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5222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34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财务管理论文题目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毕业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的学术成果或者他人为获得高等院校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论文中不涉及任何知识产权纠纷。否则,本人将承担一切责任。学生签名_日期_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I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渐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大量涌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投资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深切关注。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

2、日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全面开始实施。在新会计准则颁布这一背景下,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新动向,关注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一方面,会计准则有效抑制了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又无法完全消除盈余管理行为,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另一方面,盈余管理行为为会计准则的修订提供了依据,促进着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新的特征。首先,在理论方面,较系统地分析了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和可能利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其次,分析了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新会计准则的主要相关变化以及新会

3、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在实证研究方面,选取了浙江省制造业的4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对2005年至2010年六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盈余管理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相比旧准则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面空间有所扩大;盈余管理与资产减值损失为负相关关系;与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相关性不大等。根据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特征的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建议。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IIABSTRACTWITHTHEGROWINGDEVELOPMENTOFCHINASCAP

4、ITALMARKETANDLISTEDCOMPANIESINLARGENUMBERS,THEISSUEOFEARNINGSMANAGEMENTOFLISTEDCOMPANIESINCREASINGLYSUBJECTTOGOVERNMENTDEPARTMENTS,INVESTORSANDOTHERSTAKEHOLDERSOFDEEPCONCERNINORDERTOFURTHERIMPROVETHEQUALITYOFACCOUNTINGINFORMATION,PREVENTENTERPRISEBYEARNINGSMANAGEMENT,NEWACCOUNTINGSTANDARDSONJANUARY1

5、,2007LISTEDCOMPANIESFULLYIMPLEMENTEDUNDERTHENEWACCOUNTINGSTANDARDSISSUEDBYTHECONTEXT,THISPAPERSTUDIESTHENEWTRENDSATHOMEANDABROAD,EARNINGSMANAGEMENTANDACCOUNTINGSTANDARDSCONCERNSTHERELATIONSHIPONONEHAND,ACCOUNTINGSTANDARDSEFFECTIVELYRESTRAINTHESURPLUSMANAGEMENTBEHAVIOROFHAPPEN,BUTBYVARIOUSFACTORS,AND

6、NOTELIMINATETHESURPLUSMANAGEMENTBEHAVIOR,FORENTERPRISESURPLUSMANAGEMENTLEFTSPACEONTHEOTHERHAND,EARNINGSMANAGEMENTBEHAVIORFORTHEACCOUNTINGCRITERIONREVISIONTOPROVIDETHEBASIS,ISPROMOTINGTHEFURTHERIMPROVEMENTOFACCOUNTINGSTANDARDSINTHISPAPER,THEORETICALANDEMPIRICALRESEARCHMETHODOFCOMBININGRESEARCH,ANALYS

7、ISOFTHENEWACCOUNTINGSTANDARDSEARNINGSMANAGEMENTOFLISTEDCOMPANIESAFTERTHEIMPLEMENTATIONOFNEWFEATURESFIRSTLY,AMORESYSTEMATICANALYSISOFTHEMAINMOTIVEFOREARNINGSMANAGEMENTANDTHEPOSSIBLEUSEOFEARNINGSMANAGEMENTTOOLSSECONDLY,THEANALYSISOFEARNINGSMANAGEMENT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ACCOUNTINGSTANDARDSANDNEWAC

8、COUNTINGSTANDARDS,THEMAINCHANGESANDNEWACCOUNTINGSTANDARDSRELATEDTOLISTEDCOMPANIESTHEIMPACTOFEARNINGSMANAGEMENTINTHEEMPIRICALRESEARCH,USINGMODIFIEDJONESMODELOFZHEJIANGPROVINCEMANUFACTURINGCOMPANIESLISTEDONTHE46OFTHE20052010SIXYEARSOFRELATEDDATAFORANALYSISTHEANALYSISRESULTSSHOWTHATTHENEWACCOUNTINGSTAN

9、DARDSAFTERTHEIMPLEMENTATIONOFTHESURPLUSMANAGEMENTCHARACTERISTICFEATUREINTHEFOLLOWINGASPECTSTHEOLDSTANDARDSTHANTHELISTEDCOMPANYINSURPLUSMANAGEMENTHASEXPANDEDSPACEEARNINGSMANAGEMENTANDLOSSOFASSETIMPAIRMENTFORNEGATIVECORRELATIONANDINVESTMENTRETURNSANDNONOPERATINGINCOMEASIGNIFICANTLYPOSITIVECORRELATIONA

