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赋》蕴涵的园林美学思想及其成因【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3370 上传时间:2018-05-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园赋》蕴涵的园林美学思想及其成因【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园赋》蕴涵的园林美学思想及其成因【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园赋》蕴涵的园林美学思想及其成因【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园赋》蕴涵的园林美学思想及其成因【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园赋》蕴涵的园林美学思想及其成因【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论文(20届)小园赋蕴涵的园林美学思想及其成因所在学院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I目录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小园赋蕴涵的园林美学思想1(一)新颖的风格1(二)独特的艺术手法3(三)匠心独运的空间设计思想41、相地立基的“任自然”意识42、“纡余委屈”的空间造型原则5二、小园赋中园林美学思想的产生原因8(一)“小园”风格产生的原因8(二)“写意”艺术手法诞生的原因10(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曲”之美的发现11参考文献12致谢1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错误未定义书签。I【摘要】庾信在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美学思想的

2、基础上进行创新,构建了一座小巧、简朴、淡雅且带隐逸情怀的“小园”,开启了后世追求小巧园林的先河。“小园”中采用“写意”手法,创造出超凡脱俗的意境。同时,“纡余委屈”的空间造型原则大大丰富了“小园”的景色,创造了独特的审美效果。联系小园赋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可以发现“小园”新颖的风格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的,而“写意”的艺术手法是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形神之辩”发展而来。另外,“纡余委屈”原则中蕴涵的“曲”之美则是源于道家文化。关键词写意;纡余委屈;隐逸文化;形神之辩;畅神论II【ABSTRACT】ONTHEBASISOFTHEGARDENAESTHETICSINWEIANDJ

3、INDYNASTIES,YUXINBUILDUPTHE“XIAOYUAN”WHICHISSMALL、SIMPLE、ELEGANTANDWITHAFEELINGOFSECLUSIONTHE“XIAOYUAN”OPENEDUPAPRECEDENTFORFUTUREGENERATIONTOPURSUE“XIAOYUAN”INAFREEHANDAPPROACH,CREATINGTRANSCENTARTISTICCONCEPTIONATTHESAMETIME,“WINDING”,THEPRINCIPLEOFSPATIALMODELINGHAVEGREATLYENRICHEDTHE“XIAOYUAN”SC

4、ENE,CREATINGAUNIQUEAESTHETICEFFECTCONTACTTHESOCIALHISTORYANDCULTURALBACKGROUND,WECANFIND“XIAOYUAN”SNEWSTYLEHAVECLOSELYRELATIONWITHSECLUSIONCULTURETHEFREEHANDISTHEPRODUCTOFTHEDEBATEONTHESHAPEANDSPIRITINADDITON,THEPRINCIPLEOF“WINDING”,WHICHCANCREATTHEEFFECTOFBEAUTIFUL,COMESFROMTAOISTCULTURE【KEYWORDS】F

5、REEHAND;WINDING;SECLUSIONCULTURETHEDEBATEONTHESHAPEANDSPIRITSMOOTHINGMIND1一小园赋蕴涵的园林美学思想庾信的小园赋写于北朝时期,正值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第二个时期转折期。在文学史上,小园赋的主要价值在于庾信借“小园”抒发的那份思归不得的哀怨之感。我们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可得出小园赋不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包含着丰富的园林美学思想。小园赋蕴涵的园林美学思想,正是对园林史上转折期的构园经验的精要概括,特别是对这一转折期出现的风格简朴、规模小巧,带有隐逸情怀的私家园林的总结和创新。可以说“小园”是在总结前人园林思想的基础上进行

6、创新的一座新型园林。虽然小园赋中对园林的描写不是很多,但是其蕴涵的园林美学思想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一)新颖的风格造园是一项大规模的工程,造园者在动工之前,必须要胸中有丘壑。一座优秀的园林必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造园之前首先便是决定园林的风格。风格定,才能言局部单体,宜曲斯曲,宜低斯低,山叠何派,水引何式,必须成竹在胸,才能因地制宜。风格定,则选树择花,动静观赏,均有所据。小园赋第一段就有定风格之义。“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1】,园主开篇以巢父和壶公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小园”不求面积广大。“况乎管宁藜床,虽穿而可坐;嵇康锻灶,既暖而堪眠。”是说只要自己觉得

