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部资料,禁止传播 2017 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总结笔记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考点一:需求和供给的含义 含义 备注 需 求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 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 者需求的总和。 需求构成要素: 1.购买欲望(愿意) 2.支付能力(能够) 供 给 在某一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下, 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 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所有生 产者供给的总和。 供给构成要素: 1.愿意 2.可能 考点二: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 影响需求的因素 影响供给的因素 消费者的偏好 (一般同向) 生产成本(
2、反向)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一般同向) 生产技术 产品价格 (一般反向) 产品价格(同向) 替代品的价格 (“煤气和电” 一般同向) 互补品的价格 (“汽车和汽 油”一般反向) 相关产品的价格 预期 (是指消费 者的预期) 预期(是指生产者的预期) 其他因素(国家政策、广告宣传、 商品品种,质量等) 其他因素(国家政策、生 产要素的价格)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 品本身的价格。 考点三:需求曲线及供给曲线 需求曲线是需求和价格关系的曲线(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 的曲线) (1)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和价格 的关系,需求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进行的(曲线上 点的移动
3、) 。 (2)需求变动:由于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 因素的变化 引起需求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 。 Q 供给曲线是供给和价格关系的曲线(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 的曲线) (1)供给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供给和价格 的关系,供给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供给曲线进行的。 (2)供给变动:由于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成本变动引起供 给的相应变动,这种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移。 P S S Q(供给量) 考点四: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 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 水平,即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此时的供求数量为均 衡数量。 最高限价 保护价格(最低
4、限价、支持 价格) 含 义 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 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 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 下进行。属于政府对市 场的干预措施。 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 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 在这一价格之上进行。属于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措施。 目 的 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 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保护买方利益) 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或支持某 一产业的发展。 (保护卖方 利益) 影 响 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 因此会刺激消费、限制 生产,导致供给减少、 需求增加,结果是市场 短缺。 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会 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 市场过剩。 【保过】 后 果 1.严重买方排队现象 2.黑市高价 3.生产
5、者变相涨价 1.严重卖方排队现象 2.黑市低价 3.生产者变相降价 措 施 行政措施和分配措施 (配给制) 只宜短期或局部地区实 行。 建立政府的收购和储备系统。 只宜在少数农产品上实行。 考点五: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 价格弹性 一、弹性系数的计算 类型 计算公式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Ed 价 格 的 相 对 变 动 需 求 量 的 相 对 变 动 【注1】在计算需求量相对变动和价格 的相对变动时, (1)点弹性:分母是原需求量和原价 格。 (2)弧弹性:分母是平均需求量和平 均价格。 【注2】点弹性适用价格和需求变动较 小的场合;弧弹性适用价格和需求变 动较大的场合
6、。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Ey 收 入 的 相 对 变 动 需 求 量 的 相 对 变 动 需求交叉弹性系数 Eij= (涉价 格 的 相 对 变 化商 品 需 求 量 的 相 对 变 化商 品 ji 及两种商品) 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Es= 价 格 的 相 对 变 动 供 给 量 的 相 对 变 动 二、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 (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Ed1,表示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Ed0 替代关系 煤气和电 Eij1,供给富有弹性。 (2)E s0 分布为右偏。 1.取值在 0 和 0.5 之间,轻度右 偏 2.取值在 0.5 和 1 之间,中度右 偏 3.取值大
