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6255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论文(二一一届)题目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教务处制2010年5月20日诚信声明我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论文作者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授权声明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原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授权对论文进行处理,不得超越授权对论

2、文进行任意处置。论文作者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本科生毕业论文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小说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曹操)、蜀(刘备,诸葛亮)、吴(孙权)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矛盾斗争为主线,最后由魏的替代者晋统一全国,国家重归一统。小说在依据史实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手法,对魏、吴、蜀三国的历史事件进行叙述。在整部小说中,诸葛亮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他是智慧和忠义的化身,但是即使如此,也难逃悲剧命运。而诸葛亮的悲剧根源恰恰也是他的智慧与忠义。本文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和历代文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对诸葛亮的形象做简要点评,对他的悲剧根源进行深入

3、探讨。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悲剧性本科生毕业论文IABSTRACT“LOYALTY“THOUGHTORIGINATEDINTHEQINDYNASTY,INDIFFERENTTIMESFORTHE“LOYALTY“ANDHAVEDIFFERENTCRITERIA,THEMODERN“LOYALTY“CONCEPTALSOHASAQUALITATIVEDIFFERENCEINANCIENTTIMES“THREEKINGDOMS“FROMTHELATEEASTERNHANDYNASTYBEGANTODESCRIBETHEYELLOWTURBANREBELLION,TORETURNTOTHEW

4、ESTERNJINDYNASTYUNIFIEDTHEENDOFTHEINITIALSTATE,WITHWEICAO,SHULIUBEI,ZHUGELIANG,WUSUNQUANTHREEPOLITICALANDMILITARYGROUPFORMATIONANDEVOLUTIONBETWEEN,THESTRUGGLEBETWEENTHEMAINLINE,THEFINALREPLACEMENTBYTHEWEIJINREUNIFICATIONOFTHECOUNTRY,THESTATERETURNTOUNITYINTHENOVEL,THECOLOREDPEOPLES“LOYALTY“CONCEPTHA

5、VEDIFFERENTCHARACTERISTICS,ASFICTION,ONEOFTHEMAINCHARACTERSOFZHUGELIANG,INTHISRESPECTISPARTICULARLYPROMINENT,ANCIENTSCHOLARSFORTHELOYALTYOFZHUGELIANGINVIEWOFTHETHREECOUNTRIESALSOHAVEINDEPTHSTUDYTHISPAPER,“THREEKINGDOMS“INTHEPLOTANDLITERATIOFTHEEVALUATIONOFZHUGELIANG,ZHUGELIANGSLOYALTYTOTHEIMAGEOFABR

6、IEFCOMMENTKEYWORDSROMANTICOFTHREEKINGDOMS;ZHUGELIANG;IMAGE;TRAGIC目录摘要ABSTRACT引言1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忠义形象1(一)荆州之战前忠义表现1(二)荆州之战后忠义表现3(三)小结4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者形象4(一)军事方面5(二)外交方面5(三)小结6三、诸葛亮忠义智慧形象与三国演义历史思考7(一)儒家忠义思想的束缚7(二)事必躬亲7(三)独揽大权8(四)君臣关系影响了诸葛亮智慧的发挥8结束语9参考文献10致谢11本科生毕业论文1引言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最为主要人物之一,作为蜀汉政权的中心人物,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可以说

7、除了刘备,无人能及。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一直被认为是后人学习的榜样,身为一国辅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忠义之心为后人所称颂。从隆重出山,到五丈原去世,他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可以称得上是封建社会的完人。都说“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但是任凭诸葛亮足智多谋,蜀汉政权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崩塌的厄运。诸葛亮的宏伟蓝图最终还是没能实现,匡扶汉室,铲除曹贼的生平宏愿终成泡影。这一切悲剧的发生其实都与诸葛亮的性格分不开,虽然在军事上、外交上、社会经济上的才华,诸葛亮让蜀汉有最终的弹丸之地发展成能够与吴、魏相抗衡的程度,不过由于他自身的因素最终将好不容易建立下来的鼎盛局面拱手相让。本科生毕业论文2一、三

8、国演义中诸葛亮忠义形象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小说历上的里程碑,它将历史传记和民间传奇相结合,描绘了恢宏的战争场面,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为世人所称道。小说中诸葛亮的忠义形象刻画精心,读后使人记忆深刻。现在文学研究领域一般将三国演义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诸葛亮出山到赤壁之战、诸葛亮智取汉中到白帝城托孤和辅佐幼主直至去世。但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陈“臣本布衣,恭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孤臣于茅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

