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艸部字与我国古代农业文明探析【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3369 上传时间:2018-05-0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文解字》艸部字与我国古代农业文明探析【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说文解字》艸部字与我国古代农业文明探析【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说文解字》艸部字与我国古代农业文明探析【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说文解字》艸部字与我国古代农业文明探析【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说文解字》艸部字与我国古代农业文明探析【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论文(20届)说文解字艸部字与我国古代农业文明探析所在学院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II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引言1一、我国古代纤维作物的种植及应用情况1(一)葛3(二)菅5(三)芧6二、我国古代染料作物的种植及应用情况7(一)茜8(二)荩9(三)蓝9三、我国古代谷类作物的种植及应用情况11(一)蘥11(二)虋12四、我国古代豆类作物的种植及应用情况荅13五、我国古代油料作物的种植及应用情况荏15六、我国古代糖料作物的种植及应用情况藷16结束语18参考文献19致谢211【摘要】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与汉文化互为依存。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

2、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文字学专著。它记载了丰富的上古语言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生活的各个侧面。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考察说文解字艸部字字、形、义并分析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可见古人在造字时将自己对自然界的观察、认识反映在字体字形上,对后人研究古代先民生活生产状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艸部字共六百七十二个,重文八十个。分类研究艸部字,从艸部字中探析古代农业文明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关键词】纤维作物;染料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ABSTRACT】CHARACTERISANIMPORTANTCARRIEROFCULTURECHINESECHARACTERSANDCHINESECULTURE

3、AREINTERDEPENDENTXUSHENSSHUOWENJIEZIISTHEFIRSTSYSTEMATICMONOGRAPHWHICHANALYZESTHEFORMATIONANDTHEMEANINGOFCHARACTERSITRECORDSAWEALTHOFANCIENTLANGUAGEMATERIALSTHATREFLECTLIFEOFEVERYASPECTOFTHEANCIENTANCESTORSCHINESECHARACTERSAREIDEOGRAPHICCHARACTERSBYREFERRINGTORELEVANTHISTORICALDOCUMENTSANDBYSTUDYING

4、THEFORMANDMEANINGOFSHUOWENJIEZIGRASSMINISTRY,WECOMETOTHEREALIZATIONTHATWHENCREATINGCHARACTERS,OURANCESTORSCONVEYEDTHEIROWNOBSERVATIONSANDUNDERSTANDINGSONTHEFORMS,WHICHPROVIDESANIDEALPLATFORMFORTHELATTERRESEARCHOFTHEIRLIVINGANDPRODUCTIONCONDITIONSGRASSPARTSHAVEATOTALNUMBEROFSIXHUNDREDSEVENTYTWO,INCLU

5、DINGEIGHTYHEAVYPAPERTHEMAINPOINTOFTHISARTICLEISTOCLASSIFYANDSTUDYGRASSMINISTRYOFWORDS,ONWHICHBASISANALYZETHEANCIENTAGRICULTURALCIVILIZATION【KEYWORDS】FIBERCROPSDYECROPSCEREALCROPSLEGUMESOILCROPSSUGARCROPS2引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与汉文化互为依存。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文字学专著。它记载了丰富的上古语言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生活的各个侧面。说文解字以六书为

6、训,探究每个字的字形、字音、字义背后的意义,而内容涵盖包括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等在内的几乎所有领域,令人叹为观止。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考察说文解字艸部字字、形、义,并分析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可见古人在造字时对自己生活的时代、事物、甚至自身,无论远近,观察仔细,将自己的观察、认识反映在字体字形上,为后人研究古代先民生活生产状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写道“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1说文解字中艸部字记载了古人对草本植物的认识,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挖掘出古人的农业生活状况,对草本的种植和利用情况,具有极其丰

7、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许多字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延续,或销声匿迹、或古今异义,给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研究并解释清楚艸部字所记载的字的本来含义及其发展变化,对于我们阅读古籍,更准确地了解古代农业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艸部字共六百七十二个,重文八十个。本文试从说文解字艸部字所载的谷类、豆类、纤维、油料、染料、糖料作物等几个方面出发,探析古代农业文明。一、我国古代纤维作物的种植及应用情况古代生产技术低下,古人只能对粗纤维的植物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所以说文解字中记载的纤维作物多是粗纤维的作物,如葛、茅等。这些作物加工技艺之简单,在书中也有反映。通常许慎将纤维作物解释为“某,某也。可

