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5 课远航西洋与巩固海防 历史备课组:田剑 张丹霞 孙晶 主备人: 张丹霞 内容标准:了解明朝的建立以及明朝初期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研究修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与亚非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路线、规模、影响等大致情况,掌握 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学会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不同,并会区分民族英雄。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 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 重大作用。认识戚继光
2、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及影响 教学难点:戚继光抗倭的史实及作用 教法设计: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设计:合作探究法、识记法、习题巩固法。 教学准备: PPT 历史地图册、成长资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2、蒙古是谁统一的?元朝的建立者是谁? 3、元朝形成的哪一民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3 分钟) ) 新课导入: (一) 、故事导入: 明朝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其中,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最 好的例证,但同时,外国开始侵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于是出现了戚继光抗倭。
3、 (二) 、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师生共同解决: 1、 “西洋”指哪里?(学生看课本注释)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南 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通称为为东洋。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 (2)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 (3)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4、谁能介绍一下郑和的生平?(学生概述) 5、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6、根据课文内容和宝船模型,就郑和下西洋
4、的基本概况归纳制作一个表格。 7、教师提供欧洲新航路开辟时哥伦布等远航的情况,与郑和远航对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戚继光抗倭 1、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 2、再提问抗倭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启发学生思考:倭寇对我国东南 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明确了以上两方面的问题,就掌握了抗倭的背景,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 抗倭斗争,以及更好地评价抗倭斗争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3、戚继光抗倭斗争的经过:先指导学生观看戚继光像,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 p83 大小字,掌握戚 继光的抗倭事迹:组织戚家军平定浙东的倭患,又先后进军福建和广东,扫除了倭寇残余,使危害中国沿 海地区安全
5、的倭患基本解除。从而得出评价:戚继光是我国杰出的民族英雄。 拓展 1:阅读小字,联系电视剧,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 平。 ”,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学习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拓展 2: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 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 ; 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 力;四是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
6、 强调: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 杰出的民族英雄。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正确理解民族英雄的概念,区别岳飞与文天祥的关键在于,戚继光抗倭斗争是抗 击外国侵略,岳飞和文天祥抗金抗元属于国内民族间的战争。 三、课堂小结: 本课通过郑和下西洋反映了明朝初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中国与外部世 界交流的一个高潮。戚继光抗倭则说明了外国开始侵略我国的沿海地区。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总体上 是封闭的,我们称之为闭关锁国。这以后我们将要学习。 四、课堂练习: 1、郑和下西洋最远达到( )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榜葛剌和红海沿岸 2、下列人物在中外友好交流史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鉴真 玄奘 郑和 蔡伦 A、 B、 C、 D、 布置作业:1、完成契丹、北宋、西夏、金、南宋、元、明的政权更替表。 2、见成长资源(P47 页 14 题) 板书设计: 第 15 课远航西洋与巩固海防 一、 郑和下西洋 1、西洋 2、条件及目的 3、时间、次数、路线、规模、范围 4、 影响 二、 戚继光抗倭 1、 背景 2、 经过 3、 评价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