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发展国际大港的对策研究【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73485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发展国际大港的对策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宁波发展国际大港的对策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宁波发展国际大港的对策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宁波发展国际大港的对策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宁波发展国际大港的对策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文献综述 宁波发展国际大港的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宁波大力实施 “ 以港兴市、 以市 促港 ” 战略,宁波港实现了从内河港到河口港再到国际性深水大港和集装箱远洋干线港的 “ 三级跳 ” ,成为以国际深水良港为依托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跻身于国际大港行列。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宁波港口发展仍有一些不足和制约。一是对港口发展的内涵认识不全面。存在港口发展就是港区本身发展的误区,对港口在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促进作用的认识还需提升。二是港口面临许多发展难题。从宏观角度来讲,有统一规划和统筹开发宁波 舟山港、金塘港区的宁波舟山两市口岸统一化管理等问题。具体问题则有港区建设用地、

2、电网建设、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不够充分、集疏港交通瓶颈多、码头岸线空间布局不合理,集装箱码头布置分散亟需整合等。三是港口多式联运发展滞后。港口货物、集装箱运输过于依赖公路交通,江海中转、海海中转、海铁联运等相对较弱。四是口岸经营管理与监管的协同性还有差距。口岸管理体制还有待完善,口岸各部门间信息资源尚待整合。通关效率有待提高,综合费用有待降低。 1 国内研究状况 常冬铭( 2008)在 宁波市港口与城市互动关系研究一文中指出宁波港港口和城市的 发展具有互相影响的关系,同时从国际港口城市鹿特丹,新加坡和香港的发展历程解析港口城市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宁波港口成的是国际化发展起到启示作用。最后他提出要实

3、现港城产业一体化,实现港城空间和发展规模相协调的战略设计;同时他还提出要实现港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港城综合竞争力,着重发展港城重点产业的实施建议。 李世泰( 2006)在港口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及分析评价研究一文中对影响 港口竞争力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指出影响港口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港口的设备条件及港口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港口的服务水平、港口 的综合环境、港口的运营条件、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及发展等等。 黎鹏、郎宇( 2005)等对港口与腹地经济地域系统的客观存在性及其形成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港口经济一体化问题进行理论研究,认为港口与腹地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特定空间范围,港口与腹地的统一

4、体是客观存在着的经济地域系统,其空间范围由港口的经济吸引半径所决定。港口和腹地区域经济与生产2 力的持续发展、港口与腹地内在的必然联系、区域整体开放发展是外向型经济建设的综合需求,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等外部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向前发展;自然、区位、人口与科技、经济、社会和综合因素是 影响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董洁霜等 22对现代港口发展的区位势理论进行研究,认为自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是任何港口发展与形成的 3 大因素,港口腹地范围与发展规模受 3大因素影响。管楚度。 23也在交通区位论及其应用一书中提出港口的规模、地形、交通运输网络等是影响海港区位和腹地变化的因素。 施欣( 1996)通过对

5、港口与腹地疏运系统的随机优化进行研究,建立了港口与腹地疏运系统随机优化模型,认为最短路径是交通流分配的最佳效果。方然( 2003)通过对港口群腹地集装箱运输系统网络优化配流进行研究,建立了港口 群腹地集装箱运输系统网络优化配流模型,对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进行预测。杨柳( 2005)对铁路运输对港口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认为港口铁路对港口腹地范围扩展发生作用。 刘秉镰( 2002)对港城机理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港口作为一个商业实体,对促进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徐质斌( 2004)对港城经济一体化进行研究,认为港口与城市具有互补共生关系,港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城市是港口发展的支撑和载体,港城

6、联动的核心是发展临港产业。李增军( 2002)通过对港口及所在城市和腹地经济进行研究,认为港口不仅对城市产生直接作用,而且还对城市所辐射的内陆腹地产生间接作用。易志云( 2000)对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的结构和发展走势进行研究。李玉鸣( 2000)通过对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港口城市国际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从港城关系、港城界面的复兴、港口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几方面探讨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发展趋势和变化特征。 杨吾扬( 1997)采用货物运输费用和港口货物吞吐量分配等单项指标对港口腹地进行划分。张存溎等通过对环渤海地区大中型港口近 10 年营运资料分析,认为京、津、冀、晋 4 省市是天津港和秦皇

