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课标2卷高分作文.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218032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新课标2卷高分作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新课标2卷高分作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新课标2卷高分作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新课标2卷高分作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新课标2卷高分作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新课标 2 卷高分作文 原题回放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 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眼界无穷世界宽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

2、花无己、无功、无名,所以拥有了三秋。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阳光敞开胸怀,拥有了全世界;人打开门窗, 才会永远行走在至真、至善、至美的阳光里。这就是中华儿女传扬和践行的“眼界格局说” 眼界无穷世界宽! 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眼中充满自我的孤芳自 赏,桀骜中透着孤寒,所以它只能绚烂一隅。“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是满 眼功名的你争我抢,积极进取中透着自我,所以它们只能哀叹春之归去。“何须浅碧深红 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渡人渡己的物我合一,平和淡然中洋溢着高尚与豁达,所以桂花 与秋永恒。它不将群芳争艳视为进取,也不将自我封闭视为高洁,而是

3、将全部精神用于酝 酿:每一粒花都凝聚了秋之精华,每一次呼吸都散发着灵魂的芳香!为什么柳永热情地歌唱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什么人们殷切地期望“蟾宫折桂”?因为桂花是深深体味秋 之真谛的哲人,是深沉、浓郁、成熟的象征。它彰显了秋天,也彰显了自己。 人在理解宇宙的运行中提升境界。“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窗见室央,受光于庭户 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原来阳光与人都在成长。当阳光的眼界与身影由窗棂间、 窗户、庭户扩大至天下时,它拥有的世界也由一床、室央、一堂扩大至四方。魏源正是在 太阳的运行中领悟了眼界和境界提升的关键:所受者小,所见者浅;所受者大,则所见者博。 满足于一米阳光的人怎能体味真

4、正的光明与温暖;睁开双眼看世界才能拥抱时代,拥抱世界。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庄 子笔下望洋向若而叹的河伯,用巨钩巨饵、踞会稽、投竿东海的任公子,井底之蛙与东海 之鳖,还有“抟扶摇羊角而上”的大鹏汪洋恣肆的笔端分明流淌着两个词:眼界与格 局。哲人的话言犹在耳,社会上却早已喧嚣着浮躁、自我、狭隘与浅薄。君不见,“秀” 成了“规定动作”:秀颜值,秀财富;秀孩子,秀爱人;秀仁善,秀孝顺!到底是要彰显对方, 还是虚荣自卑自私自利地彰显自己?君不闻,“保护自己”成了“必修课”:不与陌生人说 话是保护自己的法宝;思想和内心是不敢被阳光触碰的堡垒;“世

5、界那么大”的诱惑敌不过 “社会充满陷阱”的恫吓!到底是阴霾太多还是我们自我封闭太小家子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落霞成就了孤鹜,还是秋水彰显了长天?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成就了赤壁与黄州,还是命运与历史成就了大 师?我想,成熟的人一定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拥有大眼界和大格局才能趋向真善美的境界。 是为“眼界无穷世界宽”。 所谓“故乡” 杜甫诗中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其实哪里不是幽蓝的夜空和象牙白的月 亮,为何偏偏在“故乡”看到的那一颗,分外地明亮皎洁呢? 中国人常常对故乡有一种奇怪的执念。尤其是那些带着一身酸气的文人骚客,那些身 居海外的漂泊游子,人至

6、中年后,几乎无一例外地开始怀念故乡,寻找故乡,时不时感叹 一句,再也回不到记忆中的“故乡”。 而这也不难理解。他们中的许多人怀念的,是在那个“故乡”中,他们所度过的童年 与青春。我们的传统总是鄙弃喜新厌旧之辈,因而也就造就了更多怀旧,恋旧的人。他们 对故乡的留恋,其实是一种“忆往昔”,他们的乡愁,愁的是自己回忆中最为美好无忧, 却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年少。 这其中的另一些人,他们所寻找的,则是自己的“根”。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们的文化,便是从这样一个“源”,一个“根”,伸展出繁茂壮丽的无数枝叶。而对于 一个人来说,他的躯体生于父母,因而要重孝道。他的思想源于自然的伟大和祖先的智慧, 这些