9、效,以伤先帝之明,故吴越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将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照。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1因此,诸葛亮的忠义实际上是对先帝知遇之恩的回报,而白帝城托孤之后,则是完完全全对汉室的忠义。所以,对于诸葛亮忠义的研究,其实可以简单的分两个时期,即前期先帝在世之时;后期先帝去世之时。(一)荆州

10、之战前忠义表现关于诸葛亮忠义的缘起,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刘备的明。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曾说过“君臣当共济,圣贤亦同时。”2由此可见,刘备在这之中的影响不不可忽视的。第七十三回司马徽再荐贤士、刘玄德三顾茅庐,刘备曾留下便笺“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1罗贯中,三国演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P4932雷丽英浅论诸葛亮之“忠”,科教文汇2008年第35期本科生毕业论文3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

11、悃。统希鉴原。”1从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在天寒地冻之时,能放下身段,三次前往拜见,知遇之恩让诸葛亮不好推辞,同意出山。面对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所能做的就是尽其所能助其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在定三分隆重决策中,诸葛亮就表示“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之也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也。”2诸葛亮在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时就表示,荆州是刘备的立身之地,必先图之,而要曹操势强,必难与之相敌,则可以联合东吴,共抗之。所以,诸葛亮为刘备做就是亲往东吴,说服抗曹。在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中,面对东吴这么多文官的质问,诸葛亮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和智慧,巧妙的应对过

12、去。最后说服吴王,联合抗曹。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前期的工作,才使刘备在当时的紧急时刻,有了喘息的机会。作者通过对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描写,一方面是为了表现诸葛亮的智慧之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现他对于刘备知遇之恩的回报。要说到诸葛亮的义,则主要通过第五十二回诸葛亮智辞鲁肃来体现。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才能帮助刘备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而周瑜对诸葛亮是深恶痛绝,更誓杀诸葛村夫。鲁肃为了安抚都督,便自请前往讨回城池。诸葛亮在面对鲁肃的质问时,回答“常言道物必归主。荆、襄九郡,非东吴之地,乃刘景升之基业。吾主固景升之弟也。景升虽亡,其子尚在,以叔辅侄,而取荆州,有何不可”3并请公子见于鲁肃,表示若公

13、子不在,必将城池还与东吴。鲁肃见公子面色羸瘦,气喘呕血,命不长矣,遂回去禀报周瑜。从小说后面来看,实际上是诸葛亮在故意拖延,但是,诸葛亮对鲁肃之言,也为鲁肃回复周瑜做了一个暗示,让他回去有个说法。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他前往东吴,说服吴王联合抗曹中,鲁肃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没有鲁肃,诸葛亮也不可能说服东吴,没有鲁肃,更不可能智激周瑜。所以,诸葛亮对鲁肃说辞,其实也是诸葛亮帮鲁肃出谋划策,如何应付周瑜,实则义也。(二)荆州之战后忠义表现自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的忠义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依靠自己的才能辅佐幼主,日理万机、竭尽全力。荆州之战前,诸葛亮所体现的忠义是为报刘备知遇之恩

14、,那么托孤之后,则是完完全全地体现为对汉室的忠义。诸葛亮在评1罗贯中,三国演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P2012罗贯中,三国演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P2032043罗贯中,三国演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P274本科生毕业论文4定南方之后,亲率大军北伐,临行前,上出师表一道,表曰“臣本布衣,恭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孤臣于茅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吴越渡泸,深入不

15、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将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照。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1在诸葛亮北上伐魏中,不断取得胜利,特别是“六出祁山”更是更使蜀军士气大振。但是中间却因马谡自作主张,致使街亭失守,不得已而全军撤退,所得战果付诸东流。法家思想历来讲究重法度,诸葛亮为了坚持原则,挥泪斩之,并上表自贬三等“臣以弱才,

