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4183340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重庆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重庆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重庆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重庆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十 二 五 ”发 展 规 划 (2011 2015 年) 二 O 一二年九月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目 录 一、发展基础 .1 (一)历史积淀与基础 .1 (二)发展机遇与挑战 .3 二、使命与愿景 4 (一)使命定位 .5 (二)发展愿景 .5 三、发展思路 .6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6 (二)十二五发展目标 .7 四、主要任务 .8 (一)围绕目标,完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 8 (二)质量为重,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11 (三)人才惟先,建设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教职工队伍 14 (四)注重特色,增强科学研究核心竞争力 15 (五)发挥优势,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2、 16 (六)文化传承,营造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良好氛围 17 (七)开放借鉴,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 19 五、改革举措 .20 (一)对内推进治理结构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20 (二)对外推进协同创新,探索校地企合作长效机制 21 六、实施保障 .22 (一)资金使用管理与筹措 .22 (二)设施环境建设与保障 .23 (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支撑 .23 (四)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24 (五)规划实施 .25 1 遵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 成就与不足, 明确新阶段发展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改革举措,

3、统一思想,协调 行动,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重庆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视 基础和专业培养的传统,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近年来,重庆 大学在国家和重庆市的支持下,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各方面均取 得了长足发展,为新时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历史积淀与基础 重庆大学在 1929 年成立之初就提出了“研究学术,造就人才, 佑启乡邦,振导社会” 的办学宗旨,并形成了“ 耐劳苦、尚俭朴、勤 学业、爱国家”的精神 传统。新中国成立前夕,学校已发展成为一 所拥有理、工、商、文、法、医六个学院共二十个系和一个体育专修 科的国立综合性大学。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重庆

4、大学成为 一所以机械、电气、动力、采矿、冶金等学科专业为主体的多科性 工业大学;1960 年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后,学校进行 了全面的恢复调整,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 直属全国重点高校;1996 年成为“211 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1999 年 2 列入国家“985 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2000 年 5 月,重庆建筑大学、 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大学合并。新的重庆大学不仅工程 学科具有传统优势,而且建筑、土木、环保等学科特色凸现。2001 年,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重点共建重庆大学协议。2004 年被确定为中管干部高校。2008 年,续签部市共建协议,重

5、点推动 重庆大学若干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尽快把重庆大 学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0 年底,重庆 市人民政府专门发文,继续从资金、土地、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优 惠政策,全力支持重庆大学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十一五” 期 间,在国家和重 庆市的大力支持下,全校 师生员工 团结一心、迎接挑战、抢抓机遇、求真实干,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 新的长足发展(办学基本数据见附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提 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素质总体良好,就业顺利;重点学 科建设取得突破,学科布局不断优化,科研实力全面增强;部市共 建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成果斐然;虎溪校区基本

6、建成,为学校发 展奠定百年基业;财务状况持续向好,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校班 子团结,教师职工齐心协力,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研究型” 大学的格局基本确立, “综合性” 大学的学科体系建 设取得进展,国 际合作更加广泛,迈入了我国高等教育第一方阵的特色比较鲜明 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列。历史的积淀与长足的进步,为学校实现 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二)发展机遇与挑战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加速引致发展格局 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中,世界各国纷纷选择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并 把谋求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颁布 实施教育规划纲要,高度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持

7、续加大对教育 的投入,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的新模式,加快我国从 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 自身正面临深刻的观念革新和深入的体制变革,亟待加快实现从 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 式发展的转变,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服务民生改善,切实承担起 培养适应国家未来发展要求的人才的重任。 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予重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为 重庆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作为西部唯一的中心城市和直辖市,重 庆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必将发挥战略引领作用。重庆坚持以“314” 总体部署为总纲,以“ 科学发展、富民兴 渝

8、” 为总任务,实施“一统三 化两转变” 战略,力争在西部率先 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重 庆和西部地区发展,需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 支持,尤其重庆要建成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突出、教育发达、人才 荟萃的科技教育中心,更需要一批高水平大学的支撑。 形势的发展让重庆大学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既有 的校园基础设施、学科布局和学术队伍积淀,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 4 定了良好的基础;重大人吃苦耐劳、勤学爱国的优秀品质,团结奋 进、锐意改革的拼搏精神,是新时期发展的强劲动力。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重庆大学的发展总体上还不适应 和满足国家与重庆市快速发展的要求,尤其在学科、队伍和制