7、“根”,在他最初开始的地方。他们寻找记忆中的故乡,寻的是这思想的源头,寻的 是自己的“根”,有些人与他的父母、长辈不生长在一个地方,他其实有两个故乡。这两 个地方思想、文化的共同引导,才成就他这样一个完整的人! 人们对故乡的感情往往十分复杂。它常会让人有“家”的归属感,也会产生“何须浅 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认同感。少年人常常想要离开家乡,他们所想要的,是外 面能让他们自由飞翔的广阔天空;中年人常常想要回到家乡,他们所想要的,是故乡记忆 中的童年快乐和年少轻狂。人生像一个无休止的循环,从蹒跚学步到步履蹒跚,大家急着 离去,最终又匆匆归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生,我们做着

8、同样的 事情:醒来,又睡去;活着,便走向死亡。曾经在故乡看腻了的黄橙橙的月亮,成了长大 后眼中最明亮的一颗牵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你历尽沧桑,别忘了回家的路,那个笼罩着皎洁月 光的故乡,还在等待着当年那个轻狂少年人! 2.正视自己的优点 芸芸众生中,每个人都似一朵绽开的花,各具特色,独领风骚,或艳丽、或芬芳、或 淡雅、或清新何须强求自身所不具有的特点,每个人本身便是一道靓丽的景色。 正如李清照吟出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我们并不生来十全十美, 但必生来就独具特点,正视这些别样的特点,你会发现,自己可发展的优点并不少! 不强求自己与别人同化,不逼迫自己学来他人优点,

9、而是找到自身优点,发现自己, 发现你便是那独特的“花中第一流”。与其羡慕别人的“浅碧深红”,渴望将自己油漆成 “浅碧深红”,倒不如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一流的地方!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不可以已”早已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这样的思想让 许多已足够优秀的人忽略了正视自己,忽略了正视的重要性。 正视究竟有多么重要? 鲁迅曾回答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这位具有时代意义的革命家的话,敲响了我们脑海中的警钟:我们可曾正视过自己? 我们不停地忙着提升自己的能力,忙着提升自身素养,可到头来却忽略了这之中最重 要的东西 自己。我们本就具有的优点被我们遗忘在了

10、阴暗的小角落,以至于当我们遇 到需要这些优点来处理问题时,我们“不敢做”,“不敢当”,“不敢说”,甚至连“想 都不敢想”! 孰不知,正视了自己,了解了自己的优点,就不必再为“浅碧深红”而苦恼,因为那 时你早已知道自己便是花中第一流了!当年的阿西莫夫不就正是这样吗?正视自己,发现 了自己写作的天赋,凭借这笔与墨汁造就了跨时空的科幻小说的传奇! 不可否认,“正视”对阿西莫夫这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或许,他忽略了正视自己 的话,他至死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大学老师。 “学”却乎“不可以已”,但“正视”也如“学”一样,不可以忽略。正视自己,发 现独特的优点,你将是最大的赢家! 不刻意与别人一样,发现并正视

11、自己的独特之处 这便是这两句所教授给我的全部。 3.民族的灵魂 古往今来,历史的车轮如狂风般呼啸而过,卷起的风沙曾湮灭多少辉煌?!然而,一 直有一群人昂首在天地之间!他们是历史的弄潮者,他们永远忠于自己民族的灵魂,他们 称自己为:中国人。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诚然,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便有的民族 精神,它作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支柱,屹立千年,以至于时至今日,这种不畏艰险勇往 直前的精神仍深埋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之中。 灵魂是不可弃的。若连灵魂都可以遗弃,又谈何精神?又谈何民族?然而,中华民族 历史上却又不乏丢失灵魂的时候。君可记得曾经的丧权辱国?君可知晓文革中的人心惶惶? 这都是我们

12、曾经的“落魄”。但君又可记得虎门上空熊熊的热浪?君又可知晓粉碎四人帮 时的举国欢庆?没错,中国人一直未曾忘记他们民族的灵魂!那是他们永恒的,不屈的精 神!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这是鲁迅对曾经的中国人 的告诫。而这句话又是否适用于现代中国人?我们中不乏缺少民族精神的人,没有上进心, 崇洋媚外,民族歧视者怕是大有人在。然而人们总以一种抱怨教育、抱怨社会、抱怨国家 的心态回避问题,而不是从自身调整。而那些问题也并未有所解决。我们是不是该反省, 我们是不是错了?我们是不是已经丢失了民族的灵魂?我们是不是应该正视这“惨淡的人 生”?! 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坚定不移的磐石,是勇