10、NDTHECHANGESINTHEFAIRVALUEOFTHEPROFITSANDLOSSESOFTHECORRELATIONISNOTBIG,ETC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EARNINGSMANAGEMENTOFLISTEDCOMPANYANALYSIS,MAKERECOMMENDATIONSACCORDINGLYKEYWORDSEARNINGSMANAGEMENTLISTEDCOMPANYNEWACCOUNTINGSTANDARDS目录1盈余管理基本理论研究111盈余管理的概念112盈余管理的动机2121筹资动机3122债务契约动机3123避税动机41

11、24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动机4125其他动机413盈余管理的手段5131会计手段5132非会计手段62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的关系821会计准则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822会计准则是盈余管理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加以利用的工具923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制定起反作用93新会计准则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研究1131新会计准则扩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间范围1132新会计准则缩小盈余管理空间的主要表现1233新旧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与盈余管理总结144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1641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概述1642模型与变量1743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1844研究假设1845实证结果与分析19451可

12、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分析19452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解释变量分析225研究结论与建议2651研究结论2652建议26参考文献28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IV致谢30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证券市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截至2011年1月,境内上市公司(A、B股)已达2094家,总股本3332050亿股,市价总值26128985亿元,投资者开户数1299310万户。尽管资本市场发展的势头喜人,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会计盈余信息不仅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许多契约和市场监管的重要参数,因此各方利益相关者对其都很敏感。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会

13、采取各种手段调节会计盈余信息。为保证会计盈余信息的质量,准则制定机构和监管部门一直致力于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和监管措施。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规范,通过违反会计准则和监管措施达到盈余管理目的的案例逐渐减少,企业管理当局越来越趋于在会计准则和监管措施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准则和监管措施进行盈余管理。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与盈余管理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会计准则通过制定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有力地约束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会计准则又无法完全消除盈余管理,甚至可能引发企业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另一方面,盈余管理行为诱发的市场会计信息危机又促进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研究盈

14、余管理的时间相对较短,主要针对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进行的研究比较丰富,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对盈余管理与旧准则有何不同的研究也有不少;但对新准则下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特征的综合研究相对较少。盈余管理并不是因为会计准则而产生,但其在很大程度上却是利用会计准则的可选择性及监管法规的不完善来进行的,通过盈余管理以达到管理者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由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其他利益相关者决策失误,因此对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特征进行研究,可为完善准则提供一些建议。1盈余管理基本理论研究11盈余管理的概念美国会计学者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

15、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只要企业管理当局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收益最大化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2美国会计学家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因此,盈余管理是为了获得某种私人利益(而并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对外部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HEALY和WAHLEN于1999年对盈余管理作出如下解释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

16、易时,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盈余管理就产生了。通过对上述盈余管理的三种不同界定或解释,可以发现对盈余管理的理解有其共同点。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的管理当局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可以在信息对外披露过程中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和方法;第二,盈余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财务报告信息。企业管理层为达到某种目的对财务报告信息进行调整;第三,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管理者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会计盈余是衡量企业财务业绩重要的参数,管理者借助盈余管理的手段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盈余管理是好还是坏,

17、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应该说,盈余管理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及对于企业发展来说,都具有两面性,可以说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1)盈余管理的正面意义盈余管理有其不可否认的正面意义,是财务主管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职能。盈余管理通过调节收益的实现来帮助企业合法筹划避税,在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严格意义上的盈余管理并不违背会计原则,现行的会计理论和制度对盈余管理有相当大的支持。如果从有效市场的角度考虑,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将传递出企业的内部信息,从而使会计信息披露得更加充分,市场更加有效。(2)盈余管理的负面效应盈余管理也有负面效应。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之内的盈余管理是合

18、法的,当盈余管理超过一个合理的度时,盈余管理是有悖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会妨碍会计信息的中立性,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从而误导投资者,并影响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12盈余管理的动机我国盈余管理的动机有很多,主要有筹资动机、避税动机、债务契约动机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3等,但由于我国宏观的政治、人文、法律、经济和道德环境不同,以及各个公司的战略、方针和政策的不同,所以不同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的动机也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异。121筹资动机针对上市公司而言,筹集资金,维护股东的权益,是其主要动机。郭臻(2003)和戴欣苗(2008)经过研究,都认为筹资主要经历了这三个阶段(1

