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演义》程式化描写【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6018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三国演义》程式化描写【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试论《三国演义》程式化描写【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试论《三国演义》程式化描写【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试论《三国演义》程式化描写【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试论《三国演义》程式化描写【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本科毕业论文(二O一一届)题目试论三国演义程式化描写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教务处制二一一年五月1目录摘要2ABSTRACT2关键词2KEYWORDS2一、引言2二、程式化的表现3(一)情节结构的程式化3(二)军事谋略描写的程式化4(三)人物服饰描写的程式化6(四)情感描写的程式化8三、程式的意义11注释12参考文献13致谢142试论三国演义程式化描写摘要三国演义程式化描写主要表现在情节结构的程式化、军事谋略描写的程式化、人物服饰描写的程式化、情感描写的程式化。三国演义情节结构的程式化表现在场景的典型化和情节的重复性;三国演义军事谋略描写的程式化表现在固定的模式;三

2、国演义人物服饰描写的程式化特点;三国演义情感描写的程式化的体现。ABSTRACT“THREEKINGDOMS“PROCEDURESDESCRIBEDMAINLYINTHEPLOTSTRUCTUREOFTHESTYLIZED,STYLIZEDDESCRIPTIONOFMILITARYSTRATEGY,THECHARACTERSDEPICTEDSTYLIZEDCOSTUMES,EMOTIONALDESCRIPTIONOFTHESTYLIZED“THREEKINGDOMS“PLOTSTRUCTUREOFTHESTYLIZEDPERFORMANCEOFTYPIFICATIONINTHESCENEAND

3、CIRCUMSTANCESOFTHEREPEATABILITY“THREEKINGDOMS“STYLIZEDDESCRIPTIONOFTHEPERFORMANCEOFMILITARYSTRATEGYINTHEFIXEDMODEL“THREEKINGDOMS“CLOTHINGDESCRIPTIONOFTHESTYLIZEDFEATURESOFCHARACTER“THREEKINGDOMS,“THESTYLIZEDDESCRIPTIONOFTHEEMBODIMENTOFEMOTION关键词程式化;情节结构;军事谋略描写;人物服饰描写;情感描写;程式的意义KEYWORDSPROGRAMMABLE;T

4、HEPLOTSTRUCTURE;DESCRIPTIONOFMILITARYSTRATEGY;CLOTHINGDESCRIPTIONOFCHARACTERS;EMOTIONALDESCRIPTION;THESIGNIFICANCEOFTHEPROGRAM一、引言三国演义历来是研究的热点,出现了许多学术成果,但是以程式化这个角度的研究很少。那么何为程式化程式化就是文学作品中内在形成的固有模式,通俗地讲,就是套语,一些较为固定的表达方式。程式化的表现有很多,比如小说的语言模式、叙事模式、情节模式、人物塑造等等。在国内有很多白话小说的程式化研究,而目前对三国演义的程式化研究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5、其他方面存在着不足和欠缺,因此本文从程式化描写这个角度来3简单论述。二、程式化的表现(一)情节结构的程式化三国演义既然是一部小说,那必然有故事情节。那么情节结构是源自哪里呢首先,来追溯一下小说情节结构是从何而来,目的是了解结构对这部作品的影响。结构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桓谭言“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1。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并引用孔子的话“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指出小说摆脱了材料形态而可以独立,但属“街谈巷语”,而从事于这项工作的小说家是“小道”。2虽然是“小道”,但到底有“道”

6、的技巧可言“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合”、“取”、“作”实际规定了创作的技巧,而“短书”之“短”,则可以说是中国小说早期的结构形态。逮至唐传奇,文人是为了“投谒”或“行卷”而写小说。这种造意“大归则究在文采”,因而“篇幅漫长记叙委曲”3。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小说的结构才真正成为摆在小说作者面前需要精心对待的一大课题。而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结构影响最大的则应是在“说话”艺术上所产生的“话本”。为了达到娱乐性,说唱者会想着如何使“话”的情节离奇曲折,以此去吸引人。由此对于“话”的结构进行精心营构安排,即是我们今天所见的“话本”。在讲史中,发展得最好、最完善的莫过于“说三分”。说到三国演

