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09902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驳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驳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驳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驳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驳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驳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摘要:当前对马克思主义有很多评价甚至是批评,有代表性的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或者还原论的反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一切事物全部归结于经济因素,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经济决定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但这只是从表面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因素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关注并重视经济因素的重要作用,但并非把经济绝对化或者走向还原论,真正在经济上奉行还原论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并非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还原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2-0104-004 当前对马克思主义有很多评价甚至是批评,有代表

2、性的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或者还原论的反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一切事物全部归结于经济因素,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经济决定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道德、艺术、法律、政治、宗教、战争、历史的变迁所有的这些都被单一地视为阶级斗争或经济的反映;一心沉迷于经济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不过是他所对抗的资本主义的影子。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还认为,当代世界的人知道这个世界多彩丰富的历史经验不能被强硬地塞进一个刻板而且单一的框架中,可是马克思本人却未能认识到这一点。 2马克思的确尤其强调经济因素在人类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但这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是否真正理解了马克思强调经济因素重要性的理论实质呢?我们不能

3、作简单的是非判断,需要作具体的分析和驳斥。 一、 经济活动具有基础性地位, 但并不否认其他社会要素的反作用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道:“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1用于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生产是历史的第一个活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整套理论就是构建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没有物质生产谈不上文明。虽然这是一个常识,但西方思想家意识到这一点很困难,西方社会具有高度发达的非物质文明,指出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并不容易;另外,即使意识到这一点,要将整个理论体系构建在这一基础之上却不容易。马克思的理论之所以能被称为科学的理

4、论,不仅在于其理论抽象是建立在对人类历史的实证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其理论本身是一个严谨的逻辑推理体系,更在于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以这样一种常识为基础、为基点的。常识具有公理的意义,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具有这样的特征。 如果能从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一个根本的推动力的话,那么这个推动力显然是物质利益。但这个答案还是显得过于单薄。历史是存在整体性的,然而其中物质的匮乏、强迫劳役、暴力和剥削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但人类所有现在的文明都是基于这个基础。这种简单的轮回恰恰是人类的历史具有极强的整体性的重要原因。就指出了3这一点而言,马克思的理论的确堪称宏大叙事。因为马克思指出了有一种事情

5、在人类历史的漫长岁月中一以贯之地存在,并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是一种人类的悲哀。正如西奥多?阿多诺所说:“从古至今唯一保持不变的可能偶有例外就是痛苦的绝对性。 ”阿多诺用“从弹弓到原子弹”来概括人类走过的历史。虽然人类的武器已经由原始时期的弹弓升级为现时代的原子弹,但这不能如实说明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进步了。无论是强迫劳役、暴力或者是剥削,都并非偶然发生的事件,而是人类用来延续自身物质存在方式的长期特征。 马克思把物质生产活动视为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马克思对于物质生产或经济因素的重要性的强调,并不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即便如此,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会单一地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这

6、些造就的。物质的强大力量偶尔的确可以直接对社会生活、政治和艺术有很大的影响,但在多数情况下,物质因素的影响经常是更加长期而隐蔽的,在有些特殊的情况下,物质的影响甚至可以忽略。科学、文化、政治、观念和社会存在并非仅是经济的表象。无论是科学、文化、政治,还是社会观念和社会存在,都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沿革,都有着不同的现实情况,也都有内在发展逻辑,不断有力地、实实在在地塑造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并且,经济基础与社会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不是单向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某种机械的决定论。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决定作用”实际上指的是一种“限制作用” 。有人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说法时,似乎认为在马克

7、思看来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4然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而事实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创造物质生活的方式对他们建立的文化、法律和政治建构其实是一种“限制” 。所以,任何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简单的经济决定论的论断都是肤浅的、不科学的。 二、物质生产决定社会文明的形态, 但并非只适用于市场经济范围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形象地描述:“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2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物质生产极端重要,并不仅仅是因为无物质生产便没有文明,更重要的是因为物质生产将最终决定文明的性质和程度。这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当然,一般说来写作的工具不可能决定写作内容,但是马克思明

