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夫之和宋时烈的气学思想.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4809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王夫之和宋时烈的气学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论王夫之和宋时烈的气学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论王夫之和宋时烈的气学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论王夫之和宋时烈的气学思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论王夫之和宋时烈的气学思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王夫之和宋时烈的气学思想摘要:论文从气学角度,对中国大儒王夫之和韩国儒学者宋时烈的儒学思想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韩气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由此揭示了中韩气学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气学;王夫子;宋时烈;中国气学;韩国气学 中图分类号:B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3)01-0007-10 作者:李?平,1968 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曾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93-1994 年为日本国东京大学法学部客座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韩国研究论丛编

2、委,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东亚比较哲学、东亚儒学。主要专著有转机与革新论中国畸儒朱之瑜 、 中国、日本、韩国实学比较 、 朱舜水 、 朱熹评传 、 石田梅岩 、 韩非 、 朱之瑜评传 、 韩国儒学史等 12 部, 和魂新思日本哲学与 21 世纪 (合著) 、 中外儒学比较 (主编) 、 韩国哲学家评传 (主编)等。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 100 多篇。 “气”学是东亚儒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王夫之(1619-1692)和韩国宋时烈(1607-1689)气学思想的论述,阐明 17 世纪东亚气学的发展并对中韩气学的价值进行比较。 2一 17 世纪的中国

3、社会处于明末清初之际。这是一个“天崩地裂不汝恤”的大变动时代,剧烈变动的时代孕育了明末清初一代人才。王夫之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又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 之所以称王夫之是中国 17 世纪儒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是因为他在继承张载“气”学思想基础上,对朱熹理学进行了全面总结,由此建立了集气学大成的船山哲学。 其实早在明中期以后,朱熹哲学就分化为两个对立的派别,一是以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一是以罗钦顺、王廷相为代表的“气”学。王夫之继承了罗钦顺、王廷相等人的气学传统,并以“人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的精神和“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朱熹哲学进行了批评、分析,从而

4、构建了自己的气学思想。王夫之气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一) “理气”说 王夫之和朱熹一样,认为“理”与“气”是最基本的范畴。关于“气” ,他认为就是指阴阳变化的物质实体。他说:“阴阳具于太虚?之中,其一阴一阳,或动或静,相与摩荡。 ”“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 ”这是说“太虚”中充满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运动、交感形成“物我万象” 。关于“太虚” ,王夫之说:“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 ”太虚并不是虚空无一物,也不单是虚空中无形之气,而是物质存在的空间3形式。因此, “凡虚空皆气也” ,所谓聚散不测之妙,并不是从太虚中来,又回到

5、太虚中去,其实太虚中皆“有迹可见” ,故“太虚一实者也” 。充满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具体存在,所谓太虚之气,无非是关于宇宙间一切物质存在的一个概括或总名,可见太虚之气是“实有” 。值得注意的是王夫之用“实有”这个概念来说明气的特征。如他说:“盖视之不见而非不能为形矣,听之不闻而非不能为声矣。然则天下之可见者形尽于可见之中,可闻者声止于可闻之际,而此之不遗者,则天下之无形之境,无声之时,而皆其性情功效之实有者矣。 ”这就是说,凡可见可闻者,都是有形有声的具体事物,气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气虽然不可见不可闻,但可见可闻之物都是气的性情功效。因此,尽天下可见可闻之物而“不遗” ,这就是无声无形之气,

6、因而气也是“实有” 。这就是王夫之所说的“太虚一实者也” 。这种气即“实有”的思想,是王夫之气本论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中国气一元论的重大发展。因为他的气为“实有”的思想,克服了以往将气视为特殊物质的局限性,而具有物质一般的特性。这就是说,它既不脱离具体事物,而又不是任何具体物质形态,它不过是对物质抽象的概括而已。 关于“理” ,王夫之认为“理”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指事物的规律,其二是指事物的性质。这是在对朱熹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说:“凡言理者有二: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一则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二者皆全乎天之事。 ”条理就是规律,或必然性。它是看不见、摸不到的

