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万千戏子同台,观旦末如何出彩——张竹坡人物塑造论论略【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5943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万千戏子同台,观旦末如何出彩——张竹坡人物塑造论论略【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看万千戏子同台,观旦末如何出彩——张竹坡人物塑造论论略【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看万千戏子同台,观旦末如何出彩——张竹坡人物塑造论论略【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看万千戏子同台,观旦末如何出彩——张竹坡人物塑造论论略【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看万千戏子同台,观旦末如何出彩——张竹坡人物塑造论论略【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论文(二一一届)题目看万千戏子同台,观旦末如何出彩张竹坡人物塑造论论略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教务处制二一一年五月本科生毕业论文0目录摘要2ABSTRACT2关键词2KEYWORDS2一、人物塑造的总思想系统论3(一)伏线3(二)出场4(三)作结5二、人物塑造的基本原则6(一)人物必须符合“情理”6(二)人物必须具有典型意义7三、人物塑造的艺术方法9(一)“白描”法9(二)“犯而不犯”法与“各各皆到”10四、张竹坡人物塑造理论的贡献及其影响12(一)张竹坡的“情理”说充实了小说写实论的内涵12(二)张竹坡的“典型”说推动了典型论的发展13(三)张竹坡的语言“白

2、描”说丰富了清代的语言艺术观13(四)张竹坡人物塑造理论的影响14注释15参考文献15致谢17本科生毕业论文2看万千戏子同台,观旦末如何出彩张竹坡人物塑造论论略摘要紧接金圣叹、毛宗岗等人之后,清人张竹坡开拓了人物塑造理论新的疆域,拥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他首先是把人物放在一个整体的网络中去解读,认为人物与人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此还提出了相对应的读法;其次,他提出了“情理”论和“典型”论,认为人物要符合情理并且具有典型性;最后,他提出了“白描”、“犯而不犯”等艺术手法,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进行了创新。ABSTRACTZHANGZHUPODEVELOPEDTHETHEORYOFCHARA

3、CTERPORTRAYALAFTERJINSHENGTANANDMAOZONGGANG,ANDHEHADAORIGINALANDUNIQUEPERSPECTIVEFIRSTLY,HEPUTTHECHARACTERSINTOAWHOLENETWORKTODECIPHER,ANDDEEMTHATTHECONNECTIONBETWEENTHECHARACTERSANDTHECHARACTERSAREVERYCLOSELYRELATED,TOWHICHHEALSOPUTFORWARDCORRESPONDINGREADINGMETHODSSECONDLY,HECAMEUPWITHREASONABLETH

4、EORYANDTHETYPICALPERSONTHEORY,COUNTTHATCHARACTERSHUOLDBESENSIBLEANDTYPICALTHIRDLY,HEPUTFORWARDTHE“BAIMIAO”THEORYAND“SIMILARBUTNOTINDENTICAL”THEORY,CONSTANTLYBRINGFORTHNEWIDEASINARTISTICTECHNIQUES关键词张竹坡;人物塑造理论;系统刻画;情理;典型KEYWORDSZHANGZHUPOCHARACTERSTHEORYSYSTEMSDEPICTREASONABLETYPICAL张竹坡对金瓶梅的点评在中国批评史上

5、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张竹坡虽然没有明确地论述过人物系统观念,但散落于杂录、读法、竹坡闲话等篇中的见解却是细致而深刻的。一如人有生老病死,小说人物免不得会有“上场退场”的经历,而在一部小说里面,人物不可能是独立地存在的,他必定会与周围的环境、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竹坡评之为“血脉贯通”,“千丝万线同出一丝”,“千万根共具一体”1。对此,张竹坡主张把一百回当作“一回来读”2,他认为金瓶梅中的人物如“喷壶倾水”能使本科生毕业论文3“诸色人等一齐皆出”3,人物显现为独立的“一丝”却又与其他要素有着“血脉相通”的联系。张竹坡的这些点评,实际上是抓住了人物系统刻画这一观点的精髓,虽没有形成自己的体