9、度建 设等方面与现代大学的发展不相协调,相对学术竞争力存在下降 的危险。学科布局不尽合理,文科理科较弱,工科优势不明显;学 术队伍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优秀学术带头人缺乏;教育观 念相对落后,办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亟待探索完善。我校当前的 主要差距是,在制度机制、办学理念等方面尚存在明显不足,滞后 于我国一些先进大学的改革发展。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全体师生员工必须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 和责任意识,抢抓发展机遇,确立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为“中国最好 的大学之一” 的坚定信念和信心, 优化学科布局,着力加强队伍建 设和班子建设,迎头赶上,实现跨越发展。 二、使命与愿景 国家、西部地区和重庆市的快速

10、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作为重庆市最主要的大学,重庆大学必须担当起为国家和 西部地区的未来发展培养人才、创新知识和技术、传承文化的重任, 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信心,努力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为中国最好的 大学之一。 (一)使命定位 5 秉承“研究学 术,造就人才,佑启 乡邦,振导社会” 的办学理念, 坚持“ 扎根重 庆,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致力于为学生 提供最好的教育,在前沿和应用领域开展高水准的研究,为国家、 西部地区特别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肩负起国 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坚持“恪守学术、滋养学识、启迪智 慧、追求真理”,培育大学精神,弘 扬优 秀文化,

11、推动社会发展和人 类文明进步。 (二)发展愿景 到 2029 年,建校一百周年时,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建立起高水平的大学教育体系,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 生潜力和特长得以充分发展,成为学生公认和社会满意的大学;营 造出优良的大学精神、制度和校园文化环境,具有良好的工作生活 条件,是教师和学生创新思想发生发展的“沃土” ,成为优秀人才心 仪和向往的大学;在一些重要的前沿领域具有强有力的学术竞争 力,先进的思想文化、卓越的科技创新蜚声学术界,持续不断的优 秀人才服务国家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国 内学术影响和社会声誉的大学。 其间,实施两步走战略,即从 2011 年起用五

12、年左右时间基本 完成学科调整布局、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打牢发展基础;力争在“十三五” 时期步入快 速发展轨道,全面提升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 6 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至建校一百周年,实 现将重庆大学建设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目标。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切实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大力提升人 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 承创新,坚持走全面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以重点学 科建设为

13、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高素质队伍建设为关键, 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建设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为实现学校 中长期发展目标打牢发展基础。 在办学中始终坚持和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 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切实把工作重心和资源配置转向提 高质量、优化结构、强化管理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来,全面提高科 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2. 夯实基础、完善布局。摒弃急功近利和心浮气躁的思想观 念,下大气力,加大学校的学科调整、完善学科整体布局;脚踏实 地,加强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文化和制度氛围,为学 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3. 育人为本、人才惟先。把育人作

14、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 的;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职员工的首要职责;坚持以高质量 7 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发展促进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把培养 打造高水平的学术队伍作为提升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核心任务, 积极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竞相迸发的学术氛围和制度环境,始终保 持学校发展的人才竞争优势。 4. 创新机制、改革推动。按照内涵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重要 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评价体系,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探索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制定重庆大学章程,引领学校健康持 续发展。 (二)“十二五”发展目标 “十二五” 时 期,为建成

15、 “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奠定坚实基础。 基本完成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学科调整布局;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 革,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幅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准, 一批优秀青年学者脱颖而出;科学研究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社会 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现代大学制 度基本建成;校园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整体学术水平和社会声誉迈 上新台阶。 到“ 十二五” 期末,办 学规模 50000 人左右,其中,本科生控制 在 28000 人以内,研究生控制在 20000 人(博士研究生约 3000 人, 硕士研究生约 17000 人)以内,留学生超过 1500 人;专任教师 3000 人,具有博士

