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至早期的叙事诗创作【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5950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冯至早期的叙事诗创作【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冯至早期的叙事诗创作【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冯至早期的叙事诗创作【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冯至早期的叙事诗创作【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冯至早期的叙事诗创作【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生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二一一届)题目论冯至早期的叙事诗创作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教务处制二一一年五月本科生毕业论文1目录摘要2关键词2ABSTRACT2KEYWORDS2一、引言2二、古典精神与现代意识相结合3(一)始终追求古典情结31、题材均脱胎于古典文学42、选择意象、营造意境时,充满古典文化气息5(二)自觉融入现代意识61、诗歌中都带有神秘色彩72、对于人的关怀性思考8三、幽婉抒情的叙事风格9(一)抒情的叙事9(二)幽婉的诗情11四、结语13注释13参考文献14致谢15本科生毕业论文论冯至早期的叙事诗创作摘要冯至创作的叙事诗虽然数量不多,却独具风范,在现

2、代叙事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于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吹箫人的故事、寺门之前、帷幔以及蚕马,将古典情结与现代品格融为一体,叙事的同时侧重抒情,充溢着幽婉的诗情。他对叙事诗这一文体的自觉探索与实践,为叙事诗的现代转型与确立,拓展出了新的发展空间。ABSTRACTALTHOUGHFENGZHICREATEDASMALLNUMBEROFNARRATIVEPOEMS,BUTUNIQUESTYLE,NARRATIVEPOETRYINTHEMODERNHISTORYOFTHEDEVELOPMENTOCCUPIESANIMPORTANTPOSITION,ESPECIALLYHIS20YEARSINT

3、HE20THCENTURYCREATEDTHE“FLUTESSTORY“,“SIMENBEFORE“,“VALANCE“AND“CANMA“,THECLASSICALANDMODERNCHARACTEROFCOMPLEXINTEGRATION,WHILEFOCUSINGONLYRICALNARRATIVE,FILLEDWITHQUIETWANOFPOETRYHECONSCIOUSLYEPICEXPLORATIONOFTHESTYLEANDPRACTICE,ASTHENARRATIVEPOETRYOFTHEMODERNTRANSFORMATIONANDESTABLISHMENTOFANEWDEV

4、ELOPMENTTOEXPANDTHESPACEANDPOSSIBILITY关键词冯至;叙事诗;抒情KEYWORDSFENGZHINARRATIVEPOETRYLYRIC引言冯至二十年代的现代叙事诗创作,大体集中于1925年至1927年间。1925年,冯至创作了长篇叙事诗吹箫人的故事,随后的1926年,又将其寺门之前发表在沉钟合订本第一册上。1927年,诗人将这两首作品同后来创作的两首叙事长诗帷幔、蚕马放在一起,收入诗集昨日之歌。尽管诗人的叙事诗创作时间短暂,作品数量亦不算多,但正是冯至这四首叙事长诗,本科生毕业论文1将当时远不够成熟的叙事诗创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自觉进行着现代叙事诗创作的探

5、究与实践,确立了一种新的文学规范。一、古典精神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冯至创作这四首叙事诗时,正值他风华正茂于北京大学求学时期,此时的中国亦正呈现出新旧文化交迭的现象。因此,人们在分析冯至这一阶段诗歌创作所受的影响时,从他的思想与生活等方面考虑,认为正因了五四新思潮无所不至的熏陶,他的诗作具有一种浓厚的时代色彩;而在北大学习时他又广泛涉猎了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所以他的诗作有着一种特别的韵味;同时,至亲的离去令他曾经受创的心再次伤痛,落寞无望中他在文字里找到了慰藉,找到了感情所要依附的载体。吹箫人的故事、寺门之前、帷幔和蚕马这四首叙事诗作,都是沿用了中国极为传统的题材,从悠久的光阴里,从深厚的文化中

