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的时候了 为了国产高技术能力的中国的计划【外文翻译】.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74109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科技的时候了 为了国产高技术能力的中国的计划【外文翻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科技的时候了 为了国产高技术能力的中国的计划【外文翻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科技的时候了 为了国产高技术能力的中国的计划【外文翻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科技的时候了 为了国产高技术能力的中国的计划【外文翻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科技的时候了 为了国产高技术能力的中国的计划【外文翻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外文翻译 原文 High time for high tech? Chinas program for an indigenous high technology capability Material Source: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J. 1993.7 Author: Segal, Adam M Chinese policymakers have increasingly turned their attention to developing high technology. The state has, through a numb

2、er of central directives, attempted to promote the produc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 tech products. Yet, the level of Chinese high technology products remains fairly low.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state, especially in trying to recreate Silicon Valley in China, has learned the wrong lesson

3、s from the Wests experie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 the state needs to build up a more adequ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and to define and protect property rights. During the 1980s and early 1990s, developing high technology became a topic of interest to polic

4、ymakers and scientists in both industrialized and Third World countries. High technologies, those technologies that involve large development costs, long lead times, considerable technological uncertainty, and dependence on knowledge that is close to the fronti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 hold out the

5、 hope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ed employment, and military preparedness. These technologies also generate new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new modes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at may have a wide impact on the structures of national economies. Chinese policymakers have been neither immune to

6、 the lure of high technology nor unaware of efforts to develop it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Since the 1978 “open door“ policy, China has adopted a multifaceted strategy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lying on existing central planning instruments and the creation of a range of new institutions and p

7、olicies focused on high technology. 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Program (known in China as Baliusan or the 863 plan), the Torch Plan, and hig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s have all targeted critical technologies and promot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CHINAS

8、 TURN TO HIGH TECH Most of th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in Asia moved into high technology as the last stage of export-led growth. After exhausting the benefits of labor-intensive manufacturing, Taiwan and Korea moved up to heavy and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ies. Later, knowledge and informat

9、ion-intensive manufacturing replaced “dirty industries“ like steel in these countries. Interest in new and high technologies in China, however, arose out of two other factors. Although the Chinese have yet to exhaust the traditional strategy of labor-intensive, export-led growth, they have exhibited

10、 ambivalence toward an over-reliance on this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words of one Chinese commentator, “the greatest difficulty that all export-oriented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face is to produce the right products . . . low labor costs will not last forever.“ In the modern world, “competiti

11、on between product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s in fact technical competition.“ HIGH TECH AND THE CENTRAL PLAN Although the Chinese attained notable successes in the fields of computer, semi-conductor, automation, nuclear, and jet propulsion technologies through the central plan in the mid 1950s

12、and early 1960s, the structure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 much of the equipment in factories had been installed during the 1950s and had not been replaced since. The reduction of the scope of central planning in the early 1980s and the growing reliance on the market in the Chinese economy mean

13、t that the state had less direct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thus less ability to reallocate funds to refurbish industrial capability. These reforms also meant that state revenue and thus the states ability to invest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urther declined as the localities gained more

14、 control over their profits and foreign exchange. THE 863 PLAN By the mid-1980s, a deepened appreciation for high technology had begun to convince some that China could no longer afford to neglect high technology R in these ”small” climates, specific projects were to evolve from technology to produc

15、t and then capture markets, while the “medium“ climate promoted an innovative environment in a larger region. The experience of Silicon Valley, “Route 128,“ and other science parks had a strong impact on the decision to recognize and encourage the hig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s (HTDZs). In the ea

16、rly 1980s a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of Physics of CAS toured Silicon Valley, and other Chinese made similar trips during the decade. Explaining the success of the industrialized world in developing high technology exports, one Chinese commentator focused on the abundant technological and personnel r

17、esources, the governments use of preferential policies, sufficient venture capital, and the selection of a good geographic environment. Echoing this view, Simon argues that the Chinese learned three lessons from the science parks. First, it became apparent that successful high tech industries do not

18、 have the same requirements as those in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New forms of organization and behavior characterize these firms. Second, high technology progresses in close proximity to universities, government R&D institutes, and mor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Finally, high technology and high tec

19、h firms require a well developed infrastructure. HIGH TECH ENTERPRISES The zones reflect the outcomes of policies in the early 1980s which encouraged the growth of collective enterprises, promoted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de employment outside of the state sector possible. In fact, Haid

20、ian had really begun to develop as early as 1984 as a consequence of policies designed to force R&D establishments to become more effective by cutting their guaranteed annual appropriation. Facing budget constraints and pressure to orient research more to production, CAS established small technologi