7、舒适安心,即使破旧简陋也没关系。“岂必连闼洞房,南阳樊重之第;绿墀青锁,西汉王根之宅。”声明自己的小园不追求富丽堂皇,与贵族大官争奇斗富的豪华园林截然相反,而且简朴的居住环境反而更觉得轻松自在,无所束缚。“虽复晏婴近市,不求朝夕之利;潘岳面城,且适闲居之乐。况乃黄鹤戒露,非有意于轮轩;爰居避风,本无情于钟鼓”是表明自己的隐逸情怀,指出造此园是为了避开尘嚣,归隐守拙。庾信在文中第一段就表明自己的“小园”的风格是简朴、小巧、带有隐逸气质的淡雅园林。这一风格是园林的一草一木设计的依据,从整体上指导着“小园”的构筑。从小园赋中对“小园”的描写,我们能看出“小园”的构筑确实是与文中第一段奠定的风格相符的

8、。第一,“小园”面积小巧。“余有数亩弊庐,寂寞人外”,仅仅数亩,可见“小园”的总面积相当小。“檐直倚而妨帽,户平行而碍眉”是说“小园”中的建筑十分低矮,当人站起来的时候,头上的帽子就碰到了屋檐,户门低矮,直起身来就可触到眉毛。虽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但是可见园内建筑并不高大。第二,“小园”简朴,是名副其实的“弊庐”。“崎岖兮狭室,穿漏兮茅茨”,可见“小园”的建筑物形制崎岖不平,而且屋顶上的茅草稀疏,漏风漏雨,特别简陋。第三,“小园”追求淡雅。“小园”里充满了文人的气息,雅致宁静。“寂寞人外”、“桐【1】所引小园赋文,均见庾信撰,【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34页。

9、2间露落,柳下风来。琴号珠柱,书名玉杯”,可见“小园”自然环境清幽,园主日日以操琴读书为乐,过着淡泊清雅的生活,怡然自乐。考究庾信的生平事迹,我们知道庾信虽被强留在北方,但因其才华横溢,先后得到西魏和北周的优待,一直身居官位。北周代魏之后,庾信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身居高位的庾信绝对不是经济拮据之人,他有足够的资金供他构筑一座舒适、宽敞的豪华园林。因此庾信的“小园”绝不是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造成这样,他偏偏构筑了这座小巧、简朴的“小园”是有意为之。这座“小园”实则是园主匠心独运之作。对一般人来说,这座“小园”的简陋,根本难以舒心住下来,更谈不上像石崇那样在“金谷园”中宴飨宾客,豪奢

10、逸乐。石崇是西晋时期的士大夫,他的“金谷园”与庾信的“小园”有着天壤之别。“金谷园”是魏晋南北朝出现的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追求奢华浓艳,趋于争奇斗富的大官僚园林的代表。石崇在思归引的序文中简略介绍了金谷园“其制宅也,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有观阁池沼,多养鱼鸟。”【2】又据石崇金谷诗序云“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3】可见,金谷园的面积广袤,亭台楼阁密集,植被种类繁多,是一座极其奢华的大型园林。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奢华的大型园林处于主流地位。但是,另外还出现了一些以文

11、人为代表的,体现隐逸情怀,崇尚自然之趣的士人园林,后世称这种风格淡雅的士人园林为“文人园林”。庾信的“小园”就是这类文人园林的代表,是将这类园林进行概括和创新而构筑的园林。庾信之前的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4】,可见陶渊明的田园式园林就已经带有了隐逸气质,具有了一些文人园林的风格。谢灵运的始宁别业虽然面积宽阔,但是景点设计带有了更多的人文气息,比陶渊明的田园式园林更多了一分文人的匠心。庾信正是在这些文人的诗文渲染下,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思想,继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构筑了自己独特的“小园”

