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2 精品教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基础知识: 一、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 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 个周期 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 1、2、3 周期称为 , 周期其期称为 长周期,第 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 个纵行,除了 三个纵行称为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 称为一个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 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族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
2、中,我们把 个纵行共分为 个族,其中 个主族, 个副族,一个 族,一个 族。 a、主族:由 元素和 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用 A 表示:A、_ b、副族:完全由 元素构成的族,用 B 表示: B、_ c、第族: 三个纵行 d、零族:第 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族的别称 A 称为 元素 A 称为 元素 A 称为 元素 零族称为 元素 自主探究: (06 广东高考)同主族两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的差值可能为 ( ) A、6 B、12 C、 26 D、30 还有哪些可能性? _ 自我测试: 1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A 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A 族,下列物质能支持 这种观
3、点的是 ( ) AHF B H3O CNaH DH 2O2 2短周期元素 X 和 Y 可以形成 XY4 型化合物, 若 X 的原子序数为 m , Y 的原子序数 为 n , 则 m 和 n 的相互关系为 ( ) Am 13 = n B n + 5 = m Cm + 8 = n Dn 11 = m 3.已知 a 为A 族元素,b 为 A 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分别为 m 和 n,且 a、b 为同一 周期元素,下列关系错误的是 ( ) A.n=m+1 B.n=m+11 C.n=m+25 D.n=m+10 4、元素周期表中前七周期的元素种数如下: ( ) 周期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元素
4、种 2 8 8 18 18 32 32 数 请分析周期数与元素种数的关系,然后预言第八周期最多可能含有的元素种数为 A.18 B.32 C.50 D.64 5、某元素 X,它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2 倍,则 X 在周期表中位于 ( ) A.第二周期 B.第三周期 C.A 族 D.A 族 6、有短周期元素 A、B、C,其中 A、B 同周期,B 、C 同主族,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7,核电荷数之和为 31,则 A、B、C 为 ( ) A.C、N、Si B.N、P、O C.N、O、S D.C、Si、 S 7、A、B 两元素,A 的原子序数为 x,A 和 B 所在周期包含元素种类数目分
5、别为 m 和 n。 如果 A 和 B 同在A 族,当 B 在 A 的上一周期时,B 的原子序数为 _; 当 B 在 A 的下一周期时,B 的原子序数为_;如果 A 和 B 同在A 族, 当 B 在 A 的上一周期时,B 的原子序数为_;当 B 在 A 的下一周期时, B 的原子序数为 _。 8、原子序数大于 4 的主族元素 A 和 B 的离子 Am+和 Bn-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据此推 断: A 和 B 所属周期数之差为_, A 和 B 的核电荷数之差为_( 用含 m、n 的代数式表示) B 和 A 的族序数之差为_( 用含 m、n 的代数式表示) 9、短周期元素 X、Y、Z 在周期表中的
6、位置关系如右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X 元素形成单质的分子式是_; (2)写出 Y 元素形成的单质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单质 Z 与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 疑点反馈:(通过本课学习、作业后你有哪些没有搞懂的知识,请记录下来)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能初步学会总结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 基础知识: 二 、 元 素 的 性 质 与 原 子 结 构 (一)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的反应 LiO 2 _ NaO 2_ K+O2_ K、Rb 等碱金属与 O2反应,会生成超氧化物。 Rb、Cs 在室温时,遇到空气会立即
7、燃烧。 2、与水的反应 KH 2O_ RbH 2O_ 除 Na、K 外,其他碱金属元素也都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与 H 。 小结:2M2H O = 2MOHH 碱性: 思考: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 结构有关系吗? _ (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比较 相似性:_ 递变性:_ ( 三 ) 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颜色:_ 状态:_ 密度:_ 熔沸点:_ 在水中的溶解性:_ (四)卤素的化学性质: 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卤素和 H2的反应可用通式 H2X 2 = 来表示,反应时按 F2、Cl 2、Br 2、I 2的顺序, 反应条件越来越 ,反应程度依