6、充分吸取养料。他巧妙地化用许多年来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乃至寓言,编织好一个古典的文学框架,继而将他信仰、反思的现代意识嵌在其中。他对传统作出细微独到的解读,对现实人生则有着深邃的担当,同时曲折地反映出时代情绪和社会现实,这一切之中已经融入了作者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可以说,四首叙事诗都是古典精神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结果。冯至的叙事诗在一定意义上标志了20世纪初的中国叙事诗开始由古典形态转向现代,不仅使中国诗歌观念的现代性转变愈加明显,促进了中国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的自然衔接,也为传统与现代的不同艺术形式提供了相互交融的可能,使得中国出现不久的新诗创作逐渐与西方较为成熟的创作形态具有了一个有效的契

7、合点。(一)始终追求古典情结叙事诗在中国文学史中可说是源远流长,早至三千多年前,诗经中便有了生民、公刘、氓等名篇,后来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更是口耳相传,为人们所熟悉。文人创作的叙事作品亦不在少数,长恨歌、琵琶行缠绵悱恻,令多少人动容。本科生毕业论文2冯至对于现代叙事诗的变革,更偏向于古典与传统。他似乎在传统文学中,提炼出了美丽的精华,予以继承,将他们融入自己的创作,用古典本身来摆脱古典的束缚。1、题材均脱胎于古典文学自小接触诗歌古文,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因而冯至拥有丰富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不知不觉,这些多年积累的智慧与气质从冯至的笔端流出,字里行间缱绻着古典之韵,无论用典抑或炼字,都可以在

8、代代流传的古典文学中找到渊源。冯至这四首叙事诗中,在选取题材时无一例外都沿用或化用了历史传说和神话典故。蚕马采用了干宝搜神记中关于“蚕女”的神话传说。搜神记的原文为“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见马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父曰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门。且莫出入。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

9、所戏,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邪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及未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还,求索,已出失之。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1诗人未将搜神记的原本情节全盘搬用,也没有改变其基本的传奇情节,而是稍作编纂,再于一些细节处大胆想象、描述与表达,更为鲜明地渲染了少女与人格化的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古代故事中却有现代人的新奇思考,读来更加引人入胜,令人遐想。父亲离家时,眼望女儿,手指白马说“它是本科生毕业论文3你忠实的伴侣,”单纯的少女思父心切,轻抚白色骏马,心内则哀怨重重“如果有一个亲爱的青年,他必定肯为我到处去寻找”正

10、这般想着,“好像有一个含笑的青年,在她面前荡漾”,转而消失了他的影。当少女看到马背上的父亲,只是惊喜父亲的归来而丝毫不记得马儿的衷情,“姑娘啊,我为你走遍了天边”,尽管马儿涕泗涟涟,少女依然不理会当初的承诺。马儿无辜被杀,父亲又离家外出,少女真的形单影只了,“壁上悬挂着一张马皮,这是她唯一的伴侣”。此时姑娘的心“凄凉、恐惧”,而青年的幻影则说“我生生世世地保护着你,只要你好好睡去”最后变为“雪白的蚕丝”永不分离。经过反复的烘托渲染,原有的传奇性依附于委婉的情节,得到了更好的表达,入情入理,感人至深。少女和白马最后化作了雪白无瑕的蚕茧,不仅令人联想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作蝴蝶,双宿双栖,孔雀东南

11、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成为双飞鸟,相向合鸣。这真是极具中国传统意味的结局,淡淡的忧伤中却是圆满。主人公们的爱情终于能在神话中得到升华,古往今来,善良的人们为那些艰难的爱情做了优美而执着的安排。种种借鉴都因为作者始终对中国古代故事与人物充满怀恋喜爱之情,他甚至或多或少地传承着那其中的精神气质,欣赏之余,自身也已经同故事中的人与情声息相通了。从另一方面说,这种借鉴也避免了诗歌过于单一、直白,显得更加凝练与丰富,起到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2、选择意象、营造意境时,充满古典文化气息冯至一直惯于在诗作中精心营构一种意境,令人边读边沉醉。他曾说自己是在晚唐诗、宋词等影响下写抒情诗和叙事诗的。唐诗宋词是传