16、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 65%;科研总经费 15 亿元, 财经收入 40 亿元。 8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 期 间,学校将 紧密结合“211 工程”和“ 985 工程”总体 规划,以建设“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为 目标,全面规划学校的学科 布局和学术队伍结构,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事体制改革,推 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与此同时,结合国 家“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 计划” (即“2011 计划”),创造条件,推 进 协 同 创 新 。科 学 谋 划 ,精 心 组 织 ,着 力 在 以 下 七 个 方 面 推 动 学 校 的 建 设 与 发 展 。 (一)围绕目标,完善研究型

17、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 进一步完善学科整体布局。建立工程、建筑、信息和文理四个 学部,完善学校管理体系。以跨学科研究平台为切入点,加强在前 沿和新兴领域的学科布局。建成工科优势明显,文理科特色鲜明的 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 加强工科优势。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加强 和整合工程学科力量,并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人才培养和学术研 究的优势。实施工科优势提升计划,在继续加强优势和特色学科的 基础上,加强新兴技术领域的学科布局,积极拓展原创性研究和集 成创新,着力提升工科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声誉。 9 专栏 1:工科优势提升计划 建立“工程学部”,打造国内最具影响的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引进和培 养一批

18、具有国际影响的杰出人才;加强在新兴和前沿领域的学科布局,增强 整体学术竞争力;推进协同创新,加快国际化进程。 建立“建筑学部”,集成和建 设具有全国和区域引领作用的建筑学科 群;培养和引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著名学者和领军人才;进一步推进学科的 国际行业认证和评估;建设在学界和业界具有突出地位和创新能力的学术 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培育和推出一大批代表性学术成果和作品。 建立“信息学部”,加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在某些重要领域形 成局部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成为服务地方信息产 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确保城乡规划学科全国先进水平;电气工程、矿业工程、仪器科学与 技术、城乡规 划等

19、学科影响力名列全国前列;大力提升生物医学工程、建筑 学、土木工程、冶金工程等学科的影响力。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 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在若干学科方向 上有新突破。加强工程学科之间的交叉协作,以及与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学科 的合作,增强工程学科的整体学术声誉和行业影响力。 提升理科水准。根据学科发展趋势,规划理科发展的整体 布局。实施理科基础加强计划,选择部分主要的前沿领域,建设高 水准的学术高地,形成理科发展的学科特色。 专栏 2:理科基础加强计划 发挥文理学部作用,合理布局,在几个主要前沿领域,建设高水准研 究平台,积 极引进具有学术潜力的优秀人才,提高

20、学术队伍的整体竞争力; 在相关领域形成局部优势。 重视“基础”与“ 应用 ”的紧密结合,通过创新药物学科平台带动生物 学、化学、药学和医学等学科的 发展;通过材料科学平台建设带动物理、化 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发展;通过生物医学工程平台建设带动生物学、 信息科学技术、工程科学和医学等学科的发展。 显著增强数学、物理学、化学化工和生物学等学科的整体实力;力争 化学生物学、凝聚态物理学、数学、生物医学工程在国内外具有更大影响力。 10 完善文科布局。人文社会学科是传承文明、弘扬优秀文化、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关键领域,是综合性大学的主要学术 支撑。作为重庆市主要大学,学校必须建设有鲜明特色

21、的人文社会 学科。实施文科特色发展计划,进一步加快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合 理布局,形成特色。 专栏 3:文科特色发展计划 发挥文理学部和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的作用,根据国家和重庆市发 展需要,以及学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人文社会学科布局,大力引进高层 次和优秀青年人才,逐步提高人文社会学科水平和影响力;抓住重庆市社会 经济高速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开展跨学校和国际合作,带动重大人文社会 学科领域的发展和整体水平提升。 加强管理学、应用经济 学、法学 门类和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建设。重点 夯实工商管理、环境资源保护法学学科基础;促使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金融学形成自身特色;加大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