13、往直前的激流,是不朽不折的古树,是昂首 挺胸的雄狮! 中国人可能不是最伟大的民族,但中国人绝对是不向任何人低头的民族!所有的辉煌 我们都记着,所有的屈辱我们也记着。因为我们知道,这辉煌是所有屈辱的血泪支撑起来 的!我们要让所有的后代都知道,中国人面对屈辱并没有妥协,而是在忍辱中丰满羽翼, 等待崛起后的一飞冲天! 正如毛主席所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 我们不能遗忘曾经,我们要铭记历史,铭记所有的屈辱与辉煌,更要铭记那永垂不朽的民 族的灵魂! 4 也谈“敢于正视” 鲁迅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可谓要言不烦,意 旨深远。当今时代,尤

14、其需要鲁迅样猛醒的灵魂,尤其需要敢于“正视”的精神! 何为“正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等语, 可与“正视”互解。其一,“正视”即是正面直视,不回避;其二,“正视”蕴含勇猛精 进的用世精神,不畏葸卑怯;其三,“正视”体现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不怠惰消沉。在 鲁迅的笔下,那些敢于“正视”的人是“真的猛士”,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幸福者”。可 见,“正视”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 在鲁迅看来,为打破旧社会的牢笼,必须要有成千上万的“猛士”,以“我以我血荐 轩辕”之决心奋斗和抗争。他们必须敢想,才有机会看到“微茫的希望”;他们必须敢说, 即使会遭围追堵截以

15、至“躲进小楼成一统”;他们必须敢做,即使他们知道未必会有鲜花 奉献至他们死后的坟前;他们必须敢当,大丈夫生于天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 两昆仑。”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个拒绝“正视”的时代必将 是一个堕落的时代! 这个时代,鲁迅似乎被渐渐遗忘了,遗忘了鲁迅的时代似乎真的洒满阳光。然而,我 们在物质生活极大发展的光鲜华丽的背后看到了隐忧:人们正肆无忌惮地攫取着有限的资 源,更有着对绿色环境巧取豪夺地占有,腐败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高铁上或 是什么娱乐场所、休闲广场之中,人们正为新生活、新资源而廉价地售卖着道德鲁迅 是不该被遗忘的!人们应该重拾“正视”,正视传统

16、、正视道德、正视文化、正视已经严 重影响了“人”的基础教育! “问题”是不能回避的,被无视的“问题”可能深埋“地下”,在数年之后成为新时 代文明的“地雷”。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天翻地覆,但中小学生自杀问题日趋严重,难道 仅仅是要关注孩子积极的情绪?近乎完全功利的教育理念正在使教育走向远离生命尊严的 “迷途”!著名的“山东辱母杀人案”所反映的仅仅是伦理与法律的纠缠?人们关注的也 许不应仅仅是于欢的改判,而是事件背后可怕的道德与人性!近日发生的“刘国梁被退休” 事件难道仅仅是一次教练员与队员的“意气用事”?面对血性的拼搏男儿,制度与权力是 否应具有人性的温度 毛泽东曾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

17、吞吐天地的强大自信来自一个政治家的 智慧与胆魄,而这智慧与胆魄也正是源自直面历史与现实的“正视”态度。与天奋斗,与 地奋斗,与人奋斗!从不躲避,从不妥协,从不胆怯! 那么,树立大时代自信,请从“正视”开始! 5 悠悠文墨贯古今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化亦然。充满变数的时代中,如何护 佑传统文化之根?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变数之中,见微波而知暗涌,闻弦歌而知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方为智者 之所为,更是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必然选择。具有优秀基因的文化,当在变化之中有所坚 守,更有面向环境的创新求解。 自强不息,创新求解传承传统。 诗词歌赋似

18、一脉清流,滋润现代人的心灵。近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 的热播,还人们苍白的生活以斑斓的色彩。然而,有人或化身怀疑论患者,认为所谓“文 化热”不过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为无厘头病人,以看秀方式做台下的“吃瓜群众” 。人们或怀疑或戏谑,却忘了正是热播节目的创新求解,让诗意悄然重新进驻人们的生活, 让悠悠文墨在热议中得以传承。 与时俱进,重新定义传统文化。 有人痛批当下的“汉字危机”是对母语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然而我们 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废食。魏源云:“受 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结合,才能使悠悠

19、文墨“受光于天下”,从而传播四方。中国诗词大会的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以 现代科技还原古典意境;“摇一摇”、新媒体互动,搭建传播平台供文化驱驰。以现代科 技之土壤护佑传统文化之根,方能养其端倪,植其苗芽。 重拾自信,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 价值观的多元、外来文化的入侵,难免使国人迷惘于光怪陆离之中,忘了去拥抱传统 文化。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秉持“民族文化乃 一流”的信念,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与其他文化握手言和。林风眠在水墨的清雅韵致中 得到滋养,方能调和中西,打破画种界限而真正融会贯通;潘天寿挥毫落笔强悍霸道,以 最大力量表现传统文化的优秀状态,与各族文化平