8、确指出,物质生产的水平决定社会文明的性质。 马克思提出了“生产决定文明的性质”的观点,就连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也表示认同。例如,英国政治学家和哲学家约翰.格雷,他本人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曾经写过这样的话:“在市场社会中经济活动不仅区别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并且决定有时还支配着整个社会。 ”3区别在于约翰.格雷仅仅将这一理论局限于市场经济社会范围内,而马克思推的更广,乃至整个人类历史。 诚然,马克思坚持(狭义上的)经济因素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核心作用,但抱有这种观点的并非只有马克思主义。西塞罗认为,国家的作用就在于保护私有财产。历史的“经济”理论在 18 世纪启蒙运动中司空见惯。一些启

9、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将历史视为不同生产方式的接续,5并认为可以利用这一点解释社会等级的高低之分、因人而异的生活方式、社会不公正现象以及家庭或政府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亚当斯密认为,历史上每一个物质生产的发展阶段都产生了独特的法律、财产所有制和政府组织形式。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提出,财产所有制一旦确立,战争、剥削和阶级冲突便会尾随而至。在卢梭看来,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将枷锁加于弱者而将权力献给富人,而这些权力将“不可挽回地消灭天赋的自由;它们把保障私有财产和承认不平等的法律永远确定下来为了少数野心家的私利而迫使全人类忍受劳苦、奴役和贫穷” 。卢梭说,财产是人类不满的根源。19 世纪爱尔兰经

10、济学家约翰?艾略特?凯尔恩斯认为“经济只是匮乏的产物” ,感叹“人类的物质利益在决定他们的政治观点和行为中影响何等之大” 。他还在奴隶势力的序言中称:“历史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因素的产物。 ”以上这些思想家更多的是在说明经济因素在市场经济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都没有像马克思那样把这一理论推广到各个社会形态。 三、推动社会的力量中经济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但并非一切都可还原为经济因素 马克思的反对者把马克思关于经济活动和物质生产的强有力的主张看作是一种还原论。而真正的还原论主张将高级运动的形式还原成为低级运动的形式。他们的观点是:实际生活中所有现象都可以被认为成更基本、更低级的现象的组合,故可以用低

11、级运动形式的规律替代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还原论这一理论所派生出的方法论手段其实就是对研究对象持续不断进行分析,恢复研究对象最原本的状态,变复杂为简单。还原论的这种思维方法一度成为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还原论的6信念是在还原论方法的解释下,世界的图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简单性。早在 19 世纪,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认为:“一旦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化成简单的力,而且证明自然现象只能这样来简化,那么科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4还原论的信念从某种特殊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关于实在的态度与观念,或一种本体论的预设。预设“表面上不同种类的存在物或特性是同一的。它声称某一种类的东西能够用与它们同一的更为基本的存在物或

12、特性类型来解释” 。牛顿力学风靡的 1819 世纪是还原论信念的高峰时期。还原论信念反过来又强化了还原论的方法,并对科学的方法论产生巨大的影响,即各种复杂的现象被认为总可以通过把它们分解为基本建筑砌块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来认识;不同科学分支所描述的是实在的不同层次,但是最终都可建立在关于实在的最基本的科学物理学之上。 很明显,这种还原论的思维方法实际上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批评的机械唯物主义方法,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还原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分割论,认为万物均可通过分割成部分的途径了解其本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很明显是与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相抵触的。辩证思维强调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对于比较复杂的事

13、物(例如人体生命)而言,一旦被分割了,会导致丢失信息而失真,事物的复杂程度与失真程度成正比。 这样一种思维方法在自然科学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这种研究和思维方法已经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局限性。现代科学或者说后现代科学已经从强调分析开始转向强调综合,7开始注重对于事物的系统性、整体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科学研究中的主体性等问题的研究,由此产生了系统论、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理论、统计学、模糊数学(人机识别,智能化) 、混沌学等等非线性科学、综合性科学。 历史科学是以人类生活及其历史为研究对象,就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而言,任何自然科学都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对于人类