6、系,但他理论中的独创性和独到性世人有目共睹。此外,他还提出了情理说、典型说,提出了几种具体的艺术创作手法,对后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一、人物塑造的论系统论“张竹坡评点书中的人物,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从不孤立地考察任何人物形象,总是把他们放到艺术世界整体网络中去研究。”4张竹坡曾指出“金瓶梅却是一百回共成一传,而千百人总合一传,内却断断续续,个人自有一传”(读法第三十四)建议读者把全书当作一回来读。他认为金瓶梅中人物的塑造是建构在一个大的系统里面,那些人物并非独立而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构成,因此他提出“金瓶梅不可零星看”方知其“贯通气脉,为一线贯穿下来”(读法第五十二)。梳理张竹坡的人物塑造理论我

7、们可以发现,他的人物塑造系统论可以从一个基本框架即人物的登场顺序来解读“伏线出场做结”。在这个框架里,深刻地体现着张竹坡把小说创作看成是“如盖房造屋,要使梁柱笋眼,都合得无一缝可见”5这样的思想。(一)伏线此处伏线意味着当一个人物还未出场时,前文早已埋下伏线。这虽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没有太大的作用,但这样做可以使人物的身份、地位等信息事先说清楚,免得人物临出场时需再费笔墨交代。“盖此书每传一人必伏线于千里之前,又流波于千里之后。”(第三十六回回评)从整体来说,这是张竹坡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将一个个人物进行“事先”的阐释,从而为后文埋下伏笔。张竹坡在评点中多次提到伏笔、影笔,固然此法在结构上运用较多

8、,但在人物的塑造中也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且看第一回回评中张竹坡如何解说尚未出场的丫头庞春梅本科生毕业论文4若夫叙一人而数人于不言中跃跃欲动,而又神工鬼斧,非人力所能为者矣。何以见之如教大丫头玉箫,拿蒸酥是也。夫丫头则丫头已耳,何以必言大丫头哉春梅固原在月娘房中做小丫头也,一言而春梅跃然矣,真正化工文字。在这里,张竹坡意识到写春梅之线早已埋好,而单凭一“大丫头”便可推断出春梅是“小丫头”的身份。春梅到此虽未出场但其身份地位却早已言明。而第六回回评提及春梅时说何处写春梅看其写金莲唱曲内必一云唤梅香再云梅香是也。不然,金莲与西门正是眼钉初去满心狂喜之时,何不得于心,乃唱一惨淡之曲,而金莲自身沾宠之不

9、睱,乃频唤梅香,且不说丫环而必用梅香总之,金梅二人原是同功一体之人,天生表里为恶,一时半霎都分不开者。此处一点,早已将金、梅二人归结为一体,春梅尚未出场但立场已经确定。及至第九回西门庆偷取潘金莲武都头误打李皂隶,便极其自然地顺出月娘房中的另一丫头春梅,且月娘将之叫到金莲房里服侍。前后一照应,严丝合缝,既不让人物出现得突兀,又给读者得以窥探先机之感。(二)出场在人物出场方面,张竹坡认为金瓶梅中对人物出场安排极富“文字穿插之妙”。例如他在读法第一十三中提到“读金瓶梅须看其入笋处,如玉皇庙讲笑话,插入打虎;请子虚,即插入后院紧邻;六回金莲才热,即借嘲骂处,插入玉楼;借问伯爵连日那里,即插入桂姐;借盖

10、卷棚,即插入敬济;借瞿管家,插入王六儿;借翡翠轩,插入瓶儿生子;借梵僧药,插入瓶儿受病;借碧霞宫,插入普净;借上坟,插入李衙内;借拿皮袄,插入玳安、小玉,诸如此类,不可胜数,盖其笔不露痕迹也。”每出一人,必定有其他人引出,把书中其他人物和其他情节都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又如他指出“至于卉四嫂却为玳安写,盖言西门只知贪滥无厌,不知其左右亲随,且上行下效,已浸淫乎欺主之风,而窃玉成婚,已伏线与此矣”(读法第二三),本科生毕业论文5这里是借用卉四嫂的形象刻画来联系出西门庆的“只知贪滥无厌”和其左右之人的“上行下效”,于是便又从一个整体之上来安排一个人物的出场,显示出“如盖房造屋,要使梁柱