12、。追求小巧、简朴、淡雅风格的“小园”对后世园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唐朝白居易作池上篇称其“履道坊故里园”为“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5】从文中可见白居易深受庾信小园赋的影响。“小园”蕴涵的隐逸情调后来渐渐演变为有意追求野趣。北宋沈括的京口私园“梦溪”,虽然建在城市中,但是园中却是参天古木覆于锦花之上,园内荒芜不治,甚至有野兽突奔其内,极富野趣。红楼梦大观园中的“稻香村”的构建,也是为了追求这种野趣的风味。中国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富韵味的特色建筑,而其中追求小巧、简朴、淡雅风格的一类园林正是滥觞于庾信的小园赋。虽然“小园”的艺术成就

13、尚处于比较幼稚的阶段,但却使中国【2】萧统文选卷四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642页。【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3页。【4】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27页。【5】全唐诗卷四六一。3古典园林三大类型中的私家园林在风格上迈出了具有转折性的一步,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二)独特的艺术手法“小园”不仅在风格上具有开辟性,在构园的艺术手法上还具有概括性和启发性。由于“小园”追求的风格具有非常大的改变,那么以前在秦汉园林中使用的写实手法就不再适用了。为了实现“小园”的创新风格,庾信便运用了一种新型的艺术手法“写

14、意”。通过写意手法,庾信构筑了情韵盎然、意蕴深沉的各种意象。首先,建筑意象。“犹得欹侧八九丈,纵横数十步”、“崎岖兮狭室,穿漏兮茅茨。檐直倚而妨帽,户平行而碍眉”这样简陋的建筑从实用功能的角度来看是不适宜居住的,可是在文人雅士的眼里,这栋“写意”的简朴建筑却具有非凡的价值,它的意义就在于它表现了园主独特的人格理想。文中小园中的建筑物不是单纯的用于居住的房屋,而是蕴含着主人情感与理想的一种意象。这在后文会详细论述。其次,山水意象。“山为篑覆,地有堂坳”,一篑土就能为山,一小洼就能为水池。这一方山水是庾信运用“写意”手法的最典型作品。如此建构山水,看似儿戏,但它实现的艺术效果却是十分强烈的。因为它

15、的艺术效果不是靠逼真的模仿让观赏者直接感受自然山水之美而实现的,而是依靠审美者通过想象,自觉会意而完成的。这样的“写意”山水所蕴含的美,是只有真正胸中有丘壑的审美者才能领略到的。因此,构筑这样的“写意”山水,正是园主对自己审美能力的自信表达。最后,动植物意象。“一寸两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这里对池鱼、青竹的“写意”组合几乎达到了成熟的境界。“一寸两寸之鱼”就是以水中游鱼引发人的哲思,就如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与鱼同乐一样。同时,以动态之鱼点活静态之水,为园林添加生趣。“三竿两竿之竹”就是以竹林之疏来缓解“小园”面积狭隘给人带来的压迫感,加上竹本身具有的淡雅高洁之气,便使“小园”营造出一种清

16、幽雅致的意境。园林密易疏难,绮丽易、雅淡难。“一寸两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用“以少胜多”的方法给人以“得鱼忘筌”的启发,在顿悟的会意之中巧妙地实现了疏而不失旷,雅淡而不流寒酸的和谐。“落叶半床,狂花满屋”,这里将建筑物内与外面的景物联系起来,使内外景色融为一体,落叶与狂花是动的意象,将其与静的床与屋结合起来,动静结合,韵味无穷。“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以园中忘忧草无法忘忧,长乐花无法让人快乐,喻示作者心情郁闷,无法释怀。“焦麦两瓮,寒菜一畦”用两瓮焦麦,一畦寒菜两个意象,喻示作者在小园中艰苦朴素的生活,也暗合了“小园”简朴的风格。文中对动植物意象的组合非常巧妙,而且与“小园”的整体风