7、义的情节结构,它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就三国演义总体结构而言,高儒百川书志言其“据正史,采小史”,依据其所提供的历史时间和历史人物、事件,以此为框架来建构小说的总体结构。小说整体结构上的时间线型模式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模式,既与讲史人“讲”的要求特征承继,同时又适合中华民族传统的结构模式与审美心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而且也是长篇小说在初创阶段比较容易这到的艺术水平。这种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模式是小说的基本模式,三国演义4中的情节也是按照这个固定模式来安排的。然而小说情节结构的程式化又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简单地来说,就是情节的固定性。比如在第十二回中,曹操举兵攻徐州,而徐州牧正时是陶谦,陶谦时

8、年六十三岁,有意三次把徐州让给刘备,而第一次“玄德终是推托,陶谦以手指心而死”,第二次“众军举哀毕,即捧牌印交送玄德,玄德固辞”,第三次“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关、张二公亦咱三相劝”,“玄德乃许领徐州事”。4陶谦三让徐州之事只是一个很小的故事,“三让”情节雷同而简单,但是为什么作者要重复描写呢主观原因是作者把刘备的仁义形象刻画得更加深刻,客观原因是受了宋元话本的影响,即故事情节的固定性。又如第三十八至三十九回,刘备一访茅庐,孔明出游去了不在;刘备听说孔明回来浴室二访茅庐,可惜只是其弟在家,孔明又闲游去了;第三次访茅庐,终于遇见孔明,于是请其出山。这是家喻户晓的“三顾茅庐”,情节其实很简单,但

9、是作者用了将近两个章回的笔墨来叙述这个情节,目的是什么是突出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以及诸葛亮的突出的才谋。当然,这种固定的故事情节就是情节描写程式化的特点。在三国演义中存在着像以上那样类似的故事情节,比如还有“荆州城公子三求计于孔明”、“孔明三气周瑜”、“孔明七擒孟获”等等,这些雷同的故事情节,目的就是突出其个人品质,把人物形象印在读者脑中,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些固定的故事情节即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程式化表现。固定的情节对之后的白话小说也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历史演义产生了深刻影响。(二)军事谋略描写的程式化三国演义军事谋略描写的程式化,是指其“智谋”叙事的类型化和模式化。首先以第十八回“贾诩将计

10、就计”为例贾诩料知曹操之意,便欲将计就计而行,乃谓张绣曰“某在城上见曹操绕城而观者三日。他见城东南角砖土之色,新旧不等,鹿角多半毁坏,意将从此处进攻;却虚去西北上积草,诈为声势,欲哄我撤兵守西北,彼乘夜黑必爬东南角而进也。”绣曰“然则奈何”诩曰“此易事耳。来日可令精壮之兵,饱食轻装,尽藏于东南房屋内;却教5百姓假扮军事,虚守西北”绣喜,从其计。曹军大败,退出城外,奔走数十里。5如果把三国演义中的军事谋略描写从设谋到施谋的全过程看作是一个个完整的故事,那么从故事中人物角色来划分可分为设谋者、施谋者与受谋者三类。设谋者是对战争形势作出判断、制定谋略的人;施谋者是实施谋略的人,有时设谋者即施谋者;受

11、谋者即谋略的攻击对象。这三类人物在谋略叙述的不同阶段担当着叙述者的角色,在谋略完整的描写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以上的计谋描写可以用以下的图表进行表述贾诩张绣曹操(设谋者)(施谋者)(受谋者)见曹操绕城藏兵东南令精壮之兵,饱食轻装曹军大败,退出三日虚去西北上虚守西北尽藏于东南房屋内城外,奔走数十里积草,欲乘夜黑(确定谋略)却教百姓假扮军士,虚守西北。爬东南角而进。(分析形势)(实施过程)(施谋结果)设谋起因施谋经过结局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军事谋略都可以用这一基本模式加以抽象概括,只是人物不同罢了。下面有个表格可以更加清晰地阐明这一模式次数设谋者设谋原因施谋者受谋者施谋经过结局章回1皇高嵩贼战

