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毕业论文(二一一届)题目文学语言的陌生化现象研究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教务处制二一一年六月目录本科生毕业论文1摘要2关键词2ABSTRACT2KEYWORDS2一、词语的选择和运用4(一)词性的选择与修辞效果4(二)特定的语境与词语运用7二、常见修辞格的使用8(一)譬喻8(二)比拟9(三)移觉10三、词语的超常搭配10(一)词义的超常搭配11(二)结构的超常搭配11四、表达方式的选择12(一)适切原则12(二)审美原则13注释14参考文献15致谢16本科生毕业论文2文学语言的陌生化现象研究摘要语言的陌生化是指语言使用者运用新鲜的词语和有悖于传统的表达方式,故意造
2、成的新鲜感,也是语言的异化和更新。文学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艺术,而“善于运用文字”的方法之一,就在于能够有效地使用“陌生化”的表现手法,打破常规,出其不意,使得文章不平庸呆板,充满活力,让人们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中走出来,以新的眼光感受生活。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主要表现在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修辞格的使用、词语的超常搭配和表达方式的选择等方面。ABSTRCTDEFAMILIARIZATIONOFLANGUAGEISTHELANGUAGEOFTHEUSERUSINGNEWWORDSANDEXPRESSIONSCONTRARYTOTHETRADITIONAL,INTENTIONALINFLICTIONOF
3、FRESHNESS,BUTALSOTHELANGUAGEOFALIENATIONANDUPDATESLITERARYWRITINGISTHEARTOFUSINGLANGUAGE,ANDONEWAYOF“GOODATUSINGTHEWORD“ISTHATTOEFFECTIVELYUSETHE“DEFAMILIARIZATION“OFEXPRESSION,BREAKTHEROUTINE,SURPRISINGLY,MAKETHEARTICLENOTMEDIOCRITYANDDULL,FULLOFVITALITY,SOTHATPEOPLEFROMTHECOMMONPLACE,USEDTOCOMEOUT
4、ANDEXPERIENCELIFEINANEWLIGHTDEFAMILIARIZATIONOFLITERARYLANGUAGEISMAINLYMANIFESTEDINTHESELECTIONANDUSEOFWORDS,THEUSEOFRHETORIC,EXTRAORDINARYMIXOFWORDS,THECHOICEOFEXPRESSIONANDSOON关键词文学语言;陌生化;修辞方式KEYWORDSLITERARYLANGUAGE;DEFAMILIARIZATION;RHETORIC“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想起秋风颜色”、“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句子,我们常常会
5、觉得奇怪,它的词语搭配、语法结构等等,似乎都显得如此陌生,似乎背离了传统语言的应有之路。这些现象的产生,甚至引起了人们对汉民族语言的担忧。有人呼吁,要捍卫汉语,要防止语言异化,强化规范。然而,上述现象其实只是文学语言的一种表现技巧,是语言的一种陌生化现象。语言的陌生化是指语言使用者运用新鲜的词语和有悖于传统的表达方式,故意造成的新鲜感,也是语言的异化和更新。1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是本世纪初俄国文学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等人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它被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也只是近十几年的事。根据本科生毕业论文3什氏的解释,诗歌的目的就是颠倒习惯化的过程,使我们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创造性地损坏”
6、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气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2什氏认为,日常消息性语言即普通生活语言以传达实用信息为目的,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而“陌生化”则是“损坏”语言的一般“标准”,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使普通语言变形、扭曲、拉长、缩短、颠倒,从而造成不同于普通语言的“陌生化”效果,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把我们从语言对我们的感觉所产生的麻醉效力中解脱出来”。3这种“陌生化”效果,表现在文学语言中,其实就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往的研究者对于“修辞”这个概念都有着自己的解释或侧重点,但我比较认同吴礼权对修辞定义的看法所谓“修辞”,就是表达者(说写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标而
7、应合题旨情境,对语言进行调配以期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语言活动。4所谓“对语言进行有效的调配”,是指“对某一种语言中各色形、音、义的词语与各种句式等的调遣、配置,让各种语言材料在特定的题旨情境中适得其所。”5中学语文教材,作为中学生通向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读物,作为文学语言的一个重要载体,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陌生化语言的运用俯拾皆是(记叙文、散文、小说中运用较多),然而,针对这些现象的系统化研究却少之又少。本论文试着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中语言陌生化现象的初步分析,让大家了解更多文学语言的表现手法,对于理解文本,也能够有更好的角度和方法。论文中所选例
8、句,皆来自中学语文教材。修辞行为从其构成特征来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常规修辞。所谓常规修辞是指在合乎语言规范的前提下,有效调动语言的一切因素,在表达上获得音节节奏协调、寻常词语使用艺术句子格式得到最佳组配等效果的言语表达。第二层次是超常修辞。所谓超常修辞是指故意对语言基本规则或特点进行偏离,以取得内容上、形式上以及逻辑上的超常规表达效果为目的的言语活动。6本论文涉及的常规修辞包括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修辞格的使用,超常修辞包括词语的超常搭配和表达方式的选择。本科生毕业论文4一、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一)词性的选择与修辞效果词性,是指词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某个词按照它所具有的语法功能应该