17、格一致,是对动植物“写意”的成熟运用。正是因为运用了“写意”的艺术手法,“小园”的独特风貌才得以实现。庾信运4用“写意”的艺术手法构筑“小园”,具有承前启后的巨大意义。实际上,庾信并不知道他运用的这种艺术手法叫“写意”,因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写意”之说是从宋代绘画中借用来的,之所以借用这个词是因为园林和绘画在表现士大夫心怀和人格这一点上是相通的。但是这种“写意”的方法确实是滥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新型艺术方法的出现,是与士大夫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士大夫自我意识的加强,园林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宇宙理想和人格理想。于是,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运用有限的素材来表达士大夫日益丰富的审

18、美理想,士大夫就不得不突破传统的艺术手法,这就催生了“写意”的艺术手法。天水人姜质游览北魏大官僚张伦的园林后,作庭山赋咏之“庭起半丘半壑,听以自达心想下天津之高雾,纳沧海之远烟。纤列之状如一古,崩剥之势似千年。若乃绝岭悬坡,蹭蹬蹉跎。泉水纡徐如浪峭,山石高下复危多。五寻千拔,十步千过。则知巫山弗及,未审蓬莱如何。”【6】这里已经可以看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的端倪。庾信在耳濡目染中心领神会地掌握了这种艺术手法,并灵活地运用于“小园”的构筑之中。如此大篇幅运用“写意”的艺术手法构筑园林,庾信还是第一个,所以“小园”才会具有这样独特的风貌,给人留下如此鲜明的影响。“写意”的“小园”产生的独特艺术效

19、果,及其对士大夫人格的充分表现,让后世文人钦佩不已,引得他们竞相模仿。白居易“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的“履道坊故里园”就是典型代表。“小园”对“写意”艺术手法灵活运用的典范之景,成为后世园林追求超凡脱俗的意境的滥觞。(三)匠心独运的空间设计思想1相地立基的“任自然”意识构建园林的第一步就是相地立基。园冶兴造论曰“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率。”【7】就是说造园的第一步就是选择一块合适的地方,但是,相地指的不仅是找一个能造房子的地方,更是要求找一个符合园林整体气质【6】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20、978年,第100页。【7】计成园冶图说M山东山东书报出版社,2003年,第33页。5的地方。园冶中总结了适合兴造园林的六种地理类型,分别是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其中计成以为山林地最胜,因为山林地“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8】这种地最容易实现构园的最高境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小园赋中第一段就渗透出造园者相地立基的“任自然”意识。“余有数亩弊庐,寂寞人外”就是说“小园”是建在一个清幽寂静,远离人世尘嚣的地方。那么“小园”肯定选的不是城市地、傍宅地,后文中也不见江湖之景,所以也不是江湖地。又有“藏狸并窟,乳鹊重巢”【9】,

21、能与警惕的“藏狸并窟”可见此地人迹罕至,那么必是山林地或者郊野地了。山野地是造园的最佳之地,从“相地”上,就体现了带有隐逸风格的“小园”的独特之处。它不适宜建在喧闹的城市,山野才是最佳的隐逸之地。可以说山野地不是这种“小园”的唯一选择,却是最好的选择。选好地之后就是“立基”。园冶兴造论曰“假如基地偏缺,邻嵌何必欲求其齐,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为进多少半间一广,自然雅称。”【10】就是说如果地势偏斜不正,也不必一定要拼镶整齐,房屋不必一定要很多间,只要与环境相称,即使半间也显得雅致自然。“小园”选在山野之地,山野本来就是凹凸不平,平坦之地少,所以“小园”的地基必然是形状不规则,面积狭窄。小园赋中

22、说“崎岖兮狭室”,可见“小园”的立基构屋没有费力填平崎岖不平之地,而是顺应地势,因势成屋,任其自然,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纡余委屈”的空间造型原则作为一种造形艺术,园林的一部分是通过对空间造型的塑造来表现的,园林中的山水、建筑等元素都要以一定的空间造型、空间关系而存在。秦汉园林崇尚“体象天地”的空间原则,追求巨丽充盈之美。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阿房宫“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11】仅仅一个阿房宫的前殿就具有了如此大的规模,可见秦朝宫苑之