11、笋眼,都合得无一缝可见”的观念。(三)作结此处的“结”,指的是张竹坡对金瓶梅中人物最后离开舞台时所采用的方式的总结。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流波于千里之后”,他认为金瓶梅中各色人物的退场并不是突兀的,而是像流水的涟漪那样缓缓平息。小说第二十六回中写来旺媳妇宋惠莲“含羞自缢”,一般来讲一个小说人物在他死亡之时便是终结之处,但张竹坡在第二十八回回评中却如此说来人知此回为写金莲之恶,不知是作者完一事之结尾,渡一事之过文也。盖特地写一惠莲忽另其烟消火灭而去,不几嫌笔墨直截,故又写一遗鞋,使上文死去惠莲,从新在看官眼中一照,是结尾也。他认为小说作者在此回中写出惠莲之遗鞋,才是一番惠莲文字的真正作结。又如在三十

12、六回回评中提到书童作结文字时所说“今书童与上两回已极力描写,此处若犹必呆写,便非文理。若便置不写,文情又何突然无余韵。故于请蔡状元时安郎中作陪,而令其有龙阳好,闲中又将书童点出余韵也。”此处所说余韵,便是那流水余波,缓缓荡开平息是也。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张竹坡极力推崇金瓶梅文字,将它推到了与史记并齐的高度,认为金瓶是“千百回共成一转”“千百人总合一转”的。而金瓶结构又被张竹坡称为“草灰蛇线”“千里伏脉”,看金瓶梅不能单独地把一个人拎出来独立地观看,而是要放在大环境里才能准确解读。所以在塑造一个人物的时候少不得又关联到书中其他人物,关联到书中的整体结构和各种暗伏之线。而将人物以“余韵”作结,是

13、又暗伏一线、又挑起另外故事的契机,亦能反照一人的性格。如惠莲之遗鞋对应后文金莲遗鞋落入陈敬济之手,又能照应金莲之嫉妒心肠。张竹坡说作者“此文又何肯呆写”6,其深意亦在此处。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张竹坡认为金瓶的人物塑造是从一个人还未出本科生毕业论文6场就开始的。他认为可以将金瓶中的人物安放在一个“伏线出场作结”这样的一个框架里,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人物是如何以一种“如盖房造屋,要使梁柱笋眼,都合得无一缝可见”的姿态被塑造出来的,并使人物能够“血脉贯通”,并使“喷壶倾水”能让“诸色人等一齐皆出”。那么,在这样一个大框架里,张竹坡认为金瓶梅是依据什么样的原则去塑造人物的,或者说金瓶梅将塑造怎样

14、的人物呢二、人物塑造的基本原则(一)人物必须符合“情理”“情理”原本是诗文论中的概念,张竹坡在此引用过来作为金瓶梅中人物塑造的一大原则。“他把情理作为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内在依据而提出,强调讨得情理的重要。”7他认为要塑造人物,不管是外在表现还是内在本质,必须围绕“情理”二字展开,必须符合“情理”,这是张竹坡提出的金瓶梅中人物塑造理论中最根本的原则所在。他在读法第四十三中说到做文章,不过是情理二字。今做此一百回长文,亦只是情理二字。于一个人的心中,讨出一个人的情理,则一个人的传得矣。虽前后夹杂众人的话,而此一人开口是此一人的情理。非其开口便得情理,由于讨出这一人的情理,方开口耳。只有当一个人物

15、符合他自己的“情理”时,方能开口说话,方能满足一个“典型”人物的需要。否则一个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并不符合他所属的形象,要是穷人应伯爵突然有了西门庆的财大气粗、月娘转变性情如金莲一般,那么何来典型之说那时应伯爵便成了西门,月娘亦成了金莲是也。故张竹坡评道即千古算来,天之祸淫福善,颠倒权奸处,确乎如此。读之似有一人,亲曾执笔,在清河县前,西门家里,大大小小,前前后后,碟儿碗儿,一一记之,似真有其事,不敢谓操笔伸纸做出来的,吾故曰得天道本科生毕业论文7也。(读法六十三)皆因事事合情理,人人合情理,才能是“读之似有一人,亲曾执笔,在清河县前,西门家里,大大小小,前前后后,碟儿碗儿,一一记之,似真有其事

