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生毕业论文0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弄堂意象摘要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最丰产的小说家之一,历来拥有众多的读者。90年代以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开始转向以城市题材为重心,她选择写上海故事。在她关于上海写作的小说文本中,反复出现了“弄堂”这一意象,这决定了王安忆作品中的人物大多都是些普通的平凡人。王安忆试图利用“弄堂”意象,将六七十年代的旧上海的传统生活风貌重新拉回到大众的视野中来。透过上海声色繁华的表象,着力突显日常生活以及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意识。她试图在文字中营建一个理想的都市民间形态。ABSTRACTWANGANYIISONEOFTHEMOSTHIGHYIELDOFTHENOVELISTS,ALWAYS
2、HASALARGENUMBEROFREADERS90YEARSLATER,WANGANYISNOVELSBEGANTOSHIFTTOAFOCUSONURBANTHEMES,SHECHOSETOWRITESHANGHAISTORYWRITINGINHERNOVELSABOUTSHANGHAI,THEREPEATEDEMERGENCEOFTHE“LONGTANG“OFTHEIMAGE,WHICHDETERMINESTHEWORKOFWANGANYISCHARACTERSAREMOSTLYPLAINANDORDINARYPEOPLEWANGTRIEDTOUSE“LONGTANG“IMAGE,PULL
3、INGTHESIXTIESANDSEVENTIESTHETRADITIONALLIFEOFOLDSHANGHAISTYLEBACKTOPUBLICVIEWAGAINBYTHEAPPEARANCEOFDOWNTOWNSHANGHAI,TOHIGHLIGHTTHEDAILYLIFEANDTHESENSEOFDAILYLIFEINTHEPUBLICSMINDSHETRIEDTOBUILDANIDEALFORMOFURBANFOLKINTHETEXT关键词王安忆;弄堂;日常生活;怀旧KEYWORDSWANGANYILONGTANGDAILYLIFEREMINISCENCE引言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
4、师程光炜曾经这样评价“对一个像王安忆这样的作家,什么样的质疑都无法难倒她。中国一百年的小说基本分两类乡土与都市。上世纪三十年代有茅盾和老舍,是一南一北写都市的两大高手,王本科生毕业论文1安忆丰富了这个都市创作的空间。我们现在看到有关上海的资料都会觉得非常隔,无法感知真正的老上海,王安忆的长恨歌为我们复活了一个老上海”。1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关于上海的资料和文本我们也看过不少,尤其是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海派文学作品最为受追捧。但是在这一类作品里,读者们津津乐道的是作品中上海这个大世界的浮华和艳异,以及人物身上无处不在的小资情调。这样的人物通常出入于舞场、影院,住的是花园洋房,在靓丽摩登的男女之间周旋。
5、而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却和这些都要不同,她想展现的是上海的另一面,主角是上海最普遍的小市民,所关注的是最为寻常的日常生活,她的笔尖触及到的是逼仄混乱,曲折深长的弄堂底部。她笔下的人物生活在上海最嘈杂拥挤的街市巷内,但他们拥有奇异的生活智慧,日子就算再枯燥再苛刻也依然坚强面对。王安忆自己也曾说“我生活在上海,我对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包括语言、上海人的世界观等一直都是潜心关注的。”2然而到目前为止,她讲的最多的也是上海故事。对于这个城市,她有着独特的感受、理解和发现。王安忆关于老上海为题材的创作有长恨歌、桃之夭夭、富萍、妹头、纪实与虚构、黑弄堂等多部作品,但无一例外地都将故事的场景设置在“弄堂”里。王
6、安忆认为小市民是上海生活的代表,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她试图通过历史和虚构,塑造并还原一个真实生活着的老上海。论文将重点分析“弄堂”这一意象在小说中所蕴含的独特意义,从而揭示其重要性以及王安忆如此安排的用心。一、弄堂的起源弄堂,又称“里弄”,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有人这样解释形容它“弄堂是四四方方的一座城,里边是一排一排的房子,一层楼的,二层楼的,三层楼的,还有四层楼的单间或双间房子,构成了好多好多的小胡同子。可是,那座小城的围墙,同封建的城垣不一样,而是一些朝着马路开门的市房。”3但即便是这样,不身临其境,也可能很难让外乡人领会弄堂生活的奥秘。上海的弄堂其实是这个城市背景一样的存在。无数条向南北