12、不利,依草结营皇高嵩张梁、张宝军士束草埋伏,待夜风起纵火败敌胜12陈宫曹操兵围濮阳富户田氏、吕布曹操田氏诈降诱曹操入城,伏兵放火攻之胜123许攸曹兵粮尽曹操袁绍乔装赴乌巢烧粮胜3064诸葛亮夏侯惇攻新野刘关张、赵云夏侯惇诱敌至博望坡放火烧之胜395诸葛亮曹仁攻新野刘备诸将一曹仁诱敌入新野夜晚放火烧城胜406周瑜孙、刘联合抗曹黄盖、阂泽、庞统曹操黄盖用苦肉计诈降曹操,庞统献连环计,黄盖趁东风烧船胜46、47、48、497张飞张邰欲用伏兵计张飞、魏延张郃张邰诈败引张飞入山谷口,两路伏兵被魏延赶入山谷口烧之胜708黄忠夺天荡山黄忠、颜严夏侯德黄忠大军正面进攻,颜严山后放火胜709陆逊刘备伐吴陆逊刘备

13、蜀兵靠林为寨,陆逊火烧联营胜83通过上面的列表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中描写“火攻计”这一军事谋略就有很多,而每次的设谋者、施谋者、受谋者不尽相同,设谋原因各异,有进攻、有防守;施谋过程也异彩纷呈,有敌未到而计先定、有两阵对圆随势定谋;火烧的对象也不尽相同。但是每次军事叙事都是按照这一典型的模式来安排的,所以可以总结出,三国演义军事谋略描写的程式化是由固定的模式组成的。(三)人物服饰描写的程式化服饰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源远流长,表现也是丰富多彩的。受史官文化和史传文学的影响,服饰描写一开始并没有成为小说人物塑造的独立艺术手段。明清以前,在抒情为主的传统诗歌辞赋中,服饰描写更多地体现一定的审美感

14、受,在小说成熟除段的唐传奇创作中,人物的服饰以简笔出之而求神似。明清以后,随着小说创作特别是人情小说的繁荣昌盛,服饰描写逐步发展为小说人物个性化的艺术手段,并且,缘于前期的艺术积累,特别是传统诗赋中的铺陈手法。唐传奇中的隰形写神手法,说唱文学和早期话本小说中韵散结合的形式等等,人物服饰描写艺术随着人物个性化的进程、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呈现出阶段性的特色。7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开端,受史的影响大,实多虚少,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较远,人物服饰描写少。又因为有一个从民间流传、集体创作到作家个体加工的盛书过程,深受平话、戏曲的影响,刻画人物时,有一个出场交代,有角色分派,有“脸谱”,造成

15、人物服饰描写的程式化、固定化。人物服饰就像人物的标志一样,多次出现、反复出现。比如武将的富士描写,关羽,其装束总是“绿衣锦袍”,吕布则是“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6无论人物出场多少次,其穿戴都没有变化。武将服饰描写的程式化还表现在水浒传中,如第3回鲁智深是“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苎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貔貅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第7回林冲出场时“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班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

16、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从头上戴的、脑后挂的写到身上穿的、腰间系的,再到脚上穿的,无疑,二人的装束带有明显的武官类型展示特点,只不过因为鲁达、林冲地位不同,林冲穿戴的质地较鲁达富贵得多。以孔明服饰为例,这是作品中出现最多的第38回中“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7第42回中“纶巾道服”,8第49回中“身披道衣,豌足散发”,9第52回中“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10第55回中“纶巾道服”,11第89回中“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12第90回中“纶巾羽扇,身衣道袍”,13第92回中“纶巾羽扇,道袍鹤氅,端坐于车上”,14第98回中“

17、纶巾羽扇,鹤氅道袍”,15第L01回中“簪冠鹤氅,手摇羽扇,端坐于四轮车上”,16第104回中“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鹞氅皂绦”,17第116回中“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日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18整部三国演义中,孔明的服饰出现了12次之多,为绝无仅有者。其中,5次重复“纶巾羽扇”,3次重复“头戴纶巾,身披鹧氅”,2次重复“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服饰没有变化,只是说的顺序或多少略有区别罢了,其余也不过是“鹤氅”与“道袍”或“道服”、“道衣”细微差别。8诸葛亮隐居隆中,高卧卧龙冈,身披鹤氅,寄情明志于琴、棋、诗、山水,服饰会同其他如居处外部环

18、境、居室内部陈设等,共同体现人物的文化心态。出山后,即使是在蹲军对垒的关头,他羽扇纶巾,指挥若定,有着闲云野鹤般的潇洒。入世极深,出世也极深,隐居隆中而心系天下大事,身居高位而不改恬淡闲散的高士本色。在诸葛亮身上,仕与隐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作品对诸葛亮服饰的着意描写,更多的是出于对人物的景仰之情,诸葛亮是封建时代士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因而,这里主要是作者的情感因素在起作用。又比如,对于隐士服饰的描写。在全书描写人物之多与人物服描写之少的矛盾中,有一种现象却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书中写到的几个曾隐或终隐的隐士形象,无一例外地,他们的服饰都得到了描摹,除诸葛孔明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还