8、以为绳(可以织席)。”另外,也有些字许慎并没有作出详细的解释,只释为艸,后人在许慎的基础上再加以详细的解释。在艸部字中关于纤维作物及其相关的字有葛、茅、菅、芧、蔺等24个字。1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160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433萉枲实。芓麻母也。芓也。葌艸,出吴林山。菅茅也。芧艸也。可以为绳。菩艸也。茅菅也。莞艸也。可以作席。蔺莞属。蒲水艸也。可以作席。蒻蒲子。可以为平席。夫蘺也。蒚夫离上也。艸也。可以束。葛絺绤草也。艸也。芄芄蘭,莞也。荑草也。艸也。4藟艸也。诗曰“莫莫葛藟”。一曰。莣杜荣也。蕫鼎蕫也。以上,我们可以得知在许慎所在的东汉时代,由于生产力和生产技术

9、的落后及外来物种的甚少进入,古人对于纤维植物的利用范围和水平远远高于现今。如今以上纤维植物中继续被使用的甚少,一般我们常见的有葛、茅、蔺、莞等。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提升,凉爽的竹织物及柔软的麻、棉、丝等织物逐渐代替了以上略显毛糙的纤维织物。(一)葛G说文解字“葛,絺绤草也。”(葛,编织细葛布和粗葛布的草。)2絺是细葛,绤是粗葛,二者主要区别在于柔韧性和纤维的粗细程度。葛属豆科,藤本,有块茎,茎皮纤维可织葛布和作造纸原料,块茎有药用和食用价值。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的特性用作形容词,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是中国汉语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葛属藤本,枝叶缠绕,蔓延生长,故有“胶葛”一词形容交错纷乱。楚辞远

10、游“骑胶葛以杂乱兮,斑漫衍而方行。”3胶葛形容参差駢错、纵横交替和车马喧杂的情景。又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纷湛湛其差错兮,杂遝胶葛以方驰。”4又因为葛藤可蔓延很广而生长,故“胶葛”也有深远广大的意思。左思吴都赋“东西胶葛,南北峥嶸。”5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温宫胶葛,凉殿峥嶸,络以随珠,綷以金镜。”6葛是人类认识最早,而且使用时间较长的一种植物纤维纺织原料。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晚在周之时,就已经注意对葛加以种植。周代还专门设立“掌葛”的官吏,来专门负责葛的种植和纺织。周礼地官记载“掌以时徵絺、绤之材于山农,凡葛征徵草贡之材于泽民。”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53朱熹

11、集注、李庆甲校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054司马迁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3,30005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160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4576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20357一部诗经,涉及到葛的种植和纺织的,就有四十余处。如诗经邶风绿衣“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8诗经周南“葛之覃兮,为絺为绤。”9葛虽为艸部字,但絺、绤都在糸部,说明在春秋以前,葛就已经作为一种纺织品的原料在使用。用葛制成的织物叫葛布,俗称“夏布”,质地细薄,凉爽透气,非常适合炎热地区和季节使用。韩非子在五蠹中有记载尧的时候冬天穿着野兽的

12、皮毛御寒,到夏天就穿着葛衣的时候。由此可见我国用葛历史之久远。后汉书记载曾有人给计子勋一件葛衣。除了葛衣外,魏晋时期还喜欢把葛制成葛巾,成为一种风尚。三国志有记载当时有个书生喜欢把头上戴着的葛巾随手扔到盐碱地里。汉书里记载过汝南王刘建曾经和繇王闽侯互通有无,互相赠送大量珍奇礼品,其中就有葛。后汉书也记载邓太后临朝听政的时候曾经赐给大臣葛布。由此可知,葛在东汉还是属于一种比较名贵的纺织品,被用来作为国家之间互相赠送的礼品,也被作为皇室赏赐大臣的物品,意义非凡。但是这种葛应该是指细葛,即絺。三国志郑燮传里就明确记载郑燮每次派遣使节出使吴国的时候都会送上大量的香料和细葛。诗经里记载了一位美娇娘“瑳兮

13、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10这位贵妇穿的就是絺,是细葛。絺的制作工艺相对比较麻烦,其具体名称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了种类和地区之别。最早记录葛制作工艺的是诗经葛覃,它将葛从采摘到浸泡再到筛选出絺、绤的荆条等过程一一呈现出来。葛在当时还被赋予了贫贱、简朴之义,此处葛应指粗葛,即绤。后汉书“故葛屦履霜,敝由崇俭”。11葛既然被赋予了贫贱、简朴之义,在古代礼法深严的政治背景下,自然而然地也成为了身份的一种象征,尤其是与麻这种更柔软更珍惜的丝织品相比较。周礼“同姓则麻,异姓则葛”。12服饰原料的差异表现了古代严格的等级差异。与麻相比,葛为低贱;与絺相比

