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四(马说)》古文赏析.doc

上传人:bo****0 文档编号:3897202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杂说四(马说)》古文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杂说四(马说)》古文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杂说四(马说)》古文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杂说四(马说)》古文赏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杂说四(马说)》古文赏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古文观止杂说四(马说) 古文赏析【作品介绍】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原文】杂说四(马说)作者: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n)死于槽( co)枥(l)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或尽粟(s)一石(多音字,做计量单位时读 dn) 。食(s 通“饲”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 通“饲”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2、(sh)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n) ,且欲与(yu)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其真不知马也!(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唐)或(韩愈文选) 【注释】1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 xi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祇:同“只” ,只是。3 骈(pin)死于槽(co)枥(l)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4 一石(d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

3、石。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5 食:同“饲” ,喂养。6 故:因此。7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8 于:在。9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10 槽枥:马厩。11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以:凭借称:著称。12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13 一食:吃一顿。食,吃。14 或:有时,或许。15 能:可以。16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 ”的意思。17 粟(s):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18 石(shi)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19 其:指千里马,代词。20 是:这样,指示代词。21 才:才能。22 外见:表现

4、在外面见:通“现” ,表现;显现。23 且:犹,尚且。24 欲:想要。25 等:同等待遇。26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27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28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29 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30 之:代词,指千里马。31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以:按照)32 道:正确的方法。33 食之:食,通“饲” ,喂养。34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35 材:通“才”才能。36 鸣:马叫。37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38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39 临:面对40 呜呼:表示惊叹,相

5、当于“唉” 。41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难道。42 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确实。43 邪:通“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44 知:懂得,了解。45 美:美德。【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现在

6、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 ,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赵昌平) 【题解】本文原题四则,这是第四则。所谓杂说,是一种文艺性较强的议论文,近似于现代的杂感、随笔。它不拘一格,形式灵活,偶感于心,发而为文,发抒一点不必是系统的看法,因此称为“杂说” 。“杂说”虽以“杂”名,却又要求“杂”而“不杂” , “杂”中见“清” ,取材尽可即兴,笔致不妨跳脱;但立意要高,开掘要深,脉理要清,笔墨要洁,这样才能寓深意于形象

7、,藏锋颖于曲屈。韩愈的杂说篇幅虽短小,却“遒古而波折自曲,简峻而规模自宏,最有法度,而转换变化处更多” (清张裕钊语) ,其墨气精光,溢射于尺幅之外,仍有他气盛言顺、力大思雄的一贯特点,所以历来被奉为典范。本文由伯乐相马的故事生想,通篇比喻,在顺接逆转之中,对举而下,层层深入,说明了识才、用才的重大意义。篇末一问一叹,曲折中含无穷不平之意。有人据文意认为作于贞元十一年(795)三上宰相书求仕不遂之后,可备一说。【解析】有人根据作品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便认为本文主要论证人才的重要性。这样分析不准确,开头两句确有总领全篇的作用,它是文章议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根据,但不是结论,也不是作者写

8、本文的主旨。文章结尾一句话值得注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真不知马”是论证的中心。是谁不认识“千里马”呢?是他们(其) 。“他们”又是“谁” ,是当时的唐代统治者,是他们埋没人才、迫害人才。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第一个“其”字也可解释为被借用的“岂” ,作“难道”讲。韩愈所以能写出如此尖锐的杂文,是和他的亲身遭遇分不开的。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 10 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

9、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本文的主旨局限于此,而要从他个人推广到整个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普遍现象。本文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封建统治者的有力嘲讽与鞭挞。【讲解】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然后笔锋一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从反面展开议论。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接着又描绘了千里马

10、被埋没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接着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其真不知马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运用三个“不” ,一组排比句以及描写食马者洋洋得意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写出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全文分三段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 ,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

11、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s)马者”的“不知马”张本。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s)马者”的“不知马” 。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 。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

12、尽粟一石,食(s)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 “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是说“食(s)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 ,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对“食(s)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s)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s)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

13、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 ,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 “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 ,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 ,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 ,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

14、指出“食(s)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n)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 “不能”来痛斥“食(s)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 ,点明了中心。【朗读停顿】世有伯乐,然后 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 不能尽其材,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 真不知马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