22、、设计艺术、外国语 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学等学科的建设力度,争取实现博士授权 学科点的突破。 培育交叉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特 征,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新兴学科的生长点。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实施前沿交叉学科支持计划,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和合作,重视发展新兴学科,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在一些重要的 跨学科前沿领域形成较强的影响力。 11 专栏 4:前沿交叉学科支持计划 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创新模式,设立基金,吸引优秀人才,促进教 师间交流与合作,推动工科、理科及人文社会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形成新 兴交叉的特色学科群和局部优势。 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在工程领域建

23、设高水平材料研究平台,建设 微纳技术平台。建设高水平的生物医学跨学科平台;与第三军医大学建立生 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建立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 (二)质量为重,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按照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加强素质 和能力的培养。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体系;健全教育 质量评价监控体系;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进一步突出内涵发展、 特色发展,全面提升培养质量,争创一流的研究生教育。 构建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体系。结合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 强化行业依托,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加强战

24、略性新兴产 业专业建设;积极推进专业认证和国际评估。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 计划等分类人才培养改革,凸显建筑学科和工程学科专业人才培 养优势与特色;优化整合文理学部各专业人才培养,注重体育和艺 术教育、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突出特点,形成优势。 探索多样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强 化价值观养成和能力培养为核心,修订培养方案,形成多样化的人 才培养模式。保持专业基础教育优势,实施通识教育,建立素质与 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12 和学习方式,推行研究型教学、探究式学习,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模 式。改革教学评价与考核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25、探索建立“知识、能力、素 质” 综合评价体系。 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完善由基本培养体系和个性化培养 体系构成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 力的培养。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 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 台建设;推动建立学生实践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 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注重体育和艺术、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创新观念和理念, 完善教育体育,加强课程建设,充实体育、艺术、公共卫生与健康 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全体育教育质量标准及评估体系,加 强体育场馆建设与器材配备;探索与素质教育相适应

26、的艺术教育 有效模式,强化学生审美品质和能力培养;探索加强公共卫生与健 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完善学校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建立学生健 康素养评价和干预机制。 健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制定既鼓励教师全面履行教学、科研、服务等职责,又能促进教师 认真教书育人的工作量核算办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评价体系,将 教师教学态度、能力水平、业绩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加强教学过程 管理,初步形成基于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信息反馈的闭环质量监 控保障体系。 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树立全面质量观和多样化培养目 13 标,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发展。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 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完

27、善导师遴选、培训、考核、问责等制度, 给予导师特别是博士生导师在录取、资助等方面更多自主权。深入 开展学术学位研究生质量提升工程,加大研究生专业建设、课程建 设及创新平台建设,建立校内及区域跨学科人才培养和联合培养 机制;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 体系,建立研究生发展质量跟踪机制。积极稳妥地改革研究生招生 工作,实施优秀生源吸引计划,不断扩大全日制脱产博士生比例, 使研究生生源质量有显著改善。注重特色、交叉和借力发展,建立 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显著提升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与 声誉。 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 改革试点,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

28、位培养,探索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 养新模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度;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 实践基地及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突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打造布 局合理特色鲜明,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指导,统筹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建设,帮 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学生道德文化素 质,培养学生较强的思辨能力、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制定思想政 治理论课程教师准入和考评制度。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创造条件逐步实现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科技以及社会实践

29、等各类素质拓展活动。 14 (三)人才惟先,建设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教职工队伍 改革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健全教师预聘制度;优化人才成长环 境,促使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建立教师待遇增长机制;造就一支师 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整体提升管理干部队伍、技术保障队伍的管理服务水平和支撑服 务能力。 制定学校人力资源拓展计划。按照学校整体学科发展战 略,完善学校队伍规划,为学术队伍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及依据。 改革聘任、评价和晋升、薪酬体系,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 围,形成“ 近者悦、远 者来” 的良好局面。 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紧密结合学科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引 进高水平

30、学者,特别是大力引 进优秀的青年学者。探索高水平学者 长期聘用的办法、机制和保障体系,吸引他们扎根学校,确保他们 起到带动学科队伍、引领 学科发展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预 聘制度,形成有利于优秀青年学者学 术发展的制度环境。建立和完 善新引进高水平人才的服 务体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 条件。争取在五年后有大批优秀的青年学者脱颖而出。 加强教职工队伍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升。创造条件,关注教 职工的职业生涯进步。鼓励教 师出国研修、参加国际会议和国内外 访问讲学,提升国际学术 交流能力和学术影响力;鼓励教师积极参 加学校创新交叉平台建 设,通过跨学科学术研究,提高学术水准。 设立“ 教师发