7、于 1,严重右偏 偏态系数0 分布为左偏。 1.取值在 0 和-0.5 之间,轻度左 偏 2.取值在-0.5 和-1 之间,中度左 偏 3.取值小于-1,严重左偏 偏态系数的绝 对值越大 数据分布的偏斜程度越大。 二、标准分数(也称为“Z”分数) 项目 主要内容 适用 在统计上,均值和标准差不同时,来自不同分布的变 量值不可比,但是每个数值在变量分布中相对于均值 的相对位置是可比的,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标准分数来 比较不同变量的取值。 标准分数给出了数值距离均值的相对位置。 计算 (原始分数 Xi-平均分数 X)标准差 s 实际 应用 当数据服从对称的钟形分布时,可以运用经验法则来 判断与均值的距
8、离在特定倍数标准差之内的数据项所 占比例。 约有 68%的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在 1 个标准差之内, 标准分数在【-1,1】范围内; 约有 95%的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在 2 个标准差之内; 标准分数在【-2,2】范围内; 约有 99%的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在 3 个标准差之内; 标准分数在【-3,3】范围内。 考点四: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一、相关关系的类别 分类标准 类别 内含 完全相关 一个变量的取值变化完全由另一个 变量的取值变化所确定。称这两个 变量完全相关。 不完全相 关 大部分相关现象均属于不完全相关。 相关的程 度 不相关 两个变量的取值变化彼此互不影响。 相关的方 向 正相关 一个变量
9、的取值由小变大,另一个 变量的取值也相应的由小变大。 (两 个变量同方向变化) 。 负相关 一个变量的取值由小变大,另一个 变量的取值由大变小(两个变量反 方向变化) 。 线性相关 pearson 相关系数只适用线性相关 关系。 相关的形 式 非线性相 关 两个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近似于某 种曲线方程的关系。 【注】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散点图来展示。 二、相关系数的取值 相关系数是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统计量。最常用的 相关系数是 pearson(皮尔逊)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取值 范围在【-1,1】之间。 r 的取值 两变量之间的关系 0r+1 正线性相关 -1r0 负线性相关 r=1 完
10、全正线性相关 r=-1 完全负线性相关 r=0 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但并不能说明两变量 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它们之间可能存在非线 性相关关系。 |r|的取值 两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r|0.8 高度相关 内部资料,禁止传播 0.5|r|0.8 中度相关 0.3|r|0.5 低度相关 |r|0.3 相关程度极弱,可视为无线性相关关系 第二十四章 抽样调查 考点一: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 【例】在研究某城市居民的家庭消费支出时,在全部 50 万户 家庭中随机抽取 3000 户进行入户调查,这项抽样调查中的样 本单位是指该城市中( ) 。 A.抽取出来的 3000 户家庭 B.50 万户家庭 C.每一户家
11、庭 D.抽取出来的每一户家庭【答案】D 概念 含义 本题中 总体 调查对象的全体 50 万户家庭 总体单元 组成总体的各个个体 每一户家庭 样本 总体的一部分,由从总体中按 一定原则或程序抽出的部分个 体所组成。样本也是一个集合。 抽取出来的 3000 户家庭 样本单位 每个被抽中进入样本的单位称 为入样单位。 抽取出来的每 一户家庭 样本量 样本中包含的入样单位的个数 称为样本量。 3000 户 抽样框 供抽样所用的所有抽样单元的 名单,是抽样总体的具体表现。 常见的抽样框有名录框,如企 业名录、电话簿、人员名册。 全部 50 万户家 庭消费信息的 载体 总体参数 即总体指标值,它是未知的常
12、 数,是根据总体中所有单位的 数值计算的,是通过调查想要 了解的,不受样本的抽选结果 影响。常用的总体参数有总体 总量、总体均值、总体比例、 总体方差。 50 万户家庭的 平均消费支出 样本统计 量(估计 量) 是根据样本中各单位的数值计 算的,是对总体参数的估计, 也称估计量。它是一个随机变 量,取决于样本设计和正好被 选入样本的单元特定组合。常 用的样本统计量有样本均值、 样本比例、样本方差。 抽取出来的 3000 户家庭的 平均消费支出 考点二: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抽样 方法 特点 具体方式 概率 抽样 1.按一定概率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2.总体中每个单元被抽中的概率是 已知的或者是
13、可以计算出来。 3.当采用样本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 时,要考虑到每个样本单元被抽中 的概率。若每个单位被抽中的概率 相等,则称为等概率抽样;否则称 为非等概率抽样。 1.简单随机抽 样 2.分层抽样 3.系统抽样 4.整群抽样 5.多阶段抽样 非概 率抽 样 抽取样本时并不是依据随机原则。 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方便或主观判断 抽取样本。 1.判断抽样 2.方便抽样 3.自愿样本 4.配额抽样 考点三:抽样调查的一般步骤 1.确定调查问题 2.调查方案设计 3.实施调查过程 4.数据处 理分析 5.撰写调查报告 考点四:抽样调查中的误差 误差 形成原因 抽样 误差 由抽样的随机性造成的,用样本统计量估
14、计总体参数 时出现的误差。 非抽 样误 差 除抽样误差外,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 真值之间的差异。 (1)抽样框误差:样本框不完善造成的 (2)无回答误差:调查人员没能够从被调查者那里 得到所需要的数据。无回答分为: 由于随机因素造成的。如被调查者恰巧不在家。 由于非随机因素造成的:如被调查者不愿告诉实情 而拒绝回答。 (3)计量误差:由于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与其真值之 间不一致造成的误差。这种误差可能是由调查人员、 问卷设计、受访者等原因造成的。 考点五:几种基本概率抽样方法的判定 方法 关注的知识点 简单 随机 抽样 1.最基本的随机抽样方法,每个单位的入样概率相 同。 【例】某校高
15、三年级学生共 l000 人参加考试,将 1000 份试卷编好号码后,从中随机抽取 30 份计算 平均成绩,此种抽样方法为(A)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 整群抽样 2.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每个单位最多只能被抽中一 次,比放回抽样有更低的抽样误差。 3.适用条件:(1)抽样框中没有更多可以利用的辅 助信息(2)调查对象分布的范围不广阔(3)个体 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 分层 抽样 1.理解概念:先按照某种规则把总体分为不同的层, 然后在不同的层内独立、随机的抽取样本。 【例】在调查某部门平均工资时,先将该部门员工 分为经理和普通职员两类,再采用随机原则分别在 经理和普通
