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探析摘要:当前,受市场经济发展及学生择业观念的多重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若要转变这一态势,首要的是要使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时俱进。文中在剖析了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与现实相适应的择业观。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观 择业观教育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文化变迁、高教改革和就业形势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性问题,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受社会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若要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首要的是要使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时俱进。
2、这就要求,一方面科学分析目前的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另一方面抓住时机,进一步加强、落实大学生择业观教育。 一、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对其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已经从计划走向市场,从统包统配转向自主择业,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择业观的主流是好的,表现在择业观趋向社会化,能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于一体。但是,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仍然被传统思想所束缚,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
3、逐年增加,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家庭因素等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跟不上社会就业方式的变化,走上了就业的独木桥“大城市、好单位、高工资” 。在当代大学生求职择业调查报告中,对大学生“最希望的工作单位”调查结果显示,前三名依次为“外企”占 33%,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占 22.81%, “国营企业”占 15.57%。同时对大学生“最希望的工作地点”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大城市” 。其实目前各地区的人才需求正好与大学生的期望相反,像沿海开放城市和中部某些大城市,人才需求渐趋饱和,对大学生的需求量逐年减少,而且进入的门槛要求越来越高,
4、而西部地区,倒是人才相对紧缺,人才需求量很大。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需要大量的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人才。 (二)就业期望值偏高 对大学生“能接受的月薪起点”的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同学认为应该在 3000 以上,大多数的大学生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为 10005000,还有小部分大学生期望值更高,希望是 5000 以上。以上的调查数据显示出如今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定位不准,他们常以向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作为自己的理想,以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由于大部分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意识比较淡薄,自我意识比较强,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比较重。大学生希望在生活环境好、工作条件好、经
5、济效益好的单位就业,这些都表明了就业期望值过高。 (三)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 如今,有的毕业生即便不就业,也不想到不如意的单位去工作,担心进了那样的单位,就永远要在那里呆下去,一辈子也走不了。因此,不仅要考虑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是否与自己的专业对口,是否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工资福利待遇高不高,工作负担重不重,工作强度大不大,还要考虑这个单位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发展前景以及有没有被精简或是破产倒闭的危险等等。此外,现在多为独生子女,每位家长都想“望子成龙” 、 “望女成凤” ,这种观念促使很多家长抱有这样的想法:要找就找一个令人满意的工作。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往往会造成两种情况:第一种, “有业
6、不就” ,就我国就业现状来看,与其说大学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倒不如说结构性失调。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才缺乏,大量职位空缺,急需大学毕业生上岗。如西部地区、广大农村、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等这些地方都需要有知识的大学生去建设,需要他们的聪明才智。第二种情况是“无业可就”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15%,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生如果还是以为自己是社会精英,选择就业如果还是局限于传统的接近饱和的行业、岗位、地区,当然就会面临“无业可就”的问题。 (四)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在对“职业规划”的调查中,结果显示,约有 20%的大学生并没有想过或不清楚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缺乏关于
7、自己未来职业的具体规划,缺乏对自己今后发展方向的感性及理性认识。而对于那些有规划的同学,虽然大部分拥有自己的职业梦想,拥有为之奋斗的目标,但仍带有口号化和理想化倾向,缺乏必要的对自我和现实的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使得大学毕业生没有一个可供参照的职业选择计划,同时由于对自身的价值、兴趣、个性等问题考虑不成熟,对自身所处内外部环境的把握不够准确,对自己优劣势的分析不到位,往往到了大学毕业寻找工作时才“临时报佛脚” ,容易随波逐流。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从小受到家人的过分溺爱,已养成了严重的依赖性,在就业时同样依靠家长的运作,通过家庭社会关系来找工作。我们能够经常看到在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
8、生后面有家长陪伴,时刻替子女把关,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观,没有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愿积极参与双向选择。 二、加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 择业观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传导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事业与金钱、奉献与报偿等关系,正确衡量自己的能力,参照自己的志趣、特长,选择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充分地发挥并能为社会作出尽可能大的贡献的职业和工作岗位。择业观教育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应认真做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与现实相适应的择业观。 (一)加强择业观教育
9、,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在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应放弃“天然人才观”的观念,应正确认识到,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更宽广。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就是能力和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按照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现如今,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知道如何去做事,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真正的懂得如何去做人。因此,在高校的择业观教育中,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
10、养水平,注重做人的行为规范,强化人格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二)加强择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调整好就业期望值 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处于这一时代的大学生,要摆正心态,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精英” 、“天之骄子” ,要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去参与就业选择与就业竞争。高校择业观教育工作应入情入理地对大学生予以教育和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努力帮助他们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个人成才与客观条件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选择合理的
11、就业途径,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应积极到基层、到西部、到中小企业中就业。 (三)加强择业观教育,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逐渐不再有从一而终的职业了。因此,那种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点已经无法顺应社会的潮流。毕业生要学会在变动中求生存,求发展。因此,高校要对大学生加强择业观教育,让他们懂得,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学历深浅,工作性质如何,只要努力工作,都会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无论身在何处,都应当心系祖国,心系民族,在服务祖国和人民中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360 行,行行出状元” ,只要能有一个敬业精神、实干精神加上自己的实际能力,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发光。
12、(四)加强择业观教育,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教育部提出:“从 2008 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旨在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和创业。对大学生就业行为而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在就业时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参照性。高校可以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和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以确定就业目标和培养综合素质为主,可以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和讲座来培养、提高务实、敬业精神以及组织管理、创新、实践和人际交往能力。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求实的择业观并传授一些择业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审视自己,客观地看待社会发展条件与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关系,以便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可以通过实习来增加大学生对未来工作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