16、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励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臣不胜惭愧,俯伏待命。”2在这种北有魏军紧闭,内有昏庸之主的形势下,诸葛亮运用自己的智慧,默默付出着。最后一次北上伐魏,终因积劳成疾,五丈原诸葛禳星,却因魏延莽撞,坏了诸葛祈禳之礼,最后落得吐血不止。但是在这危急时刻,他所想到的并不是自己,而是蜀军的安危和汉室的兴亡。重病之际仍仔细安排退兵之法,举荐后继之人,还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校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3在生命的

17、最后时刻,诸葛亮想到的还是如何为汉室尽自己最后一份力,上至君主,下至将士,进至先今退兵之法,远至日后治国之计,几乎都没有考虑过自己。通过充满感情的笔韵,精致传神的描绘,刻画了一个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大形象。而诸葛亮在对众将士的遗嘱中,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把能想到的都安排妥当了,充分体现了他处事缜密,心思细腻,实为义之表现。(三)小结儒家思想讲究忠义,诸葛亮作为儒家思想的拥护者,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诸葛1罗贯中,三国演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P4932罗贯中,三国演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P5205213罗贯中,三国演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P567本科生毕业论

18、文5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尽其所能,为汉室谋划,可谓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者形象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物,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是智多而近妖。纵观小说,在他尚未出山之前就已经对天下形势有了一个初步的设想版图,并且预见刘备将三分天下有其一,这种卓远见识另刘备刮目相看。出山之时,关、张二人一直对诸葛亮是不屑,认为他只不过是沽名钓誉,并没有如刘备说得如此邪乎。但是,博望坡之战,让关、张二人彻底改变了先前的看法。诸葛亮首次用兵,就以区区数千兵力力挫夏侯惇十万精兵,关、张二人最后拜服在他车前。之后的火烧新野,更是让曹军闻诸葛,心胆俱裂。在此后的一系列战争中,诸葛亮

19、都凭借其惊人的军事才华,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一)军事方面诸葛亮作为一个奇才,最主要就是体现在他的军事才能上。隆中出山之后,诸葛亮就凭借自己的智慧击退夏侯惇十万大军。在此之前,关张二人对诸葛亮一直持怀疑态度,认为他只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在博望坡更是对孔明的策略将信将疑,双双冷笑而去。却说孔明火攻之计,不但缓解了蜀汉危机,更是将十万魏军烧得殆尽,元气大伤,短时间内让蜀汉有了一夕喘息之机。后人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1博望坡之战是诸葛亮出山之后初展其才,关张二人也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有最初的蔑视到最后的“孔明真英杰也”。最能体现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莫过

20、于草船借箭这一回了。三江口曹军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之后,周瑜已经下定决心要除掉诸葛亮,只是没有一个好的理由,便故意召见他,商讨退敌之事“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孔明回曰以弓箭为上,此正中周瑜之计,当下立了军令状。周瑜料想此次孔明必死无疑,他日无心腹之患。诸葛亮岂是等闲之辈,早已制定了详细的应对策略,直叫鲁肃暗中相助,十万枝箭三日之内定能交付。事实证明诸葛亮此计可谓是一箭双雕,一方面救了自己一命,不费江东一兵一卒既得十万余箭,进一步巩固了联吴基础;另一方面,大煞曹军锐气,不敢贸然进军,给吴蜀联军提供了缓冲的时机。自从吴蜀联合之后,表面上看是风平浪静,其实却暗流涌动,处处充满了

21、斗争。1罗贯中,三国演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P212本科生毕业论文6而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的较量就是最好的例证。从而引出了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二)外交方面在三国演义中,对于诸葛亮在外交上的描写基本上没有多少,集中表现在舌战群儒这一回中,但恰恰是这个环节,诸葛亮为他的蜀汉大计打下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外部环境联吴。自刘豫州败走汉津口,便一直被曹军追袭,最后投奔江夏。此时曹魏大军已至襄阳,刘琮既降,东吴上下无不人心惶惶。诸葛亮在隆重对中,就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制定了详细的方略,而此时正是他完成前期工作的最佳时机,因为东吴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对立派别,即主战派和投降派,当然投降派是占了明显的上风。

22、东吴投降派对于诸葛亮此行也早有准备,料定是来游说,所以一开始就对他来了一番奚落。张昭一开始就想给诸葛亮来个下马威“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乎”看似在问,实则是想下套让诸葛亮自己往里钻,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此乃诸葛亮自比之词,定不好推说。而此时刘备可以说是前有虎狼,后有追兵,虽得诸葛孔明,但有管、乐之才,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则乃诸葛亮无才耳。因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徽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而人皆济世之才。诸葛亮自比二人,想必也是是才之辈。张昭在奚落诸葛亮中对刘备得诸葛亮前后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