7、,但它就在事物之中。 “理本非一成可见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诸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 ”规律虽不可见,4但可以通过事物的运动发展表现出来,所以规律并不是不可捉摸的。所谓健顺五常之理,也就是“所以然” ,是指物质所固有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人性的来源。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 “理即是气之理” ,而不是相反。 因此关于理气关系,王夫之认为“理气相依” , “理即是气之理,气当得如此便是理,理不先而气不后” 。这是说气是理之所依,理即气之理,理与气相依而不相离,物质实体与其固有规律相互联系。进而他又提出了“理在气中”的观点。 “气以成形而理具也。 ”理是气之理,虽然理非气,但气外无理, “气外更无虚托孤

8、立之理” , “理在气中” 。王夫之的“理气相依”和“理在气中”的观点是他对朱熹“理”本体论哲学进行批评改造的结果。他针对朱熹“理体气用”的观点,提出了理气“互相为体”的观点。王夫之认为“天下无无用之体,无无体之用” 。这里的所谓“体” ,指本体,实体;所谓“用” ,指本体的表现,作用。所谓互相为体,就是理以气为体,气以理为体,体用不可分离。理以气为体,就是气为本体,理是气的作用。气作为本体是第一性的,而理是由气所派生的,是第二性的。至于气以理为体,王夫之一般是从理为规律,气为理的物质载体这个意义上说的。总之,他认为“理与气互相为体,而气外无理,理外亦不成其气。善言体用者,必不判然离析之。 ”

9、王夫之讲“互相为体”的主旨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理气关系。他的基本思想是要把理与气统一起来,反对离气而言理,从而坚持了气一元论哲学。王夫之既否定有脱离物质而存在的精神,同时也很重视精神的相对独立性及其重要作用。 (二) “道器”说 王夫之对理气论的最大贡献,是关于道器问题的论述。他所说的道,5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一般规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或太极阴阳之道;一是指具体规律,即万事万物及人伦日用之道。 在道器问题上,王夫之提出了“天下惟器” 、 “道者器之道” 、 “道在器中”的光辉命题,把气哲学发展到一个新水平。他说:“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 ”这是说,世界上只有物质(

10、器)存在,精神性的道是物质的产物,而物质不是道的产物。王夫之针对程朱从“形而上、形而下”的意义上论道器的观点,否定了有超乎形器之上的所谓道,提出了“形而上之道即在形而下之器中”的观点。他说:“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即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无形之上,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皆所未有者也。 ”朱熹的形而上之理,是一个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先有无形之道,后有形而下之器。王夫之反其道而言之,认为形而上并不是无形的精神存在,它是形而下者所具有的,即有形而下则必有其道。但他并不认为道器无区别。其区别为“形而下者,可见可闻者也;形而上者,弗见弗闻者也。 ”但必有形而后有形而上,因

11、此“形而上者,亦有形之词,而非无形之谓也。 ”这里的所谓“非无形之谓” ,并不是说“道”就是“器” ,而是说道不能独立存在,道必以器为根据,器则是有形之物。“及其形之既成而形可见,形之所以用以效其当然之能者,如车之所以可载,器之所以可盛,乃至父子之有孝慈,君臣之有忠礼,皆隐于形之中而不显,二者则所谓当然之道也,形而上者也。 ”形而上之“道”虽不可见,但它“隐”于形而下(器)之中,之所以称道为形而上,正因为有形而下之器。这就是“道在器中” “道不离器” 。这样,王夫之用气本6体论观点解释了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的关系。 在道器问题上,王夫之还提出了“道本器末”的思想。这里的“本”是指事物的本质,

