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卒中诊治的专家共识.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219304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卒中诊治的专家共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卒中诊治的专家共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卒中诊治的专家共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卒中诊治的专家共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卒中诊治的专家共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卒中诊治的专家共识 2014 年 09 月 24 日 17:17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卒中诊治专家共识组 睡眠呼吸障碍与卒中关系密切。睡眠呼吸障碍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 为主,其主要特点是夜间睡眠过程中反复发生上气道完全或部分阻塞, 导致呼吸暂停及低通气,从而产生反复间歇性低氧、CO2 潴留、反复胸腔内负压增大、反 复觉醒、睡眠结构异常及效率降低、白天嗜睡、记忆力下降,并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等。目前认识到 OSA 是一种全身性疾病。2008 年美国心脏协会 (AHA)/美国心脏病学学院 基金会

2、(ACCF) 发表科学声明指出,OSA 是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卒中等 心脑血管病新认识到的、可干预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研究结果也显示,OSA 与胰岛素 抵抗及型糖尿病密切相关。OSA 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卒中是人类的第二位死因,在中国为首位死因。我国现存卒中患者超过 700 万,居 血管性疾病之首。每年新发病例 100 万 - 200 万,校正年龄后卒中年发病率为 (116 - 219)/10 万,年病死率为 (58 -142)/10 万,幸存者中遗留不同程度残疾者占 70% - 80%,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约 100 亿元人民币。1991 年 Kapen 等首次报告,卒

3、中患者睡 眠呼吸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有充分证据表明,50% - 70% 卒中患者存在与睡眠相关的呼 吸障碍,其中 90% 患者为 OSA。卒中合并 OSA 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住院及康复时间 长,卒中再发及病死率增加。2011 年美国心脏及卒中协会已将睡眠呼吸障碍列为卒中一级 预防的危险因素。 为提高 OSA 与卒中相关性的认识,提高卒中防控水平,国内部分睡眠呼吸疾病专家 与神经内科专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指南及研究成果,共同制定了本共识。 一、OSA 导致卒中的机制 OSA 诱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 1血气改变:OSA 患者睡眠时反复出现上气道狭窄或阻塞,形成间歇性低氧和高碳 酸血症。血气变化使

4、呼吸巾枢对低氧和高碳酸血症的敏感性下降,脑血管白动调节受损, 呼吸暂停发作时患者脑脊液压力较清醒、松弛状态下明显升高,且与呼吸暂停时间呈正相 关,结果使中枢神经系统的生化和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 2睡眠结构改变和交感神经过度兴奋:OSA 患者由于睡眠期间低氧和 CO2 升高导致 的化学性刺激或呼吸努力的增加所引起的机械性刺激,引起觉醒、微觉醒、睡眠片断化、 睡眠剥夺,导致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发生在快眼动 (REM) 睡眠期的交感神经变化和血流动 力学改变,尤其易促发卒中华因为在 REM 睡眠期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功 能异常活跃,血和尿中的游离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等代谢产物含量明显

5、增高,其增高的交 感神经活性持续至清醒时。交感神经张力过度增强,可明显增加发生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心血管病及猝死的危险性。 3血流动力学及流变学改变:OSA 患者由于胸内负压增加,左心室后负荷增大,舒 张期充盈受限,心搏出量减低,脑血流量也随之下降。这种情况在凌晨 REM 睡眠期更易发 生。此时 OSA 事件持续时间最长,引起明显低氧血症,而 REM 睡眠期又是脑部血流及氧 需求量最高时期,这种供需不平衡发展至不可逆阶段时,最终导致脑部血循环中断,发生 卒中。脑血流下降与睡眠呼吸暂停持续时间和低氧程度有关。血流急速变化,导致血流剪 切力明显改变,加速血管损害,促进卒中发生。OSA 患者由于呼

6、吸暂停造成低氧血症,长 期慢性缺氧可促使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加,引起红细胞增多,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流减慢。 血管内皮在缺血缺氧情况下受损,血小板被激活,激活的血小板 颗粒与致密颗粒 释放的活性物质使血小板进一步聚集,随后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微血栓。血栓被增生 的内皮细胞覆盖并进入动脉管壁,血栓中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崩解释放出脂质逐渐形成粥样 斑块。同时,血小板的高黏附状态造成微循环瘀滞,形成微血管病变。此外,OSA 患者多 合并肥胖、血脂异常和糖尿病,也加重血液高黏状态。有研究发现,OSA 严重程度和卒中 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相关。 4动脉粥样硬化:最近研究证实,OSA 的程度与颅外动脉粥样硬