19、有,司马徽是“峨冠博带,道貌非常,”19崔州平是“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20其他还有庞统、徐庶、管宁、万安隐士等人的服饰。当然,也有表现人物性格的服饰描写,如第23回中,祢衡当着曹操和众宾客的面脱下旧破衣服,“裸体而立,浑身尽露。坐客皆掩面,衡乃徐徐着裤,颜色不变”第25回中,关羽接受曹操所赠异镐作战袍后,“穿于衣底,上仍用旧袍罩之”。祢衡的恃才桀骜、关羽的义薄云天,通过他们的穿着方式表现出来。但整部三国演义中,这样的描写实在是太少了,作品描写人物何其多,有关的服饰描写又是何其少,除了长相较为英俊出众且武艺较为高强者,如关羽、吕布、马超等,作品对其服饰给予了一定摹写外,

20、其他人物的服饰描写可谓寥寥。由此可见,三国演义服饰描写的程式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隐士服饰的固定化描述、主要人物服饰的重复描写以及作品中服饰描写的程式化对后来白话小说的影响。(四)情感描写的程式化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的情感,非常普遍。其描写的方式,也是程式化的。下面我们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描写悲伤、高兴和愤怒三种情感方式具体分析,来看其情感描写的程式化特点。1、悲伤的程式化表现9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丧于巴丘后,诸葛亮来到巴丘吊祭周瑜,虽是假情假感,但是表现的却是真实的一面“孔明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鲁肃见孔明如此悲切,亦为感伤,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21这里孔明的痛哭及

21、表现出来的悲伤情感的描写,运用的就是在三国演义中屡屡见到的程式化手法。在三国演义中,描写悲伤情感的地方还有很多至夜深月明,策杖步入后园,立于荼蘼架侧,仰天垂泪。(第39页21言讫,泪如泉涌。(第39页)貂蝉故蹙双眉,做忧愁不乐之态,复以香罗频拭眼泪。(第41页)言讫,泪下如雨。(第42页)貂蝉倒于卓怀,掩面大哭貂蝉虚掩其面,如痛苦之状。(第43页)一时士大夫闻者,尽为流涕。46陶谦在徐州,闻曹操起军报仇,杀戮百姓,仰天恸哭曰“”(第52页)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第61页)帝乃低头无语,泪盈袍袖。(第66页)言讫,相抱而哭,昏绝于地。(第67页)其争渡者,皆被砍下手指,哭声震天。(第69

22、页)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第196页)孔明大哭,众官无不垂泪。(第321页)先主扯定大哭。言讫,泪流满面。(第535页)虽然有各种并不完全相同的说法,虽然人物群体各不想通,但是无不都是以“哭”、“泣”来表现人物的悲伤之情的,完全是一种程式化的手法。“哭”是最能直接表达人的一种情感发泄,是悲从中来,形容内心痛苦难受。更有甚者在孔明死后,“蜀军皆撞跌而哭,至有哭死者。”22三国演义中也有不用“哭”来形容悲伤的10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栗失躇。(第38页)先主驾崩,文武官僚,无不哀痛。(第427页)因为悲伤,所以哀痛。这也是悲伤的表现,当孔明逝去的消息传到成都时,“后主闻言大哭曰天丧我也哭倒于龙

23、床之上。吴太后闻之,亦放声大哭不已。多官无不哀恸,百姓人人涕泣。后主连日伤感,不能设朝。”这种“哭”、“哀”的例子很多,因此在三国演义中悲伤的程式化基本上表现为以上这种固定的形式。2、高兴的程式化表现情感除了悲伤之外,当然还有高兴的情感了。同样在作品中,高兴也有其程式化的表现刘备甚喜,遂于同入店中饮酒。(第3页)二客大喜,愿将良马五十匹相送。(第3页)卢植大喜,留在帐前听调。(第4页)卓闻言大喜,加为骁骑校尉。(第24页)布见了此马,大喜。(第16)卓偶染小疾,貂蝉衣不解带,曲意逢迎,卓心愈喜。(第41页)操见其人威风凛凛,心中暗喜。(第62页)以上的句子中,在描写人高兴的时候都固定地用了“大

