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联绵词研究【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6036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楚辞》联绵词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楚辞》联绵词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楚辞》联绵词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楚辞》联绵词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楚辞》联绵词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楚辞联绵词研究专业班级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虽然对于联绵词最早被甲骨文记录下来这一说法不能确认,但是,西周中后期的金文记录了联绵词,这一事实似无异议。联绵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早在上古汉语就出现了。对联绵词的收录、注释和研究,也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历经魏晋、唐宋、明清,人们对古汉语词汇中这一特殊现象有了较明确的认识。然而对于联绵词的研究,从古到今,从未停止过。(一)传统训诂学对联绵词的研究第一次单独对联绵词进行研究的是宋代的张有,他在复古编下卷附录辩证六篇之第一篇联绵字中最早提出了“联绵字”这个概念,一共收录了58个联

2、绵字。“是书根据说文解字发辨俗体之伪,以四声分隶诸字,于正体用篆书,而别体俗体则附载注中。犹颜元孙干禄字书分正俗体之例。”“明代朱谋玮的骈雅,把古书上的联绵词收集起来,仿照尔雅的篇目分成十三篇,这部书首先引起了人们对于联绵词的注意,具有开创的意义。”明代方以智的通雅释训有謰语篇,汇集了181组謰语。方以智指出“謰语者,双声相转而与謰謱也。新书有连语,依许氏加言焉。如崔嵬、澎湃,凡以声为形容,各随所读,亦无不可此举成例,列于左方,以便学者之因声知义,知义而得声也。”方以智深刻认识到了联绵词的本质在于“以声为形容”,并表明了联绵词的不可分开训释,双声叠韵,形体多变等特点,其论述十分精确。“清代王念

3、孙对联绵词的有关论述虽未成系统,但散见于其有关著作中的关于联绵词的论述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首先指出了训诂之旨,本于声音,这就冲破了中国文字学一千多年来的重形不重音的观点,这是训诂学史上的革命,同时推动了清代音韵学的进一步繁荣。此外,王念孙关于连语的理论也很有影响。如大抵双声、叠韵之字,其义即存乎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这些见解都为后人称道。王氏还特别指出连语具有双声或叠韵的关系,从声近音转的角度分析联绵词的形体变化,这些都为近现代联绵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二)近代学者对联绵词的研究王国维的连绵字观与连绵字谱王国维在1933年曾提出“联绵字,合二字以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8的观点,显

4、然继承了王念孙的“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理论,并进一步提出连绵字“合二字以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的间接,对连绵字研究的理论有所发展。王国维还撰有连绵字谱,收录先秦两汉的经传,诸子、楚辞及尔雅、方言、说文解字等书中连绵字,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双音节单纯词,但也收录了不少复合词,但王国维也未能将“合二字为一语,其实犹一字也”的联绵词观彻底贯彻于实践。朱起凤的辞通朱起凤的辞通,全书三百万字,是一部专门收录古汉语双音节词语的辞书,而以收录联绵词为主体。胡适所作的序中指出朱起凤的辞通在方法上“继承说文通训定声的连语部分,专收连语,而用同声假借的原则来整理他们,解释他们。例如彬彬(论语)、份份(说文)、斌斌(

5、晋书卫恒传)这是重言形况字。如此排列,使读者明白这五种异文都只是一个连语的同声假借。又如,缤纷、邠盼、这是双声连语的例子。但本书指出诗小雅采菽平平左右,亦是率从。韩诗引作便便左右那就又可见这一类双声连语与重言连语往往可以互相通写了。用双声通假的原则来统驭许多不同字形的字,是近二百年来学者在方法上的重大贡献”可见,朱起凤辞通在方法上对联绵词研究还是很有贡献的。不过,他所收的词语有很多其实并不是联绵词。符定一的联绵字典符定一于1940年编成的联绵字典,凡36卷,收词27000多个。但是,“联绵字典虽以字典为名,其实是一部专收双音词的词典。全书除去大量的编次双声叠韵和重叠的连绵字外,连助字虚词以及一

6、般的双音复词也包括在内。”可见,符定一的连绵字观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双音节的单纯词和复音词。(三)现代语言学界关于联绵词性质的阐述尽管清儒早就提出“连语”具有“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特点,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学者们在训诂实践中一直未能将联绵词与双音节复合词区别开来。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对联绵词的认识才逐步明确并趋于一致,大都认为联绵词是一种特殊的双音节单纯词。王力先生在其所主编的古代汉语里指出“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连绵字。”“连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纯复音词的两个音节,古代注释家有时把这种连绵字拆成两个词,当做词组加以解释,那是绝大的错误。”郭在贻先生认为“所谓连