12、 “末”是指事物的现象,本质与现象是统一的,而不是分离的。他说:“物之有本末,本者必末之本,末者必本之末” 。他认为道与器就是这种本末关系。道是本质,器是现象,道隐于器中,通过器表现出来。本质和现象不可分,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即在现象中。现象是具体的,本质是抽象的,但抽象即存在于具体之中。这就是本末一贯之说。因此,本末、道器不可“相与为二” ,而是“相与为一” (三) “实有”说 “气”范畴是王夫之对宇宙万物追根究底的终极说明。如上所述,王夫之用“实有”这个概念来规定气的特征,是他气本论的一个重要特点。他的主旨是要说明作为宇宙本体的“气” ,虽然是无形不可见的,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着的,即无形而实有

13、。作为“实有”的阴阳二气?变化的结果,生成了实存的宇宙万物。这就是王夫之的“气实有”论。 王夫之的“气实有论”成为中国气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 宋时烈(1607-1689)号尤庵、字英甫,为沙溪长生的门生,被称为溪门之杰。宋时烈一生历仕仁祖、孝宗、显宗、肃宗等四朝,为朝鲜朝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学者。 宋时烈作为一名政治家学者,其学脉属栗谷一系。宋时烈的学生权尚夏在为其撰写的墓表中说:“睡翁公(宋时烈之父)尝责勉日:朱子后孔子也,栗谷后朱子也。学朱子者,当自栗谷始。先生(即7宋时烈)自儿时已受此教,遂自任以圣贤之学及师沙溪先生,尽得其所传于栗谷者。又专读朱子书以成家计。 ”宋时烈可算是栗

14、谷的再传弟子,故十分尊崇栗谷,并以栗谷上承朱子和孔子。他常说:“朱子后孔子也,栗谷后朱子也。学孔子当自栗谷始。 ”因此, “读书当以栗谷先生所定次第为主” 。关于读书,宋时烈认为:“栗谷尊四书 ,沙溪尊小学 、家礼 。 ”栗谷所尊的四书 ,乃是朱熹所注;沙溪所尊的小学和家礼 ,则为朱熹所重视,故宋时烈认为读书应当从小学 、 家礼和朱熹注四书开始。这是为学人头处。 尊栗谷必尊朱熹,尊朱子的言论在宋子大全中俯拾皆是。如: 先生每言日:言言皆是者,朱子也;事事皆是者,朱子也。故已经乎朱子言行者,央履行之而未尝疑也。宋时烈认为朱子的言行举动皆为真理,按照朱子的言行而言行,决无错误。他不仅自己以朱子之言

15、行为准则,而且还劝谏朝鲜君主应重视朱子之言行。 上曰:卿言必称朱子,卿几何年读朱子书,如此惯熟乎? 对曰:臣自少读大全 、 语类 ,心诚好之。而心力未强,其未读者尚多矣。 上曰:朱子之言行,果可一一行之乎? 对曰:古圣之言,或以时势异宜,而有不能行者。至于朱子,则时势甚近,且其所遭之时与今日正相似,故臣以为其言一一可行也。宋时烈视朱子栗谷沙溪为性理学主脉,而他的“直”哲学也成为对朱子和栗谷思想的具体化和实践化。 关于宋时烈学问之主旨, 墓表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8(先生)尝以为天地之所以生万物,圣人之所以应万事,直而已。孔孟以来相传者,惟是一直字,以此为终身服行之。凡是以其动静,言为正大光明。如

16、青天白日,人得以见之。此其为学之大略也。这表明宋时烈一生为学,在于一“直”字。这个“直” ,就是墓表所说的“正大光明”的意思。宋时烈认为这是孔孟相传下来,后朱子又继承并留传于世的一点真骨血。 “直是孔、孟、朱三圣同一揆也。 ”宋时烈认为孔子孟子朱子三圣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一样的,这一准则就是“直” 。孔孟朱三圣的所言、所行,都遵循着“直”这一尺度,即动静举止、为人处事,皆正大光明。宋时烈以圣人为楷模,将“直”作为终身服行的准则。他在示诸子孙?孙等书信中说: 朱子之学,以穷理、存养、践履、扩充为主,而以敬为通贯始终之功。至于临篑而授门人真诀,则日:天地之所以生万物,圣人之所以应万事,直而已。明日又请