12、统文学中大放异彩的文体形式,其中的意象往往罗列得较一般文体繁复、密集。诗人的情感通过这些意象的奇妙组合,含蓄而精妙地表达了出来。文字所包容的万千气象早已摆脱时空的束缚,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超然情境。诗人“读着唐宋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其中的山水花木是那样多情,悲哀写得那样可爱,离愁别苦都升华为感人而又迷人的辞句”2。唐诗宋词中显现的审美理想,感染着诗人笔下形形色色的人、事、物,他们的上面似乎都还留有晚唐诗与宋词的那种婉约和沉郁的味道,诗人也由此逐渐形成了个人诗作中本科生毕业论文4独具魅力的意象特征和审美感触,他曾说“我以为,诗首先还是要有意思,有意境,耐人寻味,”3传统的意象组合、意境营构使诗人

13、早期的叙事诗创作便显得成熟而流畅。吹箫人的故事里,吹箫人隐居“高山”,四围“洞宇森森”,只有“洞箫”伴他左右。有一日他梦见“吹箫女郎”的幻象,便决心找到她,从此踏上了追索梦中人的路途。后来,深山中的“吹箫人”和深闺中的“吹箫女郎”两情相悦,甚至愿意为了医治对方,不惜毁掉一直视若珍宝的“洞箫”。结果却是,洞箫不在,情意也淡了,空留无尽的唏嘘怅惘。诗中,“深谷松林”、“新月弯弯”、“小溪低语”、“洞箫恬静”,静谧的环境中隐含着古典的美,而“洞箫哀怨”、“眼中轻泪”等,则通过意象的铺排渲染出古典之悲。除此之外,诗中多次出现的“古庙”、“池塘”、“月色”、“楼窗”都是我们在古代诗词常常见到的。诗人有意

14、无意地选取这些富有意蕴的意象来象征主人公的情,娓娓追述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的发展,虽失意,却依然美好。同时,这首诗中箫已经成为了艺术的象征,它仿佛一条细微的线,串起每一幅凄美缠绵的画面,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始终密不可分。其实,箫本身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尚书中就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说法,还有“弄玉萧史,感凤来止”。冯至运用了箫的诗意内涵,诗作中处处洋溢着古典诗情。而帷幔中的“绿树红墙”,寺门之前里反复出现的“蜃楼”,蚕马里的“蚕马”,都是如此。这些意象总是出现在古代骚人墨客或是闲适文人的口中,在古典诗词间常年浸染,慢慢的,它们为人们的意识所包裹,在自身之外,负载了更多内涵,成为“意”的依附

15、和寄托。以至于现在,这些意象在诗歌中出现,并非一事一物那么简单,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蔓延了开来,开拓出更为广阔的余地,同时,亦有了言简义丰的效果。(二)自觉融入现代意识冯至早期的叙事诗与中国古典文学确实是密不可分的,然而他也并非完全依照古典诗歌创作的路子,他的诗作中,融入了大量的现代因素。张宽分析道“单从孔雀东南飞、三吏、三别、琵琶行这条中国叙事诗的传统中,似乎很难直接产生出冯至那样的极富浪漫主义的叙事诗来。”4因此,冯至的诗本科生毕业论文5歌“是站立在古典诗歌传统之上的现代形态的诗歌样式”5。1、诗歌中都带有神秘色彩五四时期,科学被提倡被重视,在这同时,西方的神秘主义也逐渐传入中国思想界。那

16、时的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有一种倾向,即认为唯美主义、象征主义、颓废派这些新浪漫主义流派都或多或少渗透进了神秘色彩。张资平的神秘主义里说到神秘思想和浪漫主义有不能离的关系。但浪漫派的神秘主义有类对天上的空灵的幻想。至在近代文艺上的表现出来的神秘主义是对地上的现实厌倦了后而生的神秘换言之,浪漫主义的神秘是由空想而起的神秘;新浪漫主义的神秘是专横的科学收敛了手以后遗留下来的神秘其深远就可想而知了6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曾一度有过渴求神秘的风习。在四首叙事诗中,无论是与世隔绝的深山丛林,还是远离红尘的寺院僧人,抑或是相依为命的父女和人兽,都充溢着鲜明的神秘色彩。作者似乎在用心营造一种现实之外的气息,他们是超

