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大黄鱼的趋光性试验研究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生物科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本科毕业论文 目录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引言 . 1 1 材料与方法 . 7 1.1 材料 . 7 1.2 方法 . 7 1.3 实验数据和处理 . 8 1.3.1 光照距离和强度的关系 . 8 1.3.2 光照对大黄鱼分布的影响 . 8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9 2.1 光照强度和距离的关系 . 9 2.2 光照对分布的影响 . 9 2.2.1 相同颜色不同光照强度的影响 . 13 2.2.2 相同光照强度不同颜色的影响 . 13
2、 3 讨论 . 17 3.1 光照对大黄鱼分布的影响 . 17 小结 . 18 参考文献 . 19 致谢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本科毕 业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要 摘要 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硬骨鱼纲,鲈形目( Perciformes),石首鱼科( Sciaeni-dae),黄鱼属。为传统“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近年来虽然国内外有关鱼类在光场中的行为反应已有较多的研究,对大黄鱼的遗传 、养殖技术、防治鱼病等方面也有较多的研究,而大黄鱼对各种颜色及不同的光强度的行为反应的研究报告却并不多。本实验将研究大黄鱼对不同颜色
3、光源、同一颜色的光的不同强度的反应,为设计起捕和分级渔具,得出相应的渔法,提供参考,也为大黄鱼的养殖提供依据。 为了研究大黄鱼对各种颜色光强的趋性,本实验分别 设置了 4 个光照强度梯度和红、白、黄、绿、蓝 5 个光照颜色 ,研究光照颜色和光照强度对大黄鱼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大黄鱼对光色和光强都有反应 , 而且对黄光和白光表现出正趋性 ;对蓝光和绿光表现出负趋性。 对于同一光强下的红、 白、黄、绿 4 种光照颜色来说 ,大黄鱼较喜欢黄光和白光。 关键词 光照强度 ;光质 ;大黄鱼 ;分布情况 本科毕业论文 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Abstract Large yellow c
4、roaker (Pseudosciaena crocea), Osteichthyes, Perciformes (Perciformes), Sciaenidae (Sciaeni-dae), fish are. Also known as yellow croaker, king fish, large fresh, large yellow croaker, red melon, dragon, golden dragon, osmanthus fish, big Zhong, red mouth, the first stone fish, stone fish, cucumber a
5、nd fish. For the traditional “four seafood“ (large yellow croaker, small fish, octopus, squid) one. Chinas main economic fish offshore. Good and delicious meat of large yellow croaker, “squirrel fish“ for the feast cuisine. Fresh off most of the other salt into a “melon parameters of SVM“, gutted cl
6、eared of dried salted made after the “fish parameters of SVM,“ or canned. Swim bladder can be made of expensive dry food “belly“, but also system “fish glue.“ Large yellow croaker liver vitamin A, good raw materials for the system of cod liver oil. Otoliths can be used for medicinal purposes. With l
7、arge yellow croaker fish are rich in protein, trace elements and vitamins, benefit the human body have a good effect on the physical weakness and the elderly, the consumption of fish will receive a very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large yellow croaker is also rich selenium, to remove free radicals gene
8、rated by human metabolism can slow down aging, and various types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fficacy.Set of 3 light intensity gradient of the red, white, orange, green, blue 5 light colors, and Observe the impact of large yellow croak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rge yellow croaker has a li