14、,绤为低贱。甚至前汉书记载西汉初刘邦为了抑商倡农曾经下令商人不能穿絺。7杨天宇撰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08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659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610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12711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163012杨天宇撰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026葛的种植历史很早,除了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遗址发现的三块葛布外,历史上还有记载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命人在葛山种葛,进行人工栽培。并曾向吴王夫差献细葛布,一次便献上十万匹。葛布质地细薄,适合

15、夏天散热,尤其适合居住在长江以南的人们使用。相对的,这一地区的葛布生产技术也较高超。当时,越国是产葛的大国,技艺高超,甚至于有一个专门的称呼“葛越”。三国志有记载“勋信之,又得策珠宝、葛越,喜悦。”13但是,后来由于麻、棉的兴起,以及细葛的贵族化致使其制作工艺越来越复杂,葛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仅有个别地区用葛布来制做奢侈品和工艺品。(二)菅JIN说文解字“茅也。从艹官声。”段玉裁注“诗,白华菅兮。释艸曰,白华野菅。毛传足之曰,已沤为菅。按诗谓,白华既沤为菅,又以白茅收束之。菅别于茅。野菅又别于菅也。”14说文解字“茅,菅也。”段玉裁注“(茅),析言则菅与茅殊。许菅茅互训。此从统言也。陆玑

16、曰,菅似茅而滑泽,无毛。根下(当作上)五寸中有白粉者,柔韧宜为索。沤乃尤善矣。此析言也。”15菅、茅二物非常相似,且同属。许慎将二者混为一物,互训之。段注说,两者笼统而言可以互训,但是仔细分析还是不同的。菅属茅属。但茅只适合用于遮风挡雨,如茅屋、蓑衣。菅则可以为席,可以拿来做编织品。南山经“白菅为席。”16左传昭二十年里说即使有了丝麻,也不能丢弃菅蒯。丝麻和菅蒯对比,两者应为同一性质的物品,这说明早在战国时期,菅已作为一种编织品而被广泛应用。考虑到当时丝麻属于稀有品,菅应更多用于平民生活中。菅分布极广,生命力旺盛,在古代几乎各处都有,故不被重视,甚至有轻贱之义。汉书“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17

17、杀人就像在割草、菅一样轻松、毫不在意。“草菅人命”一13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128714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715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516南山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517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3,21077词更是为大众所熟悉。菅作为一种植物,应称其为野菅。尔雅释艸“白华,野菅。”18诗小雅白华“白华菅兮,白茅束兮。”19毛传解释说白华是指野菅,野菅用水沤就成了菅。用野菅编席,首先需把野菅长时间浸泡在水里,使纤维柔韧,以防折断。长时间浸泡在水里的野菅才称为菅。

18、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古人对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几乎所有事物都非常重视,每一环节的每一物品只要形态稍有不同,就创造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后世才逐渐用菅来指野菅。(三)芧ZH说文解字“艸也。从艸予声。可以为绳。”。段玉裁注“上林赋蒋芧靑薠。张揖曰芧,三棱也。南都赋藨苎薠莞。李注引说文苎可以为索。盖赋文本作芧。文上林赋亦作“苎”。苎者,芧之别字。”20芧,也就是三棱草,因其茎三棱而得名。芧又称为荆三棱、三棱草,属莎草科,是多年生的沼泽草本。茎直立,呈三棱型,可以作造纸原料。芧的使用历史也比较久远,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诗经陈风“可以沤紵”21的“紵”就是指芧。芧通常用来编草席、草鞋、绳子等物。东阳著名的南马

19、草席最早就是用三棱草编制的,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善于织草席的人织出来的优秀草席价值等同于苏州草席的一半,可见其制作工艺之高。后来由于日本三棱草的引进而逐渐消失。古代的纤维植物,只要其茎韧性较足,一般都会被拿来织席。但是各种植物织的席子既有高下之分,也有珍稀之别,因而也被人为地带上了高贱之分。衽席为日常的卧席。蒲席,即莞席,是皇族才能用的东西。汉书史丹传“顿首伏青蒲上”。应劭注“以青规地曰青蒲,自非皇后不得至此。”22菹稭、绀席则是祭天所用之席。史记封禅书“埽地而祭,席用菹稭”。23汉官旧仪补遗“高皇帝配天,居堂下西向,绀帷帐,18罗愿尔雅翼M安徽合肥书社,1991,9719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