8、次 ,形成的卤化氢的稳定性也依次 。 2、卤素单质间相互置换反应: Cl2 NaBr = _ Cl 2 Br - =_ Cl2 KI = _ Cl2 I =_ 注 意 :F2不能置换出 NaCl 溶液中的 Cl2,因为 F2在水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 2F2 2H 2O = 4HF + O2 自主探究: 1、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氟的含氧酸不存在。自 1971 年美国科学家用 F2通过细冰末获得 HFO(次氟酸)以来,对 HFO 的研究引起了充分重视。 (1)HFO 的电子式为:_。 (2)次氟酸能与水反应得到溶液 A,A 中含有 B、C 二种溶质。B 常用于雕刻玻璃,C 在二 氧化锰催化作用下能迅速
9、分解生成一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次氟酸与水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_。 自我测试: 1、砹(At)是卤族元素中位于碘后面的元素,试推测砹和砹的化合物最不可能具备性质 ( ) A.砹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B.砹化氢很稳定不易分解 C.砹是有色气体 D.砹化银不溶于水或稀 HNO3 2、碱金属钫(Fr)具有放射性,它是碱金属元素中最重的元素,下列预言错误的是: ( ) .在碱金属中它具有最大的原子半径 .它的氢氧化物化学式为 FrOH,是一种极强的碱 C.钫在空气中燃烧时,只生成化学式为 Fr2O 的氧化物 D.它能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由于反应剧烈而发生爆炸 3、氯化碘(ICl)的化
10、学性质跟氯气相似,预计它与水反应的最初生成物是( ) A. HI和 HClO B. HCl和HIO C. HClO3和HIO D. HClO和HIO 4、甲、乙、丙三种溶液各含有一种 X-(X-为 Cl-、Br -、I -)离子。向甲中加淀粉溶液和氯水, 则溶液变为橙色,再加丙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依次含有( ) A、Br -、Cl -、I - B、I -、Br -、Cl - C、Br -、I -、Cl - D、Cl -、I -、Br - 5、下列关于卤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卤素只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B、 随核电荷数增加,单质熔沸点升高 C、随核电荷数增加,单质氧化性增
11、强 D、单质与水反应,均可用通式 X2+H2O=HX+HXO 表示 6、 (2008 四川)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租序数 B除点周期外,其他周期均有 18 个元素 C副族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D碱金属元素是指A 族的所有元素 7、 (2008 全国理综)下列各组给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原子数之比为 1:1 稳定化合物的是 ( ) A.3 和 17 B.1 和 8 C.1 和 6 D.7 和 12 8、已知 NH3(液)与 H2O(液)相似均可电离:2H 2O H3O+OH-,2NH 3 NH4+NH2-。据此 写出 Na
12、 与液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疑点反馈:(通过本课学习、作业后你有哪些没有搞懂的知识,请记录下来)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元素、核素、质量数和同位素的含义。 基础知识: 1、原子序数= = = 2、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 和核外带负电的 构成的。原 子核由 和 构成。 一、原子结构 质子 1、原子 核外电子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构成原子的粒子 电 子 质 子 中 子 电性和电量 1 个电子带 1 个单位负电荷 1 个质子带 1 个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 1/1836(电子与质子
13、质量之比) 1.007 1008 思 考 : 从表格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哪种微粒? 2、质量数与质子数和中子数间的关系。 质量数(A)= + 在化学上,我们为了方便地表示某一原子。在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出其质子数,左上角标 出质量数 AZX。 二 、 核 素 : 同位数:_ 同位数的特点:_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_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_ 自主探究: 1、放射性原子在人类生活中的很多地方有着特殊的作用,对人类的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其中最主要的作用是作为示踪原子。最近医学界通过用放射性 14C 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 件下可通过断裂 DNA 来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 (1)下面有关 14
14、C 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14C 与 14N 含有相同的中子数 B. 14C 与 C60 互为同位素 C. 14C 与 C60 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D. 14C 与 12C 互为同位素 (2)自然界中存在很多像 14C 的放射性原子,这些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 ) A.原子不可以再分 B.原子的核式结构 C.原子核还可以再分 D.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自我测试: (2008 全国理综)1、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 X 原子的质量数为 A,含 N 个中子,它与 1H 原子组成 HmX 分子,在 ag HmX 分子中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 A. (A-N+m)molB. (A
15、-N)molC. ( A-N)mol D. (A-N+m)mol aA+m aA aA+m aA (2008 广东)2、2007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Gerhard Ertl 对金属 Pt 表面催化 CO 氧化反 应的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下列关于 2078Pt 的说法正确的是 ( ) 原子核 中子 A. 2078Pt 和 19Pt 的质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B. Pt 和 Pt 的中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C. 2078Pt 和 19Pt 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是同一种核素 D. Pt 和 8Pt 的质量数不同,不能互称为同位素 3、某元素 X 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取 2.8 g 该元素
