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商务星球版八上众多的人口word学案

课题 第 4 课 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第 1 课时 课型 新 授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序号 1-3-4 授课教师 年级主任签字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 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运

2012商务星球版八上众多的人口word学案Tag内容描述:

1、课题 第 4 课 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第 1 课时 课型 新 授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序号 1-3-4 授课教师 年级主任签字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 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 教学重难点 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征。 教具准备 地图册 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出图中四幅图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二、众多的民族 我国共有 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族,人口。

2、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教案教学要求: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道) , “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学会读) ,人口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的资料绘制) ,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分析)2 “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学会读) ,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知道) ,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差异(比较)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3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通过阅读)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我。

3、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增长折线图,并以 此来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通过读我国人口密度图,掌握我国人口 分布的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面积、人口数量的差异,提高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资料和图表的阅读、分析,初步学会运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学 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 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的国情,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4、第五单元 第一课 世界的人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课堂合作研习】 开心自主学习,轻松搞定基础 相信你是最棒的! (合作探究一)人口的增长 阅读课本 72-73 页,回答: 1.现在世界人口已经超过 亿。 2.19 世纪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19 世纪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 3.世界每增长 10 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 ,说明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 越 。 4.人口增长的快慢,是。

5、课题 第一单元 国土与居民 第 1 课时 课型 复习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序号 1-3-4 授课教师 年级主任签字 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位置、简称和行政中心 3、掌握我国的人口分布概况 4、掌握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 教学重难点 目标 2、4 教具准备 地图册 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知识网络 1.中国的地理位置(熟记) 中国位于南北半球的_半球,位于东西半球的_半球,位于_洲的 _部,_洋的_岸;陆地面积达_平方千米,仅次于 _、_,位于世界第_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歌诀:北半球, 东。

6、课题 第 2 课 行政区划 第 2 课时 课型 新 授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序号 1-2-3 授课教师 年级主任签字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 2.能在中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 34 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学重难 点 重点:掌握和熟练运用中国政区图 难点:34 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在地图上的识忆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探究式 竞赛比拼式 教具准备 中国行政区划图 多媒体 学习过程 【复习巩固】1、有两个简称的省级行政单位有 2、各省区之最 (1)最南、最北、最西、最东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 、 、 、 (2)面积最。

7、课题 第一课 辽阔的疆域(学案)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课时序号 1-1-1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查阅我国的四至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教学重难点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学习过程 1、优越的地理位置读图 1.1 分析: 1.从纬度位置看:找出赤道,20W-160E 经线圈(是 半球的分界线),我国位于 半球(东西半球).我国位于 半球(南、北半球)大部分属于 带(温度带),小部 分位于 带,没有 带。 2.从海陆位置看,我国。

8、课题 1.2 众多的人口 学习 目标 (1)说出我国目前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能说出我国的人口 的基本国策。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的人口分布概况。 重点 难点 我国的人口问题、我国的人口政策 步骤 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 点拨 导入 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真正认识了地大物博的祖国,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还繁衍生息着众多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人口。 自 主 学 习 12010 年,我国总人口为 人,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2目前,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 万左右。 3为了使。

9、众多的人口教案【教学重点】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必要性;2.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1.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2.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 ”,比较不同地区人口密度的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课前准备】1.分组:将班级按 46 人分为一组,准备课堂讨论、分析资料、参与课堂活动等工作。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1949 年、1982 年、1990 年、1997 年、2000 年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的总人数。

10、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1.2众多的人口教案 2一、自学内容:“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人口东多西少” (1115)二、自学目标:1、记住中国的人口数量、人口特点,了解中国关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记住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2、记住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多西少。3、充分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我国人口分布和增长情况三、自学重点:1、记住中国的人口数量、人口特点2、了解中国关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记住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四、自学过程任务一:自学 11-12 页“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部分内容12000 年,我国总人口为 人,。

11、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 解 我 国 人 口 多 、 增 长 快 这 一 基 本 国 情 ; 2、 认 识 实 行 计 划 生 育 的 必 要 性 和 正 确 性 ; 3、 了 解 我 国 人 口 分 布 的 特 点 , 并 探 究 其 形 成 的 原 因 ; 4、 会 解 读 人 口 分 布 图 、 人 口 增 长 图 ; 能 用 计 算 、 比 较 的 方 法 认 识 我 国 的 人 口 问 题 , 会 做 人 口 资 源 调 查 。 【学习重点】 1、 我 国 人 口 的 数 量 及 增 长 趋 势 。 2、 我 国 人 口 分 布 特 点 。 【学习难点】 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

12、【课题】 1.3 众多的人口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特点与人口增长。(重点) 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 策。(难点)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比较法、小组讨论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 图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播放电视画面城市一景:街上人 流如潮,摩肩接踵。

13、课题 第 3 课 众多的人口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序号 授课教师 年级主任签字 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政策,能结合实例说明众多的人口给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不利影响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口分布概况 难点:人口问题 学习方式 1.学生收集我国人口的小资料,试着绘制人口增长图 2.教师制作课件 教具准备 地图册 多媒体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一、人口最多的国家 讨 论:有人说人多力量大,有人说人多负担重,你怎么看? 阅读教材前两框题,完成下列问。

标签 > 2012商务星球版八上众多的人口word学案[编号:808045]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