20、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72920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621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37022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3,337523司马迁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3,13578绀席”。24对席材质的人为分配也表现了古代森严的礼法制度。席子作为古代的坐具,其摆放的位置、方式也很有讲究。二、我国古代染料作物的种植及应用情况对于美丽的追求与发掘一直存在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之中。人类渴望拥有像孔雀一样美丽的色彩,终于在染料作物上寻觅到了希望。大自然赋予植物千姿万彩,人类从植物中提取这些色彩装扮自己的生活。染料作

21、物的使用记载在文献中早已有之。但由于古人思想、技术所限,文献记载一般较为简单,如“某,某也。可以染某色。”而不介绍详细操作方法,致使一些染料植物的染色方法失传而使后人对该字也产生分歧和误解。说文解字中记载的染料作物有蓝、荩、茜等9个字。蓝染青艸也。荩艸也。艸也。可以染留黄。茈茈艸也。茈艸也。蒐茅蒐,茹藘。人血所生,可以染绛。茜茅蒐也。葴马蓝也。薽豕首也。这些染料作物的词除了“蓝”作为颜色词外,其他的很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作为农业作物,荩、茈、茜等词还在使用当中。随着现代社会对染料的自然、无公害的追求,这些染料植物也许将会又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24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

22、类74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5419(一)茜QIN说文解字“茅搜,茹芦。人血所生,可以染绛。”段注“(芦)铉本作藘。郑风茹藘在阪。陆玑云茹藘,茅搜,蒨艹也。一名地血。”25茜草,别名蒨草、血见愁等。茜草科植物,多年生攀援草本。茜草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红色染料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字记载中最早出现的媒染植物染料之一,在我国有悠久的使用历史。诗经中就有描述茜草种植情况的诗句,诗经郑风“东门之墠,茹藘在阪”26(墠SHN经过清除平整的土地。一作“坛”。)并且讲到用茜染的衣物,“缟衣茹藘,聊可与娱”27。茜草所染不是红花那种鲜艳的真红,而是比较暗的土红,在印染界有专门的术语叫做TURKEYRED(土耳其红

23、)。这种红类似于血结块后的暗红,所以茜草才有破血草等别名。古人迷信地认为这种草是用人血灌溉而成的,因此人为地给这种草带上阴森的气息。茜与蒐通。蒐字,鬼为其意符。山海经中山经里就说一山南面多玉,北面多蒐。茜草的使用历史悠久,除了诗经上的记录外,汉官仪也记有染园出来的茜草是拿来上供染皇帝的衣服的。以及我们使用的各种名词,如茜纱、茜红等。茜草不仅使用历史悠久,商品化历史也相当久远。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种植一千亩的茜草获利等同于千户侯的收入,可见当时栽植茜草可享有厚利,茜草染红在周以前即受到相当的重视。(二)荩JN说文解字“草也。从艸尽声。”段玉裁注“俗名菉蓐草。尔雅所谓王刍。大雅以为进字。”28荩,一年

24、生草本植物,茎和叶可做黄色染料,纤维可做造纸原料。通称“荩草”,亦称25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626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24927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24928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610“黄草”。“荩”与“菉”通,荩草最早应作为蔬菜被食用。说文解字义证“荩,盖亦菜属。诗终朝采菉。笺云,菉,易得之菜也。”29荩的染色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将荩草放到锅里煮,将其汁液熬出,放入布料,即可染成黄色。推之古人,大概是将荩作蔬菜后发现其汤汁为黄色,遂试作染料,竟成。段说菉、

25、荩为二物,似误。说文解字中很多字都同指一物,这种现象并不新鲜。菉与绿音相近,是因为荩草以铜盐为媒染剂,便可染成绿色。这也说明了我国古代染色技术的发展水平。古汉语中“荩”与“进”通,后来引申为忠臣。诗大雅文王“王之荩臣,无念尔祖。”30荩又有荩臣(忠臣)、荩言(忠言)、荩谋(竭谋)等词组。(三)蓝LN蓝作为一种植物,最为人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荀子的那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虽经常被后人引申成长江后浪推前浪,但就其字面意义上来说是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制蓝技术至晚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发展起来了。说文解字“蓝,染青草也。”31诗经有记载“终朝采蓝,不盈一襜。”32一般传、笺都把蓝释为染青草。我们一般把所