7、化斑块及狭窄程度 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是导致卒中的常见原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除与一些常见的危险因 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相关外还与 OSA 相关。 5对脑缺血的易感性增加,而脑血管自动调节能力减弱:OSA 患者长期处于低氧血 症和高碳酸血症状态,可导致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之后动脉压降低,颅内压逐渐升高, 导致脑血流灌注压减少,从而影响脑血液循环,使脑缺血的易感性增加,诱发卒中。同时, OSA 患者夜间反复发生呼吸暂停和高碳酸血症,及其继发的氧自由基增加和 N0 代谢障碍 等使脑血管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脑血管扩张的储备能力减退,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 损,继发颅内压增高,诱发缺血性

8、卒中。 6氧化应激反应:有研究提示,OSA 引起脑血管病是由于间歇性低氧所致低氧相关 自由基形成和氧化应激反应增加。动物实验证实,与持续低氧大鼠相比,间歇缺氧大鼠血 浆中抗氧化水平降低,在 OSA 患者中可见到氧自由基增多。睡眠呼吸暂停能促进炎性因子 诱导炎症反应的进程,增加黏附分子的浓度,如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1)、IL-8 和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1(MCP-1 )等。OSA 患者血 C 反应蛋白 (CRP) 和 IL-6 水平高,应 用持续气道内正压 (CPAP) 通气治疗后水平显著下降。 7高血压:OSA 患者睡眠期血压失去正常昼夜节律变化,夜间睡眠过程中血压曲线 呈非杓型

9、或反杓型。多项研究观察发现,睡眠呼吸暂停时血压波动明显,尤其是收缩压升 高幅度明显大于舒张压。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发病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AHI) 的 高低有显著相关性,而高血压又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卒中促发和加重 OSA 的相关机制 卒中患者易并发 OSA,推测原因可能由于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导致呼吸驱动依赖的化学 感受器及支配上气道的神经反射活动减弱,引起舌根松弛、后坠以及咽喉、软腭肌肉功能 失调,肌肉松弛,上气道管腔狭窄。卒中并发 OSA 时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降低,使脑 血流进一步下降,是导致患者症状进一步加重、造成再次卒中或神经功能恢复不全的原因。 另外,由于脑梗死

10、后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大量兴奋性氨基酸等神经毒性物质释放, 损害了与睡眠有关的网状结构和丘脑等部位,绝大多数卒中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失眠和 睡眠结构紊乱。 有关不同部位卒中产生睡眠呼吸障碍的差异方面的研究较少。脑干作为呼吸与咽喉部 肌肉的调节中枢,脑干卒中后易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病例回顾和动物模型发现,卒中后患 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很高,且因梗死部位而异,间脑两侧梗死容易诱发觉醒状态和非快眼 动 (NREM) 睡眠,中央脑桥梗死易产生 REM 睡眠和 NREM 睡眠,而延髓梗死易导致睡眠呼 吸暂停。也有研究发现,大脑白质病变的老年患者有更高和严重的 OSA 发生率。 二、卒中合并 OSA 的临

11、床特点 卒中后 OSA 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与不伴有 OSA 的卒中患者相比,OSA 合并卒中 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征: 1. OSA 患病率高:普通人群 OSA 患病率为 2% -4%,老年人高达 20%。1995-2008 年发表的 29 篇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 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的 Meta 分析显示,在 2 343 例 OSAHS 患者中,AHI 5 次 /h 的患者占 72%,AHI 20 次 /h 的患者占 38%,但仅 7% 的患者为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 (CSA),AHI 10 次 /h 的患者中男性占 65%,

