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框图概览 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一大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 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 济形态。 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 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四个重 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 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 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 第 12 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考点 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一、精耕细作
2、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 农业的起源 (1) 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 地域特色: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3)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 生产工具的进步 (1) 刀耕火种:最初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工具。 (2) 铁犁牛耕 2 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西汉中期,牛耕开始推广。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 唐代发明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 灌溉工具:翻车、筒车等。 3.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 水 利 工 程 :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水 利 工 程 有 芍 陂
3、 、 都 江 堰 、 郑 国 渠 ; 西 汉 建 成 了 漕 渠 、 白 渠 等 水利 工程。 (2) 治理黄河: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如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 特色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3 4.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 商周时期:“千耦其耘” ( 即大规模简单协作劳作方式 ) 。 (2) 春秋时期:个体农耕。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 一。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 土地所有制度的
4、演变 (1)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 商周时期: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 封建社会 土地私有制: 确立:商鞅变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明清时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繁荣, 土地 买卖的现象日益普遍,这导致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土地国有制: 均田制:为了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稳定国家赋役,北魏和隋唐都曾经实行均田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屯田制:曹魏和明初均实行过屯田。 2.
5、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 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 (2) 发展 战国时期已经产生。 汉代日益普遍。 宋代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4 (3) 影响 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三、 经济重心南移 1. 原因 (1) 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 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 过程 5 朝代 表现 特征 孙吴、东 晋、南朝 时期
6、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 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 南方的 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 和商业的进步,出现了像建康一样的大城市 江南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 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南方正式成为中 南宋时期 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素 养 1时 空 观 念 素 养 2史 料 实 证 ?探究 1 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发展演变 史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 西汉 中期以后,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 6 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
7、曲辕犁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 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据柳斌杰主编 灿烂中华文明 经济卷 等整理史料 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 天工开物 乃粒 稻工 记 载: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借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 变,不若人力亦便。” 摘编自 太湖地区农业史稿 问题 (1) 根据史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 (2) 根 据 史 料 二 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分 析 明 清 时 期 牛 耕 大 量 退 出 的 原 因 , 这 一 现 象
8、体 现 了 中 国 古 代农 耕经济特点是什么? 解读 史料一、二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迁。反映的是传统农业的产生;反映的是 生产工具的革新及应用;反映的是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使得农耕技术无法突破。史料核心 信息反映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唯物史观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试答 (1) 变化:牛耕技术逐步推广普及 ( 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推广到江南 ) ;耕犁不断发 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因地制宜,出现适应不同地区土质特点的耕犁。 7 (2) 原 因 : 明 清 时 期 人 口 大 量 增 加 , 人 地 矛 盾 突 出 ; 使 用 牛 耕 成 本 高 , 人 力 廉
