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时期“河曲”地域行政区划建制的演替.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09820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朝时期“河曲”地域行政区划建制的演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北朝时期“河曲”地域行政区划建制的演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北朝时期“河曲”地域行政区划建制的演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北朝时期“河曲”地域行政区划建制的演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北朝时期“河曲”地域行政区划建制的演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北朝时期“河曲”地域行政区划建制的演替摘要:北朝时期“河曲”地域的行政区划经历复杂的演变。北魏统治下的“河曲”行政区划建制可分成两个阶段:军镇制阶段和州郡县阶段,遭逢六镇动乱之际,改置州、郡、县之数较少。西魏、北周时段,“河曲”地域行政建制单位较前陆续增加,并增建高级管理实体总管府,构成地方行政区划的四个层级,分布范围较前扩大,呈现自南向北推广之势。隋朝初期 8 年间,在继承北周的四级行政体制基础上,更在阴山南麓的河套平原增置总管府及州县等行政建制单位。北朝时期“河曲”地域行政区划的演替进程呈现出由最初的军管体制向州郡县体制转变,而且正规州郡县行政单位数量逐渐增多、分布范围越来越广的时空特征

2、与发展态势。 关键词:北朝时期行政区划;“河曲”地域;州郡县建制;总管府建制 中图分类号:K9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3)02-0143-11 收稿日期:2012-06-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1&ZD097) 作者简介:艾冲,男,陕西周至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公元 386 年至 589 年间,在中国北部先后出现北魏、东魏和西魏、2北齐和北周、隋 6 个封建王朝。北魏王朝于公元 386 年建立。在武力统一中国北部地区过程中,北魏于公元 427 年(始光四年)兼并赫连夏政权,接管“河曲”地域(亦称“河西”

3、 ,即今鄂尔多斯高原及后套平原大部)的治理权。此后历经西魏、北周和隋朝初期(开皇九年前) ,这个地域的行政管理体系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替。起初推行军管型政区模式,后演变为正规政区体系。在政区数量上,也呈现由少增多的态势。 一、北魏时期“河曲”地域的行政区划变更 北魏在“河曲”地域的行政区划与行政管理体系,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军管型政区时期和正规州郡县时期。这两种行政管理模式的变更反映出区域历史政区地理的新变化与新格局。 (一)军管型政区建制阶段 北魏平定赫连夏政权后,出于稳定地方局势的动机,相继在“漠南”和“河曲”地域推行军管型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军镇建制。具体至“河曲”地域,则建立两大军镇统万

4、突镇、薄骨律镇,以及沃野镇的局部管区也跨连“河曲”之西北部。 1.统万突镇的创建及其管区 统万突镇,是北魏兼并赫连夏后创建的军管型地方行政管理单位。在史籍中记作“统万镇” ,但在迄今出土的北朝墓志、墓碑刻文中则写作“统万突镇”或“吐万突镇” 。笔者认为应以当时人的记载为准, “统”与“吐”之别,乃是古人将胡人语言音译时出现的差异,参照历史文献记载,应以“统”为正。因此,本文采用“统万突镇”的提法。 关于统万突镇的创建时间,据魏书地形志下载,始置于北魏3太武帝拓拔焘始光四年(427) 。至于其建制撤销时间,则在北魏“太和十一年” ,即公元 487 年。据此,该镇历时达 60 年,成为北魏王朝统治

5、“河曲”地域的主要管理机构之一。统万突镇镇将府的驻地,即赫连夏国的旧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白城子村古城) 。这一见解已得到史学界的广泛认同。 统万突镇的管区范围,依据北朝史籍的记载,应包括今陕西延安市和榆林市大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部和东部。其北、东临黄河,西与薄骨律镇毗邻。今延安市域不在“河曲”范围。 2.薄骨律镇的创立及其辖区 薄骨律镇,是北魏吞并赫连夏后在今宁夏平原段黄河“河渚” (河心洲)上的赫连夏“果园城”创建的军管型地方行政管理单位。该镇始置于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统治期间。 关于薄骨律镇的建置时间,据魏书地形志上载,始置于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太延二年(436) 。其建制撤销时间,则在北魏“