16、”而不至于失去它的本来面目。那么作者又要怎样才能写出合乎情理的人物呢张竹坡认为作家要“曾于患难穷愁,人情世故,一一经历过,入世最深,方能为众脚色摹神也”(读法五十九)。作者唯有把世间种种如人情世故、患难穷愁经历上一遍才能写出有神韵的人物来。但他同时又提到“必待色色历遍,才有此书,则金瓶梅又必作不成也。何则即如诸淫妇偷汉,种种不同,若必待身亲历而后知之,则何以经历哉故知才子无所不通,专在一心也。一心所通,实又真个现身一番,方说得一番”(读法六十),指出作者没有必要把所有事经历一遍,非“色色历遍”,而是只要“一心所通”便可。一心所通便能看通一人,便能“于一个人心中,讨出一个人的情理”8。“情理”一

17、说旨在于点明金瓶梅中人物塑造贴近事实、符合各个人物性格。他在竹坡闲话中提到的“千针万线同出一丝,又千曲万折不露一线”和“千万根共具一体,血脉贯通,藏针伏线,千里相牵”,这其中的“同出一丝”“共具一体”,最重要的就是合“情理”。只有合乎情理,才能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有最中心的原则存在从而让人物合情合理并能“一齐皆出”。(二)人物必须具有典型意义张竹坡在评点里提出的另一个人物塑造原则是“典型”论。这里的“典型”具体指塑造典型人物。张竹坡首次使用“典型”这一名称见于第八十六回夹批。该回写到陈敬济与金莲奸情败露,金莲被交由王婆发买,陈敬济偷与金莲商量嫁娶之事。张竹坡在此评点道“又一个要偷取,西门庆典型尚

18、在。”这里的典型指的是“楷模”或者“典范”。后文写及西门拜蔡京为干爹,而王三官亦拜西门庆为干爹,势利之人层出不穷,西门庆亦只是其中一个而已,他对此评点说“百千个市井小人中,有一市井小人之西门庆。”(第三十六回回评)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张竹坡的“典型”理论不仅仅止于典范的层面上,而是已经提本科生毕业论文8高到了共性与个性的层面。张竹坡认为“典型”人物不仅仅要体现出社会上某类人物的性格,还要体现出他们自己的个性。张竹坡在读法第三十二中曾仔细地总结过金瓶梅中各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他说“西门是混帐恶人,吴月娘是奸险好人,玉楼是乖人,瓶儿是痴人,春梅是狂人,敬济是游浪小人,娇儿是死人,雪梅是蠢人,宋蕙莲

19、是不识高低的人,”其中“混帐恶人”、“奸险好人”、“乖人”、“不识高低”等都是主要人物的个性,但是这种性格又代表了一个群体或者说是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就如西门庆的性格是为世上千百市井小人所共有的。西门庆是市井小人中的典型,也代表了市井小人所共有的性格。此外,张竹坡人为“典型”人物既要有性格的主导方面,也要有性格的多样化的特点。如张竹坡指出西门庆是“混账恶人”,这是西门庆性格的一个主体方面,后来在其他点评中却也说到西门庆性格中“贪婪”、“粗鄙”的方面。不仅如此,张竹坡还意识到了环境对“典型”的影响所在。他在读法二十三中提到金莲性格形成的原因王招宣府内,故金莲旧时卖如学歌学舞之处也。今看其一腔机诈,