24、喜”或者“喜”,句式“某某大喜”也表现出程式化的特点,同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喜”。除了“喜”来形容高兴的情感外,还有如下这样的句子布大笑畅饮。(第39页)卓笑曰“真神仙中人也”(第40页)“笑”实际上是一个人为动作,用来表现人的内心活动,也是作品中经常重复出现使用的、形容人物高兴情感的。在作品中频繁地出现“笑曰”或“大笑曰”这种句式,这也表现出程式化的特点。总之在三国演义中高兴的程式化表现比较简单,即是“喜”、“笑”。113、愤怒的程式化表现不仅悲伤和喜悦,愤怒也是程式化的。愤怒的描写更为简单,一般只是“怒”或者“大怒”或者“叱”,来表现愤怒的情感程远志大怒,遣副将邓茂出战。(第4页)张飞听

25、罢,大怒,要斩护道军人,以救卢植。(第5页)关张二公俱怒。(第8页)卓怒叱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第15页)群臣震怒,皆云“一听尊命。”(第18页)阶下一大臣,愤怒高脚曰“”(第18页)吕布怒恨而归。(第42页)布怒气冲天,拍案大叫。(第44页)徐母勃然大怒,拍案骂曰“”(第190页)张飞听了,瞋目大叱曰“”(第65页)姜维见威严踏灭了灯,心中忿怒,拔剑欲杀之。(第531页)显而易见,“怒”这个词基本上是这部作品用来表现愤怒的固定词,虽然与悲伤、高兴一样,用“大”来加深情感的强烈,但是因此也可以看出,在这些情感的描写中,它们都是模式化的,高度固定的,表现出共同的程式化特点。三、程式的意义程式

26、并不是某一天才个人的创造,而是一种传统的产物,一种共同积累的结果。“是在漫长的口头表演和流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用于表述某种反复出现的基本观念的相对固定的句法和词语模式。”23因为是传统的产物,所以才会被传统中的人们广泛接受。我们知道三国演义的材料大多数来源于话本,话本是由说唱着口头叙述产生的。而程式本身是口头传统的产物。“它可能是陈旧的,但并不妨碍其有效性。不能把平庸和陈旧混为一谈。”24在口头传统中,无论对于说唱者还12是听众,程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说唱者来说,程式既是组装故事时说唱者随时运用的零部件,也是一种随时进行组装的技巧。因为拥有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程式,说唱者才能够在现

27、场说唱的巨大压力下,流畅地说唱他们心中的故事。在一篇作品之中,一些较为相似的情境,往往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较为稳固的程式化表达方式,这种现象较为突出地表现了作品的口头性特征。因此以程式化的方式创编的故事,用作家作品的眼光来看待,确实是缺少新颖性的。但对于口头文学来说,追求表达的有效性才是最重要的。程式化手段作为一种简洁有效的表达方式,说唱者不会轻易改变,尤其在同一次说唱中,遇到类似的情境,更不会积极主动地变换其他的表达方式;也不会因为前面刚刚出现过而后面轻易舍弃,而是仍然会不厌其烦地“重复”。比如前面论述到诸葛亮服饰描写的程式化,这里不止一次地描述到“纶巾”、“道服”以及“羽扇”。“重复”不仅作为

28、一种现场说唱的口头文学,表达的反复出现对于听众不仅不会有重复的感觉,相反还能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不仅可以减轻说唱者现场创编的压力,而且同样能够减轻听众因为信息的过分密集所带来的紧张情绪。因此,程式不仅仅只是为了说唱者说唱的方便,对于听众而言,它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通过口头传统中耳熟能详的程式,在说唱者和听众之间会建立起和谐的情景。其次,程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段,它经常是一种相对于日常用语而言的文学语言的标志。第三,类似的情节,语用相同或者相近的语言表达,如情绪高兴时一般是以“某某大喜”,愤怒时是以“某某大怒”高度固定的句式,这样可以减轻听众听的压力,而这种程式化的重复带来的类乎重章复沓式