9、归属于某一类,这个词就具有了某一类的词性。词性,是对具体的词进行归类的结果。7比如“老师”是名词。名词是用来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它不能够表示动作、行为或者人和事物的性质、状态,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能作为动词或形容词来使用。例如我们可以说“他是个老师”,但却不能说“他老师了”。汉语里的词性具有很强的积极的修辞作用,而且修辞的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选择恰当的名词或形容词以强化其修辞效果,可以把事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具体。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这是元人马致远著名的小曲,全曲共二十八个字,描绘了一幅冷落、幽静、凄凉的羁
10、旅荒郊图。曲中处处呈现出低沉、阴凉的感觉,使人抑郁难忍。这种感觉与形容词和名词的选用有关。“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昏”的;“桥”,是“小”的;“道”是“古”的;“马”,是“瘦”的;“枯”、“老”、“昏”、“小”、“古”、“瘦”这些形容词都给人以低沉、阴冷的感觉。“风”,是“西风”;“阳”,是“西下”的“夕阳”。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几个形容词的运用,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不难发现,全曲基本上没有选用动词。只有“夕阳西下”中的“下”字和“断肠人在天涯”中的“在”字是动词,而“下”是表示事物活动的趋向,它本身没有任何动作性可言,仅
11、仅表示动作活动的某种趋向;“在”,仅仅表示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也是非动作性动词。本科生毕业论文5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作者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一些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这一段话,对景、对物描绘得形象、鲜明而逼真。请看,“高粱”,是“红布似的”;“豆粒”,是“金黄的”;“土地”,是“黑色的”;还有那“红玉的脸庞”,“黑玉的
12、眼睛”,“斑斓的山雕”,色彩绚丽。“马群”,是“奔流似的”;“蒙古狗”,是“深夜嗥鸣的”;“鹿群”,是“奔驰的”;动的情态,跃然纸上,动与静恰如其分的结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意盎然的画面,将东北地区风景秀丽、物产丰饶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上述两例虽然都是静态的描写,但是,它的色彩,它的感情基调却不尽相同。有的,冷落凄凉;有的,明亮欢快。这些静态的画面与名词和形容词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因为名词和动词比,名词显得更具体一些,形象化一些,所以这种语句,对于状景、抒情特别相宜。”8通过研究和讨论动词的修辞作用,可以更加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或者描写动态的画面。例如冬天的百草园比
13、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作者在描写冬天的百草园时,运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描绘了一个捕鸟的过程。“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通过这一本科生毕业论文6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
14、过程,读来让人如临其境。这些动词的描绘,也表现出了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捕鸟这个活动,突出了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突出表现了百草园确是儿童的“乐园”。选用恰当的副词以强化其修辞效果,可以把人、物活动的时间、范围、程度、频率、然否等种种情况写得精炼而准确。例如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这个句子中,“早已”,“早”表示时间,“已”是“已经”的意思,是时间副词。“最末次”,“最”在这里表示程度,相当于“极”,是
15、程度副词。“确凿”在这里是“的确”、“确实”的意思,是语气副词。用“早已”来写百草园的经历,表明在很久之前,百草园就不属于我家了。“最末次”表明我离开百草园的时间之久,为全文回忆百草园埋下伏笔。“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确凿”一词表现出百草园虽是只有一些野草,却是“我”童年时的乐园,是我快乐记忆的依托,表现出“我”对百草园里天真、幼稚、欢乐记忆的怀念。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茅以升中国石拱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说到语言运用的精炼和准确,就不得不谈到说明文这一文体。中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这样的说明文,副词在这种文体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16、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总是很讲究分寸。这个句子中,大约解释为“在数、量或时间上接近精确的;近似。”它是一个时间副词,“旅人桥”的具体修建年份不得而知,于是用“大约”一词表示,公元282年只是一个推断的大致时间。“可能”表示不确定,有“也许”的意思,是语气副词。“最早”的“最”表示程度,相当于“极”,是程度副词。“大约”、“可能”、“最”这几个副词的使用,表明水经注中记载的关于“旅人桥”的信息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本科生毕业论文7可以作为历史记录的材料,而只是一个大致的推断。副词的选用是学生学习说明文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副词进行推敲是理解文章确切含义的一个重要环节。(二)特定的语境与词语运用在那