20、丧廉寡耻,若云本子天生,则良心为不可必,而性善为不可据也。吾知其二、三岁时未必如此淫荡也。使当日王招宣家男敦礼仪,女尚贞廉,淫声不出于口,淫色不见于目,金莲虽淫荡,亦必化而贞女。奈何堂堂招宣,不为天子招服远人,宣扬威德,而已裁缝家九岁女至其家,即费许多闲情,教其描眉画眼弄粉涂朱,且教其做张做致,乔模乔样。他认为金莲如果能在一个“男敦礼仪,女尚贞廉,淫声不出于口,淫色不见于目”的家庭里,纵使她性格本淫,也可“化而贞女”,但金莲到的却是“费许多闲情,教其描眉画眼弄粉涂朱,且教其做张做致,乔模乔样”的王招宣府,故而形成了她善淫善妒的性格。“典型”理论的提出,张竹坡旨在“提点”读者在将金瓶梅做一回读的

21、同时,关注到“喷壶倾水”时虽“千万根共具一体”但这千万丝每根又各有不同,每一根是独立的存在。本科生毕业论文9三、人物塑造的艺术方法在两大原则的基础上,张竹坡还提出了具体的人物塑造艺术方法,主要有“白描”、“犯而不犯”与“各各皆到”。(一)“白描”法白描是中国国画一种技法的名称,指单用线条勾勒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同时白描也是文学表现的手法之一,指采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来描摹形象,不重词藻的修饰与渲染烘托。张竹坡在读法六十四中提到“读金瓶当看其白描处,子弟能看其白描处,必能自作出异样省力巧妙地文字来也。”他认为金瓶梅的文字因其“白描”而显得“异样省力巧妙”,也就是说通过白描这种表现手法,小说的文字显

22、得浅显、形象而又生动。如他在评应伯爵时所说描写伯爵处,纯是白描,追魂摄影之笔。如向谢希大说“何如我说”;又如“伸着舌头道爷”。俨然纸上活跳出来,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第一回回评)在小说第一回描写应伯爵的文字中就可看出金瓶梅的作者运用简练朴素的文字来描写人物之法,而又达到了切合人心理、性格的“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效果。无怪乎张竹坡对此赋予了极高的评价。“小说艺术的重心在写人,而白描艺术,能省却不少文字,在人物塑造上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9又如第六十七回应伯爵因生子跑去西门庆家借钱,西门庆取笑他,而应伯爵“故意把嘴谷都着,不做声”,张竹坡在此夹批道“一路白描,曲尽借债人心事”,仅十字便能曲尽心事

23、,不可不谓之“以少胜多”也。不仅如此,张竹坡还认为白描能够使语言显得准确和形象。他在第三回末夹批中说以上只用西门、婆子互相自嘈,写妇人,止用了五“低头”,两“不动身”,便使一篇三人入火文字眉眼皆动,而结以“只低了头”,“不动身”,总上一段,是好笔力。接着在第四回回评中又说本科生毕业论文10五低头内,妙在一“别转头”。七笑内,妙在一“带笑”、一“笑着”、一“微笑”、“一面笑着低声”、一“笑着不理他”、一“踢着笑”、一“笑将起来”,遂使纸上活现。细与其上下文细细连读之方知。此二回写王婆与西门庆设计于潘金莲,潘金莲半推半就顺计而从。张竹坡在这里提出文中只用三个动作低头、不动身、笑,便把金莲在这个场景

24、下的情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着墨虽不多,但极其准确形象,符合小说中潘金莲的性格。又如后文第三十回瓶儿生子,合家欢喜,但金莲却是“听见生下孩子来了,越发怒气,径自去到房里,自闭门户,向床上哭去了”,这仅是一怒一哭,便简练而形象地描绘出金莲对瓶儿生子的嫉妒之心、怀恨之意,“总是现妒妇身说法处,白描入化也”10。通过“白描”这种方法,张竹坡认为金瓶梅作者不仅写出了书中人物的形态样貌,更是写出了各个人物的“性情”与魂魄所在。(二)“犯而不犯”法与“各各皆到”小说忌讳将一类人写得相似,因为相似的人物凸显不出个人的性格,很难写出其精髓所在。但是我们在金瓶梅中却看不到性格明显相似的“同一类人”。为何如此说