9、价 。 特 点 : 小 农 经济 是农耕经济的主流。 ?探究 2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 中国古代强调以家庭为本位的思想观念。任何人都无法脱离家庭而生活,家庭是人 们物 质生活的保证,家庭不仅提供其成员的全部生活资料,而且直接生产其中的绝大部分, 这使人们 产生了对家庭的强烈依赖。家庭是人们主要的生活场所,绝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活动都限制在家庭 或者家族范围内,很少与外界进行沟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史通史史料汇编 问题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家庭观念产生的原因及该观念的影响。 解读 史料阐述了中国古代强调以“家庭为本位的思想观念” ,分析了该观念产生的原因和影
10、响。 说 明家庭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具有自给自足性。说明家庭生产具有封闭性,不利于商 品经济的发展。 试答 原因:中国古代经济生产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的经营方式 ( 小 农经济 ) 。 影 响 : 有 利 于 以 家 庭 为 单 位 的 小 农 经 济 的 发 展 ; 但 不 利 于 生 产 力 水 平 的 进 步 , 不 利 于 商 品 经 济的发 展。 素养 3历史解释 古代中国出现土地兼并的原因与影响 1. 原因 (1) 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 (2) 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3)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
11、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剧了土地兼并等。 2. 影响 (1) 积极影响:土地兼并促使租佃关系的产生,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其统治。 (2) 消 极 影 响 : 土 地 兼 并 使 农 民 丧 失 土 地 , 阶 级 矛 盾 尖 锐 , 加 剧 了 社 会 动 荡 , 导 致 农 民 起 义 , 危及 8 王朝统治;土地兼并使政府赋税减少,激化了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土地兼并导致地主豪强势力 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素养 4唯物史观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利弊得失 1 古 代 中 国 在 特 定 的 地 理 和 社 会 因 素 的 作 用 下 , 形 成 了 发 达 而 牢 固 的
12、 农 本 经 济 , 并 促 使 古 代 中国人 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构建了优秀的生态文化,提 出了许多生态经济思想,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生产技术。 2 过 度 的 土 地 开 发 也 破 坏 了 生 态 环 境 。 1(2018 衡水中学二调 ) 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水” 。贾思勰也告诫: “凡人家营田,须量 9 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 ) A 生 产 技 术 的 成 熟 C 精 耕 细 作 的 重 要 B 粮 食 产 量 的 稳 定 D 生 产 效 率 的 低 下 C 根据材料中“锄头底下三分水”
13、“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知, 精耕 细作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故选 C 项。 2.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 ( ) A 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 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 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 D 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 B 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反映出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故 B 项正确。小国寡民与图中男 耕女织的生产场景不符,故 A 项错误;自给自足不代表小农家庭殷实富足,故 C 项错误; 单从图中的纺织不能得出“棉纺织技术成熟”,且不符合汉代纺织业内容特点。 3 据考古资料显示,在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 的 65%, 在辽宁抚顺莲
14、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也占全部农具的 85%以上。这说明当时 ( ) A我国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B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使用 C东北地区耕作技术超过河北地区 D铁农具已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 材料并未涉及牛耕的信息,故 A 项错误;燕、赵两地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不能代表全国, 故 B 项错误;东北铁农具使用率高,不能表明耕作技术水平高,故 C 项错误;燕、赵两地铁 农具的使用情况说明了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故 D 项正确。 4(2019 昆明调研 )1387 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 鱼鳞图册 ,鱼鳞分图以田 块为单位编制,每张分图上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
15、积、四至、地形、土质等级以 及归 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 鱼鳞图册的编制 ( ) A. 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 10 B. 开 创 了 土 地 财 产 登 记 制 度 C 阻 碍 了 自 耕 农 经 济 发 展 D 提 高 了 土 地 的 商 品 化 程 度 A 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 ,使其成为国家征纳赋税、管控土地的一种 依据,这有助于稳定民心、推动明初经济的恢复,故 A 项正确;土地财产登记制度在明代以 前 已经出现, B 项错误; C、 D 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5(2019 武威六中测试 ) 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 包子、馒头、千层饼等
16、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的现象。这 11 反映了 ( ) A 南北经济交往密切 B 经济南移趋势明显 C 饮食文化日益丰富 D 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B 根 据 材 料 信 息 “唐 宋 时 期 , 江 南 一 带 稻 麦 复 种 范 围 不 断 扩 大 , 面 食 种 类 不 断 增 加 ”“饮 食混 淆,无南北之分”等可知,传统北方面食在江南一带大规模出现得益于稻麦复种范围不 断扩大,即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 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南北经济交往密切,排除 A 项; C 项是表象,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耕作技术问题,排除 D项。 一、手工业成就 1. 冶金业 考点
17、 2|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1) 青铜铸造:商周时期是其繁盛时期。 (2) 冶铁炼钢: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3) 燃 料 变 化 : 从 汉 代 开 始 使 用 煤 ; 北 宋 时 , 用 煤 冶 铁 已 相 当 普 遍 ; 南 宋 末 年 , 我 国 开 始 用 焦 炭冶 铁,明朝时流行开来。 2. 纺织业 项目 成就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 丝织业 棉纺织 3. 陶瓷业 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元朝时期,黄道婆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 元 明时期,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 代 后 期 , 棉 布 成 为 广 大 民 众 的 主 要 衣 料 12