26、有含蓝汁可作染料的植物统称为蓝。其实蓝有很多种,有蓼蓝、大蓝、槐蓝、菘蓝、马蓝、吴蓝、木蓝等。尔雅释艸“葴,马蓝。”33可见当时古人就已把各种蓝草进行了甄别。对于蓝草的开发,据史籍记载,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说文解字义证“周礼地官叙官掌染草。注云染草,蓝蒨象斗之属。”夏小正里说五月份开始中蓝蓼。月令里也说不允许百姓七月份的时候染蓝。从以上文献中我们可以看见早在西周时期,政府就对蓝草的种植和采摘是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规划的。29桂馥撰说文解字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5830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74531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5

27、32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72133罗愿撰尔雅翼M安徽合肥书社,1991,3911最早的染青技术还是非常简单的边采边染,直接用蓝草的汁染色。故染青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时间性,采来的蓝如果不能及时上染,就只能任由蓝草变成一堆蓝色的泥浆。后来先人们发现发酵对靛蓝有还原作用,就用酒糟来制蓝,再后来技术发展到用石灰制成蓝靛。采集蓝草制作蓝靛在中国的古籍中早有记载。齐民要术种蓝“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34蓝草开发的早,商品化的时间也早。后汉书记载杨震在湖县的时候就以种蓝草为业。赵歧蓝赋序也记载陈留这个地方整个境内都是以种蓝草制染料为业的。齐

28、民要术里说种十亩蓝草获利相当于种田一顷,如果能自己做染料就又可以获得双倍的收入。由此可以看出东汉时期,就有人是以种蓝草为业的,而且利润甚高,甚至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我国古代的织物染色技术主要有两大类石染和草染。石染就是用矿物染料染色,草染即是用植物染料染色。但是,矿物不易在纤维上着色,后来较为少见。而植物染料的色谱在清朝已达到了数百种之多。三、我国古代谷类作物的种植及应用情况说文解字艸部字中收录的有关谷类作物的词甚少,一般谷类作物多以禾为部首,艸部字收录的与谷类作物有关的词只有4个。虋赤苗嘉榖也。蓈禾粟之穗,生而不成者,谓之蕫蓈。蘥爵麦也。芑白苗嘉穀。(一)蘥YU说文解字“蘥,爵麦也。”

29、段玉裁注“爵当依今释艸作雀。郭云,即燕麦也。生故墟野林下,苗实俱似麦。”35尔雅释艸“蘥,雀麦。”36说文解字系传34贾思勰著、管义达译齐民要术M山东济南出版社,2003,22335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336罗愿撰尔雅翼M安徽合肥书社,1991,9612“汉魏以前雀字多作爵,假借也。”37蘥,即今燕麦也,又称爵麦、雀麦。燕麦作为一种我国古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尽管雀麦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在古代已经被发现,但是就我们从古籍上找到的资料来看,雀麦似乎并没有被农民有意识地加以培育,而是任其在道旁自生自灭,没有受到足够多的重视。或者有小部分种植

30、,也是作为饲料而得以开发。植物名实图考“今雀麦自生田野间,农家多弃而不刈。枚乘七发云爵麦服处,躁中烦外。李善注以爵麦分剂而食马,马肥,故中躁而外烦也。是古者尝以饲马矣。注即燕麦也。”38(二)虋MN说文解字“虋赤苗,嘉榖也。”段玉裁注“大雅曰诞降嘉谷,维虋维芑。尔雅,毛传皆曰虋,赤苗。芑,白苗。云嘉谷者,据生民诗言之。今诗作嘉种。许君引诞降嘉谷,维秬维秠。虋、芑下皆曰嘉谷。”39虋,现在一般解释为赤粱谷,是粟的一个古老的品种,现今已经找不到了。诗经大雅生民里记载“诞降嘉谷,维秬维秠,维虋维芑”。40后人据此认为,秬、秠、虋、芑为同一种(即谷)中的不同品种,而且是一种当时种植量可能比较多,在农作

31、物中占有重要比重的粮食作物。尔雅郭璞注“虋,今之赤粱粟。”41由此可见,虋在晋朝还是有种植的。生民是周人歌颂祖先的诗篇。周兴起于关东地区,而齐民要术里记载了曹操曾经以虋作粥,喜欢喝这种粥。由此可见,当时虋的种植范围当在北方地区。虋在南北朝依然有种植。隋书礼仪志二记载北齐在其帝都的东南地区种了千亩的赤粱赤粱、白穀、大豆、赤黍、小豆、黑穄、麻子、小麦,每种作物各是一种颜色,想来肯定是漂亮极了。但后来就逐渐销声匿迹,渐至不闻。37徐锴撰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1638吴其濬撰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1539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240