6、孝昌中” ,即公元 525-527 年间。该镇历时达 90 余年,成为北魏王朝统治“河曲”地域的主要管理机构之一。 至于薄骨律镇的治所,依据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资料,可判定在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村西侧、古代黄河河心岛东南部的赫连夏果园城所在。其管区范围,包括今宁夏同心、西吉、中卫一线以北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部,以及乌海市的黄河以东、巴彦淖尔盟南部的后套平原区域。 延至北魏太和十一年(487) 、 “孝昌中” (525-527) ,两个军镇相继4改制为夏州、灵州。 “河曲”地域行政区划体系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二)正规州郡县建制阶段 北魏孝昌年间(525-527) ,鉴于北疆政治局势出

7、现动荡趋向,魏朝为加强对地方的行政控制,着手改变治理地方的模式。废除军镇制,改行州郡县制。其实早在正光五年(524)八月,魏明帝就颁布诏书,决定改革北疆诸镇为正规的州制。即“诸州镇军贯,元非犯配者,悉改为民。镇改为州,依旧立称” 。但因漠南诸镇出现动乱,遂使“镇改为州”之政令未能及时实施,拖延至孝昌年间。 1.夏州的建立及其管境 北魏早在太和十一年(487)就撤销统万突镇,改建夏州。州治仍在统万城(今白城子村古城) ,惟其时称作化政郡大夏县,大夏县后改称岩绿县。至延昌二年(513) ,北魏析出夏州管境的东南部,增置“东夏州”(按:延至西魏废帝三年(554)正月改称延州) 。 此后,史籍中遂出现

8、北魏“二夏”州之名。例如:武泰中(528) ,贺拔岳因平定万俟丑奴之乱有功, “寻授都督泾、北豳、二夏四州诸军事,泾州刺史,进爵为公” 。 “永熙二年(533) ,孝武(帝)密令(贺拔)岳图齐神武,遂刺心血,持以寄岳,诏岳都督二雍、二华、二岐、豳、四粱、三益、巴、二夏、蔚、宁、泾二十州诸军事,大都督。 ”所称“二夏”即指夏州(亦称西夏州) 、东夏州。 北魏延昌二年(513)以后的夏州,下领 4 郡、9 县。 化政郡,与夏州同治一城,即今白城子村古城。化政郡大夏县(后称岩绿县) ,置于魏太平真君六年(445) ,与州郡同城。革融县,故治当5在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西部,今巴拉素镇附近有一座白泥台古城

9、,似为革融县治所在。 阐熙郡,故治当在今陕西定边县东北部八里河下游、堆子梁乡的营盘梁村、仓房梁村一带。因为延至明代,当地仍有一座墩台叫“阐熙墩” 。其“阐熙”之名实为沿承古代政区名称。山鹿县,与阐熙郡同治一城。新国县,其治所当在今陕西定边县安边镇与砖井镇之间探寻。 金明郡,故治当在今陕西延安市安塞县境。永丰县,与郡同治一城,也在今安塞县境。启宁县,故治当在今靖边县南部。广洛县,故治当在今志丹县境洛河上游支流周河流域某地。 代名郡,位于夏州北部,故治当在今内蒙古杭锦旗东南部的 40 里梁古城,或鄂托克旗东北部沙井镇后哈达图村西南 2 公里的水泉古城。代名郡呼酋县,乃承继汉代县名与故城,位于汉代朔

10、方县城(北朝至唐代什贲故城)南约 60 里、巴彦乌素盐海(亦称哈日芒乃淖尔)北 30 里许。渠搜县,也是承继汉代县名与故城,位于汉代朔方县城(北朝至唐代什贲故城)之东、巴彦乌素盐海东北的黄河南侧。即水经注所谓:“河水又东南迳朔方县故城东北,河水自朔方东转,经渠搜县故城北”也。 北魏末期,北疆爆发六镇之乱, “河曲”政局失去稳定,代名郡与其二县被迫南迁。其后,呼酋县,当与代名郡同治一城。渠搜县,故治当在今杭锦旗东南部某座古城。继尔废除这一郡二县建制后,改置代名县,隶于夏州化政郡。北齐武平四年(北周建德二年,573) ,代名县的建制仍在。周末隋初废除代名县。由此可知,是时夏州的行政区域向北延伸6到