25、虽然蔡京、西门庆、王三官、应伯爵、谢希大等势利小人相似,但性格绝不相同;写尽卖笑之人,性格却也各不相同;写各色丫环妻妾,虽身份地位相似,但又找不出一个相同的人来。张竹坡认为金瓶梅在突破人物塑造的“雷同性”上用的是“犯笔不犯”之法。金瓶梅妙在善用犯笔而不犯也。如写一伯爵,更写一希大,然毕竟伯爵是伯爵,希大是希大,各人的身份,各人的谈吐,一丝不紊。写一金莲,更写一瓶儿,可谓犯矣然又始终聚散,其语言举动,又各各不乱一丝。写一王六儿,偏又写一贲四嫂;写一李桂姐,偏又写一吴银姐、郑月儿;写一王婆,偏又写一薛媒婆、一冯妈妈、一文嫂儿、一陶媒婆。写一薛姑子,又写一王姑子、刘姑子。诸如此类,皆妙在特特犯乎,却

26、又各各一款,绝不相同也。(读法四十五)本科生毕业论文11这里的“犯”是指“同一类”,如伯爵希大之流;而“不犯”就是同一类人中各个人物的差异,因此才能写出“各各一款,绝不相同”的人物。张竹坡指出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作者故意用“犯笔”把一群社会地位相同或相近的人物放在一起写,却又能够“不犯”而使这类人的性格显示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此外,张竹坡认为金瓶梅还用了“各各皆到”的塑造方法。他说于西门庆,不作一文笔;于月娘,不作一显笔;于玉楼,则纯用俏笔;于金莲,不作一钝笔;于瓶儿,不作一深笔;于春梅,纯用傲笔;于敬济,不作一韵笔;于大姐,不作一秀笔;于伯爵,不作一呆笔;于玳安儿,不着一蠢笔。此所以各各皆到也

27、。读法四十六他认为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使用不同的笔法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使其“各各皆到”,从而使人物性格显得栩栩如生,各自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此外,除上述几点外,张竹坡还略略指出了金瓶梅中其他一些塑造人物的方法,如埋伏笔、影写等。他在读法十七中提到金瓶内,有两个人为特特用意写之,其结果,亦皆可见,如春梅与玳安儿是也。于同丫环时,必用几遍笔墨描写春梅心高志大,气象不同。于众小厮内,必用层层笔墨,描写玳安色色可人。后文春梅做夫人,玳安做员外因他要于污泥中,为后文翻案,故不得不为之抬高身份也。作者欲在后文写春梅、玳安二人发迹,便让两人在众人之中显得与众不同,暗暗埋下伏笔,待致二人命运急转,方可让读者

28、醒悟原来两人的命运转换,皆源于平时各自气象不同,有迹可循。张竹坡虽未对此做更多解释,但从这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埋伏笔”亦为金瓶中人物塑造的方法之一。上文已说过,金瓶决不让一人多余,不让一事多出,那为何作者又独独写一个宋惠莲,又让其“烟消火灭而去”呢张竹坡对此是这样解释的书内必写惠莲,所以后文妒瓶儿时,小试行道之端也。何则使春梅送火山洞,何异教西门早娶瓶儿,愿权在一块住也。惠莲跪求,便尔舒心,且许多牢笼关锁,何异瓶儿来时,乘醉说一跳板走的话本科生毕业论文12也。两舌雪娥,使激惠莲,何异对月娘说瓶儿是非也。卒之来旺几死而未死,惠莲可以不死而竟死,皆金莲为之也。作者特特于瓶儿进门,加此一段,所以危瓶儿

29、也。而瓶儿不悟,且亲密之,宜乎其祸不旋踵,后车终覆也。此深著金莲之恶。(读法二十)他认为写一个惠莲的作用是“影瓶儿”11。写惠莲时,惠莲才蒙爱,金莲却早已知道,西门庆与瓶儿私通亦是金莲先知;写惠莲跪求,后文便有金莲对瓶儿“乘醉说一跳板走”一出;写金莲对雪娥说惠莲不是,后文又有金莲对月娘搬瓶儿是非一事。写惠莲诸多事,总是为后文金莲对付瓶儿的影写。故此时瓶儿之事虽未出,但作者却早已将这许多事件、诸多磨难安排“妥当”,交由金莲一一放手去施行,这便又反衬出金莲的“恶”来。一个“影写”,不仅交代了一个人物的命运,也能够衬出其他人的性格来。故张竹坡又在读法二十一中提到如意儿此人,指出如意儿的命运与瓶儿、惠

