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5573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金项目:国家民委科研项目(2013GM039) 作者简介:沈宏益(1970-) ,男,西藏民族学院副教授,高级会计师,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财务与农业经济管理。 摘要: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当前,农民收入增长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面临着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发展缺乏后劲、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民增收机制不健全和新农村建设成效不显著等问题。通过探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提

2、出要素扩张法、科技推动法、结构优化法、专业合作法、特色取胜法、产业提升法、功能调动法和机制完善法等若干对策与建议,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化素质;科技投入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4-0025-06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它们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出发点,而推进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与最终归宿,他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

3、然选择,是党中央面向 21世纪构建和谐社会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与目标任务,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必然现实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 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来讲就是要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民主文明等融为一体,使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农民生活水平极其富裕,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全面进步,生态资源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的一种良好社会形态1。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要依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它需要以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作为基本前

4、提和支撑点。如北京、天津、山东、浙江、江苏等地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为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对于农民自身而言,才有能力去改善和改进各项生产设施和设备,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健康发展,这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基础。 2.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不仅以自己的劳动和产品贡献和保障了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而且也支撑了整个城市经济的繁荣与进步。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数据显示:1990 年至

5、2010年全国农业总产值由 7 662.1亿元上升3到 69 319.8亿元,20 年内增长了 9.05倍。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87元增长到 5 919元,增长了 8.62倍2。这些数据的变化不仅显示了农民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改善,而且也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与发展,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而且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它继而会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由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点就在于农村,难点也在于农民。只有切实解决好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问题,才能够保障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3.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也是拉动整

6、个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源泉。当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或者长期不增收时,其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到挫伤,对农业各项生产要素的投入就会减少,造成农业发展缓慢、劳动生产率低下和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一方面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稳定;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与进步。自 2008 年以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为扩大农村消费,实施家电下乡政策,该政策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继而也拉动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得以全面落实3。可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与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促

7、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4.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旨在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保障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4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高度出发,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国内外形势所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 50.32%,按目前农村贫困标准为 1 274元测算,仍有 2 688万的农村人口为贫困人口,它占乡村人口总数的 4%左右4。 由此,要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能否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其基本前提是农民

8、生活水平要稳步提升。所以,确保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对于构建和谐新农村至关重要,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转变农民发展观念,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让不同的群体都能参与到这个进程中来并不断共享其文明成果。如果我们忽视了占人口比重较多的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发展愿望时,就会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不到实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会失去重心和目标。目前,我国大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全彻底摆脱贫困和落后,在一些偏远山区和贫穷乡村,仍有一部分农民被一种

9、封闭、陈旧、落后的观念和习俗所长期束缚,使他们缺乏一种创新意识与发展理念,即宁愿受苦、受穷和守旧而不愿走出家门去谋求发展,久而久之就会脱离现代文明社会,甚至是对外面世界的发展变化表示恐惧和抵触。所以,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农民群众不断接触新事物和认识现代文明社会,进一步转变观念和创新发展思路,并自觉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使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5业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它是缩小城乡差别的根本。众多实践经验已经表明,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2005 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积极

10、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为了帮助农民增收,我国随即推出了农业直接补贴制度,对农民种粮、购买粮种、购买农机具、农业生产资料等 4项进行补贴。除直接补贴农业生产外,我国还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尤其是农民最关注的路、电、水、气、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问题,近年来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5。目前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正是缩小城乡差别和惠及十几亿农村人口的小康社会推进工程,它有助于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今天,我国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与农村现代化、信息化和文明化要求相比还

11、相差很远。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它是构筑农民持续致富的平台。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市场体系完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壮大区域经济等,这是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和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以及适应市场竞争与发展的一项举措。从 2006年起,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据统计,农民因此直接和间接的减轻负担可达到 1 600亿元5。近年来粮食连续丰产和农产品产量在持续增长,带动的是农民6生活宽裕程度也在逐步提升,意味着农业科学化生产经营得到了落实,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必然的

12、联系。农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主要得益于党的各项惠农富民政策和国家对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使农民真正享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好处。所以,新农村建设是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平台,它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科学规划、项目引导、政策扶持和突出效益等作用和效应,并能有效促进现代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投入与推广应用,既拓宽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空间,又凸显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与前景。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民主政治法制建设,它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保证。农村民主政治法制建设就是要不断深化农村各项体制改革和完善制度设施建设,这是加快农民奔小康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长