7、和向东西方向延伸的弄堂本科生毕业论文2房子相互交错、纠缠在一起,盘踞了大半个上海。在这样一个浮华绚丽的都市里,它们虽然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建筑群体,但常常轻易被人忽视,它们只是静静地沉默,用沉默去衬托这个城市的浮躁和喧闹。弄堂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与19世纪中期上海的政治运动有关。上海的租界原本只是外国人的居留地。但1853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上海城厢以及苏南、浙北的百姓大量逃入租借躲避战乱。避难者其中不乏江南一带的富商豪绅,他们为租界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丰厚的财富。于是,租界的中外房地产商开始营建住宅提供租售。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增加土地使用面积,一方面模仿了欧式住宅的联排建筑结构,同时结合了江南民
8、居中三合院的空间结构和文化韵味。唇齿相依的联排式布局,在动荡的战争年代中,也为居民提供了守望相助的安全感,形成了广受上海市民欢迎的石库门里弄建筑。自此,石库门里弄在上海普及,逐渐占据了上海大半个城区,成为最主要的住宅建筑。上海弄堂的住房形式上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挤聚而居”。弄堂建筑出现不久很快成为一种多种居民杂糅,各式人等分租合用的房屋形式。走进弄堂就像走进一个被放大的鸽笼,抬眼45度角才能看得见天空。但在这样狭小逼仄的环境里,上海人吃饭、洗衣、捡菜、倒马桶等日常生活之事都是在弄堂里进行的,袜子、上衣、被单、尿布等衣物横挂在弄堂上空,形成一种特有的“万国旗”景观。1958年的时候曾出了一部红极
9、一时的喜剧,叫七十二家房客,专门讽刺了上海小市民的住房问题。里面有这样一段场景一座弄堂房子的后客堂租给一个算命瞎子,后客堂没有窗户,终日暗淡无关,对瞎子来说正合适。瞎子做二房东,想把楼梯下的小隔间出租出去,来了一个木匠,木匠总是坐着干活,干完活倒头就睡,也不碍事。这部戏上演后非常叫座,因为它真实反映了当时上海人捉襟见肘的住房问题,对住房的利用率发挥到了极致。王安忆的父母都是南下干部。她在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的序言中提到,作为“一个同志的后代,(我)则是乘了火车坐在一个痰盂上进的上海”。4一岁时便和父母在上海淮海路上的一条弄堂里定居。再到十六岁的时候去安徽淮北的农村插队。十五年来的弄堂生活记忆对于
10、她写作城市题材的小说提供了很大一部分素材和灵感的来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开始转向以城市题材为重心,她选择写上海故事。在她关于上海写作的小说文本中,本科生毕业论文3“三四十年代十里洋场的上海滩,解放后人民政权下政治运动频现的上海,都仅仅成了文本中的远景。她着力凸显的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弄堂生活和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意识,在她的眼中都市的历史不是舞厅酒吧浮光掠影的夜生活”5。她将历史的记忆回顾到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目光也从花园洋房、咖啡馆、舞厅以及洋装店转移到了阴暗逼仄的里弄之间。二、弄堂意象的特征意象,简单说来,就是寓“意”之“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王安忆写
11、上海小说,惯用“弄堂”意象,足见她对“弄堂”的喜爱。上海的弄堂是最富有生活气息和市井气息的。作为住房建筑,它无形中影响了居住其间的市民。本文将以以下几点来阐述弄堂意象在王安忆小说中被赋予的特殊内涵和意蕴。一温馨的家园气息王安忆在上海题材的城市小说中,写尽了各式各样的弄堂,有西式洋房弄堂,公寓式的弄堂,石库门的弄堂,还有闸北的棚户区弄堂。写的最多的还是位于上海繁华街市淮海路上的石库门弄堂。王安忆作为弄堂的女儿,弄堂在她笔下是“家”的象征,是可以安心停靠的避难所,也更是给予生活其中的人以勇气和依靠的精神家园。长恨歌里的弄堂是温情体贴的,有“家”的气质。作者开篇不惜笔墨,洋洋洒洒地用了三四千字对弄堂