18、 (1) 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等。 (2) 东汉晚期:青瓷。 (3) 南北朝:白瓷。 (4) 隋 唐 : 陶 瓷 工 艺 臻 于 成 熟 , 瓷 质 的 硬 度 、 釉 色 的 纯 度 都 远 胜 前 代 。 唐 代 瓷 窑 遍 布 南 北 , 制 瓷业 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5)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6) 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时期,青花瓷出现。 (7) 明 清 : 创 造 出 更 丰 富 多 彩 的 制 瓷 工 艺 , 瓷 器 成 为 对 外 出 口 的 大 宗 产 品 。 二、 手工业经营方式 1. 家庭手工业 (1) 特点:与农业相结合,产
19、品多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2) 评价: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2. 官营手工业 13 (1) 特 点 : 由 官 府 统 一 管 理 , 工 匠 使 用 官 府 供 给 的 原 料 , 制 作 官 府 指 定 的 产 品 。 他 们 职 业 世 袭 , 世代为官 府劳作。 (2) 地位:自西周至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3) 评价: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原 料 由 官 府 提 供 , 不 计 成 本 , 不 进 入 市 场 , 缺 乏 竞 争 ; 官 营 手 工 业 采 取 强 制 工 匠
20、 服 役 的 手 段 , 引起了工匠 的不满。 (4) 变化:唐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开始实行雇募制。 3. 私营手工业 (1) 产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兴起。 (2) 地位:明代中叶以后,在诸多行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3) 变 化 : 明 中 后 期 , 大 规 模 手 工 作 坊 或 工 场 日 益 增 多 , 并 从 中 孕 育 出 了 “机 户 出 资 、 机 工 出 力” “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素养 1时空观念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历程 14 事, 礼记 王制论 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
21、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荀子 王制 史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 “尽逐绫 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 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 设机 800 张,织工 2330 名。至康熙六年 (1667 年 ) 缺机 170 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 州民机不少于 3400 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据许涤新、吴承明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问题 根据以上两则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
22、明官营手工业为何逐渐衰落并最终被私营手工业超越。 解读 (1) 史 料 一 反 映 了 先 秦 时 期 官 府 对 手 工 业 的 管 理 和 控 制 。 表 明 手 工 业 者 受 到 严 格 控 制 , 只 能 世代 为官府服务;表明各种工匠不敢私自在家制造统治者使用的产品,说明手工业生产由 时间 表现 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 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主要生产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三大经营形态:官营、民营、家庭 明代中后期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素养 2史料实证 ?探究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 形态 史料一 凡执技以事上
23、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 不移官。 15 官府控制。阅读史料时,要注意把握其中的关键信息,对个别关键信息仔细斟酌。 (2) 史 料 二 反 映 了 明 清 时 期 中 国 古 代 三 种 手 工 业 发 展 状 况 。 说 明 在 手 工 业 生 产 中 已 出 现 资 本 主义 性质的雇佣劳动关系。阅读史料时,注意把握与教材相关的历史信息,如史料中的“机户出资,机 工出力” ,据此很容易得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结论。 试答 官营手工业采取官府控制下的强制性劳动,工匠积极性不高;官营手工业不与市场联系,没有发 展动力;官营手工业管理腐败,效率低下。 素 养 3 历
24、史 解 释 1 古 代 手 工 业 经 营 形 态 及 特 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手工业 政 府 直 接 经 营 , 集中的大作坊 生 产 民间私人自主 武器等军用品和 官府贵族生活用 品 不在市场流通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 位 , 代 表 我 国 古 代 手 工 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 民营手工业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经营 供自己消费和交 位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纳赋税 主要满足田庄需 剩余部分出售 生活中 田庄手工业 ( 汉代 ) 田庄内豪强地 主统一管理 求,基本自给自 足 与外部市场有 一定的贸易 兼具家庭手工业
25、和民 营手工业的性质 2.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 (1) 保 守 性 、 封 闭 性 。 官 营 手 工 业 行 业 之 间 相 互 隔 绝 , 新 技 术 难 以 推 广 ; 技 术 工 艺 的 传 承 也 是 封闭 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2) 世代相传。手工业市场狭小,采取的这种防止技术竞争的自卫措施,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 再生产。 ( 3) “传 儿 不 传 女 , 传 媳 不 传 女 。 ”受 宗 法 观 念 的 影 响 , 古 代 手 工 业 技 术 一 般 不 传 外 姓 。 素 养 4唯 物 史 观 以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 16 1.
26、市场因素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 官 营 压 制 官 营 手 工 业 占 据 最 有 利 可 图 的 行 业 , 加 之 其 规 模 大 、 技 术 精 , 对 民 营 手 工 业 产生 了冲击。 3. 政策限制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 社会动荡 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5. 技术水平 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 1 国语 齐语 载:工之子恒为工。 荀子 儒效 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唐六典 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 ) A. 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17 B.