32、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79841郭璞注、邢昺疏尔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813四、我国古代豆类作物的种植及应用情况荅豆类作物一般都归在尗部,艸部字中收录的几个与豆类有关的字,或形容植物的稂莠,或描述其生长的其中一个阶段。如荅,就是指小尗。此类字艸部字中只有四个字。荅小尗也。萁豆茎也。尗之少也。莥鹿藿之实名也。荅D说文解字“荅,小尗也”。段玉裁注“礼注有麻荅。广雅云,小豆,荅也。假借为酬答。”42荅,就是小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红豆。红豆,属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西汉氾胜之书详细介绍了红豆的栽培和利用技术,“椹黑时注雨种,亩五升。豆生布叶,锄之。生

33、五六叶,又锄之。大豆、小豆不可尽治也。古所以不尽治者,豆生布叶,豆有膏。尽治之则伤膏,伤则不成。而民尽治,故其收耗折也。”43红豆的产量不是很稳定,所以氾胜之书提出不要把所有的田都拿来种豆,用十亩好的田种红豆一般能收获十石,十亩差田也能收获五石。更有一句谚语“与他作豆田”,意思是说好东西被糟蹋了。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也有关于红豆的药用记载。这说明起码在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红豆已经有相当成熟的认识,并且开始了红豆栽培技术的记录和摸索。受“药食同源”思想的影响,我们能在很多医学典籍中找到关于红豆的记载。汉龙鱼河图记载在年末的时候把豆子、麻子和家人的一点头发一起放在井中,念一些

34、咒语之类的,可以使家人一年内不生疾病。杂五行书也说“常以正月旦亦用月半,以麻子二七颗、赤小豆七枚,置井中,辟疫病,甚神验。”44又说每年在正月初七和七月七4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243氾胜之撰、万国鼎释氾胜之书辑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7535444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1204子部杂家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14这两天,男人吞红豆七颗,女人吞红豆十四颗就可以祛除病魔,保护健康。红豆被用于药用,起源于迷信,传说传疫鬼害怕红色的赤豆。所以古人有在冬至吃红豆粥的习俗,也有用红豆避邪的习惯。现在的红豆则带上了浪漫的色彩,人们将它做成手链或其他装饰品传递着

35、爱的讯息。红豆在古代既属于药用植物,也属于粮食作物。但是,在古代红豆并不是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身份存在,对于红豆的种植一直都是零星的、不成规模的。原因是“小豆不保岁,难得。”45也就是说红豆的收成是不能保证,产量也很不稳定。因此,古时大都不用红豆保岁,而用大豆,因为大豆的产量是有保证的,而且容易种植,对土壤、温度、湿度等的要求都不是很高,也容易保存。至今红豆也没改变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既没有广泛地被应用,也没有退出我们的视线。和红豆形成鲜明对比的大豆在古时被称为“尗”,也作“菽”或“叔”。说文解字“尗,豆也。象尗豆生之形也。凡尗之屬皆从尗。”46尗即是豆类的总称,也是大豆的名称。古代大豆是作为

36、一种粮食作物而生产种植的。据史学家考证,大豆的种植历史非常早,在周代就有。诗经中很多诗句都提到了“菽”。豳风七月就记载“黍稷重穋,禾麻菽麦”。47由此可见大豆是和麦、麻等这类重要农作物相提并论的。氾胜之书和齐民要术都详细记载了大豆的栽培技术,并且提到了大豆的区间种法和轮种法。大豆的地位除了体现为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广泛的种植外,还体现在对其多样化的开发上。先秦时,大豆是百姓的粮食,称为“豆饭”。用大豆制成盐豉,史记里有记载“皆廪食给薪菜盐豉炊食器席蓐”。48用大豆作豆腐的故事更是为国人所熟知。版社,2002,29645氾胜之撰、万国鼎释氾胜之书辑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7,5346许慎撰、段玉裁注

37、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247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7948司马迁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3,325415五、我国古代油料作物的种植及应用情况荏我国油料作物的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植物油的使用相对来说比较晚。直到东汉末期我国才有关于植物油的相关记载。东汉末年刘熙的释名释饮食记载“柰油,以柰捣汁涂缯上,暴燥取下,色如油也”。49东汉以前,我国应用最广的油料是动物油,古人称之为脂膏。古代应用最广泛的植物油则当属麻油和豆油。而近代所用的花生油、棉籽等或是在三国时期,或是在唐宋,甚至明清时期才传入中国的。因此,说文解字艸部字中记载的油料作物更是少