16、职员中抽取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属于 (C) 。 A.简单随机抽样 B.整群抽样 C.分层抽样 D. 等距抽样 2.适用条件:抽样框中有足够的辅助信息,能够将 总体单位按某种标准划分到各层之中,实现在同一 层内,各单位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小,不同层之间各 单位的差异尽可能大。 系统 抽样 1.理解概念:将总体中的所有单元按一定顺序排列, 在规定范围内随机抽取一个初始单元,然后按事先 规定的规则抽取其他样本单元。 【例】调查一个居委会 4000 户家庭人均收入,编号 1-4000,要抽取 40 户,在 1-100 号中随机确定 15 号,抽取的样本为 15;15+100;15+200;15+300;15
17、+3900,这种 抽样方法属于(系统抽样) 。 2.优点:对抽样框的要求比较简单,它只要求总体 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系统抽样的估计效果与总体 排列顺序有关。 整群 抽样 1.理解概念:将总体中所有的基本单位按照一定规则 划分为互不重叠的群,抽样时直接抽取群,对抽中 的群调查其全部的基本单位,对没有抽中的群则不 进行调查。 【例题:单选题】在调查某城市小学教师亚健康状 况时,从该城市的 200 所小学中随机抽取 40 所,每 个被抽取小学中的所有教师都参与调查,这样抽样 方法属于(B) 。 A.简单随机抽样 B.整群抽样 C.分层抽样 D. 等距抽样 2.适用:如果群内各单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群
18、与 群的结果相似,整群抽样会降低估计误差。 多阶 段抽 样 经过二个及二个以上抽样阶段,在大范围的抽样调 查中,采用多阶段抽样是必要的。 【例】某城市为调查居民对市政建设的满意度,先 从该市所有居委会中随机抽取20个居委会,再从每 个被抽中的居委会中随机抽取30个居民家庭进行入 户调查,该项调查采用的抽样方式是( ) 。 A.分层抽样 B.整群抽样 C.系统抽样 D.多阶 段抽样 【答案】D【解析】通过本题掌握各种抽样方法的特 点。通过题干可知,第一阶段采用整群抽样,第二 内部资料,禁止传播 阶段采用了简单随机抽样。所以本题所采用的抽样 方法是多阶段抽样。 考点六:估计量的性质 关于估计量的性
19、质如下表所示: 性质 内含 一致性 随着样本量的增大,估计量的值如果稳定于总体参 数的真值。 无偏性 对于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所有可能的样本均值取 值的平均值总等于总体均值。 有效性 在同一抽样方案下,对某一总体参数,如果有两个 无偏估计量 1、 2,如果 1的可能样本取值较 2 更密集在总体参数真值附近,则认为 1比 2更有 效 考点七:抽样误差的估计 1.抽样误差无法避免,但是可计算的。 在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中,将样本均值作为总体均值的 估计量。则估计量的方差为: 样本估计量的方差= nn-12样 本 量总 体 方 差)总 体 个 数样 本 量( SN 2.抽样误差的影响因素 (1)抽
20、样误差与总体分布有关,总体单位值之间差异越大, 即总体方差越大,抽样误差越大。 (2)抽样误差与样本量n有关,其他条件相同,样本量越大, 抽样误差越小。 (3)抽样误差与抽样方式和估计量的选择也有关。例如分层 抽样的估计量方差一般小于简单随机抽样。 (4)利用有效辅助信息的估计量也可以有效的减小抽样误差。 考点八:样本量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如何影响 调查的精度 要求的调查精度越高,所需要的样本量就越大。 总体的离散 程度 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总体的离散程度越大, 所需要的样本量也越大。 总体的规模 对于大规模的总体,总体规模对样本量的需求 则几乎没有影响,但对于小规模的总体,总体 规模越大
21、,为保证相同估计精度,样本量也要 随之增大(但不是同比例的)。 无回答情况 无回答减少了有效样本量,在无回答率较高的 调查项目中,样本量要大一些,以减少无回答 带来的影响。 经费的制约 样本量是调查经费与调查精度之间的某种折中 和平衡。 其他 调查的限定时间,实施调查的人力资源等。 第二十五章 回归分析 考点一: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关系 回归分析就是根据相关关系的具体形态,选择一个合适的数 学模型,来近似的表达变量间的平均变化关系。回归分析与 相关分析的关系: 联系 (1)它们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 (2)在具体应用时,常常必须互相补充。 相关分析需要依靠回归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相关的具 体形式,
22、而回归分析则需要依靠相关分析来表明现象 数量变化的相关程度。只有高度相关时,进行回归分 析寻求其相关的具体形式才是有意义的。 区别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在研究目的和方法上具有明显的 区别。 (1)相关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相关的方向和相关的程 度。 (2)回归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具体形式, 它对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的数量联系进行测定, 确定相关的数学方程式,根据这个数学方程式可以从 已知量来推测未知量,从而为估算和预测提供了一个 重要方法。 考点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一、 ,因变量 Y 是自变量 X 的线XY10因 变 量 性函数( 0+ 1X)加上误差项 ; 1. 0+ 1X 反映了由于自
23、变量 X 的变化而引起的因变量 y 的 线性变化。 2.误差项 是个随机变量,表示除线性关系之外的随机因素 对 Y 的影响,它是不能由 X 和 Y 的线性关系所解释的 Y 的变 异性。 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描述因变量 Y 的期望值 E(Y)如何依赖自变量 X 的方程称为 回归方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 E(Y)01X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图示是一条直线, 0是回归直线的截距, 1是回归直线的斜率,表示 X 每变动一个单位时,E(Y)的 变动量。 回归分析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预测,即利用估计的回归模型 预估因变量数值。 考点三:最小二乘法 在现实中,模型的参数 都是未知的,需要利用样本数01
24、据去估计,采用的估计方法是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就是 使得因变量的观测值与估计值之间的离差平方和最小来估计 的方法。01 考点四:决定系数 决定系数,也称为 R2,可以测度回归直线对样本数据的拟合 程度。 决定系数的取值在 0 到 1 之间,大体说明了回归模型所能解 释的因变量变化占因变量总变化的比例。决定系数越接近 1,回归直线的拟合效果越好。 R2=1,说明回归直线可以解释因变量的所有变化。 R2=0,说明回归直线无法解释因变量的变化,因变量的变化 与自变量无关。 第二十六章 时间序列 考点一:时间序列的分类 时间序列含义:时间序列也称动态数列,是将某一统计指标 在各个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
