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进出口增长方式转变策略研究【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73488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进出口增长方式转变策略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宁波进出口增长方式转变策略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宁波进出口增长方式转变策略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宁波进出口增长方式转变策略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宁波进出口增长方式转变策略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文献综述 宁波进出口增长方式转变策略研究 宁波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工业港口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和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港口。宁波近几年来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仍然是以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进行,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高资源、高能源、高污染现象也日益严重。如何加快宁波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实现未来宁波外贸可持续健康增长意义重大。特别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过后,宁波进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额外的困难,而且已经到了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 1 关于外贸增长方式内涵及类型的研究 在提出 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之前,经济学界并没有形成完整准确的外贸增长方式科学概念,缺乏对其

2、内涵和外延的明确界定,也很少有涉及到外贸增长方式类型划分的研究。最近几年由于外贸增长方式问题日益受到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外贸增长方式的具体类型,并对其内涵做了些解释。李雨时( 1996)认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应定义为“逐步实现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统一”;陈家勤( 1996)认为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涵义,就是要以提高外贸经济效益为中心,采取综合性的有效措施,特别要在依靠科技进步和不断完善外贸体 制的基础上,限制粗放经营,鼓励集约经营;尹硕翔( 2001)认为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意义是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包括技术进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包括

3、企业内部机制的变革;简新华和张皓( 2008)认为,外贸增长方式是指进出口数量增加和效益提高的途径,涉及进出口物品的种类、结构、数量、质量、品牌、价格、生产要素密集度、技术含量、加工度、附加值、进出口的形式、地域、产业、营销、竞争力等多方面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隆国强( 2009)认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主要是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在解释外贸增长 方式的各种观点中简新华和张皓定义较为详细,而其他学者定义虽有差别,但实质内容相差无几,他们把外贸增长方式定义为推动外贸增长的方式、方法。可见,就外贸增长方式的内涵,经济学界仍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 同样,在外贸增长方式的类型上,经济学界也缺乏

4、一致的观点。外贸增长方式的概念来源于经济增长方式,涵盖了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内容,这里将外贸增长方式概括为三种类型:数量型、质量型、数量质量协同型。所谓数量型2 是指外贸增长主要依赖数量的扩张,贸易质量相对于数量的发展较为落后;质量型是指外贸增长表现为高质量效益,贸易数量相 对于质量的发展较为落后;数量质量协同型是指外贸增长是贸易数量和质量协同平衡作用的结果,能够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态势。陈家勤( 1996)将外贸增长方式划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赵永清( 1996)将外贸增长方式分为内涵型和外延型;隆国强( 2009)将外贸增长方式分为数量型和质量型,以及粗放型和效益型。还有学者把外贸增长方式划分

5、为“规模速度型”和“质量效益型”;可见,经济学界目前就外贸增长方式的内涵以及类型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2 关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必要性的研究 关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柴 海涛( 2005)认为,由于单纯依靠数量规模和价格优势的增长方式弊端日见,因此必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杨正位( 2005)从四大不够协调和四个不可持续,即速度与效益不够协调、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不够协调、贸易和产业不够协调、东部和中西部外贸不够协调、贸易摩擦增多导致外贸发展不可持续、低成本不可持续、高资源消耗不可持续和缺乏核心竞争力不可持续论证了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李玉举( 2005)从我国外贸步入高

6、成本期这一方面入手,揭示了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势在必行;李军杰( 2006)认为低成本的出口竞争战略造成国民福利的净损 失、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高额的外汇储备等,这些问题都给原有的粗放型外贸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 2010)认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迈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和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根据我国的国情,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就是指从单纯依靠低附加值产品数量扩张和价格优势的出口增长方式向依靠技术与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优化结构的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其内涵就是要将对外贸易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对于宁波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应

7、该通过优化外贸结构从过去的追求 数量到现在的以质取胜,保证适度的规模和稳定的增长速度,改变粗放、低效的外贸增长方式,减少高消耗、低效率、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最终来提高综合效益,实现动态比较优势的转换,在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后,通过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形成以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为重点的具有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的出口。 3 关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依据的研究 3 关于中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依据,经济学界存在着两派不同的观点:一是提出“比较优势陷阱论”,认为对于长期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仅不能实现经济的赶超和产业结 构的升级,而且极容易掉入“比较利益陷阱”,所以应放弃

8、传统的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以及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察赋理论,主张以竞争优势理论取代比较优势理论,运用 20 世纪 80 年代由布兰德 (J.A.Brander)、斯潘塞 (B.J.spencer)提出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林毅夫等 (1999)在批判赶超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应依据比较优势制定发展战略。他们指出,赶超战略最终并没有带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持久快速增长,却使发展中国家经济付出惨重代价。赶超战略的失败主要因为这种战略是以牺牲经济整体进步为代价的少数产业的赶超,不足以支持 资源结构的升级或总体经济实力的提高。赶超战略所扶持的产业部门,由于不符合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只好完全依赖于扭曲价格和国家保护政

9、策才得以生存。在赶超战略下,违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畸形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结构形成矛盾,使大规模的人口不能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而陷入贫困。他们认为,作为一种替代性选择,遵循比较优势是一种更有效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就是使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使资源禀赋结构随之不断提高。他们的比较优势战略实质上是对李嘉图外生比较优势理论的继承和应用。 二是以新贸易 理论为基础,坚持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以迪克西特 (A.K.nixit)、斯蒂格利茨 (J.E.stiglitz)、格鲁贝尔 (H.GGrubel)、克鲁格曼 (P.R.KrUgman)开创的新贸易理论

