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古代诗文阅读( 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3 题。 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也。少以骁勇为小将,属甘宁、陆逊、潘璋等。数随征伐,战斗常冠军。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稍迁偏将军。 魏遣诸葛诞、胡遵等攻东兴,诸葛恪率军拒之。诸将皆曰:“敌闻太傅自来,上岸必遁走。”奉独曰:“不然。彼动其境内,悉许、洛兵大举而来,必有成规,岂虚还哉?无恃敌之不至,恃吾有以胜之。”及恪上岸,奉与将军唐咨、吕据、留赞等,俱从山西上。奉曰:“今诸军行迟,若敌据便地,则难与争锋矣。” 乃辟诸军使下道,帅麾下三千人径进。时北风,奉举帆二日至,遂据徐塘。天寒雪,敌诸将置酒高会,奉见
2、其前部兵少,相谓曰:“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魏将文钦来降,以奉为虎威将军,从孙峻至寿春迎之,与敌追军战于高亭。奉跨马持矛,突入其陈中,斩首数百,获其军器。进封安丰侯。 孙休即位,与张布谋,欲诛孙綝,布曰:“丁奉虽不能吏书,而计略过人,能断大事。”休召奉告曰:“綝秉国威,将行不轨,欲与将军诛之。”奉曰:“丞相兄弟友党甚盛,恐人心不同,不可卒制, 可因腊会,有陛下兵以诛之也。”休纳其计,因会请綝,奉与张布目左右斩之。迁大将军,加左右都护。 宝鼎三年,皓命奉与诸葛靓攻合肥。奉与晋大将石苞书,构而间之,苞以征还。建衡三年,卒。奉
3、贵而有功,渐以骄矜。或有毁之者,皓追以前出军事,徙奉家于临川。 (三国志 ?吴书 ?丁奉传)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 被:遭受 B.诸葛恪率军拒之 拒:拒绝 C.帅麾下三千人径进 径:直接 D.奉与晋大将石苞书,构而间之 间:离间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 项是 ( )( 3 分) 例句: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A.少以骁勇为小将 B.以奉为虎威将军 C.有陛下兵以诛之也 D.皓追以前出军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丁奉字承渊,是庐江安丰人。年少时即骁勇善战,
4、跟随甘宁、陆逊、潘璋等征战,作战勇敢。 B.魏国派诸葛诞、胡遵等攻打东兴,诸葛恪率军抵抗。将领们都认为敌人会望风而逃,只有丁奉以为不然,认为应该积极备战。 C.魏将文钦来投降,朝廷任命丁奉为虎威将军,跟随孙峻到寿春去迎接,与敌人追兵在高亭作战,丁奉手持长矛, 冲入敌阵,杀敌数百,缴获无数,因而被封大将军。 D.孙休即位,召丁奉谋划杀孙綝,丁奉认为孙綝兄弟党羽很多,要利用腊会来诛杀孙綝,后来孙休采纳了丁奉的建议,除掉了孙綝 . 4.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8 分) 27.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
5、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 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3 分)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3 分) ( 2)孟子在这段对话中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2 分) (二)古代诗词阅读( 8 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鹧鸪天 夏 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
6、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假托 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绪,清代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价此间:“语不深而情深,千古离别之词,以此为最。”请问词的上阕表现了女子怎样复杂的心情?( 4分)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出语不凡,感人至深,请谈谈你的看法。( 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6.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千载琵琶作胡语, _ .(杜甫咏怀古迹)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_ ,_ .(白 居易琵琶行)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_ ,_ .(荀子) 回首向来萧瑟处, _.(苏轼定风波) 5
7、 莫道不销魂, _ , _ .(李清照醉花阴) 6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_ ,六十而耳顺, _,不逾矩。 (论语 ?为政) 7.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 分) A.薛宝钗具有浓厚的 封建意识,她一有机会就要劝贾宝玉学些应酬世务,讲些仕途经济,使宝玉越发反感,由于她在贾母、王夫人等身上下功夫,最后达到了和宝玉结婚的目的,但她却没有得到爱情的幸福,做了封建主义的牺牲品。 B.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其中“伏龙”指诸葛亮,“凤雏”指徐庶。徐庶后虽被曹操用老母赚取,但终生不曾为曹操设一谋,因此后有“徐庶进曹营
8、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C.巴尔扎克正是通过对葛朗台及其侄儿查理充满罪恶的发家史的描写,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特征。葛朗台富裕却极吝啬,他本人粗 茶淡饭,严格控制家庭开支,妻子、儿女备受折磨,家中的摆设也十分简陋,陌生人不会想到这里的主人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 D.法院开庭审判喀秋莎玛斯洛娃的案件。聂赫留朵夫作为贵族代表参加陪审。在审讯过程中,聂赫留朵夫认出了玛斯洛娃。这使他非常震惊。他回想起勾引玛斯洛娃的经过,认为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人。 E.高老太爷要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鸣凤觉得觉慧是自己惟一的希望,可觉慧根本不顾及鸣凤的痛苦,鸣凤最后带着遗恨投湖自尽。 8、简答题(任选一题)。( 5
9、 分) ( 1)简述堂吉诃德出游后获得第一次胜利的故事。 ( 2) 简析围城这一书名的含义。 二、现代文阅读甲、必做题:文学类文本( 16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9-12 题。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对于黄橙橙的稻谷而言,稻草总是容易被人忽略,现在,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 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稻子的生长期长,吸 饱了阳光。占尽