7、岛港的直接腹地,其间接腹地通过综合运输网延伸至陕 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四川、西藏等省区和蒙古国的部分地区。严以新( 2003)等对洋口港功能进行定位,并对其腹地进行研究,认为洋口港的直接腹地将以苏中、苏北为主。吴松弟( 2004)等以历史地理学为研究主线,探讨天津港自开埠以来腹地范围的变化。王杰、杨赞等人( 2005)采用经济地理学的圈层结构理论和点轴理论,提出圈层结构划分法和点轴结构划分法 2 种新的港口腹地划分方法,并应用这 2种新方法对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港口腹地范围进行界定与划分,认为圈层和点轴划分法是对原有港口腹地的细分,圈层划分比较适用于大型港口 ,点轴法多适用于港口运输

8、通道发达、开发历史较长的港口。 刘力、丁四保( 1999)等通过对影响腹地格局因素的分析,在运输费用因3 子基础上,增加港口规模、参数等影响因子,同时引入重力模型 A=Sa Cb 对图们江地区港口腹地和变化趋势进行划分和分析,认为港口对某一点的吸引力 A与港口规模 S 成正比,与该点经由港口到达目的地的成本 C 成反比。许云飞( 2003)将 O D物流与图论原理相结合计算沿海港口经济腹地,利用图论原理将连接港口与其经济腹地的客货流集疏运网络分为陆网和水网,依据不同运输方式的单位运费率函数建立港口运输的最小 费用目标函数,通过对每一对 O D货物运输进行全网络最短路线搜索划分和计算港口经济腹地

9、。汤洪等( 2005)在许云飞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网络图的改进,增加网络参数,根据网络边上各种不同运输方式的运量费用率和 O D 配流来划分港口腹地。杨家其( 2002)在刘力分析港口腹地影响因素中加入港口规模因子的基础上,将港口规模的确定具体化,选择港口所在城市的外贸进出口总值、交通便利程度、物流功能的完善程度、港口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港口自然地理条件、港口班期密度与服务水平等项指标作为该港 “ 质量 ” 大小的评判标准,采用引力模型与模糊 综合评判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港口对腹地的吸引力及其服务范围。董洁霜、范炳全( 2002)借鉴区域经济学中区位商理论划分港口腹地,提出港口腹地区位商概念来表

10、示腹地某地区货源在港口的相对集中程度,并建立港口腹地的区位商模型,通过比较不同港口对同一地区腹地区位商的大小来确定该港口的吸引力,以此作为划分港口对腹地范围的依据,从而得出港口的腹地范围。王文( 2006)通过建立空间竞争模型确定空间点对不同港口的隶属强度、货流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各港口在不同隶属强度层次上的腹地范围。 刘魏巍、董洁霜( 2005)等运用空间经 济学的区位商模式与方法,通过对温州港集疏运货物生成及流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对温州港经济腹地结构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系统研究。赵鹏军、吕斌( 2005)通过分析荷兰鹿特丹港的经济发展,研究港口产业对于港口地区的社会经济带动作用、港口产业的

11、时间演替规律和在港口产业带动下的港口地区地域空间扩展规律。蔡加福( 2005)从莆田港口腹地建设现状出发,分析影响港口腹地建设的相关因素,并围绕如何拓展莆田港口腹地进行深入研究。孟祥林( 2004)从理论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及障碍后,对河北省临港产业与腹地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能性 进行实证研究,并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对策。 2 国外研究状况 1934 年,德国学者发表了海港区位论,创立了以海港和腹地之间关系为基础的海港区位理论。高兹应用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思想和方法,把港口和腹4 地联系起来分析,以总体费用最小原则求出海港选址的最优区位,认为海港区位主要由腹地的发展所决定。腹地是海港发展