23、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袵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1此言表面上是对刘备在得诸葛之前与之后相比较,实则是对诸葛亮才能的怀疑,用最简单的话就是你这种水平,根本没有资格到东吴来游说,何必自取其辱。面对张昭的咄咄逼人,诸葛亮给出了一个精妙的比喻“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任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腹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

24、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2其实就是想说刘备虽然现在虎落平阳,但是这只不过是暂时的,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现在刘备就处于这个阶段。至于管、乐之才,则用先前兵甲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1罗贯中,三国演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P2302罗贯中,三国演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P230本科生毕业论文7粮不继日,然而火烧博望、白河用水,大败魏军之事来回击。最后说得张昭无言以对。怀疑了诸葛亮的才能之后,东吴文臣又开始对当前局势进行了分析,虞翻自认为聪明“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

25、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孔明非等闲之辈,来吴之前就将情况详细分析,“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但虞翻步步紧逼“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而犹言不惧怕,此真大言欺人也”面对虞翻的冷笑,诸葛孔明来了一手激将法,东吴兵精粮足,却露得一副屈膝求和之相,为天下笑也。之后的激辩诸葛亮都一一回击,令对方百口莫辩,而东吴老将黄盖乃主战派代表,面对诸葛亮的滔滔大论,更是坚定了抗曹之心,便亲自引诸葛亮于鲁肃见孙权。席间,诸葛亮偷眼看孙权,从面相上就看出此人需用激将法。面对孙权的相问,诸葛亮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先前舌战群儒的主战转变到了投降,中间更是那出了

26、刘备乃帝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怎可屈处人下。这一席话说得孙权勃然变色,拂袖退于后堂,恰恰中了诸葛亮之计。其实这就是诸葛亮的过人之处,先从心理上施加一定的压力,再通过分析一步步诱导,使之进入预先设定好的步骤,最后完全掌控,孙权也是如此。(三)小结“卧龙凤雏,得一者得天下”,诸葛亮自出山开始,为蜀汉政权出谋划策,让蜀汉由弹丸之地发展一个国家,依靠的全是他的智慧,特别是军事上的才能,帮助蜀汉取得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战役;而外交上的才能则实现了隆中对里面的目标,为蜀汉的强大打下了一个外部环境。三、诸葛亮忠义智慧形象与三国演义历史思考任凭诸葛亮有如此智慧,对蜀国尽忠尽义,但是到头来终不能实现隆中对的宏

27、伟目标,最后由个人悲剧转化成了国家悲剧,蜀汉政权在失去他之后也最终成为历史。这中间就是因为诸葛亮的个人性格因素所导致的结果。(一)儒家忠义思想的束缚诸葛亮的悲剧性源于他自身的儒学特质忠义。当时汉朝仍为正统,因此诸葛亮应该为曹操服务才是正路,但是天子被曹操所挟持,忠于曹操实则逆天而行。而刘备乃汉室后裔,更有三顾茅庐,诸葛亮深知刘备乃不可多得的仁义之君,所以他宁肯明知不可为而为只,尽心辅佐刘备,以实现他对汉室的忠义。本科生毕业论文8也正是因为忠义思想的影响,诸葛亮托孤之后,更是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后主刘禅之上,竭力忍受身体上的疲惫,克服精神上的困顿,为一个明知不可能完成的理想殚精竭力,死而后已。(二

28、)事必躬亲事必躬亲则是诸葛亮悲剧性命运的另一个因素,最后由个人的悲剧演变成了整个蜀汉政权的悲剧。从他出山开始,每逢重要决策,不但自己制定详细的计划,同时还亲力亲为,原本可以派遣其他人去完成的琐碎事情也都亲自去办,这就直接加重了他身心上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其他人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他严重忽略了人才的培养,以致于到最后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剧局面。到了蜀汉后期,所有决策都由姜维一个人制定,既是军师又是先锋,因为蜀汉政权已经无人可用,而这样一来,一旦姜维战死,那么蜀汉政权就兵败如山倒。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诸葛亮事事亲为,他将他所有的智慧都用在了各种战争之上,而对人才的培养上投入微乎