16、的单质与氧充分作用,可得到 6 g 化合物 XO2。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 A.第三周期 B.第二周期 C.第主族 D.第主族 4、1995 年我国科研人员在兰州首次合成了镤元素的一种同位素镤239,并测知其原子核 内有 148 个中子。现有 A 元素的一种同位素,比镤 239 的原子核内少 54 个质子和 100 个 中子,则 A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 A.第三周期第A 族 B.第四周期第A 族 C.第五周期第A 族 D.第三周期第A 族 5、某元素X构成的双原子单质分子有三种,其式量分别为70、72、74,在天然单质中,此三种 单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961,由此推断以下结
17、论中正确的是 ( ) A. 元素X有三种同位素 B. 其中一种同位素质量数为 36 C. 质量数为35的同位素原子的质量分数为75%D. 元素单质X 2的平均式量为71 6、36 g H2O 与 80 g D2O 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分子中所含质子数之比是 _,所含中子数之比是_,它们分别与 Na 反应时,所放出气体体积之比( 同 条件)是_,质量之比是 _。 疑点反馈:(通过本课学习、作业后你有哪些没有搞懂的知识,请记录下来)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2) 、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 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3) 、微粒半
18、径及大小的比较。 【基础知识】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的电子由于能量不同,它们运动的区域也不同。通常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_ 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_的区域运动。 2.表示方法 电子层(n) 1 2 3 4 5 6 7 对应符号 3.排布规律 按能量由低到高,即由内到外,分层排布。 第 1 层最多只能排_个电子 第 2 层最多排_个电子 除 K 层外,不论原子有几 个电子层,其最外层中的电子数最多只能有_个(K 层最多有 _个) 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划出 120 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科学探究 1标出 118 号元素的化合价,找出规律。 原子序数
19、 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的变化 12 +1 310 +1 +4 +5 -4 -1 1118 +1 +4 +5 +7 -4 -1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 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三、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 元素符号 H He 原子半径 nm 0.037 元素符号 Li Be B C N O F Ne 原子半径 nm 0.152 0.089 0.082 0.077 0.075 0.074 0.071 元素符号 Na Mg Al Si P S Cl Ar 原子半径 nm 0.186 0.160 0.143 0.117 0.110 0.102 0.099 总结: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逐
20、渐 ,呈现周期性变化。 四、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1、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 。 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 。 2、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1)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 ,半径 。 (2)同主族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元素周期表中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 ,离子半径逐渐 。 (3)同一元素的不同离子的半径大小比较 同种元素的各种微粒,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 ,高价阳离子半径 低价离子半 径。 【自主探究】 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用编号回答) : 半径最小的是_ 具有最低负化合价的是_ 只有还
21、原性的是_ 只有氧化性的是_ 【自我测试】 1核电荷数为 16 的元素和核电荷数为 4 的元素的原子相比较, 前者的下列数据是后者 的 4 倍的是 ( ) A电子数 B最外层电子数 C电子层数 D次外层电子数 2下列数字为几种元素的核电荷数,其中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最多的是( ) A8 B14 C16 D17 3某原子核外共有 n 个电子层(n3),则(n 一 1)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 ) A8 B18 C32 D2(n 一 1)2 4A、B 两原子,A 原子 L 层比 B 原子 M 层少 3 个电子,B 原子 L 层电子数恰为 A 原子 L 层电子数的 2 倍,则 A、B 分别是 ( )
22、 A硅和钠 B硼和氮 C碳和氯 D碳和铝 5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 3 倍,则该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 为 ( ) A3 B7 C8 D10 6甲、乙两种微粒都只含有一个原子核,且核内具有相同数目的质子,这两种微粒一定是 ( ) A同种原子 B同种元素 C互为同位素 D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 7有 A、B 两种元素,已知元素 A 的核电荷数为 a,且 A3-与 Bn+的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则 元素 B 的核电荷数为 ( ) Aan 一 3 Ba +n+3 Ca+n 一 3 Dan+3 8某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为偶数,该粒子可能足下列中的 ( ) 9由短周期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 A2B
