须形成足够积累,因而不一定进入资本市场。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作用是提供适当水平的基本养老金收入。第二支柱是中央政府管制下的、个人账户储蓄计划即我们现在称为企业年金的养老金计划。法律强制企业和职工个人按照一定比例缴费,缴费完全计入个人账户,个人退休以后按照其账户上的缴费积累和投资回
17、报总值,以年金的形式领取养老金收入。企业和个人有权选择基金的投资运营方式。第三支柱是由企业或个人完全自由、自愿进行的个人储蓄积累计划。本研究报告将重点探讨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2 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和现状 中国企业年金发展历程和现状 中国行业单位的企业年金发展概况我国“十五”计划纲要使用了“ 企业年金”的概念,这是总结世界一百多年来各类“ 雇主年金”和“ 职业年金”等补充社会保险的实践,结合中国国情作出的选择。1 中国企业年金发展历程和现状1、 企业年金的概念:企业年金,即是由企业提供的养老金。源于职业年金、雇主年金、补充养老保险等。在即将实施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送审稿)中对企业
18、年金的定义是:指企业及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从企业年金的概念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几个中国企业年金的特征:企业 年金是由企业与职工协商制定。企业 年金的费用一般由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经办 方式较为灵活,有大企业自办、小企业联办、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或金融机构经办等多种形式。基金 实行长期积累和市场化运营。政府不承担直接责任,但通过制定各种政策(特别是税收方面)予以鼓励或限制,进行严格的监管。二、 企业年金的功能分析企业年金在美国产生于政府养老保障之前,在欧洲国家产生于政府养老保障之后,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它具有减轻政府负担和提高退休人员生活的功能;但是企业年金又
19、有其局限性,如果缺乏有效的政策、法律和监管,对经济发展和消除社会贫困具有反作用。首先,企 业 年金的促 进 功能 :1)由于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建立的退休金计划,不 仅使企业与员工的利益紧密联系,而且是企业鼓励竞争、奖励忠诚和贡献的手段,同时也是企业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的重要措施;2)企业年金是改善老年生活的主要依托;3)建立企业年金可以降低国家基本养老的替代率,由此减轻政府在筹资、管理和支付养老金等方面的负担;4)计划的建立使职工权益得到保留,可以消灭一些故意违反劳动合同的现象,促进形成一个完善、规范的劳动力市场;5)养老储蓄数额巨大、储蓄期长,一旦 进入资本市场必然繁生成为一种长期投资和高收益的
20、金融工具,在提高国民储蓄率的同时,支持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其次,企 业 年金的 风险 :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有可能要面对的挑战。关于宏 观方面:1 风险转移与政府责任企业年金是政府职能、功能和风险向企业职工以及市场的转移,企业和职工必须面对私营管理的高成本和市场风险。现在欧盟政府正是通过补贴、命令、解约、规 范、保险和最低担保待遇六方面直接影响企业年金发展。2 阻碍劳动力流动企业年金跟据企业个性,被锁定的权利和视为劳动报酬一部分的利益,造成劳动 力流动的障碍。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待遇支付、信息管理各方面的差距,使劳动力的流动率只有2%。在微观方面从参保人角度看,风险包
21、括:基金被挤占、挪用;雇主利用收集来的保险费进行冒险投资;受一些信息失真的欺诈性广告所误导,与投资或资信水平较低的公司签订委托合同,影响企业年金的最终待遇;职工流动或因企业破产、解散,年金计划中止时待遇损失等。三、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企业年金在“十五规划”之前称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它开始于1991年,1991年 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首次提出“ 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 行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成为我国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起点。1994年 劳动法 中规定:“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养老保险”1995年 劳动部为贯彻劳动法,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印发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劳部发1995464号),对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条件、决策程序、资金来源、管理办法、待遇给付、经办 机构、投资运营等,提出了指 导 性意见,确立了基本的政策框架。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