12、女性占 48%(P=0.013)。Szucs 等对 72 例 急性缺血性卒中和 33 例急性出血性卒中的研究发现,两者 AHI10 次 /h 者分别占 70% 和 64%,差异不大,但 3 个月后缺血性卒中患者 OSA 的发生频率及严重性无变化,而急 性出血性卒中患者病情明显改善。认为脑出血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事件是暂时的,脑缺血患 者睡眠呼吸暂停事件是持续的。 2012 年北京某社区调查显示,在 50 -79 岁的 38 532 人群中,年龄标化的卒中患 病率为 9. 3%,其中 OSA 患病率为 6.4%,遗憾的是该调查是采用患者自述的方法,患病 率低的另一原因是研究对象均为恢复期患者。 2轻

13、中度 OSA 发生率高:多项研究报告,60% - 80% 的卒中和 TIA 患者 AHI 10 次 /h,且 OSA 是 CSA 的 7 倍,且多数为轻中度 OSA。一项卒中与 TIA 的汇总分析显示, 72% 的患者有睡眠呼吸障碍,其中 93% 为 OSAAHI 5 次h 的患者占 60% - 81%(9 项研究,908 例);AHI 10 次 /h 的患者占 580-/0 - 68%(24 项研究,1 980 例); AHI20 次 /h 占 31% -46%(15 项研究,1 405 例); AHI 30 次 /h 的患者占 21% - 37%(10 项研究,865 例);AHI 40

14、次 /h 的患者占 7% -25%(3 项研究,318 例)。 3体位性 OSA 者多:1966 年 Gastaut 发现,OSA 患者睡眠呼吸障碍与体位有关, 仰卧位会使其加重。1984 年首次提出了体位性 OSA 与非体位性 OSA 的概念,定义为仰卧 位 AHI 为侧卧位 AHI 的 2 倍以上。临床研究显示,体位性 OSA 多见于轻、中度 OSA 患 者。轻度 OSA(AHI 为 5- 15 次 /h)患者体位性 OSA 占 49. 5%,中度 OSA(AHI 为 15 - 30 次 /h)患者体位性 OSA 占 19. 4%,重度 OSA( AHI 为30 次 /h)患者体位性 OS

15、A 占 6.5%。卒中人群的研究结果与非卒中患者类似,存在以仰卧位为主的 OSA,所不同 的是急性期严重度与神经功能损伤密切相关,随病情好转有可能减轻。 因此,在卒中急性期积极治疗更有意义。Dziewas 等报告 78% 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 OSA,其中 65% 为体位性 OSA,恢复期分别降至 49% 和 33%。Brown 报告缺血性卒中 73% 合并 OSA,多为仰卧睡眠,仰卧位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亦高。Camilo 报告,78. 8% 的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患者为 OSA(AHI5 次h),其中 66. 7% 的患者在整个睡眠 期为仰卧位,23. 1% 的患者为明显的体位性 OS

16、A。卒中患者睡眠体位的干预可减轻睡眠呼 吸紊乱和神经功能损伤。Anna 等采用随机、对照、交叉方法评估舒鼾枕 (sona pillow) 对 18 例急性脑梗死后 OSA 的治疗效果,以普通医院枕头作对照,结果显示,舒鼾枕可使 仰卧位减少 36% (P主要危险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卒中发 生和发展的核心环节。高血压的防治措施包括:限制食盐的摄入量,减少膳食的脂肪含量, 减轻体重,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戒烟,减少饮酒,保持乐观心态和提高应激能力及长期 坚持降压药物的治疗。根据 WHO 的标准,血压应控制在 140/90 mmHg 之下,高血压合并

17、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要控制在 130/80 mmHg 之下。 2心脏病:心房纤颤、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及 先天性心脏病等均可能增加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其中心房纤颤最为重要。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肥胖、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等的发生率均高于 非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是与缺血性卒中发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卒中的病情轻重和预后 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及病情控制情况有关。 4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高胆固醇血症却 不是卒中的危险因素。 5吸烟:吸烟是卒中的危险因素,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可以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 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等。 6

18、饮酒:酒精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包括升高血压、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心律失常 和降低脑血流量等导致卒中。长期大量饮酒和急性酒精中毒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酒精的 摄入量与出血性卒中存在直接的剂量相关性。 7肥胖:男性腹部肥胖和女性 BMI 增高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肥胖易导致高 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有关。 8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多由动脉粥样硬化 引起。狭窄程度超过 70% 的患者,每年卒中的发病率大约为 3% -4%。 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10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及栓塞 性疾病的

