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 科目:历史 授课人: 课题 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第 课时 三维 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分析变法对秦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并用唯物主 义的发展观点分析变法对整个历史进程的积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对各项变法举措的了解,认识秦国 变法之前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变法的重要性。 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收集关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资料,独立思考,探究 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建 立霸王之
2、业先后进行了改革,认识到改革是发展的惟一出路,明确改革对国家发 展的重要性。 重点 1、商鞅变法的背景。2、商鞅变法的内容。 难点 商鞅两次变法的作用。 中 心 发 言 人 周先合 教法 问题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_课时 教具 教材、地图册等 学法 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法 个人主页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点出时代特点(大变动、剧变),必然会造成社会经济领域 的变化与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的争鸣。 概述: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战国均划入东周,是我国由春 秋争霸导致大动荡和大变革时代。特点:社会变革(奴隶 制瓦解封建制建立),战争频繁,民族融合和统一趋势加 强,文化高度繁荣。 【讲授
3、新课】 一、大变革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政治格局:宗法制瓦解、战国七雄形成 师春秋时的宗法制已瓦解,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各 诸侯国逐渐向封建制过渡。战国初期形成怎样的政治格局? 生:战国初期形成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经济上: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师: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怎样? 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耕地被开垦出来,生产力水平 得到极大的提高。 师: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对生产关系有什么 影响? 生:奴隶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逐渐瓦解。努力大量逃亡,到山林 教 学 过 程 沼泽中开垦荒地。新开垦的土地不受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土地私 有权逐步得到认可。
4、3阶级上: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社会变革 师战国时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对阶级关系有何影响? 生:战国时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了新兴地主阶级 和农民阶级的形成,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要 求政治权力,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以维护自 己的利益。 4、军事上:战争频繁,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成七雄,局部统一。 军事竞争要求变法革新富国强兵。 5各国变法运动 师: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影响下,春秋先后出现了齐国 的管仲改革,鲁国的“初税亩”等改革。战国时的改革更是不断, 各国发生了那些著名的变法? 生:首先是魏国李悝变法,然后是楚国起用魏国旧臣吴起进行变 法。 6
5、百家争鸣 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必然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形 态中。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宣扬自己的学说和政治主张,形成 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哪些学派和主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儒家的荀子认为,自然皆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 之”,即要掌握自然界的变化的规律,并加以利用为人类服务。 墨家主张“兼 爱” “非 攻” “尚 贤”,反映了平民阶层 的利益。法家则“依法为本”,主张除国君外,其他人不论贵贱, 都受法律的约束。 师: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诸子百家的思想争奇斗艳,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 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有力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师
6、:诸侯分裂割据兼并战争频繁思想文化活跃的社会大变革 时代,把商鞅推上了历史大舞台。使他在秦国进行了最成功的变 法。 学思同步: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提示:从宗法制的破坏,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阶级结构的变化, 变法运动的兴起,“百家争鸣”等角度思考。 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动力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动力是富国强兵、称霸天下。 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 1、变法前的秦国:A、经济文化落后 B、外交弱势 2秦献公、秦孝公立志图强 师:秦国自平王东迁成为诸侯国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东方 六国,被东方六国视为夷狄。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 后于中原。在
7、这种情况下,秦国统治者秦献公和秦孝公先后采取 了什么措施? 生:公元前 384 年,秦献公继位,立志改变长期落后状况,废除 教 学 过 程 人殉;第二年迁都至栎阳;允许在国都进行商业活动等。 其子秦孝公继承先父遗志,下“求贤令”,吸引大批有识之士包 括商鞅来到秦国。商鞅立志变法 师:商鞅原名是什么,为什么叫商鞅? 生:商鞅是卫国国君后裔,本名公孙鞅,又名卫鞅,后应在秦变 法有功,被封在商邑,故称商鞅。 师:商鞅精通什么学问? 生:商鞅对道家 儒家学说都精通,尤喜欢 “刑名之学”,对社会 及时局具有敏锐的动察力。 师:什么是“刑名之学”? 生:“刑名之学”就是律法为主的法家学说。 师:商鞅为什么
8、会来到秦国? 生:商鞅的才能在卫国无法发挥,来到魏国,在魏国相国门下人 中庶子,学习和研究李悝的法经。得到秦孝公求贤的消息, 他带着许多政治经济及军事有关的资料,来到秦国,希望一展抱 负。 师:商鞅是如何获得秦孝公的支持的? 生: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建议修法令,重视农业, 加大对战争中立功官兵的奖赏,从而富国强兵。 师:商鞅是如何打消秦孝公对顽固派反对变法的担忧的? 生:商鞅劝说秦孝公“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变法要坚决果断, 不能犹豫不决。师:商鞅是如何驳斥顽固派反对变法的? 生: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过不必法古”,得到秦孝公的赏 识。并首先进行了鼓励开垦荒地等变法措施,取得了良好
9、的效果, 为进一步变法奠定了基础。 3树立威信 师:商鞅是何时正式开始变法的,又是如何取得人们信任,树立 威信的? 生:公元前 356 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正式开始变法。商鞅 通过“一木拾金”取得了民众的信任。 师:商鞅是又是如何压制保守派旧贵族的? 生:商鞅对破坏新法的保守派旧贵族予以严厉打击,平息了他们 反对变法的声浪。使新法在秦国全面推行。 三、强国之术 师: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何在? 生:为了富国强兵。 师:商鞅变法的中心是什么? 生:是“农战”和“法治” 师:商鞅变法分几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为什么要分开? 生:商鞅变法分两次,分别是公元前 356 年和公元前 350 年。分
10、两次可使改革措施有浅入深,使民众逐步了解和接受新法,减轻 新法实施的阻力,方便新法的实施。 1商鞅第一次变法(公元前 356 年) 师:商鞅第一次变法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生:包括什伍连坐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等。 (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教 学 过 程 师:商鞅实行什伍连坐制度目的是什么? 生: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通过严刑峻法巩固新兴地 主阶级的统治,也以此来推动新法的实施。 (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师:商鞅实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可免除赋税徭役;凡从事工商业或因懒 惰而致家境贫寒的人,将其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婢;不准 商人私贩粮食,提