30、莲相似,总是二人之“影”,又衬金莲之恶。张竹坡认为金瓶梅通过“白描”、“犯而不犯”与“各各皆到”、埋伏笔、影写等方法塑造了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而这些人物是符合“情理”并且具有其典型意义的。他的这些理论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充实了他的人物系统刻画论,依据这些塑造方法来塑造的人物是可以并且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他的系统论。如“犯而不犯”与“各各皆到”此种方法,在些一个人物的同时必定要着手写一类人物;通过影写的方法使金莲、惠莲、瓶儿三人形成了一个具有暗线连接起来的一个整体,就有如“喷壶洒水”“一齐皆出”。四、张竹坡人物塑造理论的贡献及其影响(一)张竹坡的“情理”说充实了小说写实论的内涵“情理说”是写实理论的一

31、个重要方面。在清代以前,写实理论发展并不完善。明末时金瓶梅一书以其客观冷静的写实态度以及通过摹写家庭生活实录的方式成为写实小说的奠基之作,至此以后写实小说源源不断地涌现。小说创作上的变化导致了小说批评理论的变化发展,写实理论便是从这个时候发本科生毕业论文13展起来的。写实理论肯定小说的写实价值,主张小说描摹世态,并且认为小说描写须得“入情”且真实感人。在张竹坡之前,李贽、托名李渔的绣像本金瓶梅评点者无名氏以及后来的“天花藏主人”等皆持有这一观点。刘廷玑在在园杂志中赞金瓶梅道“若深切人情事务,无如金瓶梅,真称奇书。”12他肯定了金瓶梅的写实艺术,而张竹坡在点评中所说的“似有一人,亲曾执笔,在清河

32、县前,西门家里,大大小小,前前后后,碟儿碗儿,一一记之”指出金瓶梅一书将现实生活记录得真实可感,细腻非常。而他提出的“向人情中讨结煞”一说,“可以说这是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要求”13。张竹坡认为小说写惠莲与西门庆有染,但对丈夫仍有情义,最后与西门庆决裂自缢而死是具有真实感的。他提出的“于人情深浅中,一一讨分晓”是“对作品的高度赞扬,也是对写实小说塑造人物经验的总结”14。他的主张在写实理论刚发展起来的清代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充实了清代的写实理论。(二)张竹坡的“典型”说推动了典型论的发展塑造典型性格的理论可追溯到明代李贽等人的批评,清代产生的典型论沿袭了这一理论,而清代典型理论的发展又与

33、世情说密切相关,清代批评家对“典型”理论的塑造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虽没有形成严格体系,但已论述得很全面。李贽在评点容与堂本水浒传时提到了小说创作个性化的理论。到了清代,金圣叹继承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物格”、“尽人性”的观点。传至毛宗岗后又提出了性格绝对化的理论。张竹坡亦师承金圣叹,坚持人物性格化的特点,又要求“犯笔不犯”,提倡“各各皆到”。在此基础之上,张竹坡提出了塑造“典型”的主张,将人物的塑造提高到了一个共性与个性的理论层面,这又是他对小说理论的一大贡献。(三)张竹坡的语言“白描”说丰富了清代的语言艺术观明代批评家较少评论语言运用的艺术技巧问题。在清代,金圣叹对水浒传评点的组成部