7、语(有写作謰语,又叫作联绵词),是指用两个音节来表示一个整体意义的双音词,换句话说,它是单纯性的双音词。”蒋礼鸿、任铭善先生著古汉语通论指出“什么是謰语用两个音节表示一个整体意义的双音词,其中只包含一个词素,不能分拆为两个词素的,古人管这种词叫做謰语或连绵字。简单地说是单纯性的双音词。”朱广祁在诗经双音词论稿中指出“今天我们对联绵字进行研究,首先要进行正名的工作。所谓联缀成义,是指以两个双音节的组合来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而不是说两个词素经常连用表示统一的意义。”陆宗远、王宁先生也明确指出“联绵词又称连语或连字,是古代汉语里一种特殊的双音节单纯词。”徐振邦先生更具体分析并指出“现今界定联绵词为双

8、音节单纯词,也称作单纯性双音词。具体地说,联绵词中的两个字仅是一个词素,不能分拆为两个词素。凡是一个复音结构联用时的意义与这个复音结构的两个字单独使用时的意义毫不相关;或者一个复音结构其中一个字单独使用的意义与这个复音节后联用时的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另一个字不能单独使用;或者一个复音结构的两个字都不能单独使用,单独使用便各自无义,这三种情形的复音词便是联绵词。”邵敬敏先生在现代汉语通论中认为“联绵词是指从古代汉语中流传下来,单个音节没有意义的双音节词。”周荐先生在汉语词汇结构论中提出“联绵词是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的类别,这些词都是有两个字构成,每个字都只表音而不表义,都不是语素,两个字构成的总体

9、单位才呈现意义,具有语素的资格,在语言应用中成为词。”但是,叠音词(古人成为“重言”、“叠字”)中的叠音单纯词是否属于联绵词的问题上,目前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例如王力中国语法理论、洪城训诂学、周法高联绵字通说、徐振邦联绵词概论等,都将“叠字”归入联绵词的范畴,而蒋礼鸿、任铭善古汉语通论、周秉钧古汉语纲要、周祖谟所撰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学卷“联绵字”条,均将“叠字”排除在联绵词之外。选择联绵词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就在于联绵词是单纯词中的一笑类,对于写作毕业论文,应避免过于宽泛的论题这一问题,联绵词就显得比较合适。其次,从联绵词的历史上看,联绵词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具有了许多内涵,也使得我

10、可以“有话可说”。选择楚辞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则在于一方面是由于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就是楚辞中有丰富的联绵词,这就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语料,这样在论述的过程中,就可以列举大量的例子予以证明和解释,是论据更加充分,也是论点更站得住脚。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在阅读相关学术论文的基础上,我对研究的成果作了一定的归纳,主要是对于联绵词的研究、对于专书中联绵词的研究以及对楚辞的研究三个方面。1、对于联绵词的研究蔡敏的汉语联绵词特例现象之浅析。它将联绵词定义为由两个不同的音节联缀而成的词,并且将这类词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主

11、要的就是对这三类词中的特异现象来进行解读。例如通过分析,“鸳鸯”就不属于双声联绵词。张应斌的连绵词献疑。他认为一般说来,连绵词不能拆分解释。但在语言实际中,有的连绵词包含了两个语素,是可以拆分为两个单音词的;有的连绵词则可合成为一个单音词。这种现象是在连绵词研究中不应忽视的问题。郭珑的语源研究和连绵词的释义。其中指出语源的研究可以使我们通过音与义的关系寻找字源、词源,揭示一部分连绵词的成因和特点,同时语源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训释古籍文献中的连绵词语意,明确一词多形的一组连绵词之间的语源关系或文字假借关系,进而准确训释今天已经成为双音节单纯词的现代汉语连绵词词义。周及徐的上古汉语双音节词单音

12、节化现象初探。从现存文献来看,上古汉语似乎是以单音节为主的。但是周秦时期的一些诗歌,例如诗经、楚辞,却记录了大量的双音节单纯词(即传统所谓“连绵字”)。从文献观察,这些双音节词在当时,尤其是在后来的汉代,又以意义相同、语音相近的单音节词的出现。本文分析了见于离骚中的这种双音节词现象,认为双音节词的单音节化是上古汉语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实。王卫峰的联绵词的词源探求。文章认为联绵词实际上包括两类词,结构或词源不明的双音词,以及一些单纯的双音词。而前一类从来源上并非是单纯性的。联绵词的词源隐晦不著,因此对它的词义解释常常闪烁其词,显得含混、精确训解联绵词,需要探明它的词源。联绵词的词源可以分析

