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思想政治教育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定义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哈耶克曾经说过“社会保障乃社会安全之网络,足以摄取命运多舛者之心。”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育有所保、弱有所助、劳有所得、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不仅在我国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养老保险制度是
2、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民生工程”。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加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正在日益减少,丧失了土地对他们的保障、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形成的倒“金字塔”人口结构,尤其是“421”家庭结构的日益增多造成赡养老人负担越来越重。另外,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致使空巢老人增多等情况,这一切都说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正逐步成为基本的公共需求,我国必须及时和完善解决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到目前为止,在养老保障研究中,对农村养老保障的研究无论在研究成果
3、数量或是研究成果质量上都与城市养老保障相去甚远。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全面系统的研究仍然缺乏。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要先于我国,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有着特有的经济形态,因此,我国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一、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方面不同观点的研究综述目前,学术界对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方面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支持农村家庭养老模式,认为目前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最合适的模式;第二,支持社会养老模式,认为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障是我国农村在经济形态改变后的必然选择。对于这两种观点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在一定程度上有
4、融合的成分,第二种观点实际上是支持走折中的道路,即不急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而是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水平的社会养老保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靠家庭养老,让社会化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卢海元认为,我国目前对农村实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第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济方面的条件已经具备。2001年,以美元计价,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185元,已经超过欧洲国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的最高水平爱尔兰,1998年为9580元。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01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已经达到5774美元,也超过了发达国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平均水平5226美元
5、。2002年,中国农业GDP比重已经下降到15。可以说,中国逐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条件目前已经基本具备。第二,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战略条件已经具备。中国GDP将突破10万亿元,财政收入也突破17万亿元,经济发展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能力和手段都已具备。由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发达地区农村、城镇近郊农村和中西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农村,已经具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求严格限制使用农产品价格保护等与之相抵触的农业政策。为了避免农业受到重大打击,避免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中国应该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对农民实施更有效的保护。不失
6、时机地为农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另外,在第二种观点的基础上也有不少人提出了自己的具体实施模式,其中公维才认为仅有社会养老保障不利于建立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模式,对农民也是不够的。因此,在中国养老保障制度选择上,要树立公正理念与公民意识,实施分层保障,建立五层次养老保障模式政府养老保障、政府补贴的社会养老保险、政府指导的自我养老保障及家庭养老保障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意愿方面的研究综述从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区域差异、改革建议等方面,对农民参与意愿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见。较早的研究不需要考虑农民的参保意愿,可以强制性地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
7、险。如刘军认为1953年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社会保险会议文献中,曾对社会保险的概念有过如下的表述社会保险是以法律保证的一种基本社会权利,其职能主要是以劳动为生的人,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能够利用这种权利来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的生活。”从定义可以看出,社会保险的内涵具有强制性、保障性、互助性、福利性和社会性。如果没有强制性就很难真正达到社会保障的目的,也就不是社会保险了。因此,他认为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要实施强制的手段,不应该是农民自愿的原则。政府的作用也要体现在立法、培育市场和优惠支持三个方面。所以农村养老保险必须依法强制参加才能顺利进行。立法可以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制度
8、环境。当前的大多研究则认为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参保意愿,尤其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中要充分考虑,还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如胡宏伟,蔡霞,石静认为农民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与主体,他们对养老保险的有效需求包括参保意愿和缴费承受能力将直接影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建立、完善和保障水平。他们通过分别对影响农民参保意愿和缴费承受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家庭财富、受教育程度、保险预期等都会影响农民的参保意愿及缴费承受能力。还有不少学者将影响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因素进行分类,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从内外两方面进行不同的论述。如王媛在她的硕士论文中首先分析了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内在影响因素,它们通过内
9、在传导变量对农民的养老保险内在需求产生影响,其作用机理表现为“影响因素传导变量内在需求”;其次分析了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外在影响因素,包括制度设计、信息对称、农民预期、邻里效应和强制性,它们对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产生外在影响,其作用机理表现为“影响因素外在影响”;最后,内在需求和外在影响合力的结果即为农民是否参保,基于前面分析构建出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分析框架。我认为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之后已经适合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不过不能一蹴而就,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全国一个模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层次的地方进行试点研究;其次,
10、从试点研究中找出适合的方法来发展完善各个层次地方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后,不同地区实行不同水平的社会养老保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靠家庭养老,让社会化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在农民参保意愿方面要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农民自己的意愿,不能通过制定法律来强制让农民参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样会使农民产生抵触情绪,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的发展,继而影响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阻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最终将达不到实施农村养老保险的预期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可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让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比如,积极发展农业来让农民增加收入;通过各种渠道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宣传,强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11、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加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贴惠民政策等等。五、主要参考文献1公维才中国农民养老保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吴晓东中国农村养老的经济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陈心德,苑立波养老保险政策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刘学民养老保险617问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5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J经济学家,2003,56胡宏伟,蔡霞,石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效需求研究基于农民参保意愿和缴费承受能力的综合考察J经济经纬,2009,67葛荣霞,郭文玲,胡金敏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J中国经贸导刊,2010,58谢安我国农村老龄化趋势及新型养老保险体制的建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99耿永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特区经济,2009,1210石绍宾,樊丽明,王媛影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因素来自山东省入户调查的证据J经贸经济,2009,(11)11刘军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几点思考J云南法学,1996,412陈姗姗,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913田秋影,我国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14凡亚军,进城务工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意愿研究基于南京市进城务工农民的调查我国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