23、巨。“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中的“汉”指银河,“营宫”在天官书中被称为离宫,可见秦人是根据星位在咸阳宫之南的渭水上架设复道,过渭水之南建设阿房宫,以形成喻天譬地的格局。汉代宫苑以“体象天地”为设计原则的例子就更多了,如班固西都赋中描写西汉宫苑曰“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又描写昆明池曰“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8】计成园冶图说M山东山东书报出版社,2003年,第47页。【9】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15页。【10】计成园冶图说M山东山东书报出版社,2003年,第33页。【11】司马迁史记M武

24、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73页。6【12】张衡东京赋中描绘曰“复庙重屋,八达九房,规天矩地,授时顺乡。”【13】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曰“其规矩制度,上应星宿”【14】近年的考古发现秦始皇陵确实如史记中记载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15】,这一客观发现也进一步有力地证实了秦汉园林崇尚“体象天地”的空间原则,追求巨丽充盈之美的特点。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对空间原则的追求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不再追求“体象天地”的原则及巨丽充盈之美,而是开始努力去创造“纡余委屈,若不可测”的空间美,力求在一定的空间里使各种元素之间实现和谐而富于变化的矛盾平衡关系。例如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张伦

25、的宅园“里内有司农张伦等五宅。惟伦最为豪侈,深蹊洞壑,逦递连接。高林巨树,足使日月蔽亏;悬葛垂萝,能令风烟出入。崎岖石路,似壅而通;峥嵘涧道,盘纡复直。”【16】可见,此时的造园已经懂得了“纡余委屈”的空间造型原则,魏晋士人对“曲”之美已经有了简单的认识与初步的加工创造。谢灵运的山居赋中说“缘路初入,行于竹径,半路阔,以竹渠涧。既入东南傍山渠,展转幽奇,异处同美。路北东西路,因山为鄣。正北狭处,践湖为池。南山相对,皆有崖岩。”【17】此处,谢灵运家的宅园中竹径纡余委屈,展转幽奇,极富情趣。于山狭处开一湖泊,因山为障,若不可测,深涵韵味。庾信“小园”中的建筑和小径也是依据这种空间原则而建构的。“

26、有棠梨而无馆,足酸枣而非台”可见,在选择构园元素时,庾信不再追求汉朝甘泉宫中那种壮丽的宫馆,也不用韩王望气台那样的高台。而是“敧侧八九丈,纵横数十步”的崎岖狭室、穿漏茅屋。这里要特别强调“敧侧”的形制,因为这种倾斜不正的形制是前人极力避免的,而这里庾信却是采取任其自然的态度。这是与魏晋时期轻儒崇道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儒家思想体现在建筑的设计手法上就是讲究对称、中轴、端庄、明朗、秩序等。道家思想体现在建筑的设计手法上就是追求曲折、多变、自然、朴素、幽深、自由等。由于时局混乱,儒学信仰危机加深,魏晋时期的文人便逃离儒家的“礼教”,逃向老庄、佛法与儒家想结合的玄学,往山川中寻求解脱,化身形逍遥于自然

27、万物之间。因此,魏晋的园林设计的空间原则多是受道家“任自然”的影响,追求“纡余委屈”的空间造型原则,而对这一原则的追求的深层意义就是为了达到与自然的和谐,这与士大夫寄予园林的宇宙理想又是相符的。“拔蒙密兮见窗”是对“纡余委屈”原则的最巧妙运用。窗户被茂密的的树丛遮【12】萧统文选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3】萧统文选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4萧统文选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5】司马迁史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76页。【16】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0页。【17】宋书卷六十七。7掩住,树叶形成一幕天然的窗帘。这天

28、然的屏障,使得窗外的景色具有一种神秘的美,让人遐想联翩,从而窗外的景色也变得无限丰富。“小园”中最主要的建筑物从整体到局部都贯彻了这一“纡余委屈”的空间原则,而这种空间原则也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建筑物本身是静物,可是这个“窗”的独特设计,让静态的建筑与窗外变化无穷的景色发生了联系,窗外丰富的景色成了窗的一部分,产生了一种静中寓动的审美效果。“行欹斜兮得路”,“小园”的小径曲折幽深,在草木中时隐时现,是“纡余委屈”空间原则的最典型体现。园林小路的两侧都有风景,随势曲折一下,使游览者左右顾盼有景,步移景异,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对于只有数亩的小园来说,这种曲曲折折的幽径,能使空间有限的“小园”中

