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当代穆斯林女学.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6557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当代穆斯林女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当代穆斯林女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当代穆斯林女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当代穆斯林女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当代穆斯林女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当代穆斯林女学摘要:当代穆斯林女学作为回族社区的一种民间教育模式,不仅为回族女性提供伊斯兰教教育,也向她们传授一些社会文化知识;作为穆斯林特有的性别化教育模式之一,它成为建构回族女性社会性别的一种文化机制,根据回族社会对男女两性的不同要求而实施的女性教育,从中规范着女性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角色扮演。在本研究中,笔者以云南昭通回族女校为例,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透视当代的穆斯林女学教育。 关键词:社会性别;回族;穆斯林女学;云南昭通;女校 中图分类号:B967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20586(2013)02009406 一、问题提出 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先

2、知穆罕默德曾言:“我受安拉的派遣,负责宣传正道,提倡学问的使命。 ”强调对知识的追求与学习,主张每个穆斯林男女都有学习和追求知识的权利。 “圣训”有言, “求学是每个穆斯林男女的天命” 。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回族,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不仅继承了伊斯兰文化传统,也吸收了中国的儒家文化。因此,在强调男尊女卑的儒家文化的形塑下,传统回族尤其是乡土社会中的回族,不可避免地烙上重男轻女的文化印迹。这突出反映在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性别偏好上,这种性别偏好不仅体现在国民教育方面,也体现在宗教教育方面。虽然早在明清之际,中原部分回族地区已2出现专供女性学习宗教文化的女学,但许多回族女性仍处于民族宗教文化教育的边

3、缘。进入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民族宗教政策在回族地区逐步落实,清真寺经堂教育的恢复及各种经学班的开办,一些理性的回族人士开始重视女性的宗教文化教育,当代穆斯林女学以各种形式的经学班在中国内地的某些回族社区应运而生。 伊斯兰教主张并承认男女平等,赋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和义务。在教育领域,主张没有性别区分的教育,每个穆斯林男女自摇篮到坟墓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然而回族教育却是有性别意义。回族“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模式,一定程度上使男女两性处于一个二元分立的系统,与男性相关的范畴多是:社会公共领域、积极创造、智慧、理性等等,而与女性相关的则是家庭领域、保守、感性等等。因此, “内一外”

4、不仅是一种分工模式,也是一种建构穆斯林男女社会性别的制度,使得回族教育具有了性别意义,对女性的教育,旨在强调她们淑良端庄的性格养成和贤妻良母的社会角色意识。因此,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女学成为建构回族女性社会性别的一种文化机制,即通过伊斯兰文化的教育,培养和塑造了回族女性作为一名穆斯林的社会道德及其性格特征。在本研究中,笔者以云南昭通一回族女校为例,以社会性别的研究视角来透视当代的回族女学教育。 二、相关研究动态 20 世纪初,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备受国内外学界的青睐,其研究涉及她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但国内女性研究起步较晚,始于

5、 20 世纪380 年代,而关于中国回族女性的研究更晚,回族女性教育的相关研究,亦是近十几年才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一)国内研究 1.主要著作 水镜君与玛利亚雅绍克(Maria Jaschok)的跨国学术合作中国清真女寺史 ,是第一本对中国穆斯林女学研究的专著。作者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我们阐释清真女寺及女学现象,填补了学术空白,使女学成为中国穆斯林宗教文化及女性教育的研究新热点。随后,杨文炯的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 、马兰的长篇报告文学西部忠魂 、马强的回坊内外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西安伊斯兰教研究等都涉及此一主题。 2.相关论文 女学自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以来,国内学界已

6、发表多篇与此相关的学术论文。水镜君在追溯回族女学兴起、演变与发展的同时,对它的兴起与发展进行分析,并从回族女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等视角,论述了女学对回族女性的重要性。杨文炯认为女学是伊斯兰经堂教育的拓展,体现了民族宗教文化传承的角色位移。马强认为女学是回族女性文化自觉与底层宗教回归的体现。赵春肖以西宁地区的女学为例,从个体与社会的角度论述女学的社会功能。马燕以同心县城区的回族女学为个案研究,认为这类女学是回族自身的文化传承机制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中面临挑战与冲击而进行的调试与整合,突出文化转型与文化传承中女性的文化自主能力,作者还从伊斯兰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女学是回族女4性宗教教育的成功实践,