13、久发展的重要保证。截至 2010年底,全国共有村委会 60.1万个,村委会成员 241万人,绝大多数村委会设立了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下属委员会,并通过各地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一些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等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在发展生产、提供服务、参与监督和建言献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调动广大村民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和构建和谐新农村奠定了基础6。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来看,农村民主政治法制建设也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内容。由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加快农村民主政治法制建设步伐,对于保障和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化解和消除农村各项矛盾与纠纷,降低和减少农村社会

14、经济发展中一些不稳定、不安定7的因素,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农民收入增长和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新农村建设工作滞后。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全面调动与充分发挥,曾经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和步入当今快车道发展阶段。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如土地资源总体利用效率不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和现代化推行缓慢,科技创新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将是直接制约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仍以传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产

15、业化水平低、规模化程度不高和综合效益差等问题是困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障碍。 2.农业投入不足,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认识和重视,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也在逐年提升,但提升的幅度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相比来看,仍存在着要素投入不足,生产发展缺乏后劲等问题。一是资金要素投入不足。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与城市经济相比,属于农民自身的金融服务机构较少,导致的是农业生产经营发展所需资金融资渠道不畅或是难融资,这会直接影响到农业投入、设备更新、效益提升和风险防御等。二是科技要素投入不足。表现为农村高科技领军人才和实用

16、技能型人才缺乏,科技成果普及和推广应用难,农业高科技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和贡献率低,不能有效满足和适应当今知识、信息经济发展的需求。三是设施要素投入不足。农村相对于城市而8言,其交通、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和条件都一般相对落后,这使得农民缺乏对有效市场信息的正确把握与及时预见,容易引起交易成本高和经营风险大等问题,这也是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因素。 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长期增收机制不健全。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各行各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亦是如此。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每 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

17、化程度的有 8 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 14 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 38 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有 26 779人,农村人口占比为 50.32%,且接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员大多是居住在城镇4。由此可以看出,农民素质普遍不高,而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认识和改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正是由于其生产技能和文化素质的限制,至今仍有大部分农民始终摆脱不了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和落后的生活方式,其增收渠道和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即缺乏一种长期有效的增收机制,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积累资金。 4.农民主体地位不突出,新农村建设成效不显著

18、。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是主导,农民应是主体,而在大多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重政府的主导功能而轻农民的主体地位现象较为普遍,甚至将政府的主导功能凌驾于农民的主体意识之上,即政府决定新农村建设的一切,农民没有自主决策权,无论是从宏观上政策的制定、资金的分配和宣传发动工作,还是到微观上财物的投入、物资的购买等等,都由政9府一手掌握,这种强势做法严重挫伤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出于政绩的考虑,而没有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农民自身的意愿,大搞特搞形象工程或是面子工程,使得新农村建设工作受挫。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来

19、看,就是要强调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并让他们真正能够从中获益。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农民这种权益并未得到完全体现和真正实现。 5.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 20个字内涵丰富、意欲深长。既包含了对物质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又体现了对精神文明的同步共建与协调统一。这些目标和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缺一不可的,其核心思想是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然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往往多倾向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生活环境改善,而忽视了对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齐抓共建。目前,我国大部分

20、农村文体生活比较单调,有的农民把喝酒、打麻将、玩扑克当作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甚至是参与赌博,这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现实中一些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乡风文明的建设程度,也有部分村民仍在房前屋后随处乱扔垃圾和污染环境,缺乏一种环保意识等。这些现象和问题说明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三、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101.要素扩张法。就是结合各地实际,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在一些重点区域和生产领域,增加物质资本和人力投入,以增加和创造社会财富,实现农民全面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其勤劳

21、、智慧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开拓和创造了华夏农耕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淳朴民风和勤劳致富的优秀民族传统。所以,在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的现状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仍是其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对此,我们可以在劳动力资源充足、资源优势较为明显的地区和领域集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项目,并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技术扶持,并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领域进行更大范围地聚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和资源,以求得生产规模扩大和要素质量提升,实现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分工协作,不断提升综合经济社会发展实力,促进劳动生产力提高和财富全面增加,这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根本。 2.科技推动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已被广泛所认识和普遍重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全面加大对农业的高科技投入。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推进,技术进步法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它是通过投入和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设施,不断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产业和创造新价值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目前农村资源受约束的条件下,农民要想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与经济价值,必须通过科技投入与技术创新,技能培训与素质提升,才能增强和发挥其优势与创造性7,这是实现其财富与日俱增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