29、的景色显得更加丰富,减少“小园”之小给人带来的乏味感,而更耐人寻味。虽然“小园”中对空间原则的描写不多,但是“小园”中占重要地位的建筑物和观赏者必行的小径都是采用了这种“纡余委屈”的空间原则,可见这一空间原则对“小园”独特风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框架作用。这种空间原则的使用也蕴含了园主小小的躯壳中蕴涵的无限丰富的宇宙理想与独立人格。二小园赋中园林美学思想的产生原因(一)“小园”风格产生的原因看见这座风格新颖,形制独特的“小园”,我们不禁要问,这座具有转折性和开辟性意义的“小园”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时候呢庾信又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小园”之小呢我们知道,园林实际上就是人们对理想世界的艺术模仿。人们心目中的

30、理想世界是什么样子它包含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是如何组合的这些问题对园林风貌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深刻理解“小园”的形成原因和意义,我们就必须联系那个时代园林思想的变化及其对庾信产生的影响。“小园”在此时形成是与士大夫的地位变化有直接联系的,可以说“小园”的独特风貌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阶层的社会地位、隐逸之风等士人文化直接影响的。士人园林是隐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小园”这种新型士人园林的形成,必定是与隐逸文化的发展相联系的。要深刻了解“小园”产生时期的隐逸文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就需要以宏观的角度纵览隐逸文化的发展历程。隐逸文化是士大夫阶层在集权制度的统治下,为了保证自己的相

31、对独立而创造的一种间接和消极的生活方式。隐逸文化的全部目的,就在于保证士大夫相对独立的社会理想、人格8价值、生活内容、审美情趣等等。隐逸文化是士人阶层的文化,自士人阶层从血缘宗法制度中脱离出来而附属于整个集权国家的那一刻起就诞生了。自此,士人阶层也一直面临着隐逸文化的核心问题出与处、仕与隐的矛盾。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18】孔圣人认为邦无道之时,只要退隐就行了。可是,他想不到,随着秦汉大一统集权国家的建立,仅仅这种“邦无道,卷而怀之”的言论就能招致杀身之祸,更不用说亲身实践了。汉朝的董仲舒,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王朝奠定了统一的思想体系,为汉朝的稳

32、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仅仅因为他写了一篇士不遇赋就获罪几死。秦汉大一统集权国家的建立,断绝了士大夫们隐处的退路。然而,这反而使得士大夫对隐逸的需求愈加迫切。所以,当东汉中期之后的皇权衰落之后,士人阶层逐步壮大,以前被皇权强烈抑制的隐逸文化就迅速发展起来。这时,魏晋士大夫就面临着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寻找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老庄的社会政治思想与儒家相异,追求顺其自然而清静无为,否定儒家的纲常伦理,这对于厌恶了“名教”之虚伪的魏晋士人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认同感。特别是庄子鄙视尘世的沽名钓誉、尔虞我诈,主张心斋坐忘,游心于虚,在清静无为的精神世界中作无待之游的人生哲学,为魏晋士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方

33、式,使魏晋士人产生了强大的归属感。随着士人阶层的壮大、隐逸文化的迅速发展,魏晋士人纷纷崇尚隐逸,寄情山水,私家园林便应运而生。这就是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异军突起,成为造园活动的主流。“竹林七贤”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文化的代表,他们志于游赏山林以摆脱险恶的政治。虽然“竹林七贤”时期短暂,但是,它在士人文化中成为一座高峰,同时也具有伟大的转折性意义。一方面,“竹林七贤”作为士人阶层反抗集权制度的顶峰,后世士大夫可以不断从“七贤”强烈的独立意识中得到人格的滋养另一方面,自此之后,士大夫阶层与集权制度都认识到了对方的力量和重要性,双方都自觉地以更加适应对方为目的而进行双向自我调节。例如,司