17、,则曰:道理只如此,但须刻苦坚固。盖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孟子所以养浩然之气者,亦惟此一字而已。这段话揭示了宋时烈关于“直”哲学思想的三个重要内容。即:(一)宋时烈的“直”哲学凸显了人的主体陛。 笔者以为韩国儒学与中国儒学和日本儒学相比较,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体性,而这种民族主体性又常常通过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而表现出来。栗谷一系,就是以强调“气”的功能和价值而凸显出人的主体能动性。作为栗谷二传弟子的宋时烈则将“气”具体化、实践化、道德化为一个“直” 。他将“直”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一9个重要标帜,认为人就是因为具备了“直”的品质,才可以挺立于天地之间,才可以为万

18、物之灵,才可以尽人之职责。对此,宋时烈常缅怀先师沙溪先生和朱子的教导,如他在杂著中记有: 沙溪先生之学专出于“确”之一字,而每以“直”之一字为立心之要。此朱子易篑时授门人之单方也。其言曰:天地之所以生万物,圣人之所以应万事,直而已矣。 朱子于易篑前数日,诸子问疾而请教焉,则应之日:为学之要,唯事事审求其是,决去其非,积集久之心与理一,自然所发,皆无私曲。圣人应万事,天地生万物,直而已矣。又日:道理亦只是如此,但相与倡率,下坚苦工夫,牢固著足,方有进步处。我文元公先生每诵此,以教小子日:吾平生所为,虽有不善,未尝不以告人。虽发于心,而未见于外者,苟有不善,未尝不以语人。汝须体此心此一直字。 可见

19、, “直”就是“立心之要” 。所谓“立心” ,就是要尽净私欲,以达到审事求是,决去其非,慎独为善,进而再达到集久之心与理一,洞然通达的境界。这种境界也就是宋时烈所说的“心直” 、 “身直” 、 “无所不直”的境界。他说: 自吾心直而吾躬直,吾事直,以至于无所不直而以无负生直之理矣。宋时烈认为从“心直”可以达到“身直” ,进而达到“无所不直”的境界。这与上述的去私欲去非求是心与理一是同一个意思。两者讲的都是“生直之理” 。这种“生直之理”其实质就是一种人应追求的道德境界。这种境界也就是正大无私、光明磊落的道德体现。只有具备10了这种道德品质,达到了这种道德境界,才是天地间一顶天立地的人。而只有这

20、样的人,才可以“应万事” ,即肩负起社会的责任和道义。所以,“直”揭示了人的功能,张扬了人的价值,显示了人的主体性。 宋时烈的“直”哲学不是一种凭空杜撰的概念,而是他从自己的毕生实践中,从对先贤为人处事的体悟中,总结出的一种主体道德哲学。 (二)宋时烈的“直”哲学与孟子“浩然之气”的关系。 宋时烈作为栗(谷)门弟子,将栗谷的重气思想向实践哲学方面作了发展和深化,提出了关于“直”的哲学。而他的“直”哲学又根植于栗门的重气理论之上。 宋时烈 14 岁开始读孟子书,对其中的浩然之气章下功夫最甚,可以说一生精力都在研读这一章。对这章每个字、每句话的理解,他都记录在杂著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论述有: 1.孟子之学固主于心,而于言与气,亦未尝放过。必曰知言,必曰养气。 2.曾子谓子襄止吾往矣孟子于此收杀,以义理之勇以扫去贵黝舍粗的勇,而只以缩之一字为本根。此缩字即下文所谓以直养之直字。然则于此虽无浩然之名,而其本根血脉则已具矣。 3.配义与道云云上文所谓以直养者,以道养之之谓也。夫此气始从道义而生、而养之既成,则此气还以扶助道义。正如草木始生于根,而及其枝叶畅茂;则其津液反流于其根,而其根亦以深长。极其本而言之,则阴阳生乎太极,而及其阴阳既生,则反以运用乎太极,以生万化。大小虽殊,而其理则一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