9、ght color and light intensity response, and showed positive tropism; for the same light intensity of red, white, orange, green, 4 light colors, the large yellow croaker prefer white and yellow light. Key words Light intensity; Light Quality; Large yellow croaker Distribution 本科毕业论文 引言 1 引言 大黄鱼( Pseu
10、dosciaena crocea),硬骨鱼纲,鲈形目( Perciformes),石首鱼科( Sciaeni-dae),黄鱼属。又名黄鱼、大王鱼、大鲜、大黄花鱼、 红瓜、金龙、黄金龙、桂花黄鱼、大仲、红口、石首鱼、石头鱼、黄瓜鱼。为传统“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目前 , 关 于眼大黄鱼增养殖和行为习性等方面已有报道 , 包括盐度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和摄食的影响、夏花越冬养殖技术 3 和海水网箱养殖技术 4 ; 大黄鱼对环境因子及营养的需求 5 以及幼鱼饵料的生物学综合评定 6 等。而大黄鱼对各种颜色及不同的光强度的行为反应的研究报告却并不多。本实验将研究
11、大黄鱼对不同颜色光源、同一颜色的光的不同强度的反应,为设计起捕和分级渔具,得出相应的渔法,提供参考,也为大黄鱼的养殖提供依据。 鱼类行为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在动物行为进化上和渔业生产发展中均具有重要意义。近 年来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改进和提高旧生产技术,探讨新技术的应用,将来海洋养殖农牧化中对鱼类行为的控制,在水利建设、农业灌溉用水及水域环境污染中鱼类行为的变化与控制,这些都与鱼类行为学的研究紧密相关,因此,鱼类行为学的研究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且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产。 1本文从鱼类行为学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历史与展望,论述了鱼类行为学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的研究进展
12、,指出了目前鱼类行为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任务。 本实验主要研究光照强度和光照颜色对大黄鱼摄食和分布行 为的影响 , 从而寻找 有利于大黄鱼生长的环境因子 , 为开发和利用大黄鱼提供基础的参考依据。 鱼类行为是指鱼类进行的各种运动,是鱼类对外界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的外在反应,包括游泳、摄食、生殖、呼吸等运动 ;此外,避敌、攻击、求偶时改变体色等非运动形式也列人行为范畴。鱼类行为学一般从鱼类的定向、信号系统、各种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高级神经作用以及复杂的行动方式等物种的特性出发,研究各种鱼类的适应性、鱼类及其特性间的生态关系以及鱼类行为各种适应的机制。 2 近年来随着渔业生
13、产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为研究鱼 类的行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有关鱼类行为学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从方法的摸索到应用于生产实践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而鱼类行为学已经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为广大人们所接受。最近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鱼类行为学的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如我国学者何大仁等对几种幼鱼视觉运动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率随照度的降低或屏幕转本科毕业论文 引言 2 速的提高而下降。我国学者庄平( 1998) 以三种鲟科鱼类( Acipenseridae) 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 史 氏 鲟 ( Acipenser schrenckii )、 俄
14、罗 斯 鲟( Acipensergueldenstaedtii)为材料,对它们在早期发育阶段的趋性及其相关行为学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研究的内容包括,对光照的选择、对水深的选择、对栖息地底质颜色的选择、穴居行为、洄游习性、昼夜活动节律等几个行为学特征,探讨了鲟科鱼类个体发育行为学特征与系统进化的关系,这是第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对鱼类行为学的研究,也是国内首次应用现代实验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引进和建立了一整套研究鱼类个体发育行为学的实验装置和观测装置,使鱼类个体发育行为学的研究达到了定量水平。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对鱼类 的摄食行为研究非常重视,刘晓春( 1992)等对真鲷早期发育阶段行为生态学进行