19、)首次发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证监会对企业上市资格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如企业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为达到这种硬性指标,企业在对外公布财务报告时,便可能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从而获得上市资格。与此同时,企业的较高的股票定价也是从修饰过的财务报告中获得。(2)配股阶段。1999年,监管部门根据有关文件改变了配股政策,即要求上市公司ROE最近三年内均值超过10,每年的数值不低于6。为了能符合配股的最低要求,以及提高配股价格及保证发行的顺利进行,上市公司极有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3)增发新股阶段。中国证监会在2006年5月发布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增发股票做了相应规定

20、。例如,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发行前最近一年及一期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率,不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这项修改后的增发条件加大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另外,为了维持公司的上市资格,公司也会进行盈余管理。因为公司法有下列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将被暂停其股票上市资格。有关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年度明显地非正常调减盈余;而在扭亏为盈的年度,又明显地存在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其目的只有一个,即要避免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处罚。122债务契约动机债务合同的约束。在企业和债权人签订借款合同时,债权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往往规定了很多限

21、制条件,如不准发放超额股利,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不得低于特定水平等。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规定不得向亏损企业贷款。这些都使得企业不敢轻易违反有关条款,因为违反这些条款会招致较高的违约成本。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越接近于违反债务契约,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调整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如果是长期债务合约,企业管理者通常会将各期收益均衡化,避免偿债能力大起大落,从而减少违约的可能性。这样,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4盈余管理就成为企业减少违约风险的一个工具(郭研蕾,2010)。123避税动机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动机是非常明显的。蔡昌(2005)在盈余管理中提到“合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有以下

22、三个方面原因一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完善;二是税收优惠政策颇多,企业所得税法和有关实施细则规定了,从事农、林、牧、渔业、公共基础设施、环保、节能节水等项目的所得减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还允许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加计扣除(邓兵,2008)。这样,企业可以通过从事税法规定的优惠项目以及使其成为“三新”企业,就可以享受到许多优惠政策,达到避税的目的。三是由于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124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动机企业之间的交易往往建立在信用基础上,因此,许多企业就有强烈的动机粉饰财务报表,以在客户中建立良好的信用。许多公共部门企业为了树立公众

23、服务的良好形象,也会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盈利率尽可能的低;而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其社会形象非常重要,它们往往通过盈余管理提升企业业绩,向市场传递绩优信息,从而达到改善企业形象的目的(李国庆,张帆,2010)。125其他动机沈烈(2010)还总结了其他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操纵股价或迎合证券分析师和企业经理人的盈余预测的动机。由于会计信息被广泛地用来进行股票估价,盈余信息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因而促使管理当局操纵盈利以试图影响短期股价业绩。其次,业绩报酬激励契约动机。在企业的一系列契约组合中,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的契约是典型的受托责任关系。根据企业盈余数字来确定管理人员报酬的合同,就是一种比

24、较有效的激励方式,它的依据就是财务报表上的盈余数字。因此,管理者为了使自身报酬最大化,或者公司利润不能达到股东的要求时,管理者就有可能利用盈余管理来使自己达到目的(火琛,2010)。此外,裴丽娜,陈小娟,裴娅宏(2010)还指出了政府行业管制、收费管制、反垄断都会诱使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来降低政治成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5本,避免制裁,寻求政府的帮助或保护。13盈余管理的手段盈余管理手段即企业为实现盈余管理目的所采用的方法。盈余管理手段多种多样,将其分为以下两类会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131会计手段顾兆峰(2000)指出企业实现盈余管理利用的会计手段主要包括利用应计项目管理、利

25、用会计政策变更、利用会计估计变更和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1)利用应计项目管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凡属于本期的收入或费用,无论是否在本期实际收到或付出货币资金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处理,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在本期实际收到或付出货币资金,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处理(于玉林,汪建中,2008)。企业管理当局利用权责发生制基础赋予的灵活性,调整收入或费用确认的期间,形成待摊或应计项目,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如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或递延确认费用来调增利润;通过提前确认费用或递延确认收入来调减利润。

26、(2)利用会计政策变更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处理方法。我国的会计制度要求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可以对会计政策进行变更的,一般有下列两种情况第一,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要求变更;第二,变更会计政策,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前者是强制性变更,后者是自主性变更。企业管理当局主要是后者进行盈余管理。在一项交易或会计处理中,处于信息劣势的人们往往很难判断哪种会计处理更能提供可靠、相关的信息。因此当通过变更会计政策获得的收益大于变更会计政策的成本时,管理当局就会利用变更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3)利用会