12、的细致描摹是此书的一大特色。从日出时分开始,写晨曦里乖巧精致的老虎窗,写屋披上细致排列的青瓦,窗台上细心侍弄的月季,然后写到阳台上隔夜晾晒的衣衫,水泥脱落而显露出来的锈红色砖墙,甚至是点点青苔,山墙缝隙里倒长的青草、水泥和石卵拼凑铺盖的弄底。繁复得近乎絮叨,也因此可以看出王安忆对弄堂是喜爱的,喜爱弄堂深处的静谧和荫凉。但天生的敏锐和细致,让王安忆的笔致混合了欣赏与挑剔,她有意地捎上一笔,指出积着油垢的厨房后窗,阴沟是溢水的,浮着鱼鳞和老菜叶。但是这样的烟火气恰恰是实实在在过生活的家所该有的。王琦瑶就是从这样的弄堂里走出的,或者说是逃离,少女时候的她心底里多少是有一些排斥弄堂的,向本科生毕业论文
13、4往大上海,大世界。她在成为“沪上淑媛”后,走进了李主任为她精心打造的“爱丽丝公寓”。这一场精致、华丽的海上旧梦却很快因为李主任的失势而破碎。倦鸟归巢,当她再一次回到弄堂,“平安里”以家的姿态,毫无芥蒂地重新接纳了她。从弄堂里出走,最后回到弄堂,奇妙的轮回,却也是最终的归宿。富萍和桃之夭夭里的弄堂代表的是家的庇护和包容。60年代初的上海就像是东方世界的一个“大熔炉”,吸纳来自各方的移民。富萍因婚约关系从扬州乡下来到上海,最初借住于在淮海路上做保姆的“奶奶”东家家,后来负气离开,找到在闸北棚户区做船工的舅舅,最后在更偏远的梅家桥,被一对贫寒母子的安然和自尊吸引,选择留了下来。在小说中,不管什么样
14、的人,保姆也好,垃圾船的船工也好,拾荒者也好,懂得勤劳、朴素、不卑不亢地去生活,都能够在这个城市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闸北的棚户区弄堂,其实是上海的贫民窟,是浮华都市里黯淡、破败的的底层,而梅家桥却是连闸北区都不及的。这里的人都是靠拾荒为生的,还难免总给人以肮脏的印象,但富萍最终却选择了梅家桥,她渴望独立自主的人生。从淮海路到梅家桥,她意识到劳动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在哪里都不会活不下去。奶奶、舅舅还有富萍是同一类型的三个人,他们都是这个城市外来的移民,两手空空来到上海,但也住了下来,慢慢有了自己的生活。他们在上海芜杂交错的弄堂里建立起自己的一个小家,而有了这样遮风避雨的地方,他们就觉得有了
15、依靠,弄堂给予了他们家的庇护。靠劳动吃饭的生活虽然常常让人疲惫,但回到弄堂,回到家,却总是让人感到温馨和释然。另一方面,桃之夭夭里的主人公郁晓秋的身世复杂多疑,弄堂里有许多关于她的流言。她的母亲是个文明戏演员,她的父亲在她出生前的一年半就入狱了。这些为她的身世增添了几分暧昧。而且她发育早熟,充满青春气息的身体,在人们眼中毫无理由地被认为是不安分的特征。弄堂里的居民凡事都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与窥私欲,但是看得多了,便也是见怪不怪的。郁晓秋的童年依然是在愉快的游戏中度过的,弄堂是孩子们欢闹的乐园。她这个上海弄堂里的异数少女,最终出人意料地走出了一条艰难却纯净的人生道路,以泼辣而旺盛的生命力,从容面对
16、多舛的生活和变幻无端的命运,顽强地“灼灼其华”。这不能不说是因为弄堂更强的包容性和容忍力。本科生毕业论文5(二)诗意的日常生活王安忆曾经说过“有人说我回避了许多现实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我觉得我不是在回避。我个人认为,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构成的,历史是日复一日的,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在我看来,历史不是由事件连成的,事件只是当演变完成后的转折点,不是说,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待到事件上演,政治就成了角色,人则退场了。所以,我倒是以为,历史还是由人作的。”6长恨歌写尽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传奇经历。但在这四十年里,上海经历了土改、反右、三年饥荒以及十年文革等重大历史事件,王安忆在作品中却少有涉及,只是
17、笔尖略略地轻松带过。而这位乱世佳人不但做过名噪一时的上海“三小姐”,以及革命前是某国民党要员的情妇,甚至在新社会时期,安然生养了一个私生女,可她仍然在以市民为群体的上海安然度过了十年浩劫。“庇护王琦瑶的不是作者的多情,而是市民群体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漠然与王琦瑶自身作为城市女儿的审时度势。”7上海小市民的日常生活意识主要表现在吃穿用度以及持家上,尤其是上海的女人,当家的主妇,她们对政治是十分淡漠的。上海的女人都是小市民,她们对细微的日常生活爱不释手,生存成了第一要义,而正是这琐碎的日常生活构成了上海女人的一种精致。宏大叙事消解于日常的琐碎之中,在王安忆的笔下,日常的生活记忆遮蔽了主流视线的语言。