15、了研究,并将真鲷早期阶段游泳行为的发育分为 5 个部分( 1)旋转式运动;( 2)阶梯式运动;( 3)间断式水平运动和滑翔;( 4)巡游;( 5)疾游,殷名称( 1988)对海洋鱼类仔鱼在早期发育和饥饿期的巡游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仔鱼巡游模式的发育和完善符合种的发育和生长过程。单保党( 1993 1995 ) 等研究了黑鲷( Sparus macrocephalus)感觉发育与摄食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黑鲷与摄食行为相关的感觉发育顺序为:视觉 、味觉、丘状感受器的触觉、听觉、侧线感觉、嗅觉。随着鱼类行为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近 20 年来与鱼类行为有关的专著也越来越丰富。 Mostofshy19
16、78 年著的 The behavior of fish and otheraquatic animals(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的行为), Keenleyside1979 年著述的 Diversity and adaptation infish behavior(鱼类行为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Hocutt 等 1980 年的 Power plants effects on fish andshellfish behavior(电站对鱼类和甲壳动物行为的影响), Laverk1985 年的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s ofmarine animals(海水动物的生理学适应性)
17、, Pitcher1986 年第一版和 1993 年第二版的 The behavior ofteleost fishes(硬骨鱼类行为学)等。国内出版的专著有赵传洇、唐小曼、陈思行 1989 年出版的鱼类的行动,何大仁、俞文钊 1984 年译注的鱼类的行动,何大仁、蔡厚才 1988 年 出版的鱼类行为学等。茅绍廉 1985 年编著的鱼类行动与捕鱼技术。 鱼类行为可以从生理学、形态比较、解剖、生态习性及心理学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下是几种比较普遍的研究方法。 1 现场观测法 这种方法具有最形象化和实在化的优点,可分为直接目势观测及仪器观测两类。由于各种搭载工具及水下装备的开发,例如水中机器人、潜水车
18、、潜水船、水中摄影、录本科毕业论文 引言 3 像、超声波探测、轻便潜水器以及航空、卫星的快速大范围探察等,使对鱼类行为及相关因子的观察范围、观测可能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2 渔获试验法 渔获试验是应用不同渔具、渔法的渔获 比较来间接地探究鱼类行为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生产者应用。例如 :使用同一渔具在不同的季节、时间、地点、水深等进行渔获比较,也可以用不同的渔具在同一渔场进行渔获比较。利用这种方法对于改进渔具、渔法,探明渔获过程及机制、提高渔获效率、改进渔业管理等都有实效。这种方法易为生产者接受并较方便采用。 3 水槽实验法 水槽实验是研究鱼类行为的常用方法,也是进行基础研究的方法,可以用鱼或鱼模
19、型网具在水槽中试验。这种试验方法能排除众多复杂的环境因素,强化某一个刺激源的作用,易于直接观测及定量比较,可作为现场试验的基础,试验结 果能多次再现。对鱼类的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敏锐度等能进行比较和测定。 4 鱼群行为模拟法 这种方法是以实验结果为依据,对实验数据进行修补鉴别,使鱼类行为规律进行数学模式化,把鱼类行为当作鱼的自身部分、鱼与群体的组成部分、鱼与环境的组成部分等所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分析其相互关系。由于涉及到生物内在因子的复杂性,如鱼的生理、神经、肌肉等状况难以考虑 .要达到完善阶段,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鱼群监察装置,并应用生态遥感追踪调查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鱼,将水温高低、
20、盐度、流向、流速等重要测定的环境资料传送到陆上的水 产试验场,经过分析按时间系列积累的大量资料,找出鱼群最集中的条件和生活规律。 鱼类行为的研究与捕渔业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1977 年在意大利贝拉焦召开的有关鱼类行动的会议上又提出了鱼类行动在养殖业中应用的问题,所以当前对鱼类行动和养殖业的关系开始受到注意,鱼类行动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分泌控制法 养殖业中如果了解了鱼类的繁殖行为原理,便可对其繁殖行为进行人为的控制,相当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内分泌处理,一方面可以对那些捕到后不易产卵的种类促其产卵,另一方面对那些极易产卵 的种类,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内分
21、泌的节律性也影响着激素的感受性,弗拉明等人发现,大麻哈鱼的性腺发育过程中如果较早地受到阳光刺激,则其促性腺激素的作用较大,较迟受到阳光的刺激,则促性腺激素便无作用沃本科毕业论文 引言 4 里尼克实验证明,切除松果体可改变垂体促性腺激素的昼夜节律。有些野生鱼类捕到后不能产卵,这些鱼类性腺虽已成熟,却停留在排卵和射精阶段而不繁殖,这种情况下通常采用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制品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地促使鱼类排卵或射精。 2 物理因子控制法 对多种鱼类的研究表明,物理因子和生物性因子都可能引起鱼类停止产卵,山本用金鱼做 试验,发现处于水温 14以下和长时间的光照下,性腺仅发育到产卵前期阶段,而不排卵或射精。当温度