29、其微,导致了蜀汉政权灭亡的悲剧。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今益州危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但是他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处事风格,相反却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出祁山,交兵站,没有很好地培养后继之人,对于微小的事情就动不动给锦囊,客观上压制了部下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是对人才培养的不利。(三)独揽大权独揽大权是诸葛亮的悲剧性的另一根源。在刘备没死之前,诸葛亮的各种决策都需要同刘备商量,毕竟诸葛亮是臣,刘备是君,不能越权行事。同时,刘备的牵制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蜀汉政权,因为在蜀汉政权之中,有一部分人对诸葛亮是反感的,不愿意按照他的决策行事,而刘备在适当的时候也加入到反对阵营中,起到了平衡作用。但是到刘备死

30、后,蜀汉政权的所有决策都由诸葛亮一人掌控,虽然只是辅佐刘禅,实际上就是代替了刘备,甚至比刘备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一来,那些反对者肯定会倒戈相见,魏延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四)君臣关系影响了诸葛亮智慧的发挥在当时的社会关系中,明君贤相是许多仁人志士的政治理想,也是社会清明的体现。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就是“鱼水关系”,但是在美化这种关系的同时,又客观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的不和谐,当这种不和谐因素在决策中反应出来的时候,由于刘备为君,诸葛亮的各种意见最终还是要由刘备来定夺,这就大大限制了诸葛亮智慧的发挥。最初诸葛亮提出联吴抗曹、取荆、益二州,成鼎足之势,汉室本科生毕业论文9可兴时,刘备茅塞顿

31、开,如鱼得水,决定执行“隆中决策”。但刘备在关键时刻总是不采纳诸葛亮的意见,一方面源于刘备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对诸葛亮的戒备。刘备死后,君臣关系转变为诸葛亮与刘禅之间的关系。谁都知道刘禅乃昏庸无能之辈,如此一来,诸葛亮完全有能力按照自己的决策办事,事实也是如此,蜀汉政权中刘禅只不过是一面旗帜,根本代表不了什么,最终的决定权集中在诸葛亮这里,但是由于刘备死前的种种失误,后期的蜀汉已经无人可用,即使是加上诸葛亮的智慧,没有能够执行他计划的人,那到头来终将失败。(五)小结众所周知,一个国家要强大,就需要有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人无完人,要做到如此,基本上是天方夜谭。诸葛亮作为奇才,已经无限接近

32、这个标准,但恰恰也是因为他过于优秀,一旦出现失误,那将是致命的,蜀汉的悲剧性就是他自身悲剧性的写照。结束语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忠义”在现代学者眼里已经开始呈现不同的观点和研究趋势。但是笔者认为仍然存在的分歧需要在以后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已经成为智慧的代名词,他的全才表现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军事上,“火烧新野”、“智算华容”、“智取汉中”、“七擒孟获”;政治上,知人善用、治国有道;经济上,蜀汉后期经济的繁荣全仰仗他的各种经济政策;外交上,最具代表性的联吴抗曹。可以说,诸葛亮不仅是一个深识天下时务的观察家,也是一个善于深谋远虑的战略家,更是一个深谙用兵之道的

33、军事家和娴于外交辞令的政治家。所有的一切,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对于蜀汉的忠诚毋庸置疑。但是,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归咎其原因,还是因为他的专权、亲为思想,导致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今后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用丰富的研究实绩来证明研究的价值,说明忠义精神的当代意义。本科生毕业论文10参考文献1凌琳论中诸葛亮形象的真实性,文教资料2007年第34期2于新中诸葛亮形象之浅析,黑河学刊2009年第9期3马冠朝从托孤看诸葛亮集权治蜀,石河子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4许家新,王少芬“儒者气象”宋代理学视野下的诸葛亮形象及其思考,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5黄丽

34、峰古代文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及其思维走向,中州学刊2005年第4期6崔延平从人到神对诸葛亮历史形象兼神化形象的考察,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7朱子彦二谈诸葛亮借刀杀关羽,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4期8马冠朝关于诸葛亮历史人物的评价,成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9张碧,邢昭偶像的陌生化中诸葛亮范型及其衍生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10徐凯历史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神化”,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11曹慧敏演义背后的历史真实也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12冯兴隆,冯家华论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南方论刊2009年第5期13雷丽英浅论诸葛亮之“忠”,