10、了岁月的风情,直至 10 月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米粒的人冬。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 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安放在村口的草
11、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 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羞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冬
12、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咸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而且,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它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 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常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木板生硬少弹性,无法防寒保暖, 乡人便用稻草铺垫。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溫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
13、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 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常感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选自2008 年 2 月散文 选刊,有删节) 9.从文中看,作者对于稻草有哪些刻骨铭心的温软回忆?请分条概括。( 4 分) 10.文章写故乡“温软的稻草”,而第三段文字却主要写了稻子的丰姿和 农人收割稻子
14、的熱闹场景,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4 分) 11.根据文中内容,从表现手法及效果赏析下面两句话。( 4 分) ( 1)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 ( 2)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 12.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的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是表现了怎样的“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 4 分) 乙 选考题请从以下(一)(二)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6 题。 “黄河远上”还是 “黄沙直上” 易善锋全唐诗中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
15、诵,但是对诗中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却一直争论不已,我以为应是“黄沙直上”。原诗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81 年出版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关感”。这可能就是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吧。只是这富于美感的“黄河远上”是否是王之涣的原词呢? 王之涣 的这首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一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玉门关位于甘肃西部沙漠中的疏勒河谷,距黄河最近处(青海共和曲沟)的直线距离有 770 公里,距
16、凉州的黄河(兰州)达 1 000 公里。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这首凉州词又称出塞,被全唐诗收在第 17卷“乐府杂曲”中,是供乐工制曲演唱的歌词,是在当地唱给出塞入塞的政吏、商贾和游客听的,有劝人思归之意。采用“黄河远上白云间”这种虚幻的曲词亦与当时演唱的氛围不符。王之涣出生晋阳 (今太原),又是当时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正因为他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使整首曲词沁人肺腑,确能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 我国地质学家王嘉荫在 1963 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地
17、质史料中,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如北魏“景明四年( 504 年)八月辛巳,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在王之涣所处年代及其前后 50 年间,旧唐书上记载的雨土天气有:“德宗贞元十年 ( 794 年)三 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这是一些发生在京师(也可能包括当时比较繁华的北方地区)的雨土记载,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和“黄雾四塞,日无光”相同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 40 年来,一些文学家和科学家曾多次指出“黄河远上”之误。 1963 年,我国气象学创业人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
18、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在 1981 年出版的遗著唐人绝句精华 中指出:“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有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1983 年 10 月 26 日,我国地质学家尹赞勋在科学报上撰文指出:“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 黄河远上,背离原意,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中华书局 1999 年出版的横排简体字全唐诗中,凉州词的第一句是“黄砂直(集作”河远“)上白云间”。这里的“集”指的是清宫廷内所藏全唐诗集,为清初季振宜所编,这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在表述微小石粒时 砂沙二字相通)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它让人们看到了王之涣身后流传一千二百多年的“黄沙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