29、的听觉上的审美享受。口头程式对三国演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三国演义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对于说唱者还是对于听众,它都极具有建设性作用。它本身就是一种适应口头传统的产物,一次在它的身上,也凝聚着许多口头传统的精义。综上所述,虽然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最初的动机不是以寻找其中的程式化来阅读这部小说的,而是为了感受那烽火连烟、群雄逐鹿的时代,那些13无论英雄还是奸雄怎么在这历史舞台中酣畅淋漓地表演,那一场场气势磅礴、斗智斗勇的战争带来的身临其近的感觉。但是,以研究者的身份来阅读这本文学作品,又可以发现不一样的快乐。无论情节结构还是军事谋略描写,服饰描写还是情感描写,都不难发现程式化的描写,而这些程式

30、化的描写也影响了后来的明清白话小说。比如以情节结构的程式化这个角度,在西游记中“三大白骨精”这个故事情节是受到了这种影响,固定情节的重复化;又比如之后的历史演义小说以及水浒传中的军事谋略描写多多少少都会受到“设谋者施谋者受谋者”这个固定模式影响;而最重要的是了解程式化的意义。因此这才是论述本文的目的以及它的研究价值。注释1李善注文选三十一引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9页。2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94页。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唐之传奇文”、“元明传来之讲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5L页。4罗贯中三国演义,

31、哈尔滨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61页。5罗贯中三国演义,哈尔滨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16页。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罗贯中三国演义,哈尔滨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96页,第195页,第216页,第249页,第262页,第276页,第450页,第454页,第467页,第501页,第505页,第534页,第589页,第190页,第191页。21罗贯中三国演义,哈尔滨出版社2009年7月版,此中引文皆摘自此书籍。2223罗贯中三国演义,哈尔滨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285页,第534页。24朝戈金口传史诗试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32、第173页。25吕特阿莫西,安娜埃尔舍博格皮埃罗俗套与套语语言、语用及社会的理论研究,丁小会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4页。参考文献1、罗贯中三国演义,哈尔滨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142、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3、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4、李福清古典小说与传说,中华书局2003年6月第一版。5、啸马著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审美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6、富世平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11月北京第一版。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试论三国演义的程式化描写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

33、、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

34、者撰15写完成的小说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俩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

35、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从中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程式化描写的起源及对后来白话小说的影响。关于小说的程式化,即小说固定的叙事模式、情节模式、人物塑造、对话等等。在国内有很多对白话小说的程式化研究,也是学术界较热门的研究,而目前对三国演义的程式化研究主要体

36、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其他方面存在着不足和欠缺,这也是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在明清几大古典小说名著中,三国演义成书最早,三国研究的历史也最悠久。仅从现存最早的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所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到撰写本文的1996年,时间就长达五百余年。如此漫长的研究史,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明代;()清代;()“五四”前后至二十世纪二16十年代;()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本文打算仅就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略加论述。同时,限于条件,

37、论述的内容将以中国大陆的研究情况为主,适当兼及台港澳地区和国外的研究成果。一、关于罗贯中的籍贯明代以来,关于罗贯中的籍贯有东原、太原、钱塘诸说。1、关于“东原”说。刘知渐在重新评价三国演义中认为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的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称罗贯中为东原人。1刁云展在罗贯中的原籍在哪里中认为三国演义最早的几种版本大都署名“东原罗贯中”罗贯中创作的其他小说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和一百十五回本水浒传,也都署名“东原罗贯中”,“这是作者本人题署,应当相信。”22、关于“太原”说。李修生在论罗贯中中认为罗贯中原籍太原,他的祖先可能是随宋王朝南迁至杭州的,故又称杭州人。3二、关于三国演

38、义的成书年代L、“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持此观点者主要是周屯的三国演义非明清小说4。2、“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章培恒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前言第三部分5、袁世硕的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中原作6、杜贵晨发表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及今本改定年代小考7,三、三国演义的程式化研究前面两方面的研究是从很早之前就存在了,而且逐渐趋于完善,但三国演义的程式化研究尚存不足和欠缺,也是论述的重点。然而古代白话小说的程式化研究在学术界已经有很多了,关于古代白话小说的程式化研究,包括很17多方面,比如人物塑造的程式化研究、语言描写的程式化研究、故事情节的程式化研究等等。这里仅拿出较突出的研究语言形式的程式化