35、科教文汇2008年第35期14朱艳平失败的英雄诸葛亮,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年第2期15姜俊丽我看中的诸葛亮,成才之路2009年第32期本科生毕业论文1116平玉叠浅析中诸葛亮的艺术形象,河南农业2009年第6期17史红华浅析中诸葛亮形象的特征,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18张志云诸葛亮一个历史的误会解读朱多锦先生的,当代小说(上半月)2009年第12期19沈伯俊一代廉相诸葛亮,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20陈守文,何向荣刘伯温与诸葛亮相似点刍议刘伯温与诸葛亮比较研究之一,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21曾毅以历代咏诸葛亮的诗歌印证电视剧中诸葛亮形象,电影文学2008

36、年第5期22沈伯俊智慧忠贞万古流芳论诸葛亮形象,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23刘克勤诸葛亮的双重形象及其他,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24张崇琛诸葛亮为何不纳魏延之计,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25朱多锦诸葛亮文学人物形象的批判,当代小说2009年第5期26冯文楼诸葛亮形象的寻绎,江淮论坛2005年第6期27郭玉玲诸葛亮形象简析,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28沈伯俊诸葛亮形象三辩,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39张安峰诸葛亮形象新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30朱子彦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东岳论丛2004年

37、第5期31王谦诸葛亮文人的白日梦我对作为文学形象的诸葛亮之情理性分析,当代小说(上半月)2009年第12期32冯文楼诸葛亮形象的寻绎,江淮论坛2005年第2期33沈伯俊校理本三国演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46页34沈伯俊校理本三国演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版第679页本科生毕业论文12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研究专业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曹操)、蜀(刘备,诸葛亮)、吴(孙权)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矛盾斗争为主线,最后由魏的替代者晋统一全国,国家重归一统。小说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

38、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

39、,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本科生毕业论文13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

40、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三国演义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它通过对史实、传说等进行融合,以历史的真实背景为基础,加上虚构的方式,描绘恢宏的战斗场面,刻画众多人物形象,为人所称道。在人物形象这一块,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堆形象鲜明的人物,如曹操的“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关于的“威猛刚毅、义薄云天”等等,其中要数诸葛亮的形象刻画得最为成功,在现代人的眼里,他是智慧的化身,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对于诸葛亮的智慧,这是公认的。但就忠义而言,讨论的还是比较激烈的。“忠”、“义”在先秦之前是

41、两个完全独立的概念。在儒家思想里面,“忠”是指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对下。如“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义”指办事准确,几乎包括处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使民也义”(孟子梁惠王)。按照春秋时代的说法,“道德”就是立德,“知识”就是立言,“政治”就是立功。1诸葛亮就是及三者于一身的人物,鲁迅评价“智多而近妖”,这一点是公认的,现在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道德和政治两个方面,道德即为“立德”;政治即为“立功”,换个角度思考,就是“义”、“忠”之争,但是就诸葛亮个人而言,其实这两方面他都做到了

42、。二、主题部分三国演义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最为成功,所以郑振铎先生就曾认为三国演义虽然叙述的是魏蜀吴三国之事,实则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诸葛亮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但最终却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下场,的确令人惋惜。但导致最终的悲恸结局的不是别人,也恰恰是他自己,归根结底还是儒家忠义之观影响下导致悲剧性的发生。本科生毕业论文14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出山之日起,就开始显现出事必躬亲的特点,这正是导致悲剧性的根源之一。但是,从侧面所表现出来的,恰恰是诸葛亮对蜀的忠义。因为在蜀后期,幼主根本就是一个摆设,对治国之道一窍不通,若不仰仗着诸葛亮的智慧,相信,蜀国也坚持不了那么长的

43、时间。在对诸葛亮的忠义之说上,现代人给出了相当多的评价,其中绝大部分是持肯定意见的,当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正必有反。(一)诸葛亮“忠”之表现诸葛亮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高瞻远瞩、勤政务实、励精图治、清正廉明、克己奉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说他有什么突出的品格,那最突出的就是“忠贞”了,这在他的出师表中最能体现。在诸葛亮人生后半段,即从“白帝托孤”到“秋风五丈原”,这一方面日益得到强化。在这些年里,诸葛亮独立支撑蜀汉政局,日理万机,尽心竭力,为实现汉室复兴而不懈奋斗。评定南方后,他亲率大军北伐,临行呈上著名的出师表,对后主尊尊教诲,并慨然表示“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巨以大事也。受命