7、有利于人与社会和宗教与社会的和谐,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作者和罗彦莲从农村回族女性劳动力资源开发的角度,认为女学为农村回族妇女再教育、再就业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对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源对兰州几所中阿女校进行实地调研,认为这类女学是当代城市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现代都市文明的体现。杨梅以兰州西关中阿女校为个案,在描述其运行状况的同时,进行了社会功能分析。马文梅对临夏中阿女校进行个案研究,重点分析女校的功能。武承睿通过对云南清真女寺的调研,分析了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女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引导穆斯林女性宗教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建构的建议和对策。 (二)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对回族女

8、学的关注相对较少,始于玛利亚雅绍克与水镜君的中国伊斯兰中女寺的历史:她们自己的清真寺 。日本学者松本真澄认为临夏中阿女校为伊斯兰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并对回族妇女的两种受教育方式女校教育和国民教育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讨宗教教育在女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蓝丽妮通过中原地区清真女寺的现状调查,认为中国本土化的清真女寺中的女阿洪扮演了在世界其他伊斯兰地区通常由男性扮演的社会角色。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回族女学的研究,更多是将这类女学置于社会大背景中来考察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历史背景,进而分析其在当代回族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传承的功能。但女性作为女学的受教主体,她们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其社会性别观与社会角色是

9、如何体现的?这是学5术界尚未探讨的话题之一。 三、调查点介绍 位于云南昭通一回族乡的女校,前身是于 1982 年创建于景坡清真寺的景坡女校。女校的创建者虎阿洪出生于一个宗教信仰深厚的回族家庭,曾受业于清真寺的经堂教育,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任景坡清真寺的阿洪。随着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云南昭通回民的宗教生活也逐步恢复,但教育却十分落后,尤其是伊斯兰的宗教文化教育落后,当地回民的宗教意识普遍很低。虽然这一地区的清真寺随着回民宗教生活的恢复而逐渐开寺办学,但因人们思想保守,很多回族父母认为女孩不涉及送葬游坟、重大宗教仪式的主持等宗教生活,只要能封斋礼拜、操持家务就行了,所以没必要送女孩到清真寺

10、专门学习宗教文化知识。在这种困境下,即使清真寺重新启用,但因只重男学,女学停滞不前。虎阿洪看到这一社会现实,认为当地教门不兴的主要原因是伊斯兰宗教在父辈与子辈之间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关键是回族家庭教育的缺失。他认为要振兴当地的伊斯兰教和传承伊斯兰宗教文化,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回族女性教育落后的现状,并发挥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中坚作用。虎阿洪于 1982 年开始在景坡清真寺兴办女学,随后创办了景坡女校。1995 年,因景坡清真寺改办男学,女校师生搬离清真寺而借用民房长达 8 个月,后于 1996 年起租借该乡的食品加工站为其师生学习生活的临时场所,随后更名为守望联合中阿女校。1999 年,虎阿洪筹集资金

11、买下食品加工站,即现在的校址,并于 2000 年正式更名为守望中阿女校(以下简称守望女校) ,并在市教育局注册,面向穆斯林社会招生。2012 年 2 月,当笔者踏进女校时,校内仅有十几名学生,2 位老师(1 对夫妻) ,学生被分成两个班级,由 26位老师负责教学,校内只有 2 间教室、2 间宿舍、1 个食堂、1 间女礼拜大殿,其余教室已被改做他用。四、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回族女学教育 “社会性别”译于英文 gender,它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关键词语。作为一种理论分析范式,社会性别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性别身份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两性间的差异不由生理因素决定,而是社会一文化建

