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配套教案.docx

上传人:bo****9 文档编号:4196619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7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三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配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古诗三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配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古诗三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配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古诗三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配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古诗三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配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时间 9 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2 课时 1. 认识“暮、瑟、缘”等 7 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 13 个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 目标 3.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 ( 1) 观察 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 )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题西林壁 。 教学 1.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重点 2. 引导学生 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1. 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 难点 2.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

2、中所含的哲理: ( 1)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 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 1. 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 目标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 背诵古诗。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 分 2 钟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 ,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暮江吟 。 (板书: 暮江吟 ) (课件出示 2) 在 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 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课件出示 3) (出

3、示课件白居易照片、 生平简介) 3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瑟” ( 课件出示 4) 2. 学习会写字 “暮、吟” ( 课件出示 5) 指导书写: “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 “吟”的最后 一 笔不是点。 3. 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 师 : 诗 人 白 居 易 离 开 京 城 , 到 杭 州 任 职 的 途 中 , 心 情非常地愉快, 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 思) 2. 师 : 到 底 诗 人 吟 了 什 么 诗 , 我 们 来 听 听 看 。 (课 件 出 示 6) (生听课 件中范读) 新

4、课 3. 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 教学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诗文 内容,扫除学习诗文中的障 碍。】 ( ) 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分钟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 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课件出示 7) 在 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 生 共 同 解 答 “残 阳 ” “铺 ”“瑟 瑟 ”等 字 。 ) 试着用自己的 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 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 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课件出示 8)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5、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板书:露水 月 亮) 把什么比作 什么,又把 什么比作什 么。 诗人抓住了 景物的特点, 连用了两个 比喻描写了 江边 4 【设计意图:有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进入诗中,逐层深 5 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 思?(可爱) (板书:景色美丽) 7. 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 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 我们根据画好 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 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 指导配乐朗读。(课件出示 9)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

6、他的心情愉快,被 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 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 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 领略到这安静 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入地积累知识。】 【 设 计 意 图 : 让 学 生 在 音 乐 中 体 验 诗 的 意 境 , 并锻炼学 生的鉴赏能 力 。 】 课堂小结及 拓展延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 10)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 伸 ( ) 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分钟 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 对课文的理解

7、。】 暮江吟 6 板书 白居易 内容 露水 月亮 景色美丽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画“” 。 7 日暮 ( m m ) 瑟 瑟 ( s b ) 投降 ( xi ng ji ng) 二、辨字组词。 幕( ) 吟( ) 峰( ) 暮( ) 拎( ) 锋( ) 三、理解诗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答案】 一、 m y n xi ng 二、屏幕 日暮 吟诵 拎水 山峰 锋利 三、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 弓。 第二课时 (课件出示 11) 1. 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 在明白

8、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 1)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 教学 目标 效果不同。 ( 2) 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 8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 钟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 是悠久的中 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 的一首诗。 (板 书 : 题 西 林 壁 ) (课 件 出 示 12)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 来学习这首古诗。 【 设 计 意 图 : 提 醒 学 生 用学古 诗的几个步骤 学 习 古 诗 , 是 学 生 更 加 熟 练 地 掌 握 学

9、习 古 诗 的 方 法 。 】 9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课件出示 13)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新课 教学 ( ) 分钟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缘、降、 骚、逊、输” (课件出示 14) “降”和“逊”是翘舌音。 2. 学 习 生 字 “题 、 侧 、 峰 、 庐 、 缘 、 降 、 阁 、 费 、 须 、 逊 、 输” (课件出示 15) 指导书写: “侧、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 构的字,都是左 窄右宽; “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 “缘”书写时左上边撇 折和横撇相接,下边 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

10、中下撇要长。 “费”书 写 时上边的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 右边是竖,贝字稍 窄。 3. 理解题意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 师 : 请 结 合 课 文 的 注 释 , 理 解 一 下 本 诗 题 目 的 意 思 。 (书写 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 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 料。 ) (课件出示 16) (苏 轼 , 字 子 瞻 , 好 东 坡 居 士 , 北 宋 著 名 文 学 家 、 书画家、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 苏洵、其弟 苏辙被合称为“三 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 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