22、升到 20时,大部分鱼数小时之内便开始产卵或射精。巴格尔曼等人将三棘刺鱼、青锵等鱼进行了日光周期试验,在夜晚射入光脉冲。试验表明,对光感受的昼夜节律乃是性腺对昼夜周期反应的基础,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是与日光周期有关的。彼得森还发现,产卵行动与气压的升降相一致,但与气压高低不一致,此外,某些海水鱼类的产卵行动与月相、潮汐周期都有关系。地磁活性除对鱼类成体的洄游、集群等行动以及渔或量变动有影响外,地磁对鱼卵、幼鱼的成活和 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掌握鱼类的这些产卵规律将会对养殖业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3 生物声学装置 在池塘养鱼中,一般认为最合适的投饵是根据鱼的食饵强度,全苏池塘研究所研制了一种装置
23、生物声学装置,可以用来测定池塘内鱼的索饵强度。该装置是利用鱼类摄食行动研制的,将每个投饵点上的鱼在摄食时发出的声音记录下来,然后记录下该池塘在一定放养密度的最适索饵声,此即标准声装置包括多股电缆、水听器、具有生物信号计数器和增音器的控制台,根据索饵强度来改变给饵量。这种生物学装置适用于整个生长期,这样不仅可以控制索饵强度,还可以加 速秋季起捕过程,即利用鱼对索饵声的反应,将鱼诱集到捕鱼区后再捕捞。 4 海洋牧场控制法 日本大规模发展人工鱼礁中,也进行音响驯化系统的试验,主要通过控制鱼类行动以改造沿岸渔场,更有效地利用鱼类资源,诱集鱼类,最终实现海洋牧场。以真鲷为例,日本利用音响驯化系统生产真鲷
24、的过程是先从生长 3 龄以上的亲鱼中取出受精卵,人工孵化后在陆上修建的水槽中养 35 天,达到体长 12mm,每日边喂食,边将其置于音响环境中,形成所谓:“食饵音”。经过 80 天的音响驯化后,把鲷鱼投放到不设栅栏的海里,这些被放出的真鲷即能定期循声聚集 在专设的投食浮标周围。投食浮标设在海面上,一般为圆筒形或圆盘形,采用自动控制装置,一天数次发出声音并投放食饵,在浮标周围放置探鱼仪、声纳、水下电视等组成的鱼群监察装置,并应用生态遥感追踪调查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鱼,将水温高低、盐度、流向、流速等重要测定本科毕业论文 引言 5 的环境资料传送到陆上的水产试验场,经过分析按时间系列积累的大量资料,找
25、出鱼群最集中的条件和生活规律。 5 网箱控制法 目前发展海水养殖建造大型网箱日益增多,为了寻找制约鱼类行为的方法,英国在水族馆和海上研究了鲆鲽鱼类和圆形体鱼类在电栅和气泡幕前的行动,并测定鱼类 制约的效率。观察表明,鲆鲽类不愿通过无电压栅栏,这说明鱼类对鱼栅的反应视觉起着重大作用。日本曾设想以气泡帘代替网片制成模拟网箱进行养殖。设想是:在划出的一块宽阔的水域中,安装一个产生气泡的装置,该装置与管道相连,管上有无数小孔,管道将水域分割成小区,利用管道上小孔发出的气泡来代替网衣,这样既能防止鱼的逃逸,又能起到水流动的效果。 鱼类行为研究在捕捞业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主要包括
26、声、光、电)开始直接应用于捕鱼生产,它标志了人类在捕鱼生产活动中进入了一个可以控制鱼类行动进行捕鱼 的新阶段。尤其是无网捕鱼技术的兴起,成为捕鱼技术现代化的新标志。光诱捕鱼就是利用鱼类对人工光线产生趋向性的反应行动的这种特性,采用人工光线(如柴火光、石油灯光、电光、化学光等)将分散的鱼诱集到预定的区域,然后用渔具(包括鱼泵等吸鱼工具)加以捕捞的一种生产形式。它是当前捕捞中上层鱼类的一种主要生产形式。日本在 50 年代后的渔业发展过程中,就把光诱捕鱼列为重点,它在 1968 年的光诱产量占捕捞的 25%,苏联由于普及光诱捕鱼,增加了捕捞品种和捕捞产量。声诱捕鱼就是利用鱼类对声音产生趋集反应行动设
27、计制造的声音诱鱼器 ,向鱼群播放相应的模拟声音,加以诱集、引导鱼群进入预定的捕捞区域而达到捕捞目的的方法。根据各种鱼类发声的性质和特征,辨别鱼群的种类,数量和结聚的位置,根据鱼声在鱼类生活中的应用,采用人工模拟同种鱼声的录音,然后又利用这种“鱼声”进行诱集鱼类,这也是仿生学在渔业上的应用。电器捕鱼就是利用鱼类对电流刺激产生反应的行动特点,按照不同的要求,在水中建立电场,使鱼群产生电刺激反应,然后在用其它渔具配合而达到捕捞目的的新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开发利用中上层鱼类资源的需要,无网捕鱼技术在国内、国外都有了一些 新的发展。现在无网捕鱼法不仅是用“光 电 泵”联动作业法,而是结合
28、声(波)诱集鱼群的“声 光 电 泵”和“声 电 泵”等多种新技术联合运用的作业方法也正在试验研究。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鱼类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鱼类行为学的研究,从方法的摸索到应用于生产实践,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鱼类行为学也作为本科毕业论文 引言 6 一门新兴的学科为人们所接受。尽管鱼类行为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情景,各种行为学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大部分研究只是为捕捞业的发展打基础,真正运用于养殖生产上却不普遍, 也许我们对某种养殖鱼类的行为特性非常清楚,但由于对鱼类的生长及其它没有显著影响,所以在实际情况下往往忽视了根据它的特定行为制定相关措施,因此,鱼类行为学的研究在养殖生产中还没有得到大力推广。另外,在我国鱼类行为学研究的起步较晚,从试验方法到试验设备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方面只是处于设想和摸索的阶段,因此在未来的长时间内,还必须做大量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与国外现代化的研究手段接轨的同时,还必须大力推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