38、之又少。蘇桂荏也。荏桂荏,蘇。蘇、荏两者互训。荏RN说文解字“荏,桂荏,蘇也。”段注“是之谓转注。凡转注有各部互见者,有同部类见者。荏之别义为荏染。”50荏,一年生唇形科草本植物,适宜在温带种植,对土壤要求不严,村边、地头、房前屋后均可生长。齐民要术里说荏生命力强,只需要将它随便抛掷在房前屋后或园畔边就可以年年自生自灭,不需费人精力。由此可见,古代对于荏的种植是非常随意的,荏的使用大概也是较少的。因荏之子称苏子,故常以苏子代荏。说文解字中,荏,桂荏,蘇三者互训,故各家论著常将三者混为一谈。三者混言为一物,“苏”与“荏”仅是方言之别。扬雄方言卷三“苏亦荏也。关之东西或谓之苏,或谓之荏”51尔雅释

39、草“苏,桂荏。”邢昺疏“苏,荏类之草也,以其味辛似荏,故一名桂荏。”52析言,则各有不同。荏,即白苏。苏与桂荏为一物,特指紫苏。荏又为类名,包括紫苏、白苏。49刘熙撰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6150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351杨雄撰方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52罗愿撰尔雅翼M安徽合肥书社,1991,8016荏最早是作为蔬菜而被广泛种植的,种植历史较早。礼记内则“芗无蓼”。郑玄注日“芗,苏、荏之属也。”53氾胜之书“区种荏,令相去三尺。”54至北宋广韵仍将荏作菜解。本草也将苏、荏列入菜部。到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时,荏被移到草部,可见那时的荏

40、作为菜的地位明显下降。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亦将荏归为芳草一类。我国植物油发展较晚,就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保守估计直到东汉末年植物油才开始发展起来。而荏油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收荏子压取油,可以煮饼,荏油色绿可爱,其气香美,煮饼亚胡麻油,而胜麻子脂膏。然荏油不可为泽,胶人发,研为羹霍,美为麻子远矣,有可以为烛。良地千石,多收博谷则倍收,与诸田不同,为帛煎油弥佳,荏油性醇,涂帛胜麻油。”55这里详细介绍了荏油的特性、用途和市场的状况。可见,北魏时期古人对荏油的开发使用及优劣势就都已经非常清楚。荏油在古代主要被用来做非食用油。事实上现代科学分析苏子含油率为3051,平均38,油含饱和脂

41、肪酸、油酸和亚麻酸等,属快干性油,工业上宜用作涂料,可用来制作雨伞、雨衣、油漆、油墨等,而甚少作为食用油使用。除了荏油外,古代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油料作物为芝麻,古汉语写成“脂麻”或“胡麻”,因为它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同荏一样,脂麻最初也只是作为一种粮食作物。直到东汉末年才开始利用脂麻来提取植物油。植物油最开始大概大多用于照明和军事,关于食用的文献在魏晋南北朝时才开始出现。三国志满宠传里记载了满宠打仗时曾用了麻油烧火来攻城的战术。齐民要术里也有脂麻“于油无损”的记载。56王隐的晋书也有植物油用于军事的记载。四民月令中则多次提到种植和买卖胡麻,可见这说明东汉以后的脂麻是作为油料作物而被种植的

42、,具体提炼方法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时期的文献资料,可能与荏、柰等提取的方法相似,因为从相关文献记载中我们了解到当时提取植物油的总体水平都不是很高。53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83254氾胜之撰、万国鼎释氾胜之书辑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7,8955贾思勰著、管义达译齐民要术M山东济南出版社,2003,13156贾思勰著、管义达译齐民要术M山东济南出版社,2003,12617六、我国古代糖料作物的种植及应用情况藷史前时期,人类就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期食用的糖主要从谷物、甜菜和甘蔗中提取出来。故说文解字中收录了一种糖料作物,即甘