21、cal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take advantage of and market recent innovations. A number of companies have been formed by members of the CAS central staff, while others are populated by employees from the Academys 120 affiliated institutes. A few firm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hrough cooperative agreemen

22、ts between foreign firms and the Academy. INTERNATIONALIZATION Given these constraints, the generally low technological level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the small size of the domestic market for high tech p roducts, Chinese policymakers have suggested that “internationalization“ may be the only pos

23、sible rou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y. Many Chinese commentators, although seeing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s very hostile to Chinese interests, viewed participation in the global market as necessary to develop high technology. In one Keji Ribao article, the writer sketched the internat

24、ional market as increasingly dominated by “numerous American monopoly business conglomerates“ and a Japan that has become “even more pushy.“ Import duties and non-tariff barriers combined to exclude Chinese products from the developed world. As China entered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commentator

25、 continued, it should never forget that “the goal of cooperation is to increase ones strength fuller in order to be able to compete on a larger scale, monopolize markets, and make a profit.“ CONCLUS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Chinas inability to develop a wide range of high technology exports competiti

26、ve 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863, the Torch Plan, and the HTDZs reveal many of the issues and difficulties inherent in hig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ike other countries, China has found that linking R&D to production and promoting high tech exports is a complicated an

27、d multifaceted process not easily accomplished through state intervention and specific, technology-focused development policies. Every major country that has adopted policies meant to spee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ies has had difficulties developing an effective R&D production nexus. These

28、difficulties have convinced a number of policymakers, especially in Japan, that government should not be involved in applied research at all and should instead focus its resources on basic research. Unable to rely on the domestic market, Chinese policymakers have increasingly turned to the internati

29、onal market. Yet Chinas success as an exporter has been marginal. Although the Chinese press is filled with accounts of new innovations, the general technological level of products offered by .the Chinese, except for some military hardware, is quite low. Even if domestic obstacles to commercializati

30、on are overcome,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may not prove to be as receptive to Chinese products as expected. The great degree of overlap between high technology and the main issues of contention in Chinese-Western relations-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ade deficits, and arms exports-suggests that

31、increased high tech exports will never be simply a case of market economic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he future of Chinas high technology programs remains cloudy. The quantity of technology exports has increased, but these products have also reflected the fundamental limits of Chinas S&T base. Th

32、e area of the most obvious successes in technology exports, military transfers, is also the area most likely to come under inquiry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Yet the fading of the memory of June 4 and the restarting of economic reforms after the Fourteenth Party Congress hold out the hope tha

33、t China may create an economic environment free of political interference, conducive to high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order to create that environment, the first major reform should not b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technological zones or research agendas, but the definition of property rights. 译文 高科

34、技的时候了 ? 为了国产高技术能力的中国 的 计划 资料来源 : 东北亚研究杂志 J. 1993.7 作者: 西格 尔 亚当米 . 中国决策者正把注意力越来越多地 转向 开发高 新 技术。 这个 国家 通过 一系列的中央指示 ,试图促使 高新技术产品 的生产化和商业化 。然而 ,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 的 水平仍是相当低的。这篇文章认为 , 国家 ,特别是在试图重建硅谷的中国 ,从 西方的经验 中学到了教训 。为了促进高 新 科技的发展 ,国家需要建立一个更合适的科学与技术基础设施并且需要 定义和保护产权。 在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 ,在 工业化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发展高新 技术成为决策者和

35、科学家 们 一个感兴趣的主题 。 高 新 技术 ,涉及大量 的开发成本 ,长期的研发周期, 相当大的技术不确定性 ,依赖接近 前沿科学研究工作 的 知识 ,坚持经济 快速发展 的理念,增加就业和军事戒备。这些技术也产生新的生产工艺和 经济组织 ,这对国民经济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国政策制定者们一直 没有 抵制 高 新 技术的诱惑 , 也没有意识到他们 在世界的其它地方努力的开发 。自从 1978 年 “ 门户开放 ” 政策 以来,中国依靠现有的中央计划政策建立 了 一个 多方面 技术的战略开发 和在高 新 技术 领域 集中 创造一系列新的制度 和政策。 国家 高 新 技术 项目 (即 中国

36、八六 三 或 863 计划 ), 火炬计划、 高 新 技术 开发区都 把发展关键技术 和促进 “ 中国 高技术 产业 的 形成和发展 ”作为目标。 中国转向高科技化 在亚洲 大部分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导向型经济增长的最后阶段进军高科技领域。在耗尽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 利益后、台湾、韩国转移到重工业 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后来 , 在这些国家 ,知识和新型制造业 取代 了 像钢 产业这样的“肮脏的产业”。 然而 ,关注 高新技术 产业的中国 产生 了 其他两个因素。 虽然中国尚未用尽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 型 的增长 的 传统战略, 他们 对 过分依赖这种发展策略 已经表现出一对矛盾。一中国 评论员 认