25、间先后顺序编制形成的序列。 时期序列 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结果 (产量、耗用量、销售额、财政收入 等) 绝对 数时 间序 列 时点序列 反映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瞬间水平 (期末职工人数、库存) 相对 数时 间序 列 统计指标值是相对数 平均 数时 间序 列 统计指标值是平均数 考点二: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项目 计算 关系 增长量 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逐期增 长量 报告期水平报告期前一期水平 累计增 长量 报告期水平最初水平 同一时间序 列中,累计 增长量等于 相应时期逐 期增长量之 和。 平均增 长量 逐期增长量的合计/逐期增长量个数 =累计增长量/(最末时间-最初时间) 时间序列中 逐期
26、增长量 的序时平均 数。 考点三:平均发展水平 平均发展水平也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是对时间序列 中各时期发展水平计算的平均数,它可以概括性描述现象在 一段时期内所达到的一般水平。 序列 具体类别 平均数的计算 内部资料,禁止传播 时期序列 简单算术平均数 连续时点 (逐日登记) 1.简单算术平均数(逐日登记逐 日排列) 2.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标值变动 才登记) 间隔时间相等的 间断时点 两次平均:均为简单算术平均 时点 序列 间隔时间不相等 的间断时点 两次平均:第一次简单算术平均; 第二次加权算术平均 考点四: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项目 计算 关系 发展 速度 与增 长速 度 发展速度=
27、 =1+增长速度基 期 水 平报 告 期 水 平 定基 发展 速度 0 iy最 初 水 平报 告 期 水 平 环比 发展 速度 1i报 告 期 前 一 期 水 平 报 告 期 水 平 1.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定基积】2.两个相邻时期 定基发展速度的 比率等于相应时 期的环比发展速 度【环比比】 平均 发展 速度 nb环 比 发 展 速 度 连 乘 积 n定 基 发 展 速 度 1.平均发展速度是一定时期内各 期环比发展速度 的序时平均数。 2.目前计算平均 发展速度通常采 用几何平均法。 3.公式中的 n 为 环比发展速度的 个数。应该用时 间序列中的最末 时间减
28、去最初时 间 考点五:速度的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1)当时间序列中的指标值出现 0 或负数时,不宜计算速度。 (2)速度指标的数值与基数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在环比增长速度时间序列中,各期的基数不同,因此,运用 这一指标反映现象增长的快慢时,往往要结合“增长 1%的绝 对值”分析,这一指标反映同样的增长速度,在不同时间条 件下所包含的绝对水平。 增长 1%的绝对值= =报告期前一期发展水平*1%环 比 增 长 速 度逐 期 增 长 量 考点六:平滑预测法 平滑预 测法 平滑法的目的是“消除”时间序列的不规则成分所 引起的随机波动。平滑法适用于平稳时间序列的预 测,即没有明显的趋势、循环和季节波动的
29、时间序 列。 1.移动 平均法 最近 K 期数据值的平均数作为下一期的预测值。 2.指数 平滑法 预测值 Ft+1平滑系数 第 t 期实际观察值 ()第 t 期预测值 为平滑系数,取 值范围:0。 指数平滑法的特点是,观测值离预测时期越久远, 其权重也变得越小,呈现出指数下降的特点。 第五部分 会计 第二十七章 会计概述 考点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范畴 现代会计以企业会计为核心。 现代会计按照对外提供还是对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分 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管理会计的产生标志着现 代会计的形成。 财务 会计 (1)以会计准则为依据; (2)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经营 成果和现
30、金流量; (3)财务会计主要为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4)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是对过去生产经营活动的 客观反映。 管理 会计 (1)用于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编制、提高经济效 益的需要; (2)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 责任会计等内容。 考点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 核算职能 (最基本) 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运用一定 的方法或程序,利用货币形式,从价值量方面 反映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客观经济活动情况, 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 监督职能 在经济事项发生之前、经济事项进行当中和经 济事项发生之后,会计利用预算、检查、考核、 分析
31、等手段,对单位的会计核算及其经济活动 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指导 与控制。 考点三: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即会计的客体,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凡是特定对象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 的内容。企业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一般称为价值运动或 资金运动。 资金 投入 1.资金投入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 2.资金投入包括: (1)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自有)形成企业 的所有者权益。 (2)企业债权人投入的资金(借入)形成企业 的负债。 3.投入企业的资金构成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资金 的循 环与 周转 1.企业将资金运用于生产经营过程。 2.资金循环: 货币形态 储备资金