27、 阐 释 了 手 工 业 技 术 的 传 承 特 点 C 说 明 手 工 业 在 家 族 之 间 传 承 D 反 映 了 家 庭 手 工 业 居 从 属 地 位 B 材料未体现官府垄断手工业,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手工业传承,呈现世代传习的特点, 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工之子”“工匠之子”是传于儿子,并未体现在家族间传承,故 C 项 错误; D 项材料不能体现,故错误。 2(2018 厦门模拟 ) 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 台。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 ) A 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B 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 C 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 D
28、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 D 汉武帝时期实行铁业官营政策后,大大促进了冶炼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优质铁制兵器的 发展, 最终取代了青铜兵器,故选 D 项 。 3 下图是 “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 ) A. 农 产 品 商 品 化 的 程 度 提 高 B 自 然 经 济 开 始 解 体 C 手 工 业 生 产 的 专 业 化 倾 向 D 经 济 重 心 南 移 完 成 C 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 A 项错误;自然经济开 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 手工业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
29、故 C 项正确;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且材料并 未 体现,故 D 项错误。 4 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 18 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 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 18 A 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B. 外 销 成 为 中 国 制 瓷 业 发 展 的 主 要 动 力 C 欧 洲 文 化 对 中 国 瓷 器 的 影 响 D 中 国 瓷 器 注 重 满 足 消 费 者 的 审 美 需 求 D 根据材料“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 的版 面和素描”可以看出中国瓷器注重
30、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故 D 项正确。 5(2018 山东新泰检测 ) 天宝二年 (743 年 ) 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 间作 坊的杰作:“若广陵郡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船, 19 20152018 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即京口绫衫段。晋陵郡船 会稽郡船 南海郡船 ”材料表明唐代 ( )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私 营 手 工 业 占 据 主 导 地 位 C 形 成 专 业 性 生 产 区 域 D 家 庭 手 工 业 占 据 主 导 地 位 C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 位 是在明
31、中叶以后,故 B 项错误;材料“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京口绫衫段”等 信息表明,不同区域擅长生产不同的手工产品,即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故 C 项正确; D 项与 史实不符。 考情分析 (1) 全国卷核心素养立意的考查态势日趋明显,如对自耕农经济和汉代庄园经济的历史解 20 释。考频最高的为古代土地政策与农业发展的表现;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在 2018 年有增加趋势, 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方面考查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和民营手工业的进步。 (2) 从考查方式上看,命题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如唐朝经济重心 的南 移。从命题立意上看,凸显核心素养,重视方向引领,以古今贯通的方式考
32、查经济发展与用工荒 ( 雇工社会地位提高 ) 的问题,更是体现了社会热点。 真题研练 感悟考法 1. 考查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农经济 (2015 全国卷 24) 吕氏春秋上农 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 耕 种肥沃 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 A 促 进 了 个 体 小 农 经 济 的 形 成 B 抑 制 了 手 工 业 和 商 业 的 发 展 C 导 致 畜 力 与 铁 制 农 具 的 使 用 D 阻 碍 了 大 土 地 所 有 制 的 成 长 A 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
33、纳赋税。在 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 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A 项正 确。 2. 考查点:汉代的庄园经济 (2016 全国卷 25) 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 以 用 来说明当时 ( )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 精 耕 细 作 农 业 的 不 断 发 展 C 土 地 公 有 制 下 的 集 体 劳 作 D 大 地 主 田 庄 上 的 生 产 情 形 D 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 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
34、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 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 D 项 正确。 3. 考查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2017 全国卷 26)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 , 北方城 市中, “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 据此可知,唐中期 ( )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21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C 北 朝 时 , 北 方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远 超
35、 南 方 , 所 以 出 现 题 干 中 北 方 人 常 常 嘲 笑 南 方 人 喝 茶 习 俗 的现 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 人认可, C 项正确; 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 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 A 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 B 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22 土 地 规 模 ( 亩 ) 20 以下 20 130 131 300 300 以上 小计 户 数 24 103 10 2 139 户数比例 17.3% 74.1% 7.2% 1.4% 100% 是在南宋时期, D 项 错 误 。
36、 4 考查点:汉代土地兼并与自耕农经济 (2018 全国卷 25)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 至 免除, 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 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B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 货 币形式 ) ,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 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选 B 项。自商鞅变法后,历朝都