23、3 ,A 3+比 B2-少一个电子层,且 A3+具有与 Ne 原子相同 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 2B3是三氧化二铝 BA 3+与 B2-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相同 CA 是第 2 周期第A 族的元素 DB 是第 3 周期第A 族的元素 10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之比与最夕层电子数之比相等,则在核电荷数为 l 到 18 的元素中,满足上述关系的元素共有 ( ) A3 对 B4 对 C5 对 D6 对 11.(08 年北京高考卷)X、 Y 均为元素周期表中前 20 号元素,其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 +11 2 8 1 +16 2 8 6 +14 2 8 4 +9 2 7 相同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由 mXa+与 nYb-,得 m+a=n-b B.X2-的还原性一定大于 Y- C.X、Y 一定不是同周期元素 D.若 X 的原子半径大于 Y,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mX 一定大于 HnY 12.(08 年全国高考 1 卷)下列各组给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原子数之比为 1:1 稳 定化合物的是 ( ) A.3 和 17 B.1 和 8 C.1 和 6 D.7 和 12 13. (08 年广东理科基础卷)下列有关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表述正确的是( ) 原子序数为 15 的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3 A 族元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第二周期A 族元素的原子核
25、电荷数和中子数一定为 6 原子序数为 12 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A 族 A B C D 14.(08 年广东理科基础卷)根据表 1 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表 1 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 元素代号 L M Q R T 原子半径/nm 0160 0143 0112 0104 0066 主要化合价 +2 +3 +2 +6、2 2 A氢化物的沸点为 H2TD。则它们的原子序数 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 ABW。则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顺 序是 A、XYZW B、YXZW C、YXWZ D、ZYXW 8、某元素 B 的核电荷数为 Z,已知 Bn和 Am+的核外具有相
26、同的电子层结构,则 A 元素的原子序数用 Z、n、m 来表示,应为 A、Z+nm B、Zn+m C、Znm D、Z+m+n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 12 个正确选项,每小题 3 分,漏选得 1 分,只要有一个选错,得 0 分,共 30 分) 9、A 与 B 两种元素的原子,当它们分别获得 1 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 构时,A 放出的能量大于 B。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 的氧化性小于 B B、A 还原性大于 B C、A 的氧化性大于 B D、B 还原性大于 A 10、短周期元素 X、Y、Z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Z 一定是活泼的金属 B、Y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
27、水化物是一种强酸 YXZ C、Z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 D、1 molY 单质跟足量水反应时,有 2 mol 电子发生转移 11、铊是超导材料的组成元素之一,铊在周期表中位于第 六周期,与铝同主族元素,元素符号是 TL,以下对铊的性质的推析不正确的是 A、铊是易导电的银白色金属 B、能生成+3 价离子 C、氢氧化铊是两性氢氧化物 D、TL 3+的氧化能力比 Al3+强 12、氯只有 35Cl、 37Cl 两种稳定同位素,它们在氯气中的原子数之比 35Cl:37Cl 为 3:1, 则相对分子质量为 70、72、74 的氯气分子数之比可能是 A、5:2:1 B、5:2:2 C、9:3:1
28、D、9:3:2 13、Y 元素最高正价与负价的绝对值之差是 4;Y 元素与 M 元素形成离子化合物,并 在水中电离出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该化合物是 A、KCl B、Na 2S C、Na 2O D、K 2S 14、某元素 R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电子总数的 31,该元素的氧化物可能是 A、R 2O B、R 2O2 C、RO 2 D、R 2O5 15、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元素的性质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B、两个原子如果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C、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 8 个 D、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16、某元素 X 最高价含氧酸的相对分子