10、为基础。林毅夫、李永军、蔡昉( 1996)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战略之间是统一的,充分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是波特战略体系中四种主要因素存中国贸易增长方式转型研究在和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或者说,充分地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是国家创造和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竞争战略才有用武之地 ,二者不可偏废。对于这一观点,大多数学者如洪银兴( 1997)、左大培( 2000)都持肯定态度。如洪银兴 (1997)认为,在国际贸易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由于发达国家存在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虽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

11、动力成本较低,但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从而造成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出现“比较利益陷阱”。 他认为要摆脱这种不利局面,就应当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坚持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转换的关键是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高技术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结合。 4 4 关于促进进出口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的研究现状 众多经济学者就怎样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做了大量的有益探讨,针对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机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 新加坡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 2008

12、)指出并认为,中国目前主要仍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中仍 处于低端位置。发达国家的情况, 75靠技术进步, 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而中国的情况恰好相反,主要行业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基本上依赖进口。中国近年出口强劲,但其出口商品中 90是贴牌产品。这种状况不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必然会严重制肘中国经济今后的发展。因为这种发展模式与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无异,只不过中国“块头”大,能形成“规模经济”,但是并没有高出几个台阶,无法改变位置。也就是说,仍在同一档次上拼劳动力、资源、土地、政策、投入时间。所以,中国政府提出将“科技自主创新”、“转

13、变经济增长方式”作 为“十一五”规划着力点的深远战略意义。这意味着:中国要从过度依赖资金、自然资源和环境投入,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转向更多依靠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从提高效率获取经济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 2005)认为要实现加工贸易的双重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业,扶持优势出口行业,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刘伟、黄桂田( 1997)认为改变外贸增长方式首先要提高创新能力,应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杨正位( 2005)提出促进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名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贯彻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国际营

14、销能力的提升,培养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促进行业协调;增加国内急需的产品进口。陈文玲 ( 2007)认为应从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努力扩大服务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等五个方面着手。李玉举( 2005)则提出,我国需要调整现有的外贸战略,实现几个战略转型: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与资源战略并重起来、探索发展服务贸易的新型战略、力促市场多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 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刘新民( 2006)主张采取推进体制改革,优化出口结构、提高进口质量、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等四大措施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5

15、 简要评述 5 从以上综述中可以看出,随着不同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反思,基于传统贸易的局限性,虽然已有较多学者关注进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一个较初级的阶段,相关学术性专著还较少,目前的研究比较分散、凌乱,缺乏系统性,尤其是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指导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宁波港拥有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内外辐射便捷,处 于长江三角洲的发达经济腹地上。 2010 年宁波港进入全世界十大最繁忙港口的名单内,意味着集装箱吞吐量已经在世界港口中排名前 10。面对这么庞大的贸易量,宁波是时候加快转变贸易方式的时候了,改变过去一开始时的追求数量,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

16、应该转向高科技领域以及服务贸易等,使宁波经济能在有限资源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硕翔国际贸易教程 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勇进宁波市对外经济贸易志: (638-1990)M宁波出版社, 1997:1-2 3保罗克鲁格曼 , 黄胜强译 国际贸易新理论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4李玉举加快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 J对外经贸实务, 2005 (05) 5李雨时转变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J国际贸易, 1996(04) 6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J管理世界,2003(07) 7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 J

17、经济研究, 1997(06) 8刘新民四大措施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J中国经济周刊, 2006(08) 9张燕生 后危机时代 : 中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最重要 J 国际经济评论 , 2010(01) 10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 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 J中国社会科学, 1999(05) 11陈家勤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J开放导报, 1996 (01) 12柴海涛成长性进出口 J中国经贸, 2005(12) 13姚铃 适应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 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J 对外经贸实务 ,2010(05) 14李晨 当前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转变策略 J 商业时代 , 200

18、9(15) 15李军杰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迫在眉睫 J中国物价, 2006 (07) 16陈超宁波对外贸易结构分析及调整对策 J宁波经济, 2006: 39-40 17赵永清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几点思考 J国际贸易, 1996 (03) 18杨正位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J中国经贸导刊, 2005(06) 19陈文玲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J宏观经济研究, 2007 (07) 6 20黄晓莉转变增长方式,促进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 J 特区经济, 2006: 290-291 21许建平 浅谈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J 经济问题, 1998(12):51-53 22施用海 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 J

19、 国际经贸探索 2006(1) 23裴长洪 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政策思路 J 改革 2005(1) 24陈依惠 浙江外贸 : 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势在必行 J 浙江经济 2004(12) 25姚铃 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看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J 国际经济合作,2010(3) 26王玉婧 环境约束下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 式的机制与对策 J 当代财经 , 2010(01) 27王晓凤 转变浙江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研究 D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 2007 28雷日辉中国贸易增长方式转型研究 D湖南 :湖南 大学, 2009 29Poter. Michael E. Cases in Competitive S

20、trategy M, Free Press, 1999. 30Bucklcy.Peter J.Mark O.C. The Economic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 New York,St,Martins Press, 1985. 31Lall.Sanjaya.Weiss.Jone. The Sophistication of Exports: A New Measure of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J, volume, No23, 2005. 32CK Prahalad.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5:81-91. 33Feenstra R. 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Global Economy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8, 12, NO.4:31-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