12、的最重要因素;海港建设的最优区位由总体费用最小原则决定,由此而受腹地指向、海洋指向、劳动指向和资本指向的共同制约,强调腹地因素对海港区位的主要决定作用;腹地范围、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的活力是港口发展的动 力和支撑,同时也对港口与腹地相结合在整体区域中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0 世纪 50 年代, HOYLE 和 PINDER 在此问题研究基础上主编了城市港口工业化与区域发展一书,把港口发展、城市扩张、工业发展以及区域开发的交互作用作为研究的共同主题。其在海港、城市与交通运输系统一文中指出,海港是经济和文化交互作用最重要的中心,交通一体化是港口最基本的功能。港口是国家和地区经济

13、发展的增长极点。英国学者 BIRD 从港口设施建设角度对港口区位进行专门研究,提出著名的 “ 任意港 ”(anyport) 模型,并 就港城空间发展关系作了研究。 20 世纪 50 年代, PATTON 和 MORGAN 对腹地在港口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研究;60年代以后, MAYER 和 WELGEND 开始从区域和整体角度出发,对相关港口之间陆向腹地和海向腹地的相互竞争进行研究,并对水 港 陆综合费用优势进行分析; 70 年代以后, KENYON 和 MAYER 把相关港口之间腹地竞争的研究扩展到劳动力费用、铁路连通性、港口可达性和土地可得性等因素; 80 年代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

14、,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传统腹地也发生很大变化,HAYUTH 和 SLACK 等人对港口与铁 路运输腹地协作方面进行研究,认为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腹地范围也将不断得到扩展,港口与腹地的关系将更加复杂,并且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1995 年,在港口与城市第 5 次国际会议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ties and Ports, 1995, Daker)上,港口与腹地关系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港口腹地与城市空间关系的研究最早是伯德提出 “ 任意港 ” 模型。 1987年, GILBERT和 VINOD就港口对城市经济的贡献进行研究。 1988年,

15、 HOYLE, PINDER和 HUSAIN 等 13 人主编了滨水区复兴一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地理学家、经济学家和规划师对全球性滨水区复兴的思考与主张。此外,第 4 次 (1993 年 )、第 5次 (1995年 )港口与城市国际会议也将港口城市关系作为主要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TAAFFE, MORRILL 和 GOULD 从港口与腹地的交通联系角度对港口空间结构演化进行研究, 1963 年,他们共同发表了题为欠发达国家的交通扩张一文,首次建立港口区域交通网络发展模型,认为随着交通网络的扩张与不断发展,港口与腹地的交通联系得到 逐步改善,腹地货流逐步趋于集中。此后, RIMMER对 TAA

16、FEF 等人的交通网络模型进行改进,归纳出港口空间结构演化的理想时序5 模型,将港口空间结构演化分为 4 个阶段: (1)小港口分散、孤立发展阶段; (2) 港口扩张阶段; (3) 港口集中化趋势出现阶段; (4) 港口集中化发展阶段。 HAYUTH( 1988), HOYLE 和 CHARLIER( 1995)等人通过分析区域内港口空间结构和港口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港口设备的技术水平、航运的发达程度及港口与陆路交通的经营情况等对区域港口体系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此外,还有 KENYON, KUBY 等运用解释性模型和操作模型对港口体系件杂货流集中程度的变化状况进行研究。 3 总结: 综上所述,

17、得出以下几点结: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二是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四是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构建完备的城镇体系,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五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六是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增 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七是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八是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8、。九是继续推进重大改革试验,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是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参考文献 1管楚度交通区位论及其应用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2杨吾扬,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85-92 3MORGAN F W Pons and harborsM London: Hutchison, 1958: 52-60 4杨吾扬,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85-92 5黎鹏,张洪波港口 腹地经济地域系统的客观存在性及其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 J长春师范学