27、计估计变更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以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出的判断。如或有损失和或有收益,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净残值的确定等。会计估计是依据现有资料对未来所做的判断。会计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6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会计估计变更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企业据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变化;第二,企业获取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进行估计变更能更好地反映会计信息。由此可见会计估计变更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且准则规定对于会

28、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不需追溯调整,会计处理简单,也使企业便于利用其成为盈余管理的手段。(4)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可见,计提减值准备需要两个数据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所谓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无论是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确定,还是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二者都需要会计人员运用估计和职业判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如企业在盈利较好时,就会计提较多的减值准备,以达到对自身有利的目

29、的。132非会计手段企业实现盈余管理利用的非会计手段主要包括利用关联方交易、利用资产重组及利用政府政策扶持。(1)利用关联方交易关联方交易,指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交易之所以成为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关联方交易价格往往显失公允。在正常的经济交易中,交易双方根据市场机制,按照公平的价格进行交易。而关联方之间由于其关系的特殊性,为达到某种目的,交易价格往往显失公允。第二,关联方关系识别难度大。虽然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类型予以披露,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复杂,关联方关系隐蔽性高,识别具有很高的主观性。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进

30、行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包括虚构交易、循环交易、采用特殊价格进行购销活动、委托经营或受托经营、转嫁费用负担、支付或收受资金占用费、进行资产重组等。(2)利用资产重组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的方式包括股份转让,上市公司高价转让其持有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7的其他公司股权;资产置换,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与其他公司的优质资产进行置换,增加资产增值收益;收购兼并,上市公司通过此方式完成自身产业调整;转让资产,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进行转让,减轻企业负担。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剥离不良资产,并入优质资产,实现优化资产结构,增加公司利润的目的。而且目前我国关于资产价值评估方面的理论不完善、操作不够规

31、范,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健全,从而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进行利润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空间。(3)利用政府政策扶持政府政策扶持也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对于符合国家和地方发展政策的企业,政府通常会制定一些政策法规予以经济支持,希望借助企业的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增加税收收入。企业借助政府政策扶持进行盈余管理,主要表现为第一,利用税收优惠。政府利用权限给予企业各种形式的税收优惠,如直接减征、免征税款等,提高企业的盈余水平。第二,利用政府补助。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资产,其直接计入企业的当期收益或递延收益,且没有成本,可以快速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第三,利用利息减免。当一些

32、政府扶持的企业利息负担过重时,政府会直接进行行政干预,要求银行核销或减免企业利息,这样大大减少了企业财务费用,直接增加了当期利润。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82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的关系会计准则是约束人们进行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活动的行为规则,主要是以规则、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广义的会计准则泛指一切有关财务会计信息报告和披露的标准,它不仅包括财务会计一般原则和具体标准,还包括法律法规中对财务信息报告和披露的规定和一些会计惯例等。我们通常所说的是狭义的会计准则,只包括一切规范财务会计信息报告和披露的一般原则和具体标准。21会计准则为盈余管理提供

33、了条件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本意上讲,设计会计准则是为了追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反对任意提供甚至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以为公司提供一种生成会计信息的成本相对低廉且可信的手段。沈烈(2010)认为受时间、成本、环境和人的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会计准则从制定、内容、执行和监督等诸多方面均存在不足和局限性。这些不足和局限性正好迎合了盈余管理寻求合法外衣的需求,成为盈余管理的理想的“遮羞布”。会计准则的不足、局限性及被利用的具体表现为(1)会计准则存在技术上的局限性会计假设的局限性、应计制(责权发生制)的局限性、稳健性原则与重要性原则的局限性、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局限性、会计计量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收益确

34、定的局限性。(2)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会计准则制定者不可能像直接参与市场的专业人员那样对环境作出迅速的反应。会计准则的制定必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在进行广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拟定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在经过一定的认可程序后,才能发布会计准则。因此,会计准则制定总是存在时间滞后的问题,而且,这种滞后性是不断发生的,为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时间(葛家澍;林志军,2001)。(3)会计准则的执行监管的不完善性。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和财务报告的合法性、真实性和一致性,必须经过独立、公正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独立的审计。然而,独立审计却因为本身具有的不完善性,不能审计出报表中存在的全部盈余管