44、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令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穰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在“六出祁山”的漫长征途上,诸葛亮取得了一个有一个胜利,也遭受了以外的失败。首次北伐,虽曾势如破竹,连夺三郡,最终因马谡的大意,街亭失守,成果毁于一旦。事后,诸葛亮坚持原则,挥泪斩马谡,上表自贬三等,并叮嘱部下“自令以后,诸有人远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则事可定,贼可灭,功可翘足而待矣。”3在最后一次巡视军营中,他怀着无限的遗憾长叹道“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在死神即将来临之际,上至国君,下至

45、部属,近至眼前的退军节度,远至今后的方针大计,他都考虑到了,却很少想到自己的妻儿老小。足见其对蜀汉的衷心。在诸葛亮的“忠”上,也有评论家分为两部分来分析的。在文学研究领域,习惯上将三国演义的故事分为前后两部分来讨论,这样,诸葛亮的“忠”自然而然也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忠”就是在刘备在世之时,直接表现为对刘备个人的“忠”,特别是隆中对,以其纵观天下大略首见其忠。之后一系列的事件都是在为刘备谋求霸业而尽忠尽职;第二部分则是对蜀汉的“忠”,其实质还是对先帝的“忠”。“白帝托孤”之后,诸葛亮一心辅佐幼主,励精图治,将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出师表本科生毕业论文15中三次提到先帝,由此可知,诸葛亮此时的“忠

46、”还是对先帝的“忠”,换句话说,诸葛亮“忠”刘备而“忠”蜀汉,“忠”蜀汉而“忠”刘禅。(二)诸葛亮“义”之表现就诸葛亮的“义”,如果按照先秦以前的理解,那就是处理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在价值观的“义”恐怕还要在“处理关系”之前加上“公正合理”四个字。先前讲到“立德”,恰恰就是“义”的表现,不刚正不阿,何以立德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发的军法,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

47、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得必然性。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

48、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在这一点上,由于军令状的缘故,诸葛亮不得不公私分明,而对于马谡之子的事件,也体现了诸葛亮的道德,两方面都体现了他的“义”。(三)反对者对诸葛亮的评价对于诸葛亮的反对方,主要集中于他的“义”。比如关于的死,有许多学者都认为是诸葛亮借刀杀人,乃不义之举。诸葛亮与关于不仅有争权夺力的暗斗,更重要的还有他们对蜀汉争夺天下的政治与外交主张的不同。“不交吴,则内掣于吴而北伐不振。”4诸葛亮为联合吴国呕心沥血,但关于缺丝毫不能理解诸葛亮的策略,在联吴大计上处处与诸葛亮做对,严重破坏了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方针。既然关于已经成为诸葛亮雄才大略上的一颗绊脚石,那借吴人之手

49、而除之是最好的办法。就为了自己的战略不受阻挠,用一招借刀杀人,实则不义之举。本科生毕业论文16三、总结部分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忠义”在现代学者眼里已经开始呈现不同的观点和研究趋势。但是笔者认为仍然存在的分歧需要在以后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已经成为智慧的代名词,他的全才表现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军事上,“火烧新野”、“智算华容”、“智取汉中”、“七擒孟获”;政治上,知人善用、治国有道;经济上,蜀汉后期经济的繁荣全仰仗他的各种经济政策;外交上,最具代表性的联吴抗曹。可以说,诸葛亮不仅是一个深识天下时务的观察家,也是一个善于深谋远虑的战略家,更是一个深谙用兵之道的军事家和娴于外交辞令的政治家。所有的一切,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对于蜀汉的忠诚毋庸置疑。但是所付出的代价在一定程度上使他成了不义之人。虽然有很多学者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忠义两全之人。但是,从小说中来看,杀关羽、火烧藤甲兵、魏延之反,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归咎其原因,还有诸葛亮的不义,导致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不过这些不义换来的是他的忠诚。今后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用丰富的研究实绩来证明研究的价值,说明忠义精神的当代意义。四、注释1冯文楼诸葛亮形象的寻绎,江淮论坛2005年第2期2沈伯俊校理本三国演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46页3沈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