11、今杭锦旗北部地区。 2.灵州的建立与治所 孝昌二年(526) ,北魏撤销军管型的薄骨律镇建制,别置正规的州级建制单位灵州。 太平寰宇记载:北魏“孝昌二年,置灵州。按括地志云:薄骨律镇以在河渚之中,随水上下,未尝淹没,故号曰灵州。初在河北胡城。大统六年,于果园(城旧址)复筑城,以为州,即今之州城是也。 至后周,又置普乐郡。隋开皇初,郡废。炀帝又置灵武郡。 ” 这段引文表达出两层含意:其一,灵州州级政区名称来源于黄河河心洲之名灵州(古代州与洲词意相通) ;其二,灵州建置之初,治所并不在薄骨律镇城,而是定在黄河左岸的“胡城” 。明代宣德宁夏志亦谓:“至(元魏)明帝,立灵州,初治河北。后徙治果园所筑城

12、。 ”胡城故址在今宁夏青铜峡市北部的瞿靖镇东南、新林村之地。 北魏时期的灵州,下领一郡一县普乐郡回乐县(治胡城,即今宁夏青铜峡市瞿靖镇新林村附近) ,此外,其管境内存在四处重要的城镇,诸如弘静镇、鸣沙镇、历城镇、饮汗城等。 3.东夏州(延州)上郡的属县建制 魏书地形志下载有延昌二年(513)所置“东夏州” ,及其四属郡、九属县。东夏州是从夏州管区析置的。据魏书薛辩传 ,永平四年(511) ,山贼扰乱夏州,薛和奉诏征调汾、华、东秦、夏 4 州之武装,讨平这场民变。之后,薛和向魏宣武帝元恪建议增立东夏州,得到魏帝的批准。遂有延昌二年(513)建立东夏州之举。北魏的东夏州治城7在今陕西延安市宝塔区东

13、 40 里许。除上郡及其属县大斌、城中、石城之外,其余辖境不在本文论述的“河曲”范围,在此从略。 据周书文帝纪 ,东夏州于西魏废帝三年(554)春正月改称延州。以界内的延水为名。 上郡大斌县,在今陕西子洲县大理河流域,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于周隋大斌“县东五十里置大斌县,属上郡,周、隋不改” 。 隋书地理志称“西魏置” ,实误。据说,得名的原因是“大斌者,取稽胡怀化、文武杂半之义” 。 上郡城中县,在今陕西子洲县西部大理河流域,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于隋唐城平“县理西三十里库仁川置城中县。 ”隋改为城平县,自库仁川移至唐代城平县治,属上郡。 隋书地理志称“西魏置” ,实误。据说,改

14、名的原因是“隋讳中(忠) ,改为城平县” ,即因避讳而更名。 上郡石城县,北魏置,故治在今陕西神木县西南 40 里、窟野河西侧。另有“因城”县,待考。 二、西魏北周时期“河曲“地域的行政区划建制 公元 534 年(北魏永熙三年) ,北魏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治实体。随后,东魏军队对西魏展开钳形进攻,并出兵“河曲” ,企图从北翼包抄西魏,置宇文泰关陇政治集团于绝境。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夏、灵诸州遂成为双方争夺之区,最终被西魏所控制。其后,行政单位数量逐步增多。 (一)西魏时期“河曲”地域行政建制的继承与变动 81.4 个夏州格局的形成、合并与调整 西魏初年,东魏、西魏在争夺夏州地区的过程中,逐渐形

15、成 4 个夏州的局面。前节已提及东夏州(后更名延州,治今延安市宝塔区)始建于延昌二年(513) ,至此时依旧存在。其时,夏州也被改称为“西夏州” ,治所仍在统万城。增置“南夏州” ,治所在长泽县城(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城川古城) 。此外,还有“北夏州” ,其治所待考。 “西夏州”与“北夏州”之名,盖东魏政权所命也。夏州(西夏州) ,宇文泰于北魏永熙二年(533)受命出任夏州刺史,而以长孙俭为夏州录事参军事。即贺拔岳“于是表太祖为使持节、武卫将军、夏州刺史。太祖至(夏)州, (纥豆陵)伊利望风款附,而曹泥犹通使于齐神武。 ”“周文临夏州,以(长孙俭)为录事参军事,深敬器之。 ”永熙三年(53

16、4)冬十月,北魏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即“冬十月,齐神武推魏清河王(元)亶子善见为主,徙都于邺,是为东魏。 ”西魏大统二年(536)春三月,夏州被东魏军队攻克,即是月“东魏袭陷夏州,留其将张琼、许和守之” 。大统三年(537)冬十一月,西魏进军蒲坂,略定汾、绛诸州之地。 “于是, (东魏夏州刺史)许和杀张琼,以夏州降。 ”又据北史-长孙嵩传五世孙俭传载:是月,长孙俭“转(东)夏州刺史,甚得人和。时,西夏州仍未内属,而东魏遣许和为刺史。俭以信义招之, (许)和乃归附。即以俭为西夏州刺史,总统三夏州诸军事。 ”周书长孙俭传亦云:大统三年(537) , “时,西夏州仍未内属,而东魏遣许和为刺史。俭以