34、马氏政权厚待山涛、向秀等人。同时,士大夫也主动修改隐逸文化的内容,确立了“朝隐”的原则。而“朝隐”就是魏晋南北朝后期士人阶层的主流思想,也是这个时期园林文化的发展动力。庾信的“小园”就是“朝隐”的产物。庾信虽被强留北方,但却受到了西魏和北周的优待,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尽管他在小园赋中表明自己无心朝政,但是,事实上,他就是身处朝廷。为了实现“朝隐”,他便构建了一座这样的“小园”。“小园”正是他抒发隐逸情怀,坚守士大夫相对独立的社会理想、人格价值、生活内容、审美情趣的阵地。庾信心目中“小园”的独特风貌,也是与他构建“小园”的的目的相对应的,都是为了表现他对独立人格的强烈追求。我们从园林史

35、上了解到,庾信的“小园”出现之前,园林追求的大都是宏大辽阔,豪奢华丽的风格。庾信是第一个如此强烈追求这种狭小园林的士大夫,这【18】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3页。9是因为对于经历了国破家亡,被强扣他国的庾信来说,坚守独立的士大夫人格是他唯一能突显自己存在性的方式了。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特人格,为了突显自己的存在性,他需要构建一座特别的园林,而“小园”前所未有的独特风貌正是庾信独特人格的体现。小园赋中第一段从字面上理解是为了说明“小园”的风格,但是深层含义则是为了阐明庾信造园的根本目的。他的目的便是为了标榜自己效仿名士,追求士大夫理想人格的心性。“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

36、之所;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况乎管宁藜床,虽穿而可坐;嵇康锻灶,既暖而堪眠”,巢父为了避于世利而栖居于一枝之上;壶公居于壶中天地;管宁不慕名利,安贫乐道;嵇康恬静寡欲,不畏强权。这四人都是士大夫阶层所尊奉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庾信以此四人开头就是为了表明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岂必连闼洞房,南阳樊重之第;绿墀青锁,西汉王根之宅。余有数亩弊庐,寂寞人外,聊以拟伏腊,聊以避风雨”是表明自己不像富豪王根那样追求豪奢富丽的宅院,而只要有几亩弊庐以拟伏腊、避风雨就足够了。“虽复晏婴近市,不求朝夕之利;潘岳面城,且适闲居之乐。况乃黄鹤戒露,非有意于轮轩;爰居避风,本无情于钟鼓”是表明自己不追求功名利禄,无

37、心于朝政。“陆机则兄弟同居,韩康则舅甥不别,蜗角蚊睫,又足相容者也”是说自己只要能和家人相聚,居住环境再狭小简陋也能安贫乐道。可见“小园”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庾信为了表明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更是为了突显自己独特的士大夫人格。“小园”中蕴涵的这种对士大夫独立人格的强烈追求,正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隐逸文化对私家园林形成产生的巨大影响。从此,“小园”的形象就象征了士大夫不流于世俗的独特的理想人格。正因为“小园”的象征意义,使得后世文人园林纷纷追求小巧、简朴、淡雅的风格,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私家园林产生了巨大的转折作用。(二)“写意”艺术手法诞生的原因写意手法的诞生从根本上看是为了满足士大夫在有限的

38、空间里,运用有限的素材来表达日益丰富的宇宙理想和人格理想的需求。从直接的客观条件来看,“写意”手法的催生是直接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其对美学思维方式的影响。魏晋美学作为一种不同于两汉美学的独立意识形态,同它的载体士大夫阶级的崛起有关。魏晋时期,士族崛起,强烈追求自身的独立人格与地位,他们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情感要求和人格理想。这些要求与理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求突破两汉数百年的名教束缚,提倡顺应自然,放纵情性。魏晋玄学便是以思辨的形态对这些思想加以浓缩、凝聚,形成了魏晋独特的美学形态。玄学对传统哲学所揭示的个人与社会、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作了重新解释与发挥,将哲学的中心从社会