39、研究、官场小说的程式化叙事模式、才子佳人形象程式化塑造、宋元小说的儿童形象的程式化描写以及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类型化的简述。1古代白话小说语言形式的程式化研究卢惠惠认为“代白话小说在语言形式的运用上,具有程式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程式化的描写性语段、单调划一的引导式引言句、固定不变的启行之辞。”(1)程式化的描写性语段。古代白话小说描写场面程式化的表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描写大多从书中人物视角着眼,描写性文字大多有引导性词句导引,常见的引导词句主要有“但见、只见,真个好”等等,它们构成句子的全句附加语。二、韵散结合,散文总纲式领起,韵文成段集中铺陈,再辅以散文句式或总结,或补充。总纲式领起的

40、散文句式在早期话本小说中呈现出的程式化特征更为显著,后期作品个性化稍强一些。古代白话小说继承变文传统,运用韵文句式实现吟咏唱和功能,目的在于给听众以音乐的美感享受。(2)单调划一的“引导式”引言句。“引言”指的是在记叙性文体中记叙人物说话的方式,一般有“引导式、追加式、插入式”等。古代白话小说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时而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时而模仿书中人物口吻进行对话,为使听众不致于混淆,他们在行文中不得不在每一句人物话语,每一段人物对话甚至每一段内心独白之前加上引导性词句,因此,采用的基本上都是“引导式”引言方式。这也成为白话小说与现当代小说最大的风格区别特征之一。(3)固定不变的启行之辞。自古汉语

41、就具备“贵于顺序”的特征,”这一特征在古代白话小说中发挥到了极致叙述者与听读者的位置和态度都相当固定,规范化的价值观使整个叙述过程、主体的各层次都保持着一种使叙述畅通的姿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虚拟互动的认知语境,也形成了开篇或者情节发展的每一段落都有基本固定的“启行之辞”引起下文,以达到指引路线、便于认知的作用。182官场小说的程式化叙事模式官场小说可以分为两类以描写官场的权力、斗争和官人的宦海沉浮为主和以揭露官场的黑暗腐败、拯救正义的秩序为主。这两类官场小说虽然都是以官场为背景,但描写的着重点却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叙事模式。(1)以描写官员宦海沉浮为主的官场小说,与重在批判和讽刺的古代官场小说不

42、同,着重于反思和展现,更加关注人性。这类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经常显得程式化。概而言之,它们在叙事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元素官场人物、升迁受挫、特殊机缘、成功升官。叙事程式如下小说以各级官员为核心人物,小到村长、镇党委书记,大到市长、市委书记不等,他们因为某种原因长期得不到重用,或面临换届而希望得到升迁,于是在日常生活的逼迫与一些局外朋友的点拨下,通过种种方式,利用各种机缘,积极向领导靠拢,千方百计取得领导的信任,从而步步高升,大权紧握。(2)以反腐为描写核心的官场小说,着重表现官场腐败。叙事要素由以下几点构成各类案件前提、背后隐藏黑幕、矛盾斗争激烈、上级领导支持、最终邪不压正。叙事元

43、素往往是黑幕、言情加侦破,其中的矛盾一般公开化,正邪处于势不两立的境地,清官与贪官、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展开了激烈的冲突。在叙事程式上常以经济案件、刑事案件,或换届选举为切人点,人物设置上以一个贪官、几多美色、些许帮凶、一个包青天为模式,一般明显地分为两派一派是涉案方,或杀了人,或利用职权谋取了经济利益,或希望铲除异己掌控权力,或包庇罪犯;另一派是查办方,就事件进行调查,但却阻力重重。这些事件背后往往还隐藏着更大的问题,甚至还会牵扯出某一高官为后台,调查人员受到各种阻挠和打击,但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安危面前,他们以大义为重,能明辨是非,刚正不阿,毅然顶住各种压力,最后在上级领导的坚决支持和广大人民

44、群众的大力协助下,终于彻底查清了事情的真相,腐败分子得到了应有的制裁。3才子佳人形象程式化塑造才子与佳人是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他们在小说中存在着19重要的地位。郭昌鹤认为,在才子佳人小说中,模范的才子需要具备以下六个特征文弱美貌;极超等的天资,长于诗文及武艺;好色而风流;多妻;生于江苏或浙江;是达官贵人的独养子。模范的佳人需要具备以下七个特征貌美;超等的天分,长于诗词,博学,足智多谋;性情幽柔贞顺;不妒;生于浙江及江苏;是达官贵人的独养之女;多半没有母亲。从才子佳人形象的实际情况看,这个概括是基本准确的,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即在此基础上展开。总起来看,才子佳人的形象存在着模范的或标准

