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需求驱动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探索——基于宁波高等海洋人才培养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24577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经济需求驱动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探索——基于宁波高等海洋人才培养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海洋经济需求驱动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探索——基于宁波高等海洋人才培养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海洋经济需求驱动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探索——基于宁波高等海洋人才培养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海洋经济需求驱动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探索——基于宁波高等海洋人才培养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海洋经济需求驱动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探索——基于宁波高等海洋人才培养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海洋经济需求驱动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探索基于宁波高等海洋人才培养研究摘 要:本文对高校海洋经济人才培养状况进行了分析,特别对宁波市海洋经济人才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了影响了宁波高校海洋经济人才发展的若干因素,并从海洋人才环境打造、体制机制培养和海洋科教平台发展三方面提出了促进海洋经济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对策。 关 键 词:海洋经济;高校;人才;政策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领域已日渐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研发的重要领域之一。随着国内外对海洋的重视,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各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许多国家已经把海洋开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科技的进步需要高层次人才力量的支撑。为满足

2、海洋人才的需求,必须大力培养参与海洋高科技竞争和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端技术人才,培养为海洋经济持续发展、海洋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海洋公益事业、海洋军事利用服务的海洋应用科学和适用技术人才。 一、海洋经济人才的现状 (一)我国海洋经济人才培养的现状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洋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许多高校纷纷设立了海洋科学、海洋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建立了众多研究开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目前,我国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大连海军舰艇学院、上海水产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湛江海洋大学、淮海工学院、盐城工学院、河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

3、研究所等2。其中涉及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已达 18 所,海洋科学类专业年招生人数约8001000 人。形成了由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等不同类型构成,具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等不同层次结构的海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科研人员数万人,其中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 28.8,拥有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各占 30.6和24.9;获得博士学位的占 9.0,获得硕士学位的占 20.5,具有大学本科或大专学历的共 44.11;但除高校和科研院所外,海洋人才中高级职称科技人员仍然稀缺。以国家海洋局为例,专业技术人才中有技术员以上职称的计 4686 人,占事业单位职工总数的

4、 53.2%。其中,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比例为 11.81.53。目前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招生人数比扩招前增加了约 23 倍,但远低于其他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扩招数量。对中国这样一个海洋大国来说,区区数千人的海洋科学专业学生是难以与之相称的4。 (二)宁波海洋人才的现状分析 宁波拥有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等一批海洋科研机构,拥有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 9 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 8 家56,分布在海洋化工、海洋装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海洋工程、海洋能源矿产等领域,拥有海洋高层次科技人才约 2000 人56。在甬高校中,海

5、洋经济人才约有 500 人,数量不多,其中专业分布呈现单一、不平衡的特点,以理工居多,占总数的 3/4 以上;从年龄上看,以中青年为主,其中 31-55 岁占到 2/3 强,30 岁以下和 55 岁以上各占 15%左右;在职称分布上,以中、高级为主,其中正高级占 15%,副高级占 40%,中级及以下占 45%;在学历结构上,以硕士为主体,占总人数的 2/3,此外博士约占 20%,学士约占 10%。 二、影响宁波海洋经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宁波海洋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对海洋经济认知度较低,重视程度不足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是当前新闻媒体的热点,但从问

6、卷调查的结果分析,高校教师群体中关注新闻媒体海洋经济报道的人数占 70%以上,但了解我省海洋经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人数仅占 42%,而在何为海洋经济的调查中,有 2/3 以上的受访者难以全面地回答海洋经济的范畴,有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对宁波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并不了解。上述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对于海洋经济的认知度普遍较低,这从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市发展海洋经济存在的一个窘境,即广大基层人员对海洋经济的认知程度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要求相距较远,难以匹配。从而也反映出目前在我市高校中,海洋经济发展受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尚难建立起从上至下的完备的发展体系。 (二)人才引进政策竞争力不足 在西方发达国家以

7、其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科技为后盾,在海洋经济人才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国内各省市也采取各种政策优势吸引人才,特别是“珠三角” 、 “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凭借优惠的政策和措施,抢夺人才竞争的制高点。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影响宁波高等海洋经济人才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待遇、职业发展、工作和生活环境、区位优势以及家属子女保障等,如下图: 人才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措施配套。在调查中发现,对现有人才政策环境看法认为良好和较好的仅占 49%,而认为一般及以下的高达 51%,其中差和较差占 23%,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的,可见我们的人才政策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对现有政策认知态度能更好的解释这个问题

8、,调查中发现,有 31%的人认为“政策未能与时俱进” ,16%的人认为“政策分散,不易操作” ,27%的人认为“政策未得到根本落实” ,还有25%的人认为“政策优惠幅度不够、吸引力不强” 。 (三)师资薄弱,专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在甬乃至整个浙江省涉海高校中,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专业领军人物比较缺乏,特别是国际化人才、掌握核心技术人才、高新技术领军人才非常少,面向海洋高技术产业的专业人才以及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均比较缺乏,民营科技企业,高层次研发和管理人员匮乏的矛盾比较突出,人才培养的层次也相对较低。此外,涉海类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并且分布狭窄,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海洋产业,新兴产业建设不足,并且在