31、 展中心 ”,建立教师职业发 展规 划和职业素养提高的 15 培养培训体系。完善管理和技术支撑队伍的晋升和评价体系,建立 一支职业化的管理和技术支撑队伍。不断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 水平。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工作 机制,强化职业道德和学 术规范教育,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完 善师德考评制度,实行师 德一票否决制。大力宣传师德楷模的先进 事迹,弘扬高尚师德。 (四)注重特色,增强科学研究核心竞争力 需求导向,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 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凝 练方向,力求在几个重要的主流前沿领域形成力量,在对重庆产业 有

32、重大影响的学术领域形成强大支撑。深度融合,以高水平科学研 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 综合交叉的优势与特色,提高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及解决国民 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尤其是科研 团队的建设,整体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形成 810 个特色鲜明、 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和明显优势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以高水平 科学研究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准,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全面提高 学校的办学水平。 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创新能力。加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设立创新基金和专项资金,对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单列支持;持续 16 稳定支持青年教师开展自主选题科学

33、研究;指导重点实验室有计 划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改进基础研究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基础研 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科学及其他应用研究的相互支持与 交叉融合,不断提高学校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 加强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重点 学科,选择一些重大前沿领域,建立高水平研究平台,大力引进优 秀人才,形成局部优势。组建跨学科的高水平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或 团队,催生 57 个新兴研究方向,在某些重要的跨学科前沿领域 形成较强的影响力,以适应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科技发展规 划的战略要求。 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加强与兄弟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 业、地方政府及国际社会的合作,推动科研组织创新

34、,探索建立新 的模式与机制,推进协同创新。改进科研评价办法,加强过程管理 和阶段性评估,探索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与国家和学校科技 发展相适应的科研评价体系。创新模式,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 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质 的跃升。 (五)发挥优势,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放到办学的重要位置,牢固树立主动为 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 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和智库服务水平。主动服务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凝练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色 17 学科,形成强劲的技术支持和有力的人才保障。加强与行业协会、 龙头企业合作

35、,共建若干发展研究平台,开展产业发展研究和咨询。 针对行业重大需求,组织跨院系、跨学科产业技术研究,探索筹建 产业技术研究院;有效发挥学校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城乡统筹发 展研究院的作用。积极开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和热点问题、以及 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研究,逐步打造成为地区和国 家经济、法制与文明建设服务的重要思想库。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立产业委员会,统筹学校 产业和科技园的发展,为学校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打好基础。积极 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推进知识产权 和科技成果转化,基本建立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转移体系。 (六)文化传承,营造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良好氛围

36、 把握价值导向,坚守自身使命,守护大学精神,营造具有特色 的文化环境,打造大学文化软实力,服务于人才培育和学校可持续 发展。 弘扬大学传统文化。秉承建校 80 多年的优良办学传统和 光荣的革命传统,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弘扬“耐劳苦、尚俭 朴、勤学业、爱国家” 的校 训,及重大师 生“ 能吃苦、讲实干、求进取” 的优秀品格;践行“以身示范、注重实践,教 导结合、潜移默化,爱 护学生、亲如一家,关心学校、参与管理” 的教师行为规范。传承中 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巴渝历史文化、抗战革命文化、红岩红 色文化精华,培育大学精神,建设有中华传统烙印、顺应时代趋势、 18 自身独特风格的大学文化,为

37、有特色、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中国 大学铸造文化之魂。 培育大学精神文化。顺应时代要求,从大学的发展历程、 优良传统、办学特色等方面锻造自身独具特色的精神品质。按照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培养教师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教学态 度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情怀;培养学生探索求真、忠于真 理、开拓进取、勇于批判的科学精神和对真善美追求的人文精神; 形成全体干部师生共同的价值判断和目标追求。 营造现代大学制度文化。构建高水平大学追求学术、倾心 教学、科学管理的制度文化,使其成为师生自觉遵从、推动学校发 展、提升学校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精神要求、宝贵财富和不竭动力。 积极推进符合现代大学发展要求的各项工作