11、之一。) 10 【 设 计 意 图 : 自 学 生字,通读 全诗,为学 诗做准备】 11 (二)抓字眼,明诗意 1. (师指名读古诗)其 他 同 学 一 边 听 一 边 思 考 , 你们从这首 诗中读懂了什么。 2. 师 : 四 人 小 组 合 作 交 流 , 你 们 从 这 首 诗 中 读 懂 了什么? 3.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 横 着 看 , 庐 山 是 一 条 山 岭 , 连 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课件出示 17) (教师板书:横 岭 侧 峰 ) (教师板书:变 幻莫 测) 4. 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

12、吗? 远近高低各 (重读) 不同: 向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课件出示 18) (教师板书:远 近 高 低) ( 教师板书:千姿百 态) 5. 师 : 从 这 两 句 诗 中 , 你 知 道 为 什 么 庐 山 在 苏 轼 的眼中,会 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 轼 站 在 不 同 的 地 方 , 从 不 同 的 角 度 观 察 庐 山) ( 教师板 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 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 看到 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 (识:认清) “我”没 有认清庐山的 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

13、此山中:只因 为我站在庐山中。 (课件出示 19) 7. 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 ( “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多诵 读: 1. 师: 老师 有一 个问 题: 作者 为什 么要 描写 庐 12 【 设 计 意 图 : 有 针 对 性 的练习,既能巩固知 识 , 又 能 激 发 兴 趣 。 】 13 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 了庐山,简洁而 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 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 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 现在 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谁还 记得读古诗

14、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 叠诵 )好, 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 首古诗。 2. 四 人 小 组 表 演 悟 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 壁 。但吴老师 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 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 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 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 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 意见。 ) (四)总结 师 : 题 西 林 壁 这 首 古 诗 , 不 仅 是 对 庐 山 雄 奇

15、 壮 观 、 千 姿 百 态 景 象 的 赞 美 , 更 包 含 了 “当 局 者 迷 , 旁观者清 ”的人生哲理。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 (课件出示 20)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 生答:梅花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 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 【 设 计 意 图 : 通 过 不 同 形式的 读与作者的思 想 感 情 产 生 共 鸣 。 】 14 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 怎么回事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16、。 (教师板书: 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课件出示 21) (二)读古诗、诵雪梅 1 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课件出示 22) 师: 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 真为你们高兴。 2 认读标拼音的字。 3 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 指 名 读 , 请 其 他 同 学 认 真 听 , 听 他 注 意 读 得 怎么样。 5 去掉拼音指名读。 6 当小老师领读。 7 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 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 男女生接读。 10 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 齐读。 12 背读。 13 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17、。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 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 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 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师: 梅花和 雪花都 认为各 自占尽 了春色, 谁也不 肯相让。 这可难 坏了诗 人,难 写评判 文章。 梅花虽 然没有 雪花那 样晶莹、 洁白, 但是雪 花却少 了梅花 的一股 幽香。 15 【 设 计 意 图 : 充 分 朗 读 是理解诗词最有效的 方 法 。 】 16 5. 悟 道 理 。 指 名说。 1.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 雪 白 梅 香 (教 师 板 书 : 雪 白 梅 香 ) 。 这 首 诗 借 雪 梅

18、 的 争 春 , 告 诉 我 们 人 各 有 所 长 (教 师 板 书 : 人 各 有 所 长) 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 长,补己之短。正如 千字文中所读到的;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 6. 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 简介诗人。 (课件出示 23)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 2. 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 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 梅花因在 雪中开放 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 花一 诗。 3.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 花,他曾写下 这一首词卜算子

19、?咏梅 ,我们一起 来欣赏。 (课件 出示 24) 4. 总结。 师: 孩子们, 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别的花都 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 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 ”之一,还被称为“花 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 在艰苦的环 境中坚强 不屈,好吗? 17 课堂小结及 拓展延伸 ( ) 分钟 五、作业 (课件出示 25) 1背 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 山 真 面 目 ,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 ”和 “梅 须 逊 雪 三

20、 分 白 , 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 的意思。 【 设 计 意 图 : 学 习 课 外 诗句, 更利于拓展延 伸,开拓学生 视野,积累 素 材 。 】 题西林壁苏 轼 横 岭 变幻莫测 侧 峰 远 近 从不同角度观察 千姿 百态 高 低 板书 内容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雪梅 卢 钺 雪白 梅香 人各有所长 18 一、比一比,组词语。 课堂作业新设计 锋 ( ) 阁 ( ) 章 ( ) 峰 ( ) 阔 ( ) 障 ( ) 二、读诗句,理解词语。 可怜 真珠 缘 19 三、我会理解。 1.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案】 一、锋利 山峰 阁