20、等交流。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让悠悠 文墨,贯穿古今。 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让传统文化被拖拽的踉跄脚步恢复稳重,让现代中 国人不仅会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这是传统文化的 创新求解,更是民族的未雨绸缪。 故乡月明与他国月圆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有两句令人共鸣难忘的诗,那便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前半句是写实,后半句则是写心。何谓“写心”?抒写心中所思所想所好所恶。那么问 题来了:月怎么会是“故乡明”?他乡就没有明月?他乡明月就晦暗不明?难道他乡故乡 会是两个月亮? 月亮当然只有一个,他乡月与故乡月也不可能有本质的不同。所以问题不出在月上, 而出在望月的

21、人上,出在望月的人的心情心绪上。故乡的月亮之所以会独明,换句成语说, 这叫“爱屋及乌”,因爱故乡这个“屋”,连带偏爱了月亮这只“乌”。这在心理学上叫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 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在认知上,这是一种“以偏 概全”的心理弊病。 所以一旦主观上认定“月是故乡明”,爱屋及乌,很容易就演变成偏爱偏袒,而偏爱 偏袒向前一步就是偏听偏信。一个人的偏喜偏嗜似乎无关大局也无伤大雅,但如果这个人 是一家之主呢?一族之长呢?一县之宰呢?甚或是一国之君呢?那样的话,这种偏执偏好 就是不公的开始,腐败的温床,混乱的

22、渊薮,就是致命亡国的了。 和“月是故乡明”这种什么都是自己自家的好相反,则是“月亮是外国的圆”这种什 么都是别人别国的好,这两个极端的看法做法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患病的根源都是一样 的,那就是只凭主观臆断,全无旁观客观。这种人这种事这种想法做法,鲁迅先生在拿 来主义中是一一指出,辛辣嘲讽过的,可惜,病症的诊断不等于病患的根除。现今的中 国,深患这两种症候的还大有人在,要想弊绝风清,我们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那么,怎么走?鲁迅在论睁了眼看中也开出了一剂良方:“必须敢于正视,这才 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这正视,我想,首先就是正视自己。不但正视己长,更应正视己短。道德经上说 “自知者明”,

23、就是此意。可是,自知何其难,总要找面镜子照一照,以鉴妍媸,以别雅 俗。唐太宗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 明得失。”可也恰恰是这位视魏徵为人镜的李世民,在魏徵死后半年,就下令砸了魏徵的 墓碑,毁了这块明镜。所以,当权力失去制约走向极端,再好的明镜也未必有用武之力。 这还是号称千古明君的唐太宗,要是碰上白雪公主里的魔镜与王后,就更不知会闹出 什么幺蛾子了。 其次则是正视他人。也包括正视他族他国,总之,我之外的一切古今中外的人、事、 物、理。道德经说“知人者智”,不过,这种智慧也非易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是大原则,可是何者为精?何者为粗?还是需要正视的

24、这个人立得正,站得稳,端得平, 看得清,分得明。所以鲁迅再三强调“首先要这个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但 不说别的,放眼天下,熙来攘往,又去哪里寻找那位“不自私”的圣贤君子呢? 而且,我还发现:“故乡月明”和“他国月圆”虽是两种症候,患病的却常常是同一 个人。其可怪也欤?其实道理很简单:自卑的人往往自傲,极度的自卑往往产生极度的自 傲。反之亦然。这大概也是物极必反的又一证明吧!只不过,这种证明一点也不令人愉快。 行文至此,似乎也该开出一副疗救的方子,可我不想开,药医不死,佛度有缘,再好 的方子也救不下必死之症,作死之人。这么说,好像又悲观了,不够正能量。那就算是负 能量好了,负能量也是能量不是。况且易云:一阴一阳谓之道。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读圣经看神曲,一点也不喜欢耶氏父子的天堂,老觉得满天都是神光太刺眼,满 空都是鸟人太单调。我天性厌恶厌倦动辄清一色,异口同声,一致同意之类,因为论语 中孔子早就告诫“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全体的赞同与反对本身就不正常。 所以,这篇哪怕打入荒腔走板,只要仍属于不同的声音,也认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