29、质量为 98,且 X 的氢化物的分子式不是 H2X,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 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分子式可表示为 H3XO4 B、X 是第二周期 V A 族元素 C、X 是第三周期 A 族元素 D、X 的最高化合价为+4 17、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 1989 年作出决定,把长式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 族号取消,从左到右改为第 118 列,碱金属族为第 1 列,稀有气体为第 18 列。按这个规 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 15 列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为 R2O5 B、第 2 列元素中肯定没有非金属元素 C、第 17 列元素的第一种元素无含氧酸 D、第 16、17 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18、
30、两种粒子的质子数、电子数均相等,它们不可能是 A、一种单质分子和一种化合物分子 B、一种原子和一种分子 C、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D、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 二、填空题(共 20 分) 19、 (8 分)通常情况下,微粒 A 和 B 为分子,C 和 E 为阳离子,D 为阴离子,它们都含有 10 个电子;B 溶于 A 后所得的物质可电离出 C 和 D;A、B、E 三种微粒反应后可得 C 和一种 白色沉淀。请回答: (1)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列 4 种微粒: A: B : C: D : (2)写出 A、B、E 三种微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0、 (6 分)A、B、C、D、E、F 六种短周期元素,原子
31、序数依次增大。A、E 同主族,且 E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A 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的两倍。B、C 两元素原子的最外 层电子数之和等于 D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D 两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 等于 F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D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 回答下列问题: 用电子式表示 B、F 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过程: ; A、C 两元素的化合物与 B 的氢氧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D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填“大于” 、 “小于” )E 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1、 (6 分)A、B 两元素,A 的原子序数为 x,A 和 B 所在周期包含元素种类数目分 别为
32、m 和 n,如果 A 和 B 同在 I A 族,当 B 在 A 的上一周期时,B 的原子序数为 _;当 B 在 A 的下一周期时,B 的原子序数为 _;如果 A 和 B 同 在A 族,当 B 在 A 的上一周期时,B 的原子序数为_;当 B 在 A 的下一周 期时,B 的原子序数为_ 。若 A 元素的氯化物的化学式为 ACly,式中各原子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26,则 y=_。 22、 (9 分)A、B 两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A、B 两元素的单质都能与水剧 烈反应,在反应中 A 单质为氧化剂, B 单质为还原剂,则: (1)A 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_,B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 (2)
33、A 元素位于_周期 _族,新发现 A 的一种含氧酸的化学式为 HAO,其中 A 的化合价为_。 (3)A 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4)B 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 23、 (11 分)A、B、C、D 四种元素都是短周期元素,A 元素的离子具有黄色的焰色 反应。B 元素的离子结构和 Ne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排布;5.8 g B 的氢氧化物恰好能与 100 mL 2 molL1 盐酸完全反应; B 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H 2 在 C 单质中燃烧产生 苍白色火焰。D 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3 倍。根据上 述条件回答: (1)元素 C 位于第_
34、 周期第_族,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_。 (2)A 元素是_, B 元素是_,D 元素是_。 (3)A 与 D 形成稳定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判断该化合物在空气中是否 变质的简单方法是_。 (4)C 元素的单质有毒,可用 A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溶液吸收,其离子 方程式为_。 三、计算题(6 分) 24、某元素的同位素 AZX,其氯化物 XCl2 1.11 g 配成溶液后,需用 1 molL1 的 AgNO3 溶液 20 mL 才能把氯离子完全沉淀下来。已知同位素中有 20 个中子。 (1)计算 X 的质量数为多少? (2)指出 X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第 2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35、 第一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一 本节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在前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是 如何结合成为分子的。通过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使学生在原子、分子的水平 来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老教材把“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中的能 量变化”两个知识点,分开来讲,两者知识跨度较大,前后联系不太紧密。实 际上人们研究化学反应,有两个主要的目的:一个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或得到 新的物质) ,二是研究物质变化时伴随的能量改变。两者是紧密联系的。新教材 就突出了这一点,把化学变化和能量变化放到一起来讲,使学生懂得在物质发 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也伴随有能量的变化,从两个视角来