32、 生产资金 成品资金 货币资金 供应过程 生产过程 销售过程 3.资金周转:上述循环过程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 资金 的退 出 缴纳税金、偿还债务、向投资者分配股利和利润。 考点四: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款项 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 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 有价证券 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的增减(资本包括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考点五:财务会计信息内容 (1)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
33、,通过资产负债表来反映; (2)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通过利润表来反映; (3)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反映。 考点六:会计要素的分类及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 1.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供应 供应 供应 内部资料,禁止传播 会计 要素 特点 具体类别 资产 必须是企业拥有 或者控制的资源; 必须是预期能够 直接或间接给企业 带来经济利益; 必须是现实的资 产,而不是预期的 资产; 必须能以货币计 量。 1.流动资产(1 年以内变现) 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 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 项、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 他应收款、存货等。 2.非流动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
34、、工 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 开发支出。 负债 过去的交易、事项 形成的,预期会导 致经济利益流出企 业的现时义务。 1.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应付 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 应付职工工资、应交税费、应 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 款等。 2.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 付债券等。 所有 者权 益 企业资产扣除负债 后由所有者享有的 剩余收益。 (1)来源 企业投资人投入的资本;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 和损失; 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和 未分配利润。 (2)具体项目: 实收资本(股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2.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收入 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会导致所
35、有者权益 增加的,与所有者 投入资本无关的经 济利益的总流入。 1.为第三方代收的款项不属于 企业收入。 2.偶发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不 属于收入。 3.收入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 也可表现负债减少或者二者兼 而有之。 费用 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会导致所有者权益 减少的,与向所有 者分配利润无关的 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 费用和销售费用。 利润 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 二、会计等式: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者关系: 资产 = 权益 = 债权人权益 + 所有者权益 = 负债 + 所 有者权益 反映资产的归属关系。在某个特定的时点,资产与负债 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所
36、存在的平衡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 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 2.在不考虑调整因素,如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情况下: 利润=收入费用 三、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动(有九种情况) 【注】此处内容由两个考点构成: (1)判断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引起会计要素如何变动; (2)根据会计等式判断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是否正确。 依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式去掌握。经济 业务事项不会破坏该等式关系。 考点七: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基本原则 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 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 则。 原则 具体内容 权责发 生制
37、原 则 1.该原则是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 期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入账时间。 2.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款项或支付款项作为确认收 入、费用的基础。 3.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 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 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配比原 则 在会计核算中,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 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内进行确认、 计量和记录,而不能提前或延后,否则就会造成经 营成果虚假不实。对于一切预支的款项的成本、费 用,要递延到有关的收入取得时才能列支;对于与 本期收入有关的一切未来费用,则应在本期内预提, 以达到配比的目的。 历史成 本原