17、脱于人情世故的。诗人试图表现非常态的事件发展,鲜活而孤苦的人,少有烟火气,远离尘世,远离主流文化,却依然为情爱、欲望所纠缠,这样的描写能够更强烈地传达诗人的情感诉求。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发现,冯至诗歌中无处不在的神秘气息与他善于运用的叙事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帷幔一诗的题材同样取自民间传说,而有别于一般传说的是,这首诗歌有着灵活的叙事手法、沉重而神秘的情节氛围以及丰满复杂的人物性格,这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都是不多见的。诗歌开头就设置了一个悬念“在二百年前,尼庵里一个少尼,/绣下了一张珍奇的帷幔;/每当乡中进香的春节,/却在对面的僧院里展览。”这就不由地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而此时诗人并未一语道破原因,而

18、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从头开始讲起,“帷幔”同吹箫人的“箫”一样,若隐若现,贯穿全篇,终于说出少女病逝、牧童出家的悲剧结局。整个过程中,本科生毕业论文6事件发展曲曲折折,匪夷所思,直到最终,也不曾让人彻底读明白。那位出家的牧童是谁呢,诗中始终没有点明,他或许是当初在庵外吹笛的牧童,或许是虔诚烧香的青年,或许正是少女躲避的未婚夫;那么烧香青年又是否便是少女的未婚夫呢,诗人都未作说明与暗示,这样,诗歌里的神秘色彩就更为浓厚,引人遐想。诗歌文本中还有不少篇幅描写了梦境或是幻境,亦真亦幻,虚实相间,虚拟的叙事时空与现实的社会人情之间的距离很难定度,这种写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叙述对象的迷幻色彩,读来神秘而

19、新奇。蚕马中少女恍惚看到了“含笑的青年”,寺门之前中僧人脑海中浮现“奇彩的蜃楼的幻影”,他们之所以会有这些幻像,是因为他们都曾在潜意识里渴望期盼着一个人或是一件物,而在日常生活时,又都尽力压制自己的想象和欲望,正是幻境的出现,表达出他们对美好的追求以及难以企及希望的悲凉。梦幻描写使诗人的叙述摆脱了真实事件的刻板,有了更多不真实性和不确定性,同时给了作者和读者更多更大的阅读空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四首叙事诗正以一种朦胧的美感呈现出了现代性特征。冯至在大学时期开始大量接触西方文学,其中德国文学对他的影响尤甚,青年冯至很容易地便沉迷在了森林、吉普赛、骑士的神秘世界里,那些前所未闻的事物深深吸引着他

20、。冯至创作诗歌时,很自然地就将自身沾染的神秘的文学气息化在了作品中。2、对于人的关怀性思考冯至创作诗歌时的社会状况是,振奋人心的“五四”唤醒了一大批年轻人,带领他们走向未知的光明,而事实是,人们清醒之后,将社会的阴暗看得更清晰,由此也更加困惑、迷惘,不知下一步走向何方。他们越来越感受到清醒的绝望。那时开始有人倡导对人道主义的关注,冯至更是将这一主题与社会现状联系起来,拓展到了对人的命运和精神困境的反思方面,表现人生的机遇远远无法与人的精神憧憬相契合的失落,以及人的自我压抑的痛苦。四首叙事诗无一例外都是悲剧,但有别于同时期其他作品的是冯至对悲剧的形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困扰现代人的,更多是理想

21、与现实的落差、精本科生毕业论文7神与物质的错位等等这类同人们的生活更为休戚相关的冲突,冯至的叙事诗便将笔墨更多地倾注在这之上。诗中的主题同主流精神略微偏离,诗人站在人生的特定高度上,全面而直观的揭示了人的悲剧,“转向对人与命运最纯粹的自我思考”7,表现出了一种现代悲剧意识。当时冯至对德国文学有着浓厚兴趣,寺门之前这首诗或多或少打上了德国抒情诗人海涅咒语一诗的印记。咒语中,饱受压抑的僧人发出恐怖的呼唤“幽灵啊去到坟墓中/给我带来美妇人的尸身,/今夜给她复活一次,/我要和她快乐销魂。”冯至大胆地袒露了爱而不得的焦渴与苦痛,带有强烈的叛逆风格,而像这样对爱的渴望的大胆描述,在另外三首爱情叙事诗中也有