18、她热衷于对小市民日常生活的细致刻画,将人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到极致,使生活的细节艺术化,变得精致而优雅。琐碎世俗的日常生活也因此而拥有了诗意的审美特质。在“文革”轶事中,王安忆这样描述她眼中的上海生活“这里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那样富于情调,富于人生的涵义一盘切成细丝的萝卜丝,再放上一撮葱的细末,浇上一勺热油,便有轻而热烈的声响啦啦地升起。即便是一块最粗俗的红腐乳,都要撒上白糖,滴上麻油。油条是剪碎在细瓷碗里,有调稀的花生酱作佐料。”8这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致。它把人生的日常需求雕琢到精妙的极处,使它本科生毕业论文6变成一个艺术。上海的生活就是这样将人生、艺术、修养全都日常化,具体化,它笼罩了你
19、,使你走不出去。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物质贫乏的年代,但作为当家媳妇的胡迪菁仍然挖空心思,竭尽所能在有限的食材上发挥创造力。即使经济比较困顿,诗意生活的心情也不会消解。除了吃,在穿的方面,上海人也一样有讲究。同样是在那样上山下乡的年代,人们对于衣着方面比较保守,乍看之下都是千篇一律的。但市民们对时尚依然保持着热度,从细节上追求与众不同。“可是在这一致的保守下,其实也还流行着时尚啊比如那种蟹青色的确良卡其,那种长尖领的衬衫,还有劳动布做的长身、贴袋、圆盆领,肋下打褶的外套,再有浅灰色的百褶裙。虽然只是一些微妙的差别,可就是不一样,就是摩登。”9(妹头)富萍所描写的是一群弄堂里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
20、。她们作为保姆,是这个城市新移民。其中这个吕凤仙更是个人尖。她是见识过金枝玉叶的生活的,是其东家出身更为高贵的帮佣,就像就是月份牌上的美人,但却有些凶相。这样的人是更加懂得自尊和自爱的。“为了避嫌,她从不在东家厨房里面烧饭,之间分得很清。等她烧好晚饭,已经七点八点之间。她一个人坐在桌前端一只金边细瓷碗,慢慢地吃着吃罢饭,洗过碗和手脚,吕凤仙从抽屉里拿出一本账簿,打开在桌上,将当日的花销一笔一笔写下吕凤仙很喜欢记账,而且是用毛笔写的小楷。她坐得很直,一丝不苟地记着葱,两分;瘦肉,三角;米苋,一角再记下当月配给的半条固本肥皂,本季度的一张线票的钱,然后在算盘上得出总数。最后,是清点钱包里的钱,核对
21、账目。她合上账簿,拉上钱包。心里就有一种富足和安定的感觉。这是真正的劳动吃饭的生活,没有一点愧对内心的地方。”10吕凤仙的作派可以说是另一个“王琦瑶”,虽然吃的只是白米饭而非鱼翅羹,况本科生毕业论文7且又是独自一人,却端一只金边细瓷碗,可见吕凤仙到底是见过一些世面的,对生活有比较高的品质要求。即使是一个人,也总是一丝不苟。并且她把每一天的细账都悉数记录下来,记的东西在很多人看来也不过是无足轻重的花销,但说明她是认认真真对待每一天的生活,账簿上亲手记录下来的条条目目给予她过日子的真实感。每一笔账都是有迹可循的,每一笔财富都是勤勤恳恳的劳动积累,这让吕凤仙感受到了过日子的踏实。这种更为实在的海派生
22、活“形式”的书写,表现为王安忆的小说对日常叙事进行了新的开掘与价值发现。王安忆写弄堂人生和柴米油盐的琐碎,津津乐道的是主人公化妆的方法,走路的姿势,衣服的款式搭配,头型的变化,甚至是其说话的眼神腔调。正如陈惠芬说的“作为作家的王安忆,当她把探索的目光移向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时候,其选择往往是边缘化的。所撷取的大多是大时代的小故事,抑或些未能进入历史的,大空间的小悲欢。”12王安忆不是正面写历史主潮,而是历史对世俗人性的影响,表现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生活。很多时候,这些人物都没有什么精神追求,只是这种对人物基本生存状态的描述,给读者再现了一个真实的“平民历史记录”。弄堂的市井气息,远离政治的生活氛围,
23、为王安忆写作上海生活提供了良好的舞台。(三)坚忍的生活态度在五六十年代,上海正是一个多事之秋,外面的世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强烈的围合感依然不能把政治的风云变幻隔之于弄外,并且这些事件和弄堂里市民们的生活又是戚戚相关的。但他们总是对变故抱有一种隐忍和坚持的态度,很淡然地依旧平静生活。“这是一九五七年的冬天,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大事情,和这炉边的小天地无关。这小天地是在世界的边角上,或者缝隙里,互相都被遗忘,倒也是两全。窗外飘着雪,屋里有一炉火,是什么样的良辰美景啊他们都很会动脑筋,在这炉子上作出许多文章。烤朝鲜鱼干,烤年糕片,坐在一个开水锅边涮羊肉,下面条。他们上午就来,来了就坐到炉子旁,边闲