11、高对商人的收税标准;以优惠政策吸引韩赵魏 等国人来秦国开荒。 师:商鞅实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有什么影响? 生:抑制了商人实力,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为秦国国力强盛 和对外战争打下了物质基础。 (3)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师:商鞅实行奖励军功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军功按在前线斩首多少计算,每斩一首级可赏爵位一级,或 委任五十石俸禄的官。 奴隶主贵族没军功不再授爵;严惩私斗。 师:商鞅实行奖励军功有什么影响? 生:一方面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另一方面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使秦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取胜。 师:商鞅第一次变法的主要措施以“农战”为主,第二次则以” 法治”为主,有哪些措施? 生:商鞅第二
12、次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废井田,开阡陌;推广县制; 统一度量衡;“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2商鞅第二次变法(公元前 350 年) (1)废井田,开阡陌 师: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有什么影响? 生:商鞅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允许民间买卖土地,从法律 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2)推广县制; 师:废井田,开阡陌实际上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的私有权,商鞅 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在政治上层建筑方面商鞅采 取了什么措施? 生: 废分封,行县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分为四十一县,县 令主持政务,县丞为辅,县尉负责军事。县下设乡。在新兼并地 区设郡,范围较大,带有边防军事管理的性质。长官称郡守。郡 县制在秦
13、国逐渐形成。 师:废分封,行县制有什么影响? 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3)统一度量衡 师:商鞅统一度量衡有什么意义? 生:有利于市场的流通,形成统一的市场。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 的影响,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 (4)“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师:商鞅“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有什么意义? 生:防止私下请客行贿之风,及时奖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可澄 教 学 过 程 清吏治,鼓励有能力有贡献的人。移风易俗,禁止父子兄弟共居, 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的“分异令”,可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 其生产的积极性。 措施 积极作用 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
14、经济基础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 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经济 统一度量衡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 便利 军事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 等 爵制(严禁私斗)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 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 个途径 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政治 普遍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加强了户籍管理,为收税、征兵 提供了依据;加强了专制统治 司法 制定秦律,轻罪重罚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 来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习俗 “塞私门之请” 推行“分异”令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 国家的经济实力 学思同步
15、: 1、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从根本上变革了社会制度? 2、围绕“农战”这个中心主要采取哪些措施? 3、商鞅变法如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提示:破除奴隶制, 巩固和发展封建制? 四、商鞅变法的性质: 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破除 奴隶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地主阶级 的政治革命。 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顺应历史潮流,比较彻底,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全 面推行,有浅到深,又易到难逐步推行。 五、商鞅变法措施的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 革比较) (1)措施最全面: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 方面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
16、废除世卿世禄制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 18 年 (4)推行力度最大: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旧势力 (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如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突出表现在其变法的 内容上。 (1)奖励军功,按军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增强了地 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 ,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 一步,是打破“封国” 、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 ,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 私有制度” ,既废除了奴隶制
17、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 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秦国度量衡等,促进了封 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小结】 在各诸侯国的变法中,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 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商鞅 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它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废分封,行县制“等不仅为 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治理基础,对日后中 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 17 页“学习思考 1” 答:经济上,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发展,铁 工具和牛耕已经在广大地区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迅速发展,使
18、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在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奴 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原地区初步确立起来。 政治上,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一些重要的诸侯 国内掌握了政权。这些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后,在各诸侯国内都 不同程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建立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专政。思想 上,由于政治经济的变革,引起思想领域里的空前活跃。自春秋 末年以来,在文化思想界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和 墨家出现较早,除此之外,法家、道家、名家、兵家、阴阳家、 纵横家等都在战国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派,他们极力宣传自己的政 治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军事上, 中原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民常
19、常混战,通过兼并战争,开始出现 局部的统一。民族关系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进行, 各族人民迁徙往来,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所以说,春秋战 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课本第 17 页“学习思考 2” 答: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 课本第 20 页“ 自我测评” 答:变法共进行两次。第一次的主要内容: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第二次 变法的主要内容:废井田,开阡陌;推广县制;统一度量衡; “塞私门之请” ,移风易俗。 课本第 20 页“ 材料阅读与思考 ” 答:(1)粮食价格低,农民虽然辛苦但获利少。 (2)商鞅采取重农抑商措施的目的是发展农业,从而达到巩 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目的。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根据学生实际分层布置。 教 学 反 思 备课组长签字: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