37、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项错误。 材料只是提及国家收取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对自耕农产生的影响, 与农民的生产热情无关, 故 C 项错误。富商大贾操纵的是物价,国家税收由政府掌控,故 D 项 错 误 。 5 考查点:唐代土地私有的状况 (2017 全国卷 26)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A 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 ( 亩 ) 、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 “户数比 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多,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故 A 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 以
38、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 B 项错误; 均田制是政府将掌 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和农 业生产效率的情况,故 C、 D 两项错误。 6 考查点:宋代土地政策的调整 (2016 全国卷 26) 宋代, 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 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 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B 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 并” 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
39、故选 B 项 。 7 考查点:宋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2018 全国卷 26)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 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 ,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 23 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 24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A 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 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 B 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 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 C 项;材料
40、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 D 项;四川一县就有成 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 A 项 正 确 。 8 考查点:明末雇工地位的提高及成因 (2016 全国卷 27)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 柔 顺而主 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 市 镇 经 济 与 手 工 业 的 发 展 B 政 府 积 极 推 行 重 农 政 策 C 社 会 矛 盾 日 益 尖 锐 D 农 业 中 人 身 依 附 关 系 强 化 A 明 朝 雇 工 由 百 年 以 前 “戴 星 出 入
41、 , 俗 柔 顺 而 主 令 尊 ”到 “骄 惰 成 风 , 非 酒 食 不 能 劝 ”的 变化, 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 A 项符合题意。这 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 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 B、 C、 D三项。 模拟精选 直击考法 1 考查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与精耕细作 (2018 雅安三模 ) 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 具出土, 其种类有耕具、 起土器、 中
42、耕器和收割器等, 式样多, 规格统一。 这反映了汉代 ( ) A 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B. 农 具 生 产 的 标 准 化 和 系 列 化 C 铁 犁 牛 耕 技 术 开 始 普 遍 推 广 D 农 具 种 类 式 样 走 向 完 备 成 熟 B 由材料“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 ”可知农具生产系列化,由 材料“规格统一”可知生产标准化,故 B 项正确。 2 考查点: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治格局 (2019 郑州一中摸底 ) 隋唐时期,皇帝常常携宫廷到洛阳“就食”。 682 年关中地区饥荒,唐 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这种现象 ( ) 25 A 导致
43、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B 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 C. 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D 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关中地区 ”和“洛阳”的方位,由此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 知,隋唐时期皇帝携宫廷到洛阳“就食”的行为推动了政治中心的东移,故 C 项正确, D 项错 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安史之乱, A 项错误,排除;“就食”洛阳体现的是当时我 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而不是土地兼并问题, B 项错误,排除。 26 记述 “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易纱,辗转相乘。” “棉纱成纴 卷之成饼,列肆卖之,名布经团。” “城中女红悉力纺纱,售之乡民。” 出处 金泽小志 风 俗 清 代 褚
44、华 木 棉 谱 上 海 碑 刻 资 料 选 辑 3考查点:唐代民众户口性质、地位的变化 (2018 马鞍山三模 ) 唐中期以前, “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唐 中期 以后,没有常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 到了宋初, 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这些变化 ( ) A 顺应 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B 导致均田制的崩溃 C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D 适应城市经济发展 A 题干反映户籍由“客户”与“土著” 的变化到“客户”到“主户”的变化,以及“客 户”的含义由外来户到无田产者的变化,反映了土地集中的影响,故 A 项正确;“客户”含
45、义的变化是均田制崩溃的一个结果,而非原因,故 B 项错误;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使得土地兼 并愈演愈烈,故 C 项错误;有无田产是农村土地兼并的结果与表现,故 D 项 错 误 。 4 考查点:明清时期棉纺织业的进步 下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 ( ) A 耕与织走向了分离 B 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 C 商人进入生产领域 D 棉纺业出现区域分工 B 材料中没有提到农耕的事,故 A 项错误;三处记述均有纺纱,体现松江地区纺纱生产的专业 化,故 B 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商人进入生产领域,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了区域 分 工,故 D项错误。 5. 考查点:明清时期手工业布局反映的问题 (2018 蚌埠三模 )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因为该区缺 乏廉 价能源,所以选择走上发展劳工密集型手工业的“最小阻力路径”。这里的“最小阻力 路径”( ) A 直接导致了能源缺乏 B 催生了早期民族工业 C 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 D 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 D 根据“劳工密集型手工业的最小阻力路径 ”可知,劳工密集型手工业不利于机器生产 的 进行,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 D 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