24、谈边吃喝。午饭,点心,晚饭都是连成一片的。雪天的太阳,有也和没有一样,没有了时辰似的,那时间也是连成一气的。等窗外一片漆本科生毕业论文8黑,他们再迟疑不决地起身回家。这时气温已在零下,地上结着冰,他们打着寒战,脚下滑着,像一个半梦半醒的人。”13在长恨歌里,王琦瑶的住处成了她和朋友们固定的聚会地点。在整风运动正如火如荼之际,这些旧时代的遗民们仍旧偏安一隅,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的是一种精雕细作的生活,恨不能要把时间掰开揉碎了地过,这不能不说是对宏大的历史环境的一种讽刺。王安忆笔下的人物都有一种务实精神,无论谁坐江山,无论是哪朝哪代,日子总是要过的,这才是亘古不变的东西,最真实最本色的东西。王
25、琦瑶真是看透了这一切,所以总能在她坚忍的本性中找到一个支撑点,寄情于日常生活里。无独有偶,文革“轶事”中,张家是资产阶级家庭,在文革期间,昔日的张老爷被隔离审查,两个儿子,一个下放做底层工人,一个划清界限去了内蒙古。张家的两个女儿都面临毕业分配下乡的问题。虽然当逢乱世,但张家留守的人却并未因此消沉倦怠。在闲暇的午后,他们躲在亭子间里,织织毛线,谈谈红楼梦,甚至是唱唱歌,跳跳舞。将弄堂外文批武斗的紧张气氛暂时忘却,偷得浮生半日闲。面对接踵而至的变故,他们更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勇气,以及直面人生的独立、坚忍的精神之美。“亭子间的派对照常。窗外的雨也停了,露出迟到的太阳。这一天什么事也没有的过
26、去了。后来的几天也什么事没有的过去了。亭子间里的话题开始呈现出循回往返的趋势,渐渐有些无聊。这一日,不知由谁起头,说起了交谊舞,这是个新题目,大家的情绪为之一振。胡迪菁和赵志国就像比赛接口令似的,一人一个地报出各种舞名探戈、伦巴、勃鲁斯、华尔滋,直听得大妹小妹目瞪口呆,心旷神怡。单是这些舞曲的名字听起来就已是那样罗曼蒂克,又恍若隔世。赵志国忽然站起身,将桌子往墙边一推,说,大嫂嫂,我请你跳个舞”14还有纪实与虚构中,王安忆在描写隔壁邻居被抄家的一段文字本科生毕业论文9“红卫兵还有一次长时间地进驻他家,一驻就是七天。七天中,有一次我经过他们后窗,见一个美丽女人一边淘米一边同红卫兵说话。她的态度温
27、和平静,令我吃惊。我想这家已是大祸临头,这女人怎能如此镇定。她的美丽也令我吃惊,她身着朴素的蓝衣,却玉润肌肤,婷婷而立。”15这个美丽的女人是邻居的儿媳,在大祸临头之际,他们家却依然正常地进行一日三餐和作息,生活好像并未因此而混乱。面对红卫兵的盘问,不卑不亢,这种无视重大变故依然故我的气质,让王安忆深深地着迷。细碎的日子是最考验人的耐心和韧性的,温和泰然的处世态度恰恰是小日子里的大智慧。在可靠和耐心中,生活被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具有了永恒的意味。这种生活不是好高鹜远的水中之月,而是扎扎实实的脚踏实地。充满行动性和实践性的生存方式,让上海的市民在风起云涌的时代,从容不迫地埋头生计,也让上海这座城
28、市在历尽众多风云际会之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力。这正是王安忆眼中的上海的文化气质。在王安忆看来,日常生活的这种韧劲是具有美感的,是顽强生活的精神力量。在门户紧闭的弄堂之内,传统市民默默坚守着上海人的日常生活,坚忍地滋养、延续着城市文化的根系和命脉。无论政治风暴的喧嚣,还是生存环境的困窘,上海市民,都兢兢业业地过着上海屋檐下的日子。三、弄堂意象创作原因“弄堂”是王安忆城市题材的一个重要意象。这类作品大多是以五六十年代或六七十年代的上海老弄堂为背景,主人公也都是从这里走出的弄堂儿女。王安忆之所以选择“弄堂”意象,执着于弄堂空间的构建,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原因,其一是与王安忆个人的生活体验相关,
29、弄堂是她成长的地方;其二是王安忆对老上海的怀旧心理的影响,她试图通过弄堂生活的琐碎平庸来揭示上海市民的生活本质。(一)幼年时期的个人体验本科生毕业论文10王安忆之所以如此执着于描写弄堂世界,写小市民的忧与伤,情与爱,很大程度上和王安忆幼年时期的记忆相关。前面也曾提到过她与弄堂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王安忆一家是以政治上的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上海的。但幼年的王安忆始终摆脱不了内心作为一个外来户的阴影。她急于融入这里的生活,却总是显得格格不入。青年学者谢青在论述王安忆上海题材小说时,将她日常生活意识的形成归结为童年体验和孤独体验,“王安忆被读书和冥想包围的童年以及弄堂内的童年生活牵引着她,使她形成一种