35、理(罗勇,2003;徐浩萍,2004)。虽然,会计准则的权威性维护了会计信息的合法性、有用性。但是,会计准则的可选择性与滞后性,使合法的会计信息所表现出的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9而是一个数值区间。会计盈余在区间范围可调,区间范围会计盈余又带来的不同利益分配结果,最终形成了企业管理当局为实现自身或公司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采取各种盈余管理政策的内在驱动力。只要财务报告被用来传递公司经营业绩的信息,管理当局总可以凭借其对经济活动及机会的了解,来选择符合该公司经济情形的会计方法、会计估计和会计披露方式。由此可见,会计准则作为规范性(约束机制)与灵活性(剩余选择权)的适度

36、平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了进行盈余管理的激励空间。22会计准则是盈余管理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加以利用的工具尽管会计准则被盈余管理广泛利用,这也并不意味着全是会计准则的过错。秦会芳(2010)经过研究指出,会计准则只不过是盈余管理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加以利用的工具,而且还不是唯一可资利用的工具。实际上,早在会计准则产生前,盈余管理就已存在。会计准则不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而盈余管理的真正根源是两个字“利益”。并且,会计职业判断的存在,更加决定了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存在的必然性。这也就是为什么盈余管理的手段不仅局限于会计,会计准则产生之前为什么也能实现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治理为什

37、么总是屡禁不止的原因所在。因此,可以说有没有会计准则并不影响盈余管理的存在,影响的只是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和花样而已。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得到,盈余管理并不是因为会计准则的存在而产生,但是由于会计准则中很多地方会涉及职业判断等,它就不可避免的成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23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制定起反作用会计准则的建设与盈余管理行为密切相关。我国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出台源于1997年的琼民源事件。在随后的几年里,财政部都是以资本市场案例为背景,先后又颁布了多项具体会计准则。只要有上市公司利用制度真空来进行数字游戏,粉饰报表,会计准则就会出来弥补不足。盈余

38、管理行为的存在,促使准则制定者不断完善会计准则。由于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政策的多样性最大化自己利益的行为。因此,作为约束盈余管理的关键因素,会计准则在体系和具体内容上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弥补自身的缺陷和空白地带,尽量缩小盈余管理的空间。虽然会计准则不能完全消除盈余管理的问题,但是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10对于会计准则制定者而言,应该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明确不同会计政策的适用条件,努力使会计信息向更高程度的真实性发展。政府制定会计准则和证券监管等规范时,应该考虑到企业盈余管理的情况,如是否会导致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如会

39、导致盈余管理,则在多大程度上允许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是否加强披露要求等等。由于各个企业经营环境和过程中的特殊性及经营中的不确定性,为了使财务报告恰当地反映各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的管制者必须允许企业在编制报告时运用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者进行博弈的过程应是准则逐步走向完备的过程(杨秀艳,姜鲁平,郑少锋,2007)。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113新会计准则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研究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一方面,弥补了旧准则的不足,使更多的会计事项有了计量的依据,减少了企业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空间;另一方面,新准则坚持原则导向,

40、在执行中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准则做出职业判断,这些自由的选择权和裁量权给上市公司提供了更多的盈余管理机会。新会计准则及其相关应用指南,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31新会计准则扩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间范围(1)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确定与计量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毫无疑问,公允价值如能在上述经济业务事项中得到正确运用,是能够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且国际上的许多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和

41、地区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已有了多年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我国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也作了谨慎设计。公允价值与企业盈余关系密切,其可验证性相对较差,加之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审计部门和督管机构的监管手段、方法等又不尽完善,所以企业管理层有意识地借助公允价值计量这一合法外衣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和成功率极大。实际上,在美国、欧洲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重大财务案例中都不难找到此类佐证。(2)资产减值中的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增多新准则中有关资产减值的分量较过去明显加重,譬如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有所扩大,考虑的因素有所增加,尤其是在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折现率的选择”、“

42、资产组的认定”等诸多环节都充斥着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判断成分,只要企业管理层有意,其可能驾驭的弹性空间很大,且查证和定性较难,盈余管理安全性高。(3)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由原来仅限于“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扩大到“为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由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12企业借入资金后是混合使用的,企业上述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到底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到底多少被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构建、生产所占用或被用于对外的投资运