9、学科多以工科和理科为主,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相对薄弱,尚未建成与海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应用型专业以及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四)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人才流失的危害很大,小则对危及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大则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调查中发现,现有宁波市人才状况的满意度并不理想,其中满意和较满意的分别占总数的 23%和 36%,认为一般及不满意的分别占 28%和 13%。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宁波地区海洋经济人才由于不满意而造成的人才流失状况还是比较高的。 (五)海洋科教和研发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良好的科教和研发平台是保障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

10、要条件。与国内某些海洋经济大市相比,我市的海洋科研平台数量偏少,且专业化程度较低。例如青岛市拥有 28 家海洋科研机构,各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5000 余人,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 1704 人,占全国同类人才的 30%;海洋领域的博士生导师 281 人,两院院士 17 位(不含外聘) ;拥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 20 多艘,其中千吨级以上的远洋科学考察船 7 艘。 “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课题,约有 46%由驻青岛国家实验室科研人员承担7。与青岛相比,我市不论在海洋科技人才总量、高层次人才数、海洋科教院所数量,乃至海洋科考船等硬件水平上,均有非常大的差距,亟待加强。 三、宁波高校海

11、洋经济人才队伍建设模式的思路与对策 (一)深化海洋文化宣传,营造海洋人才战略环境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积奠,文化的积累可以培育人才成长环境,也可以创造吸引人才的环境。 一是要抓住历史优势,宣传宁波海洋文化。宁波有着长久的港口历史 8,港口文化在宁波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把握好历史优势,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宁波海洋历史宣传,强化宁波海洋文化大市的形象培养,对于宣传海洋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要抓住当代优势,宣传宁波海洋文化。宁波是公认的海洋经济大市,现代化的世界级大港已是宁波最具影响力的名片之一,同时与之配套的还有在国内遥遥领先的石化、造纸等临港工

12、业。抓住大海港的优势,推进海洋文化的宣传,利于强化宁波海洋经济大市的形象宣介,也利于吸引更多海洋人才来甬。 三是要抓住历史机遇,宣传宁波海洋文化。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宁波应牢牢抓住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注重以核心区为重点的宣介工作,通过举办海洋经济洽谈会、人才交流会等形式,宣传自身海洋文化,也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核心示范区建设中。 (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制定海洋人才发展政策 建立新的用人机制,为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是当务之急9。 一是完善涉海人才使用制度。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公平、竞争的人才使用制度。在人才使用上重实绩、重贡献、重能力,打破论资排辈、

13、缺乏激励的用人制度。加大对紧缺专业人才,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促使人才资源有一定的储备。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上的政策倾斜。人才引进上,也可采取柔性引进、技术引进等方式解决人才紧缺问题,提高单位的创新能力。 二是改革涉海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海洋经济和专业领域的定向招生制度。以产学结合的模式,加大我市海洋经济紧缺急需人才培养力度,探索校地联合培养,鼓励企业在职员工修读高校海洋专业工程硕士。促进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推动官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促使企业介入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的社会适应性。发展海洋类继续教育,深入开展岗位培训、预备劳动力培训6。 三是设立涉海人才激励机制。积

14、极转变分配方式,研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建立向重点、关键岗位及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不同序列的差额岗位工资制度,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多级互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海洋人才科研创新的资金支持,强化海洋人才开发基金保障,加大对优秀海洋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 四是推进涉海人才市场配置。积极发展人才市场,推进海洋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进程。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人才市场管理体制,实现管理办公分离、政企分开和责权利的统一,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完善人才市场服务网络,充分发

15、挥人才市场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人才市场的联合互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海洋人才合理流动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海洋人才的作用。 (三)发展海洋科教平台,推动海洋人才集聚集智 通过加强海洋科教平台建设,吸引海洋人才来甬,产生人才集聚和集智作用69。 一是加快推进涉海院校发展。强化高校间合作,引进和培养海洋经济领域的高端教学科研资源。积极探索涉海人才引进新模式,从涉海类企业引进具有一定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涉海从业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强化我市高校与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的战略合作,争取获得海洋科技创新的重点支持。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航运航海、离岸金融、海洋生物、海洋工程等专业,争取在

16、涉海类博土后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本科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等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 二是大力构建海洋科教研发创新平台。针在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现有基础和各自特点设立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打造港口物流、航海航运、船舶与海洋工程、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与海洋药物、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各具鲜明特色的研究基地和研发平台。注重海洋科研创新服务基地建设,完善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扶持政策和区域性技术交易中心功能,建立一批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扶持一批海洋战略规划、勘测设计、海域评估等中介机构。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更是需要大量的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才。本文从高校海洋经济人才

17、队伍建设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阐述,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分析,并从海洋人才环境打造、体制机制培养和海洋科教平台发展三方面提出了促进海洋经济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对策。 参考文献: 1叶辉,昝爱宗,方锡友.我国亟需培养综合性海洋人才N.中国海洋报,2004-07-16. 2勾维民.海洋经济崛起与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5, (5). 3卜凡静,王茜.发展海洋高等教育优化海洋人才结构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2). 4国家海洋局.21 世纪处中国涉海就业情况调查报告R.2004. 5王萌萌.宁波海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三江论坛,2011,(2). 6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1-05. 7海洋院所占据国内“半壁江山”N.青岛日报 2009.9.11. 8南宋时的宁波港也很强大N.钱江晚报 2010.4.15. 9潘家玮,毛光烈,夏阿国.海洋:浙江的未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