19、院学报, 2004, 23(4): 79-83 6郎宇,黎鹏论港口与腹地经济一体化的几个理论问题 J经济地理, 2005, 25(6):767-770 7董洁霜,范炳全现代 港口发展的区位势理论基础 J世界地理研究, 2003, 12(2):47-53 8李世泰港口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及分析评价研究 J特区经济, 2006 年 07 期 6 9施欣港口与腹地疏运系统的随机优化决策分析 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1996,5(1): 54-59 10方然港口群腹地集散箱运输系统网络优化配流模型 J水运管理, 2003, 25(7):15-17 11杨柳港口铁路在港口跨越式发展中的作用 J中国港口,

20、 2005(2): 53-54 12刘秉镰港城机理关系分 析 J港口经济, 2002(3): 12-14 13徐质斌关于港城经济一体化的战略理论思考 J港口经济, 2004(6): 30-31 14李增军港口对所在城市及腹地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分析 J港口经济, 2002(2):38-39 15易志云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的结构分析及发展走势 J中国软科学, 2000(7):105-108 16李玉鸣港口城市国际研究主题的分析 J经济地理, 2000, 20(2): 14-17 17张存溎,孙秋生,王立中京唐港港口腹地和物流分析预测 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 12(2): 35-38 18严以新,

21、许长新论 21 世纪初洋口港的发展环境与对策 J水资源保护, 2003(6):5-9 19吴松弟,樊如森天津开埠对腹地经济变迁的影响 J史学月刊, 2004(1): 96-104 20王杰,杨赞港口腹地划分的两种新方法探讨 J中国航海, 2005(3): 57-61 21刘力,丁四保图们江地区港口腹地变化趋势研究 J经济地理, 1999, 19(1): 85-88 22许云飞山东省港口经济腹地计算方法 的研究 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2003, 11(1):39-42 23汤洪,丁胜春,马川生港口经济腹地划分的方法研究 J江苏交通科技, 2005(1):32-36 24杨家其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现

22、代港口腹地划分引力模型 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 2(2): 123-126 25王文港口经济腹地及其分析方法探讨 J港口经济, 2006(1): 24-26 26刘魏巍,董洁霜,夏晓梅港口腹地分析的定量模式及实证研究 J水运工程,2005(11): 25-28 27赵 鹏军,吕斌港口经济及其地域空间作用:对鹿特丹港的案例研究 J人文地理,2005(5): 108-111 28蔡加福关于莆田港口腹地建设的思考 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5(11): 80-83 29孟祥林河北省临港产业与其腹地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学分析 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4(7): 5-7 30董洁霜,范炳全区

23、位商法在港口经济腹地分析中的应用 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2, 23(3): 50-53 7 31常冬铭宁波市港口与城市互动关系研究 D中国人民大学 2008 32HAYUTH Y Inter modality: concept and practiceM Lloyds of London Press 1987:173-182 33HOYLE B S, PINDER D A, HUSAIN M S Revitalizing the waterfront: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dockland developmentM London: Belhaven, 1

24、988: 121-130 34HOYLE B S , PINDER D A City port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M London: Belhaven, 1981: 16-19 35BIRD J H The major seaports of the United KingdomM London: Hutchinson,1965: 23-30 36BIRD J H Seaports and seaport terminalsM London: Hutchinson, 1971: 41-48 37MORGAN F W Pons a

25、nd harborsM London: Hutchison, 1958: 52-60 38WELGEND G Some elements in me study of port geographyJ Geographical Review,1958(48): 185-200 39KENYON J Elements in inter port compet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Economic Geography, 1970(46): 1-24 40MAYER H M Current trends in Great Lakes shippingJ Geo Jou

26、rnal, 1978(2):117-122 41HAYUTH Y Rationalization and deconcentration of the US container port systemJ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1988, 40(3): 279-288 42SLACK B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in North Americ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land load centersJ Professional Geographier, 1990, 42(1): 72-85 43SLACK B

27、Services linked to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J RSAI, 1975(3):253-263 44TAAFFE E J, MORRILL R L, GOULD P R Transport expans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 Geographical Review 1963(53): 502-529 45HOYLE B, CHARLIER J Inter port competi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 East African case studyJ Transport Geography, 1995, 5(2): 99-1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