14、历史这一如此复杂的研究对象,当然是不能采用还原论的方法将其归结为某一简单的因素来加以理解。 在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者看来,马克思主义理应遭到批评,理由是:其一,用还原论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类历史肯定是不对的;其二,马克思对于人类物质生产的基础性地位的强调,以及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就是一种还原论,或者说是一种经济因素一元决定论。对此,我们需要认真地加以辨析。批评者所说的第一点是没有问题的,用还原论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类历史是不对的。但是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对于经济因素的强调指认为还原论,则值得商榷了。马克思主义真的是将世间万物都还原为经济因素了吗?马克思真的认为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

15、艺术、宗教、法律、道德等等一切的本质都是经济因素吗?马克思试图将一切现象都还原为经济现象吗?显然,马克思并没有这样的想法。马克思只是认为,在推动历史运行的诸多力量之中,经济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并非试图将一切事物都还原为经济因素。但是,就这一看法而言,马克思的批评者同样是反对的。他们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被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而不是被某一种因素所决定了的,也就是8说他们只认同一种多元决定论。笼统地讲多元论也没什么错,马克思也不一定会反对。 四、经济因素在不同社会阶段地位不同, 但并非痴迷经济问题 马克思认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非经济因素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并不是说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或社会阶段,

16、经济因素在整个社会结构中都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或者说占据支配性的地位。而是说,一个社会的经济状况决定社会中的什么因素占有支配性的、统治性的地位。比如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的因素就占据统治性的地位;就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因素而言,在计划经济时代政治就容易占据统治性的地位,甚至出现以政治为统帅;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开始发生分离,经济因素开始成为一种主导型的力量,一切都被商品化,货币成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甚至一个国家的法律、政策、制度都受到金融大亨和财团的操纵。 有人认为,可以把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称为政治中国、经济中国、文化中国。也就是说,在过去政治因素在社会中

17、占据主导性的地位,现在经济因素占据主导性的地位,而未来的中国文化因素将占据主导性的地位。总的说来,经济因素决定着一个社会的什么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决定作用实际上也就是限制作用的意思。在一个物质匮乏的社会,必须通过政治的力量来分配社会利益;在经济悬殊过大的情况下,政治力量即使想重新分配社会利益,也无能为力,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共产主义社会将大大减弱经济在生活中的9重要性。当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类共享物质财富的时候,文学、艺术、思想等等将成为人们首要追求和崇尚的东西。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马克思并非一味地痴迷经济问题,只对经济问题感兴趣,而是他强烈地意识到经济问题是人类

18、实现自身价值的一大障碍,对于经济问题的顾虑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在他所期待的世界里,经济问题将不会再占据我们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人类将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在马克思看来,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五、真正奉行还原论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并非马克思主义 实际上,在经济上奉行还原论的,恰恰是资本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 “为生产而生产”是资本主义所遵循的信念,但资本主义对所谓“生产”的理解是非常狭隘和片面的。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都提倡为了生产而生产。但是,同样相信“为生产而生产”的马克思对“生产”概念的理解就要比资本主义全面得多。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全面的自我实现是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努力追寻的伟大目标,

19、并非为实现其他功利性目的而服务的工具。但是可怕的是,只要那种狭义的“为生产而生产”的论调还在统治我们的社会,我们的自我实现就无法实现,因为在这种体制下我们将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养家糊口,因而也根本无法享受生活。马克思主义大体的精神实质可以从“为生产而生产”的不同用法中得到一定的体现:一个是纯粹经济意义上的,而另一个是创造性或者艺术性的。马克思绝非经济问题上的还原论者。他严厉地批评那种将人类生产还原为拖拉机或涡轮机10的资本主义制度。在马克思的心目中,生产意味着自由的、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应该成为一种艺术。 总的说来,马克思绝不是一位经济决定论者,马克思也并非只关心经济问题,马克思更关心的是人类

20、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他看来,美好的生活不只是工作还有休闲。自由的自我实现当然是一种“生产” ,但这种生产并非建立在强迫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也非还原论者,认为马克思是还原论者的都是对马克思的误解。作为现代人,要实现马克思设想的目标,还必须付出大量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l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42. 3约翰?格雷.空欢喜: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M.伦敦,2002:12. 4迈尔.生物学历史发展的历史M.涂长晟,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134. (责任编辑 吴 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