13、和探求,探源对于精确释义和解读文献、构建词义系统都有意义。另外还有李善邦的联绵词形符的类聚表意功能;刘志纲的联绵词造词探源;宋凤宁、林泳海、宋歌、张必隐的连绵词语音类似的启动效应;周荐的联绵词问题拾零以及高扬的连绵字与叠音字的关系,可见联绵词这一语言现象是很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的。2、对专书的联绵词的研究(1)、对诗经中的联绵词研究诗经是中国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其中有许多方面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对诗经中的联绵词的研究,在这方面也有不少的学术论文。有王琼芳的联绵词在诗经中的运用。这篇文章探讨了联绵词在诗经中的运用,挖掘它们在音节、语意、修辞及表现现实生活等方面对诗经的独特作用。联绵词在形式和内容上点缀了

14、诗经,使其语言更加纯美、丰富,为诗经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王冀艳、马香述的对诗经叠韵联绵词的考察。它则是抓住了联绵词中的一种叠韵联绵词,对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文章以诗经中的叠韵联绵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穷尽性的考察。考察发现语法意义上,名词性叠韵联绵词都是对具体事物的指称;形容词性叠韵联绵词都是描写具体的状态;动词性叠韵联绵词不仅表示某种动作行为,还附带有形容词的描写形状的特点。王冀艳的诗经中的双声联绵词的调查研究又是将目光对准了双声联绵词进行研究。考察发现诗经中双声联绵词包含两类一类是“双音节单字有义”的双声联绵词;另一类是“双音节两字均无义”的双声联绵词;“双音节单字有义”的联绵词占诗经双

15、声联绵词的458。其中,“双音节单字有义”的双声联绵词80为“后字有义”;形容词性双声联绵词都为“双音节单字有义”的联绵词。从语法意义角度考察,名词性双声联绵词无植物、山水的名词。动词性双声联绵词的动作性极强,描摹性不强。黄宇鸿的从诗经看古代联绵词的成因及特征这篇文章以诗经材料为例,阐述古代联绵词的类型、成因、特征及发展趋势,指出重言是联绵词的最早形式,联绵词是口语化的原始实录,借助“义寄于纽”的规律,可以系统而准确地训释联绵词的含义。它从联绵词的声韵角度同样是把联绵词分成了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双声兼叠韵联绵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从词性的角度看它将联绵词分成了形容词性联绵词、名词性联绵词、

16、动词性联绵词和叹词性联绵词。从词的来源看它将联绵词分成复音联绵词、象声联绵词曼声联绵词和衍音联绵词。同样也是黄宇鸿的试论诗经中的联绵词。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增加了从词的结构角度看,诗经中的联绵词还可以分为单纯式、并列式、正反式、附加式。(2)、对庄子中的联绵词研究在对专书的联绵词的研究中,对庄子中的联绵词研究也算是比较常见的。有王赞的庄子联绵词研究。它主要是对庄子一书中的联绵词进行了归纳整理,并从音节和词性两个角度做了简单的分类,最后总结出联绵词的特点。从音节角度划分,它将联绵词分成了四类,分别是双声叠韵联绵词、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从词性角度划分则分别是名词性联绵词、动词

17、性联绵词和形容词性联绵词。叶正渤的浅析庄子中的联绵词。它根据联绵词的语音特点和使用情况,把庄子中的联绵词分成了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并通过研究发现,庄子中的联绵词的意义古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3)、对说文解字中的联绵词研究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在我国语言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该书记载较多联绵词这种语法现象。有刘晓英的说文解字中联绵词研究。文章对说文解字中的联绵词进行了分析,从声韵角度,作者将说文中的联绵词分成五类,分别是叠音联绵词、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双声兼叠韵联绵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与前几篇论文的分法相比,它增加了叠音联绵词这一类。从词性角度,将说文的联绵词分为四类,分别

18、是名词性联绵词、形容词性联绵词、动词性联绵词和叹词性联绵词。其中名词性联绵词最多。从词的来源看,将说文的联绵词分为四类,分别是如读联绵词、象声联绵词、曼声联绵词和衍音联绵词。赵铮的从说文解字注看段玉裁的连绵词观。段玉裁的连绵词观主要反映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一书中,段玉裁认为连绵词的构词特点主要表现在二字成文,双声迭韵、单呼累呼、拟音等主要方面;他还认为连绵词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因而连绵词在语言的历史演变中产生出各种变体;对连绵词的训释,段玉裁认为连绵词不能异训,不能分训,不能因形求训,段玉裁的连绵词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对于古汉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4)、其他文献中关于联绵词的