37、为,“ 在我 国所有的出口型企业面对最大的困难 是 生产产品的权利 劳动力成本低不会永远存在 。 ” 在现代世界中 ,“ 国际市场上 产品之间的竞争 实际上是技术 的 竞争。 ” 高新技术和中央计划 中国虽然 通过 50 年代中期 和 60 年代初期 的中央规划在 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核、喷气推进技术 等领域 取得了显著成绩 , 但 科学和 技术 (S&T)结构建立本身 限制了这些成就 。根据苏联 科学创新 体系 , 中国 科技 是高 度分层的 。它们之间 没有 协调 , 研究和发展地点分散。工业部 虽然 拥有自己 自主研究 的 实验室 , 但由于高度虚拟化, 这些机构 沟通 很少 。 此

38、外 , 国有企业经营的行政架构下 , 过分强调定量指标的产出 , 而不是 技术 。中国科学院 (CAS)虽然 作为一个监督机构 , 但 并没有 协调或指导 其成员院校 的调查研究或把这些研究运用到工业生产上去。 科技 建立和经济的整体提高这些组织方面的问题面临 着 财政困难 。 大多数国家与企业经营机制陈旧 ,许多工厂设备 是 在 50 年代 安装 的且 没有被取代。在80 年代 初 随着 中央规划范围的 减少 和中国经济日益依赖市场 , 意味着国家 很 少有 直接 控制 财政资源的 能力 , 从而减少重新分配资金 和 翻新工业 的 能力 。 因此 ,这些改革还意味着国家财政收入 ,国家 投资

39、研究 的能力 和发展进一步下降 , 为地方 获得更多的 是 控制他们的利润和外汇 。 863 计划 由 80 年代中期 , 高度赞扬 高 新 技术 已开始 深信 中国 不再忽视 高 新 技术 的 研究与开发 。 1986 年 3 月 四名突出的中国 科学 家写了邓小平 敦促发展其原有的高技术能力 。 在 1987 年 , 国家 高 新 技术 发展 计划 已经开始。该计划在中国也称为863 或 八六三 (1986 年 3 月 ), 是为了 “ 集中 中国 最好的技术资源 , 在 15 年跟上国际 高技术 发展 , 在一些 高 技术 领域 和其他国家缩小差距 , 并尽可能争取突破 ” 。除了针对工

40、业领域的生物技术、新材料、激光、能源、信息、机器人和空间 ,这一计划还介绍了 同行审查 的概念 和项目 选择 的 混合方法 。“ 专家委员会 ”有 监督 超过 7 个 有助于项目 选择 的 学科 。低于 7 个 团体 , 15 专家工作组 在每年 的基础上为 值得支持和 复习进步的项目指定项目。 来自 潜在调查人员 表示 ,一些项目已经 “ 自下而上 ” , 其他则较传统的 “ 自上而下 ” , 目标明确的做法 。 火炬计划 火炬计划 , 开始 于 1988 年, 试图解决生产和商业化有关问题 。 该计划包括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先进学校、大中型企业、集体管理的研究组织和各种类型的 科技 企业 。

41、 不像其他 来自中心 的项目 , 该计划不 只 是 中央政府 简单地安排商品交付和将资金投入 研究项目 。 该计划 被理解为 企图制造 高 新 技术 的 一个 “ 孵化器 ” 。 预计这样做 是 建立新的 技术 企业 , 发展 高 新 技术 区和培训管理人员。 到 1992 年,火炬在国家和地方 促进 了 3848 个项目,从 五个方面 : 新材料 、微电子 和 信息 技术 、能源、生物技术、电磁装置 (“ 机械电子学 ” )。大多数项目都在电子 (31.3%)和新材料领域 (29%)。机械电子学 、生物技术、能源占 15.4%、12.9%和 6.3%,其余 5.1%指定为 ” 其他 ” 。项

42、目主要集中在三个 地区 : 华北、华东、中南地区 。 高新技术开发区 火炬计划 的 最后一个方面, 一个时间最长 且有 持久的影响力 , 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步伐 。 通过 把大学和 高 新 技术 设 在同一地区 的政策 , 使 研究 、 教育与生产 相结合 ,并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 、 税收优惠和财政政策 , 国家将创造有利于发展 高 新 技术 产业 的 环境 。用 国家科委宋健 的话, 这些地区 是“高新技术的孵化器。” 政策将 创造“ 中小 气候 ” ; 在这些 “小”气候 具体项目演变从技术到产品 , 然后占领市场 , 而 ” 中等 ” 气候推动一个 较大 地区 的 创