43、蔗。藷藷蔗也。蔗藷蔗也。藷、蔗二字互训,实为一物。藷SH说文解字“藷,藷蔗也。”57甘蔗的写法在古代很多,有诸蔗、都蔗、藷蔗、竿蔗、干蔗、甘蔗等等写法,并不统一,可能是因为甘蔗这种作物是从国外传进来,音译之。甘蔗虽不是中国本土的作物,但是在中国种植历史非常悠久。宋玉招魂“腼鳖炮羔,有柘浆些”。58“蔗”在先秦文献中统一作“柘”。到了汉代才出现“蔗”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煮鳖烤羊时要加点甘蔗汁作调味料。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战国时期不仅有甘蔗的种植,还有早期的制糖工艺(虽然此时的古人只知道榨取甘蔗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据史料记载,至晚到西周时期古人就会用谷物来制造糖了。诗大雅绵“

44、周原膴膴,堇荼如饴”。59饴就是现在的麦芽糖,是一种以谷物为原料制成的淀粉糖。其后甘蔗制糖工艺也在缓慢发展。在汉以前,古人只会榨取甘蔗汁。而在汉时期,古人已经会把甘蔗制成固状了。刘歆西京杂记记载闽越王曾经向汉高祖刘邦进献石蜜五斛。嵇含南方草木状“诸蔗,交趾所生者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断而食之甚甘。笮取其汁曝晒数日成饴,入口消释,彼人谓之石蜜。”60由此可知,石蜜就是蔗糖。但当时的石蜜属于贵重、稀罕物品,很少有人吃到,所以闽越王才以此上供。直至57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958朱熹集注、李庆甲校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3359程俊英、蒋见

45、元著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7586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三四七地理类M1987,418东汉甘蔗制糖还是没有得到很大的普及。除了可自己少量的生产外,外国也会进贡一些蔗糖。张衡七辨“砂石台、石蜜,远国贡储。”61石蜜是在进贡名单之列的。张衡七辨中又有“沙饴石蜜,远国储珍。”这说明起码在东汉时期,人们已经能够把蔗糖制成晶粒状了。这是制糖技术的一次飞跃,但我国当时极有可能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而石蜜只是国外进贡之物而已。三国志吴书孙亮传记载孙亮也曾进献过甘蔗饧。甘蔗饧应该算是我国最早的软糖了。这同时也说明了直到三国时代人们食用的还只是软糖型的蔗糖。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中明确记载了当时甘蔗的产地

46、和蔗糖的制作工艺。但做出来的石蜜究竟是沙粒状的还是粘稠状地,我们还不得知。直到6世纪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中明确提到江东地区取甘蔗汁做沙糖。我国甘蔗制糖技术虽然一直在发展中,但是比起印度还是略逊一筹。后来,唐太宗派遣留学生前往印度学习制糖法,国内又反复琢磨、改进,终于制糖技术超过印度,广销世界。和甘蔗制糖工艺同步在发展的还有谷类、豆类等的制糖技术。除了诗经里的“饴”之外,还有说文解字里“”。是指用芽豆制成的糖。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饧哺中详细记载了饴的的制作工艺。直到今天一些家庭作坊仍然沿用这些古老的工艺进行生产。结束语说文解字不仅仅是一部字典,更是我们了解古人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内容的一个窗口。

47、透过它,我们能看到一个陌生而熟悉的世界。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展和对说文解字深入的研究,相信我们能够一步步解开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个个谜团。61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1583集部总集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4119参考文献1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2352徐锴撰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1279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湖北崇文书局;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339535614朱熹集注、李庆甲校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051335司马迁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3,135732546房玄龄等撰晋书

48、M北京中华书局,1974,32037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67988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40627789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90128710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3,2107337511杨天宇撰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083212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春秋左传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85413罗愿撰尔雅翼M安徽合肥书社,1991,399714胡启甲、俞允撰修新秀东阳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1681,8715桂馥撰说文解字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5

49、45816贾思勰著、管义达译齐民要术M山东济南出版社,2003,1313217马叙伦撰说文解字六书疏证M上海上海书店,1985,6618吴其濬撰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1519魏征等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2620氾胜之撰、万国鼎释氾胜之书辑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7,495421续修四库全书1208子部杂家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4122续修四库全书1204子部杂家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9623杨雄撰方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24刘熙撰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6125刘歆撰西京杂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726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三四七地理类M1987,427萧世民、萧红艳草药类植物词语补释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231292028万莉、胡星禾部字的文化阐释J,淄博师专学报,2008(4)7017129李艳所收“葵”义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65730李艳“蒜”、“韭番”考辨J唐都学刊,2008(3)10510731CLAYWILLIAMSTHOMASBEVERCHINESECHARACTERDECODINGASEMANTICBIASJSPR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