19、研究除了上述三部文献外,还有何渊、李蓉的西周金文联绵词初探。西周金文一共有七个联绵词。根据联绵词的语音特点和使用情况,可以把西周金文中的联绵词分为三类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非双声叠韵联绵词。研究发现,西周金文中的联绵词与传世文献比较,发现其意义没有太大变化。王彩琴的扬雄方言联绵词初探。文章认为方言中的联绵词有两个来源,一是在东汉以前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已经使用的联绵词,一是首次见于扬雄方言中的联绵词。两类联绵词在记音上呈现出无音转关系和有音转关系两个特点。有音转关系的联绵词在方言中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通语与方言之间;二是属于同一个方言地域;三是分属与不同的方言地域。两类联绵词在语音结构上表现

20、为叠韵联绵词居多和语音结构不太稳固的情况。两类联绵词所表记的基本上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其中名词最多,并且标记自然万物的名词多于社会生活方面的名词。同时,它还与诗经和楚辞中的联绵词做了比较。陈玉玲的汉赋联绵词研究。该论文以汉赋为材料,先整理汉代以后的联绵词观念、理论、推衍出两汉当时可能的联绵词范畴(包括双声、叠韵、叠字和双声兼叠韵等四种类型)。再以Y/N/H/S/公式,采训诂方式,针对形、音、义三部分,解析每一个联绵词,探求其形构特征,音义变化,并联系彼此渊源关系,体察其声情效果,借此了解其在汉赋语言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地位,有较完整的认识。这篇文章分为八章,主要从联绵词的义界与演变、汉赋双声联

21、绵词解析、汉赋叠韵联绵词解析、汉赋双声兼叠韵联绵词解析、汉赋叠字联绵词解析、汉赋联绵词的声情效果等方面对汉赋的联绵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另外还有林飞的汉赋联绵词研究。这篇文章主要分为绪论、汉赋联绵词概况、汉赋联绵词大量涌现、汉赋联绵词对文分析、汉赋联绵词关联举例和小结六部分。对于联绵词的音韵方面的划分,仍然是将联绵词区分为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三类,双声兼叠韵联绵词归入双声联绵词。将重言词排除在联绵词外,不对其进行分析。此外,还有郭珑的文选赋联绵词研究该书从联绵词论、文选赋联绵词沿用旧词情况分析、文选赋联绵词新词情况分析、文选赋联绵词考释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和上述的若干篇论文相比,它又是从一个新

22、的角度来对联绵词进行研究。范崇高的唐代小说联绵词初探。文章认为唐人小说中的联绵词总体上以继承为主;联绵词词形的发展变化逐渐趋于稳定;词义发展出现两极分化;用法有趋于松散的表现;语言的同化规则和人们的心理类推作用对联绵词形、音、义的发展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关于楚辞的研究对于楚辞的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有陈亚平的楚辞中的重言词。文章认为先秦楚辞中的重言词情况非常复杂。从构词类型看,可分成“叠字/叠音单纯词”(A1A1)和“叠词/重叠式合成词”(A2A2)两类,区分时可利用本证、旁证、训诂材料。“叠词/重叠式合成词”(A2A2)又可以分为A的本义的重叠、引申义的重叠、假借义的重叠。楚辞中的四音词

23、AABB的构成情况也非常复杂,可分为三种情况既可由AABB而成,又可由AB扩展而成;只能是由AB扩展而成;由AABB而成。陈明富、张鹏丽的楚辞的时间、程度、范围副词。文章认为副词是楚辞虚词中数量最庞大的一个词类,从使用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副词能代表其在先秦时的主要意义和用法,还有一些词为先秦所不常用,少有或罕见。其中,时间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的用法在先秦典籍中同样是比较重要的。作者将副词分为时间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并逐个进行举例论述,最后做了小结。另外还有王洲明的陆侃如先生的楚辞研究、刘洪波的近20年楚辞补注研究综述、徐志啸的林庚先生的楚辞研究等等。关于楚辞中的联绵词研究,相关的论文并不

24、多见。如单宏伟的楚辞双音词研究。他各用了一章的篇幅阐述了联绵式双音词和重言式双音词。这些内容对我的论文写作起了很大的帮助。李海霞的诗经和楚辞连绵词的比较这篇文章通过诗经和楚辞的联绵词的比较得出有双声、准双声或叠韵、准叠韵关系的联绵词共达932。诗经中连绵词名词多,楚辞形容词多。赵桂琴的硕士论文楚辞楚辞联绵词研究。主要是从楚辞联绵词的使用概貌、联绵词在楚辞中的使用及楚辞中联绵词的特点。这篇论文为我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帮助,无论是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一)基本内容1、以楚辞中的联绵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联绵