38、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 形成具有优良学术道德、公认职业规范的大学制度文化环境;营造 具有学校特色、适宜师生发展、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环境; 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 引导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职工乐业。 建设文化育人的校园环境。挖掘厚重的文化积淀,提升大 学文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 建成重庆大学博物馆。挖掘校史资源;建造具有历史内涵、本校特 色的人文景观。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内容,打造高品位的“人文校 园”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满足师 生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强大学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彰 19

39、显校园的科学精神、人文气质和育人特色。 (七)开放借鉴,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 强化意识、创新措施、打造品牌、提升水平,积极开展国际交 流与合作,增强学校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提高国际化意识,服务人才培养, 服务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学术研究。借鉴优秀大学办学经验,提 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推进与一流大学的实质性合作。以为学院(部)寻找和确 定国际化战略合作伙伴为主要措施,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人 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 打造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针对重庆大学具有相对优势和 发展潜力的学科领域,以支持持续召开有多位世界一流科学家参 加 学 术 会 议 的 方 式

40、 ,打 造 具 有 重 庆 大 学 品 牌 的 国 际 学 术 交 流 平 台。 提升国际交流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完善师生海外学习与 外籍教授聘任的制度和程序,鼓励教师与学生参加海外进修培训 及学习交流,扩大外籍教师聘任规模和质量。稳步扩展留学生规模, 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改善留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 五、改革举措 以 实 施 “推 进 大 学 内 部 治 理 结 构 改 革 ,完 善 大 学 章 程 建 设 ” 20 和 “探 索 学 校 与 地 方 紧 密 合 作 的 长 效 机 制 ”两 项 国 家 教 育 体 制 改 革 试点项目为契机,凝聚共识,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大 胆探索,为

41、科学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做出有显示度的贡献。 (一)对内推进治理结构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学术管理构架。通过学部制建设,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理顺学校与各建制性学术机构以及相关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充分发挥学部在优化学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创新、提升教师学术 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益等方面的统筹协调作用。规范和完善学校、学 部、学院学术管理体系。 明晰各类学术组织职能。在发挥学院教授委员会作用的基础 上,调整校学术委员会,建立学部学术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学术委 员会及教授委员会工作章程,按章运行。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 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探索教授治学的 有效途径;建立校领

42、导联系学术骨干和教授制度。根据实际需要, 探索建立其他有利于教师参与管理的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 创造活力。 健全人事制度体系。营造各类优秀人才“近者悦,远者来” 、年 轻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的制度环境。探索和建立多种用人制度,完善 各类新进人员的转入和退出机制,把好人员进入的质量水准。推进 教师的分类制,按照工作性质和学科大类,明确各类教师的任务和 责任,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使各类人员各安其位,各展所长。以 21 人 为 本 ,探 索 建 立和谐与可持续的分 配 体 系 和 合 理 的 薪 酬 增 长 机 制 。 优化资源配置体系。实施资源的成本分担与资源退出机制,提 高资源使用效益。建立科学

43、、民主、公平、公开的资源分配监督机 制,推进资源配置制度创新。根据岗位责任选聘合适人选,明确相 应的目标、责任和资源。加强预算和资源管理,对学部、学院实行 以目标和工作任务为牵引的财经预算及资源配置管理,探索建立 资源有偿使用和提高效益的有效机制。 完善校董会制度。探索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派出代表作为校董 会成员的方式来体现政府管理意图;充分发挥校董会在学校重大 事项审议、领导班子评议、深化产学研用合作、筹集办学资源等方 面的重要作用。加强校董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社会 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制定完成重庆大学章程。积极探索制定符合时代特征和我国 大学实际的重庆大学章程,逐步完善