21、楼 阔气 文章 障碍 二、可爱 珍珠 因为 三、1.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2.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教学反思 1. 在 教 学 诗 句 时 , 我 首 先 找 出 诗 句 中 关 键 和 难 理 解 的 字 词 , 扫 平 障 碍 , 继 而 再 理 解 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 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 除了老师示范, 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 磁带让学生 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 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 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 另配上悦耳 的

22、 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 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 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 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 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 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 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 式教 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 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 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 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 思的主要 方法。 2. 课 堂 部 分 在

23、以 学 生 为 主 体 这 一 点 做 得 还 不 够 , 不 自 觉 地 以 教 师 为 主 , 应 让 “教 师 为 导,学生为主体”成为 习惯。 20 【教材分析】 白居易 (772 846) , 唐代诗人,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 今属山西 。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 迁居下邽(音 gu(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 县 河南巩 义 县令,与当时的新郑 属河南 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 民风淳朴,白湟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 “观 察 与 发 现 ” 这 一 专 题 进 行 编 排 , 都 是 关 于 观 察 大 自 然 景

24、 物 和 发 现 大 自 然 奥 秘 的 。 题 西 林 壁 不 仅 写 出 了 诗 人 观 景 的 所 见 所 闻 , 更 重 要 的 是 还 写 了 从 观 察 事 物中得到的启示。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 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 却另辟蹊径, 抓住庐山姿态, 谈游庐山的感 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 觉得峰回路转, 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 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 为什么呢?作 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

25、、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 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 21 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 772 年 2 月 28 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 (846 年 ) 八月卒于洛阳 属河南 ,享年 75 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 ,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 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 人民疾苦的诗篇, 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 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 翰林学士、 左赞善大夫, 因得权贵, 贬为江州司

26、马, 晚年好佛, 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 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 事诗 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 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卢 钺 , 字 威 节 , 一 作 威 仲 , 闽 县 (今福建福州) 人 。 理 宗 淳 祐 四 年 ( 1244) 进 士 , 调 建 昌 军 学 教 授 。 景 定 五 年 ( 1264) 除 秘 书 郎 。 度 宗 咸 淳 三 年 (一二六七) , 迁著作

27、郎。五年,棹给事中。出知隆兴府,官终 户部尚书。 22 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 梅诗留名千古。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庐山简 介 庐 山 , 是 我 国 享 誉 古 今 中 外 的 名 山 , 雄 踞 于 江 西 省 北 部 , 紧 靠 九 江 市 区 南 端 。 可 谓 一 山 飞 峙 , 斜 落 而 俯 视 着 万 里 长 江 , 正 濒 而 侧 影 着 千 顷 阔 湖 , 山 青 水 秀 景 色 泛胜。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 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 色、岚影波茫之景象。故古人云: “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

28、” ,形容恰到好处。 也正因是如此,庐山才不愧为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词语,写拼音。 运输( ) 暮色( ) 瑟瑟( ) 降落( ) 二、给多音字注音。 1. 敌人在八路军的猛攻下只有投降 ( ) 。 2. 蒲公英的种子降 ( )落在大地上。 三、 暮江吟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1. 题 西 林 壁 是 宋 代 文 学 家 又是一 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 的诗 作 , 是 一 首 诗 中 有 画 的 之中。 诗, 2. 雪梅的作者是 ,作者通 过描写 与 争春,让 23 诗人思考后评价二者皆有特色,雪更五、重点 段落品析

29、。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 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梅花更 。 24 比喻句是: 。 1.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 2. 本诗描写了两幅景象,一幅是 ;一幅是 。 六、画出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情景。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七、写一写。 你也来写一首描写景物的诗吧! 参考答案: 一、 y n sh m s s s ji ng lu 二、 xi ng ji ng 三、残阳、江水、露珠、新月 四、 1. 苏轼 写景 对庐山景色的描绘 2. 卢钺 雪 梅花 白 香 25 五、 1.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 露珠像珍珠一样, 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 巧的弯弓。 3. 一幅是夕阳西沉、 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 一幅是弯月初升, 露珠晶莹的朦胧夜 色 六、略 七、略 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