45、的与非模范的或非标准的两种类型,这两种形象类型的区分几乎贯穿了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的全部过程。郭浩凡认为,好逑传是才子佳人小说创作初期产生的一部独具特色的作品。从题材内容上说,好逑传无疑是一部纯正的才子佳人小说;但就其形象特征而言,好逑传中的才子佳人则有别于模范的或标准的才子佳人。从好逑传往后,这类形象层出不穷,就其与模范的或标准的才子佳人的区别而言,主要表现为下面三种情况(1)大多数才子佳人是官宦或旧族的后代,出身都比较高贵。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他们的出身却比较寒微。由于这些人门第的寒微,身份的卑下,他们的性格中就需要有极强的个性和进取精神。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奋斗,才能弥补先天的不足,有可能进入

46、文雅风流之途,与那些贵族子女结成伉俪。因此,在这批出身卑微的才子佳人身上,超群的智慧,过人的学识,就显得尤其突出。(2)才子性情豪爽,行侠重义,一些人还会武艺,长谋略,能带兵打仗。这些特征在模范的或标准的才子身上是很难找到的。(3)佳人以女子的柔弱而能具奇特的胆识,知机变,识穷通,外柔内刚,甚至能知兵善战,上阵冲锋。4宋元小说的儿童形象的程式化描写宋元小说描写的儿童形象分成两大类宗教类儿童和世俗儿童。20宋元小说中的宗教类儿童形象主要包括道童、仙童、青衣小童、行童、绿衣小儿等。相对于宗教类儿童,世俗类儿童形象在宋元小说中不仅数量更多,身份更复杂,而且形象塑造得更为丰满、生动,显示出符合儿童个性

47、的特点。(1)姚海英认为,在以上两类儿童形象中,宗教类儿童形象具有较为明显的类型化特征。充当的角色功能是一样的,都是作为小说中的补充性人物出场,并不体现其个性化特征。在描写道童人物的出场时,一般也是用几个词语对其肖像作一番勾勒,然后描写其神态、动作及言语。(2)与宗教类儿童形象相比,世俗类儿童形象个性化因素要多一些。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来塑造人物,让人物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当中去展现自己,使得人物血肉丰满,从而大大增强了历史人物的艺术魅力。此外,宋元话本小说在描述世俗性儿童人物时善于通过行动描写、言语描写来体现儿童人物的性格特征。(3)综观宋元小说中的两类儿童形象,可以发现儿童形象虚实

48、并存,小说家表现出对神异性儿童的偏爱,儿童形象的神性化色彩大大超过了现实性。小说中出现了一大批超现实主义的儿童形象。这些儿童形象神异怪诞,富有虚幻主义、浪漫主义色彩,大部分在志怪小说中出现与充满奇异色彩的儿童形象相映衬的是小说家对现实苦难儿童的关注,宋元小说开始把视角投向现实儿童的苦难命运,通过儿童的苦难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阴暗面。显然,宋元小说已经开始触及一些社会底层儿童的苦难生活,表现出小说家对儿童苦难生活的温情关怀。但现实的儿童形象在整个宋元小说中毕竟还是少数,由于受到浓郁的神性化思维的制约,小说家不能自觉地将目光转向社会现实,转向现实当中的儿童。以上可以看出已有很多关于古代白话小说的程式

49、化研究,但作为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三国演义的程式化研究还甚少,且程式化固然是平庸的象征,但因它简单却不纷繁复杂,在帮助文化水平低下的市井小民迅速简化印象,厘清概念,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程式就是白话小说创作的“粉本”。目前对三国演义的程式化研究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三国演21义的典型人物形象,应该称之为类型性的、类型化的典型。其中的每个人物,基本卜都是一两种道德品格、伦理观念的化身。刘备代表善,诸葛亮代表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为“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如此等等。就说这一位关羽,他身上最为集中地体现着忠和义。他的任何言行都是忠义品德的显现,不掺半点杂质,没有丝毫犹豫,更无思想矛盾,内心冲突他是那么纯净,那么完美,以至于在以后的民间传说中被神化、圣化,演变幻化成了福佑万方的“关二爷”和“关帝神”了。曹操则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处处奸雄,事事奸雄,夕匕后仍不失为“第一奸雄”。然而关于三国演义其他程式化研究存在着不足和欠缺,这也是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三国演义的程式化研究存在着重要的文学价值。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除了上述三个突出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些重要问题争论也相当激烈,收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比如关于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