22、表露,不过较寺门之前含蓄。而寺门之前中过于赤裸的自然主义描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其无法做出中肯的评价,以致如今在冯至的所有诗作中这首诗仍遭遇冷落。冯至选择了叙事诗这一文体形式,选取了爱情这一表达角度,开始了他对人的生存处境的个性解读,在人的一个个亦真亦假的悲剧中,洞察隐匿在深处的复杂人性。他敏锐的眼看清了人性悲剧后面的人生的荒诞与悖论,还有作为一个生命挣扎在其中的痛苦和无奈,继而用笔抒发了他对这荒诞世情的控诉。可以说,正因他体验了生命中无尽的辗转与变幻,才能够如此鲜明地洞察人性,思考在这世间的人的归宿。二、幽婉抒情的叙事风格作为一名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在书写叙事性文本的时候仍然保留了他创

23、作中一贯的抒情本色。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借景抒情都是他善于运用的表现形式。然而他的抒情又非大喜大悲地来传达,而是带有一种鲁迅所形容的“幽婉”的色彩。这和诗人本身的个性是有极大关系的。冯至内心火热而又有些被动,这样的性格使他抒发情感时适当节制,即使情感再热切,表达出来始终是内敛而沉郁的。这在蚕马中马的形象以及帷幔中少女的形象上尤其不难看出来,吹箫人与寺僧的形象也都靠近这个特征。他们在生活中都是沉默寡本科生毕业论文8言的,但内心却并未真正的安宁下来,沉默了太久,终于有一天去执着地追求自己所想所愿。(一)抒情的叙事从古典诗歌至现在的新诗创作,成功的叙事诗都能够自然巧妙地将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叙事时不

24、忘抒情,抒情中娓娓叙事。而在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初创期,如何处理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关系,却并非如现在这样明朗。当时的叙事诗创作,一方面,出现了一种追求情节的曲折动人而导致的叙事过于直露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出现一种抒情成分过重,情节线索和人物形象不够明确的倾向。冯至的第一首叙事诗吹箫人的故事创作于1923年,那时他尚是一个稚气未脱的18岁的青年学生,但这首叙事诗却并非稚气十足,而已经是结构完整,情节错落,更令人惊喜的是,他将抒情与叙事融合无间,不显生硬。何其芳曾评价冯至的诗“不是在讲说一个故事,而是在歌唱一个故事”8。的确,冯至用自己清新而朴素的歌喉,带着热烈的感伤、温柔的情怀,将人世的悲剧融入自

25、然的音调和复沓的旋律中,在叙事中抒情,又是抒情地叙事。冯至善于将情与景互相交融,在由“景”构成的“境”中,抒发情感。“寒鸦呀呀地栖在枯枝,/眼前只剩下黄昏一片,/热泪溶解了潭里的寒冰,/暮钟的声音,她仿佛没有听见。”借寒鸦、寒冰等等景象表现内心的凄凉与孤寂。在抒情叙事中,除了借景抒情,冯至还很注重对诗歌的布局进行合理安排。比如蚕马一诗就通过采用缓缓递进的复沓形式,来表明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蚕马共分为三段,每段开头都以讲述人的身份叙述,先是直抒胸臆地表达对一位姑娘深沉热烈的爱,然后说起关于蚕马的事,牵出一段人与兽的恋情。第一段中,当他的“痴情化成了火焰”,他是这样抒情的“我悄悄地走到她的窗前。/

26、我说,姑娘啊,蚕儿正在初眠,/你的情怀可曾觉得疲倦/只要你听着我的歌声落了泪,/就不必打开窗门问我,你是谁”后面两段随时间发展进行推移,从蚕的初眠、二眠到结茧,最后琴弦已断,故事戛然而止。这几段文字,一唱三叹,充满哀伤情调,又表现了坚韧的情感,生动勾勒出白马默默痴恋的一生。这样写既可以增强叙事诗的节奏感,又暗示了之后这段暗恋的走向,渲染出一种沉重忧郁的悲剧气氛。本科生毕业论文9冯至叙事诗中的情节线索其实是不甚明晰的,或许正是诗人有意地淡化了情节的过分跌宕起伏,包括人物刻画也是一样,我们虽能透过文字留下主人公的大约印象,却无法得到更细微的信息来猜度主人公之后的命运,诗人只是试图展现情境中的人而非