34、分之一便是对语言艺术的欣赏和研究。而张竹坡继金圣叹之本科生毕业论文14后又丰富、发展了语言艺术。他引入“白描”这一绘画手法来形容作品语言,不可不谓是一大开创。他概括了白描语言的特点,深入细致地揭示了它简朴、准确、形象的特点,这无疑是一种全新的语言艺术观,开拓了批评史在语言艺术方面的理论。(四)张竹坡人物塑造理论的影响张竹坡对金瓶梅对脂砚斋有着深远影响,也对红楼梦的点评起到了借鉴的作用。脂砚斋在红楼梦甲戌本十三回眉批中提到红楼梦在创作上“深得金瓶壸奥”,而他在理论批评上更是继承了张竹坡的“情理”说,认为小说在描写生活、叙述事件、塑造人物时应符合情理;在人物塑造理论上他总结出的人物塑造的经验教训,

35、是对张竹坡“典型论”的极大发展;而在语言艺术方面脂砚斋更是集前人之大成,不仅指出红楼梦中语言艺术白描的特点,还发展出了“炼字”的理论。对此,王汝梅先生称“如果没有金瓶梅及对金瓶梅艺术经验的总结,红楼梦的产生是不可想象的”15,而我们亦可以加上这么一句假如没有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后世如此繁荣昌盛的红学研究也是不可想象的。综上所述,张竹坡这位才子在对金瓶梅的评点中所阐发的理论融合发展了前人的成果,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起着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他的人物系统刻画的观念以及“情理”、“典型”的提出表明了他对金瓶梅的独到见解。但我们在看到他理论独到之处外,也要看到其中的不足之处。他站在一个封建卫道士的角

36、度来看待金瓶梅中的女人,并指出作者以阳秋之笔来隐恶月娘,这是一种带有主观偏激色彩的看法。晚清文龙以张评本为底稿作评,却在对月娘、春梅、玉楼的看法上与张竹坡完全相左,这不可不说张竹坡在人物看法上所带主观色彩过于浓厚,导致他的观点有所偏颇。而张竹坡在读法八十二中提出的“金瓶梅切不可令妇人看见,不知男子中尚少知劝诫观感之人,彼女子中能观感者几人哉至于其文法笔法又非女子所能学,亦不必学”又是大大得罪于当世女子了。此种观点虽与当时社会现实有关,但不得不说有其狭隘的观念在内。而他基于封建教条抽象地谈论孝道寓意时,也本科生毕业论文15是迂腐和保守的。张竹坡留给我们的财产需要我们客观辩证地去对待。注释1张竹坡

37、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竹坡闲话,齐鲁书社1987年1月第1版,第10页。2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齐鲁书社1987年1月第1版,第37页。3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齐鲁书社1987年1月第1版,第2页。4周书文张竹坡论的人物系统刻画,固原师专学报,1994年第三期,第6页。5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齐鲁书社1987年1月第1版,第40页。以下出注,仅随文注明回数。6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齐鲁书社1987年1月第1版,第348页。7王汝梅金瓶梅探索,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第80页。8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齐鲁书社1987年1月第1版,第38页。9方正耀中国古典小说理论

38、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230页。10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齐鲁书社1987年1月第1版,第457页。11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齐鲁书社1987年1月第1版,第797页。12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转引自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561页。13方正耀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183页。14同上。15王汝梅金瓶梅探索,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第84页。主要参考文献1孟进厚,金瓶梅研究序跋精选,武汉出版社,1998年。2吴敢,张竹坡研究综述,文物出版社,2009年。3金瓶梅研究,江苏古

39、籍出版社,1990年。本科生毕业论文164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5王先霈、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花城出版社,1988年。6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王运熙、顾易生,清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8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9王汝梅、张羽,中国小说理论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10郭雪峰,张竹坡评点略论,文教资料,2008年第3期。11王汝梅,王汝梅解读,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年。12陈昌恒,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辑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3苗怀明,20世纪以词话本为中心的研究综述,中华文化论坛,2002第1期。14刘晓军,20世纪张竹坡评点研究述评,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15郭雪峰,张竹坡评点略论,文教资料,2008年一月号下旬刊。16蔡靖芳,张竹坡小说创作论的主体间性,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17徐全太、王秀云,研究论著索引,驻马店师专学报,19941995年版。18张进德,研究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19齐鲁青,论张竹坡的批评,内蒙古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