39、转向了个人的探讨。哲学中心的转移也引起了审美思维和方法论的转变。玄学方法论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在观察和分析美学问题上有了新的思维方法,呈现出与秦汉不10同的面貌。与秦汉追求崇高壮大的形态之美不同,魏晋南北朝更注重表现和描绘超越形相的精神之美。而玄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形神之辩”就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审美创造与审美把握的特殊规律。受玄学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评鉴人物注重风神,提倡重神轻形,得神忘形。例如叹林公器朗神俊。(世说新语赏誉)谢尚神怀挺率,少致民誉。(世说新语赏誉)谢尚年长于惔,神颖夙彰。(世说新语赏誉)弘治肤清,叔宝神清。(世说新语赏誉)这种评鉴人物的审美思维在绘画艺术中也有体现,魏晋有名的

40、画家顾恺之画人物就重在传神,据世说新语巧艺中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睹。人问其故,顾答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19】顾恺之与人论画称“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20】其中“手挥五弦”是绘其形,“目送归鸿”是传其神,绘形易而传神难,可见顾恺之也是重神轻形的。可是,从根本上说,绘画正是写形的艺术,是不可能省略“形”的。所以,顾恺之又提出了“以形写神”,这样“形”就成了“传神”的手段了。随着重神轻形思想的发展,宗炳便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提出了“畅神”的命题,他认为自然山水以具体的形象呈现着“道”而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对自然美的畅神意识,鲜明地体现在魏晋南北时期

41、对绮山秀水的陶醉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世说新语言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忘怀。”(世说新语言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在重神轻形的哲学思想影响下,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畅神感受中,文人们常常透过有限的景观表象,去感受意象内蕴的无限的“道”,从中领悟宇宙、人生的哲理。当时的士人为了在自己有限的居住环境周围中获得理想生活中的对自然山水的畅神感受,就催生出写意的手法,借片山、寸石感受崇山峻岭,凭一树、一草以见千林。正是重神轻形的文化背景以及“畅神”说的发展,催生了写意的艺术手

42、法。(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曲”之美的发现【19】刘义庆世说新语,刘孝标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77页。【20】刘义庆世说新语,刘孝标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77页。11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开始对“曲”之美有了简单的认识和初步的加工创造,这一新型美学元素的出现,也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在道家看来,事物都是相反相成、互相转换、周回曲折的。庄子说“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庄子骈拇篇)就是说不要人工巧为而要追求自然之趣。“自然界中直线规整的几何形体是很少见的,古人正是掌握了客

43、观事物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即事物的真,同时又把握和实现了主体的目的性即事物的善,才创造出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曲而达的线条,做到真与善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曲径通幽正是这一造园思想的充分体现,是真与善的和谐统一。”【21】实际上,道家文化的象征太极图就蕴含了一种“纡余委屈,若不可测”之美。太极图中小中见大,大中见小,实中含虚,虚中含实,图中周回曲折的“之”字字形的动态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静态模式,对中华传统思维方法及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家这种藏露深浅、周回曲折的灵活变化风格,深深影响了整日浸泡在玄学中魏晋南北朝士人的性格和美学思想。崇尚自

44、然、追求天然之美的魏晋南北朝士人在构筑园林时便将“纡余委屈,若不可测”的美学原则贯彻在园林的设计中。他们通过藏露深浅、周回曲折的变化,将人工美与天然美融为一体,实现了真与善的和谐统一,达到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正是道家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催生了“曲”这一重要美学元素,为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21】张洪、倪亦南“曲径通幽”之美学意义及在中国古典园林上的应用J中国园林13卷(4),1997年。12参考文献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

45、出版社,1990。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5计成园冶图说M山东山东书报出版社,2003。6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张洪、倪亦南“曲径通幽”之美学意义及在中国古典园林上的应用J中国园林13卷(4),1997。8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9MAGGIEKESWICK,CHARLESJENCKS,ALISONHARDIETHECHINESEGARDENHISTORY,ARTANDARCHITECTUREJ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3,394010CLASSICALGARDENSOFCHINA,URLHTTP/WWWFOREIGNERCN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013CLASSICALGARDENSOFCHINACATID1HISTORYANDCULTUREITEMID11411萧统文选卷四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12庾信撰,【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