25、词进行分类、归纳,并运用语言学只是进行分析。最后归结本论文的中心。楚辞中存在着丰富的联绵词,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别。2、根据规划,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成四个方面论述我的观点。第一部分,按照词的语音结构划分楚辞中的联绵词。在这里采用的划分观点是史存直先生的观点,将联绵词分成双声叠韵联绵词、非双声非叠韵联绵词和叠音词三类。在此基础上将双声叠韵联绵词区别开来,形成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非双声非叠韵联绵词和叠音词四类。第二部分,按照词性划分楚辞中的联绵词。主要有名词性联绵词、动词性联绵词、形容词性联绵词、叹词、拟声词。第三部分,按照词的结构划分楚辞中的联绵词。主要有单纯式、并列式

26、、正反式、附加式。第四部分,在上述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联绵词的特点。3、结余部分总结归纳整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并让我们通过对楚辞中的联绵词的研究,更加明确联绵词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内涵,证明联绵词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而楚辞中的丰富的联绵词,尤其值得分类,解析。(二)、研究方法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和论文,以及对楚辞的仔细阅读,搜寻有用的资料,对语料进行归类。通过概念阐释、例证、引证、等方法,对楚辞中联绵词的语音、词性、结构及来源等方面进行探索。(三)、预期达到的目标通过对基本文献资料的阅读、分类、比较、综合,对楚辞中的联绵词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和分析,重点在于从不同的方面对楚辞中的联绵词进行解析,并注

27、重对名家的观点进行引述和阐释。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1、第一阶段2009年6月9月内容确定论文题目,完成开题报告,上交指导老师。2、第二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2月内容收集相应的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并上交指导老师。3、第三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内容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修改、定稿、打印、装订。4、第四阶段2010年5月内容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专著1邵敬敏著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4郭在贻著训诂业稿,上海古籍出版

28、社,1985年。5蒋礼鸿、任铭善著古汉语通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6徐振邦著联绵词概论,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7月。7周荐著汉语词汇结构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8郭珑文选赋联绵词研究,巴蜀书社,2006年8月。9明方以智撰,通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七十五年三月初,卷六。10王国维研究发题,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卷3期。11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中华书局,1983年。12朱广祁著诗经双音词论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13陆宗远、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论文1王彩琴扬雄方言联绵词初探,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

29、12月,第23卷第6期。2陈玉玲汉赋联绵词研究,逢甲大学中国文学学系硕士班说是论文,中华民国九十四年六月。3单宏伟楚辞双音词研究,武汉大学说是学位论文,2005年5月。4林飞汉赋联绵词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5何渊、李蓉西周金文联绵词初探,安徽文学,2010年第2期。6范崇高唐代小说联绵词,西南名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2月,总26卷第2期。7刘晓英说文解字中的联绵词研究,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1卷第4期。8王琼芳联绵词在诗经中的运用,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6月,第15卷第3期。9王冀艳、马香述对诗经叠韵联绵词的考察,今日南国,2009

30、年9月,第133期。10黄宇鸿从诗经看古代联绵词的成因及特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6卷第6期。11王冀艳诗经双声联绵词的调查研究。12陈亚平楚辞中的重言词,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1卷第1期。13赵桂琴楚辞联绵词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14陈明富,张鹏丽楚辞的时间、程度、范围副词,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24卷第2期。15李海霞诗经和楚辞联绵词比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6月,第29卷第3期。16叶正渤浅析庄子中的联绵词,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月,第28卷第1期。17王赞

31、庄子联绵词研究,语言应用研究,2007年12月。18梁宗奎、许建章、阙兴礼论联绵词的界定及分类,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1月,第23卷第1期。19刘志纲联绵词造词探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月,第39卷第6期。20徐文静联绵词研究综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第21卷第3期。21李娟联绵词考源和性质探讨,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22董建锋联绵词的判定问题,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2月,第26卷第1期。23吴泽顺联绵词的构词特点及音转规律,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2月。24王卫峰联绵词的词源探求,学术交流,2010年2月,总第191期第2期。25高扬连绵字和叠音词的关系,语林折技。26周荐联绵词问题拾零,语海探究,2001年第2期。27张应斌连绵词献疑,语文研究,2008年第1期。28蔡敏汉语连绵词特例现象之浅析,湖南教育,2007年9月。29郭珑语源研究与连绵词的释义,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第26卷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