17、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它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写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旧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一词在文本中运用比较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埋葬”一词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
18、,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埋葬”一词相比“飘荡”和“回响”,与本文的语言环境更加契合。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鲁迅风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课文的标题是“风筝”,文章一开始就写到了“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作者由眼前的风筝想到了故乡
19、。“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看着眼前的景,脑中勾勒出了故乡的春本科生毕业论文8景图。杨柳已发芽,山桃也已吐蕾,孩子们在郊外放风筝,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作者为什么不用“形成”一词,而选用“打成”。文中的“打”字,具有“打闹”的意思,故乡的春天是多么地生机勃勃,万物闹春的热闹场面,通过一个“打”形象地展示在读者的眼前。“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我离开故乡多久了,故乡的春天已久经逝去。如今,看到远处的一二风筝,回忆起故乡的春天,故乡的春天是衣服多么温和的画面啊,如今却只能在这天空中荡漾。一个“打”字,也隐含了作者忆起故乡春天时
20、喜悦的情绪,对故乡热闹春天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二、常见修辞格的使用造成语言陌生化最显著最常用的手段就是修辞格的使用。正是修辞格的运用,才使得语言的超常搭配成为可能,从而满足人们表达上的需要,使得我们的语言更加绚丽多姿,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中学语文教材中促使语言陌生化较突出的修辞格主要有以下几类(一)譬喻譬喻(或称比喻),是一种通过联想将两个在本质上根本不同的事物由某一相似特点而直接联系搭挂于一起的修辞文本模式。这种修辞文本的建构,在表达上有增强所叙写对象内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的效果;在接受上,有利于调动接受者的接受兴趣,使其可以准确地解读出文本的意蕴,而且可以经由接受者的再造性想象,扩添文本所叙
21、写对象内容的内涵意象,从而获得大于文本形象内容的解读快慰与审美享受。9例如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孙犁芦花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这一句子中,作者利用熟悉事物与相对陌生事物的相似点来作比喻。苇叶给人的感觉是轻巧的,将小船比作一片苇叶,突出小船轻快、敏捷的特本科生毕业论文9点,也间接赞扬了老头子撑船技术的高超和行踪神出鬼没。将小船比喻成苇叶,在月明风清的夜晚,在苇塘里自由穿梭,这一段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能让读者沉浸其中而暂时忘了周围凶险的环境,这是作者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独特魅力。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
22、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老舍济南的冬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本例是一个暗喻,是譬喻的一个表现形式,以“是”这个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本体是古老的济南,喻体是小水墨画。山坡上卧着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确实是一幅闲适、幽静的水墨画。这个暗喻的运用,使得济南这个城市更加立体,更加形象,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二)比拟比拟,是语言活动中将人之生命情状移注于物或将物之情状移植于人以达到物我情趣的往复回流,从而彰显表达者特定情境下物我同一的情感状态,使语言表达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以之感染受交际者(接受者)来达成与之共鸣的思
23、想情感状态的修辞文本模式。10比拟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将人拟作物的,称为拟物”,一是“将物拟作人的,称为拟人”。11中学语文教材中,拟人的用法比较常见,例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中的“让”字,将人的生命情状移植到树木之上,把春天里各种树木竞相开放的热闹场面写得明朗、活泼、欢快,这一画面似乎是几个顽皮的孩子在郊外互相追逐着,游戏着,充满了无限生机。冬去春来,万物闹春的热闹场面通过一个“让”字,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这幅诗化的春景图更加鲜活、亮丽。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
24、蛉在这里低唱,本科生毕业论文10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作者把低唱和弹琴这两个人的生命情状移植到油蛉和蟋蟀之上,巧妙地描绘了油蛉和蟋蟀的声音特点,突出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写得生动活泼,读来意味无穷。(三)移觉移觉,又叫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12例如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宗璞紫藤萝瀑布。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香气是一种嗅觉体验,而浅紫色是一种视觉体验,梦幻则是一种幻觉体验