27、人本身。抒情而凝练的语言,将那几个关键性的情节铺排开来,而对于这几个关键性情节的处理,诗人仍是以抒情为主,这其中大概也是诗人对中国古典诗词中虽有叙事却始终侧重抒情的特点的继承吧。四首叙事诗都取材自民间传说,因此仅仅是事件本身便具有了浪漫的传奇色彩,诗人又在此基础上按照自己创作的主题来作出相应的改编。冯至诗歌中的抒情不是坦露无遗的宣泄,也不会纯粹虚幻地铺排激情,他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从诗人苦心营构的、与现实相关却又不同于现实的美妙境界中流露出来。诗人由民间传说生发开更多引人入胜的情节,曲折生动,仿佛是一条抵达精神终点的“幽径”,虽隐含于花花草草间,却是非常精妙的,不仅不会模棱两可,反而更显意蕴。如

28、蚕马中,“父亲象宁静的大海,/她正如莹晶的皓月,/月投入海的深怀,/净化了这烦闷的世界。/只是马跪在她的床边,/整夜的涕泗涟涟,/目光好像明灯两盏,/姑娘啊,我为你走遍了天边”吹箫人的故事里,“在古代西方的高山,/有一座洞宇森森;/一个健壮的青年/在洞中隐居。/四围好像在睡眠,/他忘却山外的人间。/有时也登上最高峰,/只望见云幕重重。”从这些句子上我们能够充分体会到冯至叙事诗的抒情方式始终是含蓄有节制的,表现出一种幽婉的风格。(二)幽婉的诗情冯至仿佛一个善良而敏感的歌者,用他充满诗情的幽婉笔调,谱写出一首首缠绵悱恻的心曲。他的诗歌中,尤其不乏凄美的情调、冷寂的氛围,以及在这样情境中的悲凉心绪,

29、同时如前所述,他要表现的人生悲感并非绝望彻底,而是隐忍、曲折的。委婉曲折的叙事语言能将感伤的抒情表现得更为哀怨,揪人情肠。我们总能发觉冯至的感伤是平和静寂的,不唐突也不萎靡,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幽婉的叙事风格消解了原本存在的冲突,好似大而化小,然后细水长流。这与中国人自古以来推崇的“中和之美”似乎有些渊源,一直以来,无论什么事,人们都认为应该节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本科生毕业论文10冯至很自然地将这一具有传统意味的审美理想运用到他的创作上来,帷幔中,“春风才吹绿了山腰,/愁雨又浇病了檐前的弱柳过了一天,恰便似过了一年,/眼看就是一年了,回头又好像一天。”春风愁雨对于尼庵中的人来

30、说好像并无多大意义,少女身在其中,于红尘之外过着晨钟暮鼓的规律生活,虽然如此,字里行间的情感又分明不是平淡无味的。我们以往看过太多悲剧,譬如雷雨中,三十年生死恩怨一夜了结,而周公馆里的人和周公馆外的人都难逃或疯或死的命运,生者也将不再能洒脱地活着;又或者我们看到红楼梦结尾,曾经辉煌庞大的家族逐渐破败,终至坍塌,曾经嬉戏笑闹的人也都不见了影儿在那一刻,我们无法不为那种强烈的情绪所震撼,甚至还可能潸然泪下。冯至的诗歌给我们内心带来的感受,从来不是振奋,不是激昂,不是恐惧,也不是绝望,而是沉默,是感慨,或是长久的思考,轻轻的喟叹。蚕马是与爱情有关的一个文本,然而描述的并不是真正的“人兽恋情”。实际上

31、,诗中的少女从未亲口吐露自己对白马的爱恋,甚至只令人隐约感到一丝利用的意味,作者也未作出较明确的描写。同时,他们之间的差异并非门第、家世这么简单,而是人与兽身份的不同,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能感觉到他们恋情的迷惘。诗歌主要着墨于白马对少女的痴心,哪怕失意过也不曾放弃最初的追求,归根结底,是白马的一厢情愿。这首诗是对搜神记中一则故事作出的极具创造性的诠释,在简化、深化情节的同时,更突出地渲染了“单相思”的哀怨氛围。根据诗人当时的现实处境,可以分析这种刻骨铭心的恋爱心理或许和诗人当时的心理苦况有关,同一时期的作品如蛇、我是一条小河等诗作都揭示了诗人对单恋的深刻解读。蚕马作为这一主旨的延续,那种彷徨