12、构的,它关注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在性别建构中的作用,强调人们通过社会化而获得与性别有关的规范性期望和行为要求。在社会性别视角中,作为研究焦点的女性,并没有将之从性别中抽离出来,而是将女性问题置于男女两性的关系结构中来分析和解读。该理论从社会性别出发,认为应从整个社会现状出发,改变人们传统的性别观念,改造整个社会中涉及性别的各个层面,从多维、多元化的角度来看待社会性别。因此, “作为一种分析方法,社会性别视角不是知识或主要不是知识,而是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 ” 该女校自 1982 年创办以来,历时 30 余载,几经波折,困难重重,然而在办学期间,先后在女校接受教育的学生 2000 余人,至今,

13、已毕业学生 20 多届,近 300 名,为当地回族社区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穆斯林女性,为伊斯兰宗教在当地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对回族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意识的形塑是如何体现的呢? 女校教育建构着回族女性的社会性别观,并强化她们的身份认同。女校作为当代回族女学的一种具体教育模式,对回族女性实施的是一种强化性别差异的教育,即性别化教育。 “性别化教育” (Gendered Educa-tion)这一概念源自英国女性主义教育社会学家埃克(sandra Acker) ,7指根据不同的性别模式来塑造男女儿童的教育,其主要特征是在教育中重视性别差异,为男女两性提供有差别的教育,旨在将男女两性培养成不同类型的两

14、种社会角色。伊斯兰“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将女性置于家庭的私领域,温顺贤淑是回族女性应具备的性格特征,相夫教子便是她们的职责与义务。在女校的调查中,女校学生向笔者陈述了她们关于回族女性性格特征的认识, “穆斯林女性,应该具备伊斯兰的道德品质,她们端庄得体,温文尔雅,对丈夫是顺从的,对父母公婆是孝顺的,对亲朋好友是贤惠的。老师在课堂教育和平常生活中常都是这样教育和要求我们的,我也认为温文尔雅、善良贤惠就是我们穆斯林女性应该具备的品质特征” (ML:女,回族,16 岁,初中文化,2012 年 2月 7 日上午于女校) 。可见,女校教育通过专门的课堂教育来塑造回族女性的性格特征,并使之内化

15、为学生的角色认同。当笔者进一步问及她们的女性角色认同时,她们大多倾向于将自己圈在家庭的私领域中。 “结婚后,我更愿意留在家中相夫教子,因为这是我们穆斯林女性最好的归宿。”(LW:女,回族,15 岁,初中文化,2012 年 2 月 6 日上午于女校) “我不觉得穆斯林女性到外面工作是件好事,因为这可能使她们没时间照管家庭、教育孩子,而得不偿失。 ”(ML:女,回族,16 岁,初中文化,2012 年 2 月 7 日上午于女校)对于社会角色的扮演,女校学生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同以家庭私领域为中心的社会角色。女校作为回族的一种性别化教育模式,培养了回族女性温柔贤淑的性格特征和贤妻良母的家庭角色意识,从而

16、强化了她们的穆斯林女性身份认同与归属,进而影响她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 8女校是回族女性实现宗教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宗教社会化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系指宗教成员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宗教文化,获得相关宗教信仰,参与其宗教生活的过程。女校为回族女性提供了宗教社会化的专门场所。回族女学的出现打破了回族男性对宗教教育资源的垄断,使女子专门学习伊斯兰教文化成为可能,为她们拓展其宗教生活空间和掌握宗教话语权创造了机会。随着回族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当下的回族女孩很难在家庭中习得与宗教生活的相关知识;又因社会公共教育部门缺乏宗教文化教育,她们无法从社会公共教育处获得与其宗教文化相关的知识。因此,专门进行

17、伊斯兰宗教文化教育的女校的出现为她们提供了学习宗教文化知识的平台,获得正规教育无法给予的宗教文化教育,使她们更系统地学习伊斯兰教,建立伊斯兰教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同时明白身为穆斯林女性应完成的宗教功修、履行的宗教义务与责任。 “在女校,我们可以学到更多伊斯兰教知识,明白身为穆斯林女性的责任与义务,我们也可以同男性一样,为伊斯兰的发展尽微薄之力,在宣教中,有时女性的作用比男性还大。 ”(LM:女,回族,17 岁,初中文化,2012 年 2 月 7 日晚于女校) 。 “在女校,我们不仅学到伊斯兰的宗教文化知识,还能学习其他的社会文化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 ”(MY:女,回族,18 岁,初中文化