38、则 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 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 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 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 账面价值。 划分收 益性支 出与资 本性支 出原则 (1)支出的效益仅惠及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 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收益性支出作为 费用列入利润表中; (2)凡支出的效益惠及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 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如购入固定资 产和无形资产的支出,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它 应当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中。 考点八:会计基本前提 会计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 量
39、。 会计基本 前提 具体内容 会计主体 1.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2.目的是为了把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会计 主体以及投资者的经济业务划分开。 3.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 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 体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也可以不是一个 独立的法律主体,可以是营业性组织,也可以不 是营利性组织。 持续经营 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 区分为流动和长期的,企业资产才能以历史成本 计价而不以现行成本或清算价格计价。 会计分期 1.会计分期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的。 2.明确了会计期间的前提,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 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
40、和权责发生制, 才能正确贯彻配比原则。 货币计量 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 币。 考点九: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 括: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 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会计信 息质量 要求 具体内容 可靠性 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可靠 性包括真实性和客观性。 相关性 又称作有用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 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清晰性 又称可理解性,要求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 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 可比性 (1)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相同或者相似的 交
41、易或者事项,必须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企业会 计核算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 意变更。 (2)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 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办法。 实质重 于形式 融资租赁固定资产从经济实质上,企业拥有资产的 实际控制权,在会计核算上视为企业资产。 重要性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 内部资料,禁止传播 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重要事项充分、准确披 露;次要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 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 以适当简化和合并反映。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 业判断,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 一般
42、情况下,对决策者的利益关联度高的和金额占 总业务量比重较大的项目应当作为重要项目在财务 报表上进行反映。 谨慎性 (1)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 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 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如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 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采取一种不导致扩大 资产、虚增账面利润、扩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对 于预计会发生的损失应计算入账,对于可能产生的 收益则不预计入账。 (2)谨慎性在会计上的应用:存货在物价上涨时 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应收帐款计提坏帐准备,对固 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计 提减值准备等。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 置秘密
43、准备。 及时性 及时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考点十:会计法规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以会计法为核心, 以会计准则、财务规则和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 第二十八章 会计循环 考点一:会计确认 会计上将按照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主要环节的会 计基本程序及相应的方法称为会计循环。会计确认是将某一 会计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利润 等会计要素正式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 1.会计确认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确定某一经济业务是否需要进行确认; (2)确定该业务应在何时进行确认; (3)确定该业务应确认为哪个会计要素。 2.会计确认的一般标准包括: (1)被确认的项目是通过经济业务活动所产生的,