43、新环境。 硅谷的经验,“ 路线 128”和 其他科学 园区有很大影响的决定承认和鼓励高 新 技术 开发区 (HTDZs)。 在 80 年代初 中科院物理研究员 参观 硅谷 , 在十年中其他中国人做了类似的旅行。 一个中国解说员 在解释了工业化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出口的成功,着眼于 丰富的技术和人才资源 ,政府 利 用 优惠政策 , 充分风险资本 , 及良好地理环境的选择 。赞同这一观点 的 西蒙说 ,中国 从科学园区得到 3 个教训 。第一 , 可以明显看出 , 成功 高 新 技术 产业 和 传统制造业没有同样的要求 。 这些公司 具有 新形式的组织和行为 。 第二 , 高技术 进步接近大学 ,

44、 政府研发机构 ,和更为传统产业 。 最后 , 高技术 和 高科技 公司需要一个发达的 基础设施。 高新技术企业 经济区反应了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政策成果 , 鼓励发展集体企业 , 促进科技 创业和 国有企业外的就业成为可能 。其实 ,海淀 早在 1984 年 开始发展 ,通过有 效削减 每年拨款 来迫使科研机构 建立 。 面临预算 约束和 压力使 其 更多 的生产研究 , 中科 院设立了 小型 科技企业 ,以利用 和 市场最近的创新 。一些公司已形成有民安队的工作人员, 而其他 的 雇员 从该 学院的 120 附属 研究所。几家公司通过 外国公司 与中科院 合作协议 而成立。 国际化

45、 鉴于中国企业 科技水平普遍较低 和 高 新 技术 产品 在国内市场小 这些限制 ,中国决策者 建议 “ 国际化 ” 可能是发展 高 新 技术 唯一可 行 的路线。中国的许多评论家认为 ,虽然国际市场 非常敌视中国的利益 , 但发展高新技术, 参与全球市场 是必要的 。 一 篇科技日报中 ,作者描绘 出 国际市场日益由 “ 许多美国垄断企业集团 ” 控制, 日本 也“ 更 咄咄逼人。 ” 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结合起来 以排除中国产品 进入 发达国家 。 评 论员继续 说 , 中国 进入国际市场 , 不应忘记 “ 合作的目标是更充分提高自己的实力 ,以便能 在更 大 的竞争中,垄断 市场 ,谋取

46、利益。” 结论和未来的前景 中国 无法 发展 一个 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一系列高技术产品出口 和 863、 火炬计划、 高 新 技术 开发区 揭示了 高 新 技术 发展 的许多 问题和困难。 和 其 它 国家一样 , 中国 发现 连接 研发到 生产和促进 高 新 技术 出口是一个复杂和多方面的进程 , 不容易通过国家干预和具体的、 技术 为重点的 发展政策 来实现。各个主要国家 采取 政策 旨在 加快发展 高 技术 在制定 有效 的研发上产关系上有困难。 这些困难令一些决策者 深信 ,特别是 日本 , 政府不应参与应用研究 ,应集中资源基础研究 不能仅仅依靠国内市场 ,中国决策者越来越多地转向国

47、际市场 。 但 中国 作为一个 成功 的 出口国是微不足道 的。虽然 中国 报纸上到处都是新的 创新 账户,中国 提供产品 的科技水平, 除了一些军事硬件 ,其它的都 很低 。 即使 商业化的国内障碍 被克服, 国际市场 并 不能接受中国产品 与 预期 相符。在中西关系上 很大程度 的矛盾 主要 是 争议 高 新 技术 重叠 的问题 知识产权 , 贸易赤字 , 和武器出口 建议增加 高 新 技术 产品出口将不仅仅是 市场经济和相对优势 的一个例子。 中国未来高技术 项目 仍然 很多。 技术 产品 出口 量的增加 , 但 这些产品也反映了 中国 科技 基础 的 基本限制 。 该 领域 最明显的成就 是 技术的 出口 , 军事转让 ,也是最有可能 遭受 国际社会 调查的领域。 然而 , 6 月 4 日 逝去的记忆和十四大后启动的经济改革坚信 中国 可以 创造一个不受政治干扰 的 经济环境, 有利于 高新 技术 创新 。 为了创造 这个 环境 , 第一次重大改革不应 是 建立新的技术区或研究议程 ,而应是产权的定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外文翻译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