19、独立危险因素,与 TIA 和卒中也密切相关。血压升高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 同时存在时,卒中的危险性增加更加明显。 11OSA。 相关术语 1一级预防: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 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不发生或推迟发生脑血管病的目的。 2二级预防:是针对发生过一次或多次卒中的患者,通过寻找卒中事件发生的原因, 纠正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达到降低卒中复发危险性的目的。 3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的基 础上,管腔狭窄、闭塞或有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 性坏死,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0、4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 脂肪、肿瘤细胞、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 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5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 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 6脑分水岭梗死: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 附录 2 OSA 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术语 主要危险因素 1超重与肥胖:BMI24 kg/m2 为超重,BMI28 k/m2 为肥胖。 2性别:男性患病者明显多于女性。 3年龄:成年后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加,

21、女性绝经期后患病者增多,70 岁以后患病 率趋于稳定。 4上气道解剖异常:包括鼻腔阻塞(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鼻部肿瘤等) 、度以上扁桃体肥大、软腭松弛、悬雍垂过长过粗、咽腔狭窄、咽部肿瘤、咽腔黏膜 肥厚、舌体肥大、舌根后坠、下颌后缩、颞颌关节功能障碍及小颌畸形等。 5家族遗传倾向:部分患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 6长期大量饮酒、服用镇静催眠药物或肌松剂。 7长期吸烟。 8其他相关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低下、肢端肥大症、脑垂体功能减退、淀粉样变 性、声带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或其他神经肌肉疾病、长期胃食管反流等。 相关术语 1睡眠呼吸暂停:睡眠过程中口鼻呼吸气流消失或明显减弱(较基线幅度

22、下降 90%),持续时间10 s。 2. OSA:是指口鼻气流消失,胸腹式呼吸依然存在。系因上气道阻塞而出现呼吸暂停, 但中枢神经系统呼吸驱动功能正常,能继续发出呼吸运动指令兴奋呼吸肌,因此胸腹式呼 吸运动仍存在。 3CSA: 指口鼻气流与胸腹式呼吸同时消失。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引起,中枢 神经不能发出有效的指令,呼吸运动消失,口鼻气流停止。 4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 (MSA):是指 1 次呼吸暂停过程中,开始口鼻气流与胸腹式 呼吸同时消失,数秒或数十秒后出现胸腹式呼吸运动,仍无口鼻气流。即在 1 次呼吸暂停 过程中,先出现中枢性呼吸暂停,后出现阻塞性呼吸暂停。 5低通气 (hypopnea

23、):睡眠过程中口鼻气流较基线水平降低30% 并伴 Sp02 下降 4%,持续时间10 s;或口鼻气流较基线水平降低50% ,并伴 Sp02 下降3%,持续时 间10 s。 6呼吸相关觉醒反应:睡眠过程巾由于呼吸障碍导致的觉醒,可以是较长的觉醒而 使睡眠总时间缩短,也可以是频繁而短暂的微觉醒;虽然目前尚未将其计入总的醒觉时间, 但频繁微觉醒可导致白天嗜睡加重。 7微觉醒:NREM 睡眠过程巾持续 3s 以上的脑电图频率改变,包括 波、 波和 或频率 16 Hz 的脑电波(但不包括纺锤波)。 8睡眠片段:反复醒觉导致的睡眠不连续。 9呼吸努力相关微觉醒 (RERA):未达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标准,但

24、有时间10 s 的异常呼吸努力并伴有相关微觉醒。当出现睡眠片段时,RERA 仍具有临床意义。 10AHI: 平均每小时呼吸暂停与低通气的次数之和。 11呼吸紊乱指数 (respiratory disturbance index,RDI):平均每小时呼吸暂停、 低通气和 RERA 事件的次数之和。 共识组名单(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陈宝元(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科);陈锐(苏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科);陈 旭(上海市第八医院呼吸科);邓丽影(南禺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韩芳(北京大 学人民医院呼吸科);何权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罗远明(广州呼吸疾病研究 所);宿长军(西安唐都医院呼吸科);唐吉发(山东千佛山医院呼吸科);王菡侨(河 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科);薛蓉(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科);张立强(北京 大学第三医院呼吸科);张希龙(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赵忠新(上海长征医 院呼吸科);庄建华(上海长征医院呼吸科)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2014 年 8 月第 53 卷第 8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