44、,把“章程” 作为遵循现代大 学办学基本规章,指导、规范学校工作的基本准则,为学校改革与 发展提供基本制度保障。 (二)对外推进协同创新,探索校地企合作长效机制 通过推进重庆市人民政府“119 号”文全面落实,构建部属高 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建设新模式,形成协调共赢的校 地紧密合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市、校工作推进机制,加强与市政 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深度对接,加速推动支持政策落地。以多做贡献 22 促部市共建,以主动服务求实际支持,通过政产学研用深入结合, 创新与探索合作长效机制。 依托重庆市大学联盟,构建区域内高校合作新模式,形成校际 互助共赢机制。建立健全共同规划、协调发展机制,把重庆

45、市大学 联盟建设成为跨学科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推动高等 教 育 扩 大 开 放 ,提 高 学 校 竞 争 力 ,促 进 和 支 撑 重 庆 市 建 设 成 为 西 部 地 区 高 等 教 育 高 地 。 六、实施保障 (一)资金使用管理与筹措 优化配置财力资源。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统筹调配学校 资源。加强经营管理,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体制和有效的预算管理 机制,对各二级单位和部 门进行运行成本核算。优化经费支出结构, 建立支出项目经费使用公开化制度,控制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加 强领导干部任中和任期审计工作,建立健全自我约束与外部监督 有机结合的监管体系,提高 资金使用效益。 增强资源筹

46、集能力。加强校友总会、教育基金会建设,建立专 业化队伍,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社会捐赠、校 产回报的途径,争取学校发展的社会资金。坚持合作与共建,积极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建设,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广泛开展教育、 科技和文化交流等实质性合作,增强竞争能力,大幅增加研究经费。 五年力争筹集 10 亿元。 23 (二)设施环境建设与保障 完善校区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校园总体规划及与此相关的 公房资源规划。加快新校区建设,为文理学部和信息学部逐步进入 新校区创造条件。高起点进行办学基础条件的规划建设,根据多校 区不同功能定位协同配套建设,合理调整公共用房与设施。建成设 施配套、功能齐全

47、、运转有序、安全和谐,服务教学、科研、管理、 学科建设并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流大学校园。 提升后勤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支撑体系,营造“服务师生,服 务学术”校园氛 围。 对后勤集团全面实 行有利于学校改革与发展的 企业化改造,健全符合大规模、多校区办学特点的后勤管理体制和 运行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合理的后勤经费分担机制和有 效的后勤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加快教室、食堂和学生宿舍的改造, 显著改善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环境条件。 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加强校园综合治 理,创造和维护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积极探索学生学习与生活管 理的新体制。支持开展与所在社区和地方政府的文明共建活动,为

48、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支撑 提高管理和教育信息化水平。建成高带宽、全覆盖、高可用性、 全面支持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校园网络;构建校园云计算平台以 实现公共信息服务的统一运营;实现学校人、财、物核心管理的全 面信息化,实现主要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协同;利用信息化新技术有 24 效支撑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加强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树立文献支撑、文化育人理念, 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完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知识服务体系;启 动人文社科图书馆的规划和建设;根据学校学科整体布局,调整和 优化文献资源配置;构建学科知识发现与创新服务中心,提升文献 资源的管理水平和知识服务的能力;推

49、进重庆市大学图书馆联盟 和卓越九校图书馆联盟的合作,增强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文 献保障作用。拓展服务空间,营造和谐环境,构建开放的知识学习 和文化交流平台。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为教学、科研提供现代化、 网络化的档案管理服务。 建立开放的仪器设备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教学与科研创新硬 件环境,建设满足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较高水平实验室体 系。深化国家级、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加强新办专业教学 实验室建设,更新部分实验教学中心设备。加强仪器设备共享服务 平台体系建设,同时通过建立严谨的仪器设备建设规划论证制度、 完善的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及考核评价制度、合理的大型仪器设备 共享服务收费及分配制度,形成支撑该平台体系良好运行的管理 制度体系。 (四)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对教职员工党员的教育 作用,加强党员学习培训,办好各级各类党校;坚持以人为本,根 据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和师生思想实际,党员牵头并引导师生树 25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党课制度,推进“学生党员 成长计划”实施。 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学校实际,贯彻落实中国共产 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计划总结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