25、,在这个句子中,作者的各种感觉实现了沟通。浅紫色给人的感觉是淡雅的、朦胧的,香气是会让人深陷其中,使人沉迷的,作者沉浸在这样一种紫色的香气之中,梦幻般的思绪仿佛漂浮起来,飘到了十多年前的记忆之中。通过十年前和现在的对比,作者感悟到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然而生命的长河却是无止境的,曾经凋零的紫藤萝不是又盛开了吗作者在这淡淡的梦幻般的浅紫色香气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叶荷花的“清香”是一种嗅觉上的感受,而“歌声”是一种听觉方面的感受,清香与歌声,似乎没有一点逻辑关系,但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却可
26、以理解其中所隐含的情感逻辑。作者用声音来表现气味,巧妙地完成了从嗅觉到听觉的转移,将淡淡的荷香与空灵的歌声给人带来的那种细腻、柔和的感觉融合在一起。这种陌生化的语言,让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通过加强感受的难度,来延长感受的过程,给读者带来了无穷的审美意味。本科生毕业论文11三、词语的超常搭配超常规搭配是指在词语的组合关系上有意识地突破某些固有的语法规则、违反词语搭配习惯,以取得某种独特表达效果的语言现象。超常搭配并非对于语言规律的违反,而恰恰是建立在人们原有的语言规则和语言习惯的基础之上,是对语言规律的驾驭和运用。超常搭配能使读者突破表意单一的组合限制,使语句包容更加多样的语义内涵并激起
27、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把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充分调动读者参与语义创造的积极性。13(一)词义的超常搭配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郁达夫江南的冬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作者在描绘江南的雨景时,嫌画面太实,于是借助想像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铺成一幅中国式的水墨画。雨不是“下”下来的,而是“洒”上的。把江南的农村看成一幅背景,随手“洒”上一些雨,如同画家不经意的点染,便勾勒出一幅烟雨朦胧的“寒村微雨图”。在语义上,与“洒”的构成最规范的是水、谷子、花瓣等,“洒”这个动词带有一种主观能动性,须具备一定的施事。
28、而“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洒”这一动词并不具备语义上的搭配条件。这种超语义的搭配看似不合理,却因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而变得更富艺术气息。郁达夫以作画的手法来写江南雨景,通过词语的超常搭配,将一幅朦胧淡雅的微雨图展示在读者面前,这种陌生化的创作手法拉长了人们的视觉享受和审美意味。(二)结构的超常搭配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张晓风行道树。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本科生毕业论文12本例中的“污浊”和“清新”是一个形容词,而“习惯”和“制造”是动词,动词与形容词在语法结构上,不能搭配,但结合文章的语境,从上下文来看,“清新”表示“清新的环境”,“污浊”表
29、示“污浊的环境”,文章直接省略“的环境”,从结构上看并不符合逻辑,然后却是以汉语为母语者的我们能够接受的搭配方式,而且相比正常搭配显得更加合理而新鲜,语言地使用更富创造性,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从而加深阅读印象。这种搭配虽然是临时性的,用在这个语境中却是十分恰当的。词语的超常搭配是文学语言“陌生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和表现手法。它是突破语言常规的文学语言,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耐人寻味,“陌生化”语言的美,表现在它往往重写意而不重写实,语言放肆却不出法度,这种词与词的超常搭配,唤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从而在想象中捕捉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意蕴。四、表达方式的选择文学语言与一般的陈述语言不同,它不仅仅是为了传达信
30、息,与对方进行交流,而更多的是通过语言的独特魅力来拉长人们的审美体验,加深人们的审美感受。从而,在表达方式上,文学语言也具有其独到之处。一种新鲜的、陌生的表达方式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能增强文章本身的审美性。(一)适切原则修辞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衡量修辞效果的好坏离不开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所处的语言环境。语言材料和表达形式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重要的是用来表达什么,以及在什么环境中运用。因此,语言的表达必须适应思想内容的需要以及语言所处的特定情境。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社戏。人教版七年级
31、下册)这里作者想要表达的真的是豆子的味道和社戏的好看与否吗今天的豆和昨天的豆都是六一公公家的,为什么“却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其实那夜的本科生毕业论文13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其实只是作者心中对童年时代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美好回忆的追逐。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段难忘的体验,或许是一碗豆,一场戏,又或是一次再平凡不过的远行。这一段结尾,作者通过对豆子和社戏的感受,拉长了读者对于本文的阅读体验,也拉长了读者自身的人生体验,清晰了自己的童年记忆。这一表达方式的选择是为表现文章的主题服务的。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
32、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鲁迅风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故乡的春天怎么会在异地的空中这个句子表达的是作者由异地空中浮动的风筝,想到故乡春天的风筝时节,从而回忆起儿时自己对小兄弟的“粗鲁”,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些都引发了作者更深的自省和思考,因而说故乡的春天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文章有鲁迅的自省精神,也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课文结尾的这一表达让文章的主题更加明确,更加深刻。(二)审美原则修辞是一种构建语言美的活动,