30、既有隔膜又能从容体味上海的独特视角,这就可以看作是王安忆日常生活意识形成的最初动因。”16王安忆的幼年时期的孤独感其实是表现为一种“外来者”心理,不能完全被这个陌生城市所接纳的疏离感。纪实与虚构、桃之夭夭、流水三十章这三部作品,作者都从主人公的童年生活开始写,写她们成长的过程,恋爱婚姻的经历。主人公是三个女孩,但她们的身上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流水三十章中的张达玲出生就远离父母的怀抱,被奶娘抱去乡下抚养,直到8岁才回到自己陌生的家中。她的家庭是畸形的,父母亲只顾自己相亲相爱却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张达玲的到来让他们觉得手足无措,甚至有意躲避她。而自幼缺少管教的兄弟姐妹对于她也是排挤嘲弄,在自己
31、的家里就像是一个“外来者”。桃之夭夭里的郁晓秋身世暧昧,但她天生个性开朗,倒也没有因为自己比别人少了父亲而困扰。但是母亲对她很冷淡,常常没来由地打骂,同母异父的哥哥和姐姐也对她极其憎恶。年少时早熟的身体,具有一种天生的感染力而受人非议,男生明明受了吸引却要做出鄙夷的样子,女生想做到她那样却不成,就改为不屑为伍。还有纪实与虚构中母亲对“我”要求严苛,怕我沾染小市民习气,不允许我去弄堂玩。而我因为惧怕母亲的威严,想去弄堂又不敢,对弄堂世界充满好奇却不能真正融入。这样的“外来者”心理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很常见,而造成王安忆“外来者”的孤独感的正是她自小生活的弄堂,所以在描写这类作品时,王安忆自然也不无意
32、外地选择了“弄堂”作为背景意象。而且弄堂里的童年生活记忆给了她很多的写作素材,在纪实与虚构中,王安忆从个人经验入手,在小说的单数篇章里追忆个人成长经历,在双数篇章里虚构家族历史,纪实和虚构交叉呈现。王安忆在其他小说中创造的一些人物本科生毕业论文11可以在这里找到原型。比如富萍中以“奶奶”为主的保姆形象的原型在纪实与虚构中正是“我”家的老保姆,“她进门就称父亲为先生,母亲为师母对于我们进入上海城市生活这一桩事,她是有着不可抹杀的功劳”。17还有桃之夭夭里郁晓秋的原型是住在王安忆家隔壁弄堂里的女孩,曾是一时的玩伴,“我要说的这女孩的母亲就是一名文明戏的女演员女孩的出生是第一桩流言,她没有父亲,她母
33、亲最后一个丈夫在她出生前三年去世她的性感是第二桩流言,人们总是背了她叽叽咕咕,眼神神秘”。18还有王安忆在小说中描写旧上海时期,弄堂里红卫兵抄家、连夜排队买年货、学农等素材的来源都可以在纪实与虚构中的“纪实”部分里找到佐证。弄堂里的生活经历对王安忆的成长和认知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二)怀旧心理的影响王安忆是怀旧的,很多读者都为她作品中细腻缱绻的怀旧气息所倾倒。从流逝、文革轶事等中短篇,到为城市立言的长恨歌,再到妹头和富萍等,王安忆一直沉迷于在纸上营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旧上海。王安忆演绎的其实是一个存活在自己记忆和想象中的上海,她要循着时代风云的蛛丝马迹去探寻历史,凭丰富的想象力复原上海作为一座历史大舞
34、台的旧貌,用自己的笔在纸上营建一个具有文本意义的迷离旧梦中的上海。“华兹华斯有一个至今仍受重视的诗学概念,他认为诗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人们总是生活在眼前,在忙碌着各种事务。逝去的岁月如同一张张底片堆积在记忆的暗室里。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在于他对光阴的流逝比一般人更加敏感,于是小说就成了王安忆逃脱这流逝自筑的庇护所。”19怀旧的作品正是王安忆对失去时间的追忆,弄堂里有王安忆最初的童年生活的记忆。王安忆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在角色设定上,用长长的文字叙述把人的个性写得很绕却很实在,我不知道她是怎么把一个人或是一个时代的纠葛写得如此清晰,还要将他们平铺直叙的描绘出来,绘声绘色,一个城市所经历的
35、沧桑或是蜕变逐渐呈现于纸上。作为上个世纪上海最普遍的民居形式,弄堂和弄堂生活是最能够代表上海市民精神的物质文化建筑,但弄堂却在现今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界。人们从简陋阴暗的弄堂房子搬出,住进了拔地而起的高楼,关起房门,过起独门独户的小本科生毕业论文12日子。过去的回忆弥足珍贵,慢慢变成一种奢侈。而王安忆对“弄堂”的别样关注,使“弄堂”这一意象在王安忆的笔下变得感性,重新与人亲近。王安忆对旧上海时代风情翻版式的写作,使逝去年代所留存的特色扎实地印在上海的弄堂之中,这些街巷里弄幽远深邃,蕴含了上海的全部生活情怀。王安忆对弄堂意象内涵的把握,目的就在于对王安忆笔下城市的氛围和内质的把握。她没有写过花园洋房