17、信义招之,和乃举州归附。即以俭为西夏州刺史,总统三夏州。”东魏的西夏州刺史许和袭杀张琼而归降西魏之事,发生在大统三年9(537)冬十一月。因此,长孙俭出任东夏州刺史、策反许和必在同年早些时候。许和归降后,长孙俭接任西夏州(即夏州)刺史,总统三夏州诸军事。所谓“三夏州” ,即指“东夏州” (延州) 、 “西夏州” (夏州)和“北夏州” 。这有史载为证:怡峰在大统四年(538)八月“洛阳保卫战”失败后,经宇文泰奏请西魏文帝, “拜(都督)东、西、北三夏州诸军事,夏州刺史”诸职。其时当在当年九月,此“夏州”前佚“西”字。拓跋俭于大统元年(535)受任“使持节、东夏州刺史” 。延至五年(539) ,拓

18、跋俭升任都督东、北、西三夏州诸军事,西夏州刺史。长孙俭“转夏州刺史”前,夏州城已被东魏夺取和控制,因此其所任职者只能是东夏州(后名延州) 。其时,所谓“西夏州”实乃原先与后日的“夏州”是也。侯莫陈顺于大统六年(540)出任“行西夏州事” ,即指夏州。此外, “北夏州”在史籍中未留下多少信息,创置年月与撤销时间皆不详;揣度其治城当在夏州城之北或东北,才可与方位词“北”相呼应;若此揣度不误,则“北夏州”治城很可能是今陕西榆阳区西部的巴拉素镇白泥台古城。其建制当在西魏废帝三年(554)前就已废除。或疑“北夏州”乃“南夏州”之笔误。至于“南夏州” ,创置年月不详,延至西魏废帝三年(554)春正月,更名

19、“长州” ,治长泽县城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位于夏州城西南方。 在大统十年(544)后,4 个夏州格局逐步消失。先是, “西夏州”与“北夏州”合并为夏州,即字文贵在大统十六年(550)前“历夏、岐二州刺史” ,李和“出为夏州诸军事、夏州刺史” ;东夏州则至大统十六年(550)仍保持其建制,例如:库狄昌在大统“十六年,出为东夏州刺史” 。延至西魏废帝三年(554)正月,10东夏州被改称延州、 “南夏州”被改为长州。至此,原先四个夏州中,惟有夏州(即西夏州)依旧存在。例如:王雅此后曾“迁大都督、延州刺史,转夏州刺史,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 “保定初,复为夏州刺史,卒于州。 ”北周武帝保

20、定初,即公元 561 年。 顺便提及, 魏书地形志上还载有寄治在并州界的“西夏州”及其“太安郡” “神武郡”二个属郡,其建置年月不明。此“西夏州”实乃侨置之州,其原治所在今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无定河(奢延水)上游。东魏、西魏对峙局面形成后,东魏军队曾经进攻今无定河流域,虏掠了夏州部分居民,将他们迁往黄河以东的并州地区,建立侨西夏州,予以管理。西魏大统二年(536)春三月,东魏袭陷夏州,留其将张琼、许和守之。即“(天平)三年春正月,齐献武王袭宝矩西夏州,克之。 ”。其具体史实如下: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536)正月甲子,丞相高欢亲“帅库狄干等万骑袭西魏夏州,身不火食,四日而至。缚稍为梯,夜入其城,禽其刺史费也头斛拔俄弥突,因而用之。留都督张琼以镇守。迁其部落五千户以归。 ”据此,寄治在并州地界的“西夏州”及属郡“太安郡”“神武郡” ,是为安置“迁其部落五千户以归”的夏州居民而建的侨西夏州及其侨郡。有学者据山西通志相关记载认为:侨西夏州可能寄治在并州寿阳县界。可备一说。 西魏的夏州于大统二年(536)正月陷于东魏,历时达两年之久。至大统三年(537)秋冬,西魏军队在沙苑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东魏军。同年冬十一月,东魏西夏州刺史许和接受长孙俭策反而杀其同僚张琼,以西夏州归降西魏。西魏才重新掌控夏州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