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基于创新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析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新发展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地拓新探索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初级阶段国情的统一,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与集成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统一,坚持以构建经济制度为核心与其他制度协同发展的统一,坚持态度积极与步伐稳妥方法细密的统一,坚持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与以人为本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特点和规律 中图分类号 A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434(2013)01-0063-04 2012 年
2、7 月 23 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 90 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已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继中共十七大提出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命题之后的又一创新和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2国人民创新发展的成果。江泽民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
3、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本文拟从制度创新的视角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基础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一)理论前提:以解放思想为保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56 年,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我国和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都仿照
4、苏联建立了以权力集中为特征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仅局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设想的论述以及对传统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照搬照抄之中,加之长期“左”的思想影响和束缚,我们认为经济上的“一大二公” 、 “平均主义” 、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形成了以权力过分集中为表现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等问题。正是这些传统的认识,造成人们畏于传统模式的圈子里而不敢突破。邓小平在此危急时刻,痛斥教条主义的危害,大声疾呼: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3
5、就要亡党亡国。 中国的改革是从解放思想开始的,邓小平带头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后 30 多年的改革进程始终伴随着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和创新过程。邓小平鲜明地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这就是说,必须对社会主义进行重新认识,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传统观念。邓小平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领导全党解放思想,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
6、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发展水平。邓小平和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认真研究国情,提出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结论,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基本经验,集中地概括我们党在漫长历史进程的使命和任务。明确宣告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就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实践永无止境
7、,创新永无止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依次着眼于解决社会主4义建设的首要问题,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决执政党建设的首要问题,弄清“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解决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问题,认清“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
8、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紧紧围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为推动制度创新提供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实践基础: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一样,应把它看作是经常变化和变革的社会。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实践发展的结果。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
9、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9 年,中国共产党在国庆 30 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旗帜鲜明地提出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经济规律5和自然规律,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和特点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1981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指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的阶段” ,并对“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作出了初步概括。由此开始了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框架的新时期。 中共十二大提出“
10、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和任务,中共十三大依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基本路线,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经成功开辟。中共十四大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和苏东剧变教训的基础上,强调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确定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十六大相继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等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中共十
11、七大和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0 周年大会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精辟的概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和现实无可辩驳的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中国6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深厚动因,同时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功探索和走向成熟的实践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拓新进程
12、 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发展,我国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制度基本建立,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四个方面,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制度建设的重点。在经济领域,对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实现了我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必然带来社会主义
13、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经过长期探索,在所有制结构上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一方面把非公有制引入到经济制度之内,并逐步深化到发展非公有制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一种战略方针,是一项长期坚持的经济制度;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战略转型引入非公有制,又不完全放弃公有制,全盘私有化;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随着我国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分配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实行了以按7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14、分配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治发展,社会稳定的政治基础,它主要包括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础上的政治体制。我国政治制度还包括确认和保护这些制度体制的法律体系。这就是我们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制度保证。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构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
15、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共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逐步深化对文化的认识,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文化与市场对接、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是指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之外的社会建设中各种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党和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社会制度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教育制度、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住房制度,以及社会管理
16、制度等等。 8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与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面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初级阶段国情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社会主义有诸多特征,但最根本的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人民当家作主。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关系平等的经济前提;人民当家作
17、主是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统治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论在基本经济制度上还是在根本政治制度上,都鲜明地体现出这两条基本原则。 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从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和不够完善,尤其是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存在种种缺陷和弊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在于通过改革突破传统模式,构建符合现时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的制度。具体而言,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组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制度模式。这些制度上的创新没有
18、丢掉“老祖宗” ,但更为关键的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9设规律的认识,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二)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与集成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必须以改革为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不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只有死路一条,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最鲜明的时代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赋予了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世界制度文明也是
19、多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吸收世界进步文明因素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社会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能搞僵化封闭,而要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经济上更加发展,政治上更加民主,文化更加先进,社会更加和谐。 (三)坚持以构建经济制度为核心与其他制度协同发展的统一。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主要表现为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
20、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国情和基本矛盾。决定了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求我们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逐步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和初级阶段国情10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抽象的、笼统的,而是具体的,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题中应有之义,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
21、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格局。 (四)坚持态度积极与步伐稳妥、方法细密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继承,又是对人们在长期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一些传统教条主义认识的颠覆。苏联的解体说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已经扼杀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在“社会主义终结论”甚嚣尘上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要顶住压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突破前人,杀出一条“血路” 。所以说,在改革开放的探索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任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在必要时胆子和步子都要大一点,态度必须积极。 这条道路前人没有走过,我们只能在探索中前行,探索就必须保证正确的方向,改革不坚持社会主义,同样会发生剧变,因此要防止南辕北辙;同时改革涉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涉及到利益的调整,搞不好就要引发社会的动荡,所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步子和方法都要细密。 (五)坚持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与以人为本的统一。社会主义是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