36、,也没有写过公寓楼房,她只写新式里弄和石库门的老房子。王安忆在她的小说里,试着进入平凡人的生活,踏踏实实地写上海弄堂深处,稳稳当当地写最朴素安静的日常生活。而她所描述的这一切也正是她对旧日上海梦的回忆和追寻,她试图还原上海生活的真实面目,在文字中营建一个理想的都市民间形态。结语弄堂作为一种空间形式,曾是上海多数居民的居住环境,折射出市民所处的政治环境与经济条件。所以弄堂意象的反复出现,也决定了小说中的人物是上海最平凡的小人物,居住在上海最普通的住宅里。作为进驻上海的“同志”的后代,王安忆在是弄堂中长大,洞悉市民阶层俗世生活的各种人情世故,因而弄堂成为她怀旧所依托的空间,成为其文本核心的意象之一
37、。她不写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她关注的是日常的点点滴滴,写作再细小的生活场景她也乐此不疲。在王安忆这里,弄堂成了上海这个城市的象征,弄堂生活才是上海生活的核心和精髓。特殊的建筑形式养育了个性泰然坚忍的上海市民,他们之间是一种血脉相依的关系。对上海弄堂的特别关注与描写也反映了王安忆所坚持的创作观,她不去描写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不去描写那些写字间里的俊男靓女,而是专注于弄堂,专注于在弄堂间行走的小市民。原因就在于,她所认定的上海是充满了人间烟火味的,是温情可感、肌肤可亲的,没有了这感性的、充满了世俗气的弄堂,上海便不能称之为上海,上海的精髓不在于那些林立的高楼大厦,而在于这天天、时时、刻刻飘散着油烟
38、气息的弄堂里,在这里蕴藏的才是上海滩的精髓。王安忆对弄堂意象的执着写作体现了她对上海文化、历史的本科生毕业论文13独特思考和深入开掘。注释1文敏国内作家评论家一起研究王安忆,引自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倪文尖上海/香港女作家眼中的双城记,选自王安忆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98页。3穆木天弄堂,上海文学2001年第12期,第60页。4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2页。5李泓构筑城市日常生活的审美形式,选自王安忆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70页。6李泓构筑城市日常生活的审美形式,选自王安忆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39、年5月第1版,第271页。7吴芸茜论王安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11页。8王安忆“文革”轶事,选自上海第二届“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获奖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244页。9王安忆妹头,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68页。10王安忆富萍,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35页。11王安忆妹头,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83页。12胡小艳上海弄堂里的王琦瑶们,浙江大学2007年,第21页。13王安忆长恨歌,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8月版,第159页。14王安忆“文革”轶事,选自上海第二届“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获奖作品集,上海文艺出