33、它充分运用语言的审美价值来满足人们的美感需求,审美原则是修辞的基本原则。其突出表现包括对修辞的变异。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来看,就是打破语言的常规,利用不合语法、不合逻辑或不合事理的语言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现象。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余秋雨信客。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信客找到年轻人接班时便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各家出门人与家人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信客。他们在外乡辛苦谋生,流过血,流过汗,艰难本科生毕业论文14的时刻吗,想起自己的家人,也常流下眼泪。这些无言的情感,这些心灵深处的依托,都堆在了信客的肩上。作为乡间的信客,必须挑着这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文章以“
34、血汗”和“眼泪”作为外出谋生者心酸人生的载体,用“堆在他的肩上”这一短语揭示出信客使命的艰巨。这一表达方式的选择,将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强化了读者的感受,激起了情感的共鸣。结语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是围绕我国现行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由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汇聚而成。文学语言的研究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就显得更加迫切和意义重大了。文学语言既要遵从语言总体的基本规范,又往往为了表达和审美的需要对语言进行变异和创新。正是这种变异和创新,造成了语言的陌生化,也使得语言有了更加新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陌生化作为实现艺术目的一种手段,使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以一种另类的眼光,用一种新奇的方式来感受和体验事物
35、,把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给人以无穷的畅想。总之,陌生化的使用使语言的表达和运用更加生动,更加艺术,使得人们的阅读体验更加深刻。陌生化语言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运用,为今天乃至未来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陌生化语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将使“提高语文素养”、“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等不再成为口号。相信陌生化语言研究的推进,将成为推动中学语文教育的强大力量陌生化语言也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大放异彩。注释1盖绍普语言的陌生化,学术交流,2002年7月总第103期,第4期,第121页。2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中文版,第61页。3特伦斯霍
36、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中文版,第69页。本科生毕业论文154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页。5吴礼权修辞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页。6池昌海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49页。7华宏仪汉语词性修辞,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1页。8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下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7月第一版,第743页。9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64页。10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82页。1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17页。12张云
37、峰语言陌生化及其手段,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1月,第1期,第85页。13肖永军论文学语言的超常规搭配及其作用,张家口教育学院,时代文学,第151页。参考文献1盖绍普语言的陌生化,学术交流,2002年7月总第103期,第4期。2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中文版。3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4吴礼权修辞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5池昌海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6华宏仪汉语词性修辞,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7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下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7月第一版。8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9张云峰语言陌生化及其手段,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1月,第1期。10肖永军论文学语言的超常规搭配及其作用,张家口教育学院,时代文学。11吕逸新通感与陌生化,中国知网,2004年第9期。12冯奇核心句的词语搭配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本科生毕业论文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