32、无奈的氛围更令人惋惜。这种颇有些自卑内向的描写与冯至的生活感受是有不少联系的。冯至儿时家道便已开始衰落,日常生活常会有种种悲凉的情绪,加之后来又经历了亲生母亲和将他视如己出的继母的相继亡故,更令他幼小的心灵备受摧残。逐渐成长后,青年时的恋爱又不尽人意,坎坷重重,又正值国家不够强盛之时。如他自己所说“我生长在衰败的国,衰败的家里,免不了孤臣孽子的心肠。虽说世界需要进步,人要勇往直前,但想来想去,总不太像我所能办的事。贫贱的本科生毕业论文11人容易心虚,因为他尽往里面看,往内面看得多了,外边的世界便不是他的了。”9因此,冯至在诗中苦心营造的凄美意境仿佛是他自身生活环境的投影,他与诗中那些人一样,极

33、少言语,却默默地渴望追求真美、真爱。也许正因着这种向内看的视角,冯至的诗越来越呈现出幽婉内敛的诗意。鲁迅曾经对“浅草社”的诗人作出这样的评价,“内向,在挖掘自己的魂灵。要发现心里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10细细读来,这不也道出了冯至在这四首叙事诗中的创作心理吗,诗人在用婉曲的笔调将一个个传说、神话娓娓道来的时候,已在不经意间灌注进了他个人深深的难以排遣的悲观心理。冯至通过自身的领悟和思考,在创作叙事诗的过程中,使抒情与叙事融合无间,将命运、人性、艺术、爱情等等这些千百年来困囿着人们的主题表现得哀艳、含蓄而灵动,在他的诗中,原本激荡的情感和凌厉的冲突都逐渐平缓下来

34、,让我们可以用一颗安静的心去定夺。冯至用他内敛而真挚的笔触,让诗歌的情感得到净化,使抒情也具有了幽婉的质素。结语冯至的诗歌一直以来以其哲理性的内涵为人称道,他的叙事诗自然也不例外,在艺术上,融叙事性、抒情性、戏剧性为一体,在清雅的语言间,他用具有现代意味的思考去追恋古典之美,因此,读他的诗,总会不自觉地被一种独特的韵味所感染。在中国叙事诗由传统逐渐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刻,冯至努力将德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同中国传统诗歌的审美取向结合,使它们能够共同完美地体现叙事诗这一文体的魅力。诗人拥有的深刻而广泛的生命体验,也使诗歌情感更加平和融畅。因此可以说,冯至早期的这四首叙事诗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现代叙事诗的创

35、作规范,这也是其早期叙事诗最大的影响和意义所在。注释1陈建根中国文言小说精典,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2页。本科生毕业论文122冯至在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文学艺术奖”颁发仪式上的答词,冯至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01页。3冯至1981年11月27日致佐藤普美子,冯至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7页。4张宽试论冯至诗作的外来影响和民族传统,文学评论1984年第4期。5郑云霞冯至早期叙事诗的艺术特征,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6胡适、郁达夫等文学论集,亚细亚书局1929年,第47页。7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华夏出版社1994年,第61页。8何其芳

36、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50页。9周良沛冯至评传,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33页。10周良沛冯至评传,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94页。参考文献1、冯至冯至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2、张宽试论冯至诗作的外来影响和民族传统,文学评论1984年第4期。3、郑云霞冯至早期叙事诗的艺术特征,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4、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华夏出版社1994年。5、何其芳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6、周良沛冯至评传,重庆出版社2001年。7、殷丽玉冯至与德国浪漫文学,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8、陆耀东论冯至早期的诗,长江学术2002年第2期。9、陆耀东二十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0、谭德晶爱,是不能实现的冯至的叙事诗与外来影响,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11、胡适、郁达夫等文学论集,亚细亚书局1929年。12、陈建根中国文言小说精典,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