44、其交易性 质符合会计要素的要求。 (2)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企业的不确定 性能明确的评估。 (3)该项目应有可以计量的属性。 权责发生制构成了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基础,也进一步构成了 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基础。 考点二:会计计量 1.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在会计报表中确认和计量有关会计要素 的实际状况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计量问题是会计的核 心问题。 2.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有 5 种: 会计计量 属性 关注重点 历史成本 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 重置成本 适用的前提是资产处于使用状态,且能够继续使 用,对所有者具有使用价值。 可变现净 值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和可变现净值 孰低
45、计量。 现值 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公允价值 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 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 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 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考点三:会计记录的方法 会计记录的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 核凭证、登记账簿。 设置账户 1.账户基本关系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 生额。 2.对于资产类账户: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 生额。 3.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46、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 生额。 复式记账 1.主要的复式记账法有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 和增减记账法,其中借贷记账法是被普遍接受并 广泛使用的方法。 2.借贷记账法的结构: 账户借方核算资产期初余额、资产(费用)增加、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收入)减少和资产期末余额。 3.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 等。 4.试算平衡公式: 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 合计 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余额 合计 填制和审 核会计凭 证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控制经济活动,保证 会计资料真实正确,明确经济责任,为记账提供 可靠依据,保证会计记录真实可靠。 登记账簿 按照账
47、簿的用途,账簿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 和备查账簿三类。 考点四:账务处理程序 账务处理程序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 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主要区别在于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和方 法不同。 账务处理 程序 特点 优缺点 适用范围 记账凭证 账务处理 程序(最 基本) 记账凭证 总账 简单明了,易于 理解总分类账可 以较详细地反映 经济业务的发生 情况。 规模较小、 经济业务量 较少的单位。 汇总记账 凭证账务 处理程序 汇总记账凭证 总账 便于了解账户之 间的对应关系。 适用于规模 大、经济业 务较多的单 位。 科目汇总 表账务处 理程序 科目汇总表 总账 可做到试算平衡
48、; 缺点是不能反映 账户对应关系, 不便于查对账目。 适用于经济 业务较多的 单位。 多栏式日 记账账务 处理程序 收付款凭证- 多栏式日记账 总账 减少登记总账的 工作量,缺点是 如果单位经济业 务多,会造成日 记账栏目过多, 不便于登记。 适用于生产 经营规模大、 经济业务量 多,但使用 会计科目较 少的单位。 日记总账 账务处理 程序 日记账和总分 类账结合。 简单但会导致账 页过长,不便于 记账和查阅。 适用于经济 业务量较少, 使用会计科 目较少的单 位。 考点五:会计报告的内容 1.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2
49、.会计报表按照其反映经济内容不同,可分为反映财务状况 的报表、反映经营成果的报表和反映现金流量的报表三类。 3.会计报表按照报送对象不同,分为对外会计报表和对内会 计报表两类,企业对外会计报表种类、格式和编制方法由财 政部统一制定;对内报表是根据企业内部需要自行规定、自 行设计的。 第二十九章 会计报表 内部资料,禁止传播 考点一:会计报表概念及编制要求 1.会计报表是以日常账簿资料为主要依据编制的,总括反映 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书面文件。 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环节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会计循环过 程的终点。一套完整的会计报表至少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 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 2.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真实可靠,全面完整,编报及时, 便于理解。 考点二:资产负债表 (一)概念: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 况的会计报表,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等式 为基础编制,反映企业静态财务状况。 作用: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及这 些经济资源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