18、,2012 年 2 月 12 日晚于女校) 。因此,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女校教育不仅传授了回族女性关于伊斯兰教生活的专门知识,使她们逐渐走出家庭私领域的空间,实现其在宗教领域的发展,进而拓展了她们的社会公共活动的空间;同时逐渐掌握宗教话语权的她们也开始从男女两性的结构差异来思考回族女性在伊斯兰教发9展中的作用。 女校使回族女性成为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播者。回族女性以群体的力量在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中扮演重要角色。杨文炯认为,“女学表现为文化传承角色重心的位移从男人到女人,从以前的文化传承的单轨结构清真寺(经堂教育男学)男人(父亲、儿子)家庭(妻子、儿女)向双轨结构清真寺(经堂教育男学、女学)家庭(

19、全体成员)的转变” 。回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是伊斯兰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母亲的女性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调查中,现任校长向笔者讲述了其父创办女校的缘由, “20 世纪 80 年代初,昭通地区教门不兴,我父亲作为当地阿洪,他认为教门不兴是因为回族妇女教育落后。当时,民众思想很保守,存在一定的重男轻女思想,认为女人无用,普遍不看好女孩的教育,在清真寺经堂教育方面也如此,父母不愿意送女孩去清真寺学习,而更多倾向于送男孩去清真寺学习。我父亲认为,宗教教育不仅不能忽视女性,而且要重视女性教育,因为女性都是要做母亲的,在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孩子从嗷嗷待哺到长大成人,他一生

20、的言行举止,甚至是思想意识,都会受母亲的影响。在回族家庭中,孩子是否有信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母亲是否有信仰。可以说,回族女性奠定了家庭的文化信仰基础。有人说,教育了一个男人,只教育了一个人,而教育一个女人,则教育了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代人 。因此,回族女孩只有提升自身的宗教素养,才能在将来做一位好母亲。 ”(HL:男,校长,40 岁左右,初中文化,2012 年2 月 15 日晚于其家中)可见,作为女校的教育者也肯定了回族女性在家庭伊斯兰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且这种作用甚于男性。然而,他们还10是将女性圈定和禁锢在家庭私领域中,回族女性通过贤妻良母的身份角色来实现她们对伊斯兰文化传承的使命。

21、回族女性是女学的直接受益者,进入女校后,她们系统学习伊斯兰教知识,回到家,再把所学的宗教知识传授给家中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人,使他们间接受益。因此,她们在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调查中,女校学生讲述了她们对家人的宗教生活的影响。 “以前,我和父母一样,对伊斯兰教的了解不多,仅限于不吃猪肉,现在学习了以后,每个星期回家,我都会给他们讲教门知识,让他们懂得敬畏真主,还教会我母亲礼拜,现在她每天都能坚守五番拜功,我爸也开始到清真寺做主麻了。 ”(LW:女,回族,15 岁,初中文化,2012 年 2 月 6日上午于女校) “我们家有四兄妹,我排老三,去年我妹妹没考上高中,我劝她跟我一起来

22、女校学点教门(宗教)知识,这总比留在家务农或是出去打工强。 ”(ML:女,回族,18 岁,初中文化,2012 年 2 月 14 日晚于女校)可见,女校学生在以自身力量影响着家人,甚至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能认识、了解伊斯兰教,她们正在或即将成为伊斯兰文化传播的另一重要力量。在调查中,笔者就她们的毕业规划问题进行了访谈,如果工作,她们大多立志或倾向于从事伊斯兰教的文化教育工作。 “我在这儿学习了以后,如果将来有能力了,打算在家乡也办一所女校,专教回族的中老年妇女,让村里更多中老年妇女学习、了解伊斯兰教。 ”(ML:女,回族,17 岁,初中文化,2012 年 2 月 11 日中午于女校) “在这毕业后,我还想再继续学习,之后到女校教经(书) ,作为穆斯林,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宣传教门,让更多的人认识伊斯兰教。 ”(MY:女,回族,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