36、关注化学反应,从而为 认识化学反应和应用化学反应奠定基础。 (二)知识框架 知识点一:化学键与物质的形成 知识点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奠定学生对物质形成的理论基础。 化学键 化学键的定义 义 化学键的类型 离子键 共价键 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特点 化学键 化学反应的实质旧键的断列和新键的形成 每一个化学应都伴随有能量的改变 有的吸热 有的放热 2、了解化学反应中伴随有能量的变化的实质和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讲清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
37、不 能说成是“结合力”。 2、 通过电解水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的介绍,搞清共价键的形成原因和存在情况。 3、 关于离子键的形成,通过对 NaCl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离子键的形成特点: (1)成键的主要原因得失电子(2)成键的微阴、阳离子 (3)成键的性 质:静电作用。当静电吸引与静电排斥达到平衡时形成离子键 4、 通过生产或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间的相互转变,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 效率、开发新型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能源、关注环保能等社会热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认识已知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入 手,思考化学反应的实质,通过
38、对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通过“迁移应用”、“交 流研讨”、“活动探究”等形式,关注学生概念的形成。通过 对“化学反应的应用”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的价值的认识, 从而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的含义,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实质,化 学键与化学反应能量的关系。难点:对离子键、共价键的成因和本质理解。 (二)方法上突破点 针对共价键和离子键,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要以某一实例出发,展开 分析剖析,从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联想质疑,形成概念。 四、教学准备 (一) 学生准备
39、1、 预习 第 1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第一部分“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 化 和第二部分“二、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 将学生每 8人编为一组。准备做木柴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 3、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试剂:NaOH 溶液,稀盐酸(2mol.L -!,锌粉,氢氧化 钡晶体(Ba(OH) 2 8H2O ) 仪器:试管,小烧杯,玻璃片,温度计,镊子,胶头 滴管,药匙,单空塞 (二) 教师准备 1、 教学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课件; 2、 准备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以便做电解水的演示实验 3、 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和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实验录象 4、 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 五
40、、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总结归纳法 六、课时安排 3 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第一部分: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知识点 1:化学键的定义 【引入】前边通过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学习,知道目前已知的元素种类只有一百多种, 可这些元素却构成了已发现或合成的一千多万种物质,元素的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多种 多样的物质,说明形成这些物质的原子间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 【演示实验】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2H2O = 2H2 + O2 【思考质疑】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够发生分解,为什么要通电? 【归纳】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 相互作用,要破坏这种相互作用就需要消耗能量,通电正是为了提供使水分解所需要的能 量。 【媒体展示板书】 第1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化学键: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 【对定义的强调】 (1)首先必须相邻。不相邻一般就不强烈 (2)只相邻但不强烈,也不 叫化学键 (3) “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相互吸引” (实际既包括吸引又包括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