43、作,赚取的投资收益几何,企业外部人很难准确了解,因此借款费用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数量上如何分配,企业管理层存在“随心所欲”的可能性。(4)预计负债计量的新规新或有事项准则对预计负债的初始计量增加了“如果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应当通过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折现后确定最佳估计数”;同时还增加了后续计量的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量,应作相应的调整,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些新规的无形中也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增加了施展拳脚的余地。(5)债务重组准则的新变化债务重组准则的新变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债务重组利得的会计处理由“资本公

44、积”科目,回归到“营业外收入”科目,而且由此增加的利润虽然要在附注中披露,但无须在计算每股收益指标时扣除;二是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时,既确认债务重组利得又确认转让非现金资产损益;三是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时,债权人重新入账的债权金额和债务人重新入账的债务金额由过去以协议中规定的未来的本利和确定,改为已未来应收或应付金额的公允价值确定。这三点重要变化使得该业务与企业盈余的关系更加密切,从而给盈余管理带来一定机会。此外,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交易类别划分和不同类别相关损益的不同处理规定,存货准则有关存货与投资性房地产之间重分类的会计处理规定,企业合并准则中有关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

45、并的界定及不同的会计处理规定等,都有被企业管理当局加以利用的价值。32新会计准则缩小盈余管理空间的主要表现如果说上述为追求会计准则的科学性、相关性和可操作性的新规定客观上使盈余管理可借用的空间有所增大是属于无意和无奈的话,那么下述的新规定对盈余管理的制约,则属于有意而为(1)缩小制度的“盲区”过去有不少经济业务,要么会计准则、制度未作规范,要么准则、制度虽作规范,但规范粗糙、模糊,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实际上形同虚设。于是,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13这些准则、制度规范的“盲区”便成为企业利用其进行盈余操控的对象。新会计准则基本上消除了这些会计规范的“盲区”,一定程度上牵制了企业盈余

46、管理。譬如,企业合并业务,过去一直无全面而系统的会计规范,各企业在如何确定合并成本及其分配、如何确定作为对价付出的相关资产的相关损益、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等方面一直很混乱,影响了资产、负债和盈余的核算口径。企业合并准则的出台并实施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新准则要求企业将企业合并区分为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两大类,并分别采用不同的规则进行处理,比较科学合理,不仅消除了我国会计规范的死角,而且对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了很好范例。(2)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进行了适当限制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我国的公允价值使用的前提、范围及具体方法上更加谨慎,这既是对我国过去曾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出现问题的总结和改

47、进,也是基于我国国情,确保公允价值不被滥用的现实选择。譬如,在基本准则第四十三条中就明确指出采用重置成本、可变化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新会计准则的这些规定向企业传达的信息是严肃而鲜明的,那就是不是任何时候的任何情形下均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有关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只有在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的基础上才能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不是随便估计的金额、更不是橡皮尺子;禁止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3)适当堵塞了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的通道“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采取了在长期资产存续期间只计提不允许转回的做法,这样做,使资产减值的“调节器”的功能有

48、双向变为单向,调节功能大大降低,从而使反制公司滥用资产减值调节利润的效果大大增强,保证会计信息相关性特殊的、现实的举措。另外,对流动资产计提的准备(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新准则虽然允许计提和冲回,但对其计提和冲回也进行了严格限制。(4)增强了企业经常性和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透明性新准则对损益披露的要求随处可见,除“财务报告列报”准则外,各具体准则几乎都有要求,譬如,债务重组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债务重组双方的重组利得或损失的金额,关联方披露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交易金额、定价政策等;等等,这些会计报表列报要求不仅可以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较好判断企业损益的构成、风险和报酬的主要来源,增

49、强决策科学性,还可以有效抵消企业进行的利益包装的“成果”。通过对比分析新旧会计准则,我们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的确缩小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新会计准则也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变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14化,例如增加了会计人员的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而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会受会计人员本身的主观意识所影响。因此,新会计准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总而言之,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依然存在,但其程度是否有所增加以及盈余管理具体手段有哪些比较突出等等,还需要通过实证进行研究。33新旧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与盈余管理总结新会计准则为了抑制盈余管理,有意地缩小了其可借用的空间,使得一些只能在旧会计准则下才能运用的盈余管理不复存在。但新会计准则在无意间也扩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间范围,让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出现。表1为可能与盈余管理有关的新旧会计准则条例变化内容对照表。表1新旧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内容对照表项目新准则旧准则扩大盈余管理的空间借款费用扩大了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不仅包括固定资产,还包括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扩大了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包括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是固定资产,发生在其他资产上的借款费用,不能予以资本化;可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仅为专门借款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