40、版社,1995年6月版,第220页。15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197页。16韩笑,弄堂人生试论王安忆上海题材小说的城市文化书写,吉林大学2007年,第13页。17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2页。本科生毕业论文1418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187页。19吴芸茜论王安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4页。参考文献专著1王安忆长恨歌,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8月版。2王安忆富萍,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版。3王安忆桃之夭夭,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版。4王安忆流水三十章,上海文艺出
41、版社,1990年4月版。5王安忆妹头,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6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7王安忆流逝,选自王安忆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8王安忆“文革”轶事,选自上海第二届“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获奖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6月版。9王安忆寻找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11月版。10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与“张派”传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月版。11聂伟文学都市与影像民间1990年代以来都市叙事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12吴芸茜论王安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13吴义勤主编,王
42、安忆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文章1文敏国内作家评论家一起研究王安忆,引自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穆木天弄堂,上海文学2001年第12期。3李泓构筑城市日常生活的审美形式,选自王安忆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4胡小艳上海弄堂里的王琦瑶们,浙江大学2007年。5韩笑,弄堂人生试论王安忆上海题材小说的城市文化书写,吉林大学2007年。本科生毕业论文156汪伟,方维保王安忆的都市话语与城市精神史写作,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11月第30卷第6期。7吴苏阳城市世俗生活的透视与观照论王安忆的都市小说,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26卷第3期。8李海燕王安
43、忆女性书写论,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5月第31卷第3期。9李新上海日常生活的芯子王安忆上海小说主题一解,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9卷第1期。10李海燕城市与女人王安忆都市书写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3月第24卷第1期。11赖翅萍市民日常生活诗性的审美发现王安忆论,小说作家作品研究,2006年第6期。12甘晓燕历史沧桑中的海上繁华梦张爱玲与王安忆的上海都市民间书写比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7期。13朱君安琐细而世俗的城市之歌管见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情结,继续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14马春花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地景,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15王雪瑛生长的状态论王安忆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2期。本科生毕业论文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